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脑梗死 被引量:7
1
作者 王亮 +3 位作者 王新平 王世民 尉辉杰 王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12年第1期90-94,共5页
背景:研究已经确证脑梗死后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动物神经功能恢复。目的:观察在大鼠实验性脑梗死后移植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的效果,以期寻找出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最小移植数量。方法:提取Wistar胚胎鼠脑组织,体外培养神经... 背景:研究已经确证脑梗死后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动物神经功能恢复。目的:观察在大鼠实验性脑梗死后移植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的效果,以期寻找出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最小移植数量。方法:提取Wistar胚胎鼠脑组织,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利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脑梗死模型。在大鼠脑梗死第7天,取培养第12天的神经干细胞,预标记BrdU后通过立体定向、微量注射泵方法,分别移植低6×105、中8×105、高10×105数量的神经干细胞,并设立假移植组,通过抓握牵引实验、斜板实验评价移植3个月时4组动物的行为学变化,以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移植后神经干细胞与周围宿主整合及向神经元、神经元胶质细胞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在宿主脑内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促进功能恢复。移植神经干细胞后3个月时,各移植组与假移植组相比行为学评分均有显著性升高;中等数量移植组大鼠各项行为学评分明显优于低等数量移植组,而中、高等数量移植组两组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脑梗死后移植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可改善因脑梗死造成的功能障碍,8×105数量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较少的数量发挥较好移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大鼠 移植 数量
下载PDF
量子点在生物医学标记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建宁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2-145,共4页
关键词 量子点 生物医学 标记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对大鼠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新宾 张建宁 +1 位作者 刘丽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的变化。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液压打击脑创伤组,使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损伤后大鼠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水平的变化和规律。结...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的变化。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液压打击脑创伤组,使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损伤后大鼠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水平的变化和规律。结果: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在第3、7、14天,创伤组齿状回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以受伤侧齿状回变化最显著。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可促进齿状回神经细胞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齿状回 神经细胞新生 BRDU 大鼠
下载PDF
不同程度颅脑创伤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态变化及伤后认知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计伟 王毅 +5 位作者 王东 周源 陈芳莲 刘丽 张建宁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颅脑创伤(TBI)大鼠外周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和认知能力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轻、中、重度TBI组,每组7只。在前囟后4 mm,矢状缝右侧旁开3 mm处(海马区域)开圆形骨窗,轻...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颅脑创伤(TBI)大鼠外周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和认知能力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轻、中、重度TBI组,每组7只。在前囟后4 mm,矢状缝右侧旁开3 mm处(海马区域)开圆形骨窗,轻、中、重度TBI组分别采用0.9、2.1、3.2 atm(1 atm=101.325 kPa)的力度打击骨窗建立TBI模型,分别在创伤前(0 h)及创伤后3、6、24、48、72、168、240、336 h取内眦球后静脉丛血,检测其循环血中EPCs水平,并进行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计数。TBI后第21~25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定位巡航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比较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和目标象限百分率。结果假手术组循环血中EPCs数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TBI后3 h,轻、中、重度TBI组循环血中的EPCs数量[(17.4±3.1)个、(15.6±5.0)个、(23.6±3.0)个]低于假手术组[(53.6±7.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6 h,EPCs数量迅速升高,且轻度、中度TBI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约48 h后降至正常水平。整个实验过程中EPCs与WBC、PLT的变化并不一致。定位巡航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随着创伤时间的延长而缩短;同期各TBI组逃避潜伏期均较假手术组延长。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中、重度TBI组大鼠停留在目标象限百分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轻度TBI组。结论颅脑创伤大鼠随着创伤程度加重,其认知能力降低,且循环血中EPCs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内皮细胞 认知障碍 内皮祖细胞 流式细胞术 大鼠 Sprague-Dawley 水迷宫实验
下载PDF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5
作者 张建宁 +2 位作者 张安玲 刘丽 陈芳莲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5-136,共2页
内皮祖细胞(EPC)可促进血管生成及组织修复。很多学者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来源的EPC作为标准,揭示具有典型免疫标志的细胞的病理生理学特性,但对EPC的定义却并不明确。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鉴定 养和 分离 生理学特性 组织修复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脑创伤后炎症反应与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关系
6
作者 高剑峰 王亮 +2 位作者 郭新宾 张建宁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探讨脑创伤后炎症反应与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对71例脑创伤患者,根据其体温、血中白细胞数量等指标分为炎症组和非炎症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EPC,并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特征进行比... 目的:探讨脑创伤后炎症反应与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对71例脑创伤患者,根据其体温、血中白细胞数量等指标分为炎症组和非炎症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EPC,并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创伤后24 h内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均显著升高,而EPC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伤后4 d开始升高,7 d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伤后第4、7、14天炎症组患者白细胞数均显著高于非炎症组,但两组间血中EPC数量在第4、7天无显著差异,仅在伤后第14天,炎症组外周血中EPC明显高于非炎症组(P<0.001);非炎症组逐渐下降并回归正常。结论:炎症组相对于非炎症组脑创伤患者,炎症期外周血中EPC明显升高,可能为抗炎因子动员所至,为机体自身保护的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创伤 内皮祖细胞 白细胞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及其分离鉴定研究现状
7
作者 (综述) 张建宁(审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938-941,共4页
内皮祖细胞是具有增殖分化能力,可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形成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前体细胞,能吸收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剂豆凝集素,其细胞表面同时具有CD34、AC13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三种特征性表面标志。培养内皮... 内皮祖细胞是具有增殖分化能力,可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形成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前体细胞,能吸收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剂豆凝集素,其细胞表面同时具有CD34、AC13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三种特征性表面标志。培养内皮祖细胞,除常规培养所必需的条件外,尚需要特定的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连接蛋白、适宜的细胞接种浓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CD133 VEGF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