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留苗密度对直播杂交水稻有效穗数及成穗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陶诗顺 +3 位作者 张荣萍 赖强龙 侯永康 胡雨寒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43,共4页
为探讨川东北丘陵区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田间留苗密度与其有效穗数及成穗结构的关系,以32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5种直播留苗密度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结构。结果表明,水稻单株有效穗数上,在留苗密度为10.50... 为探讨川东北丘陵区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田间留苗密度与其有效穗数及成穗结构的关系,以32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5种直播留苗密度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结构。结果表明,水稻单株有效穗数上,在留苗密度为10.50~31.50株/m2范围内,各品种均随着留苗密度增大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减少。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上,在10.50~26.25株/m2范围内,全部品种整体上随着留苗密度增大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但当密度超过26.25株/m2后开始下降。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大,水稻主茎穗数的占比逐渐上升;一次分蘖穗数和二次分蘖穗数逐渐减少,但其占比呈无规律性变化。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及其成穗结构在相同密度下存在差异,且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苗密度 直播 杂交水稻 有效穗数 成穗结构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和施氮对水稻前期植株性状和土壤Eh值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正 +5 位作者 张荣萍 陶诗顺 张琪 阿什日轨 周宁宁 冯婷煜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4-99,共6页
以宜香2115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个秸秆还田处理(T2:小麦秸秆全量还田;T3:油菜秸秆全量还田)、3个施氮水平处理(N1:120 kg/hm^(2);N2:150 kg/hm^(2);N3:180 kg/hm^(2))以及2个对照(T1N0:秸秆不还田—不施氮;T1N2:秸秆不还田—施氮... 以宜香2115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个秸秆还田处理(T2:小麦秸秆全量还田;T3:油菜秸秆全量还田)、3个施氮水平处理(N1:120 kg/hm^(2);N2:150 kg/hm^(2);N3:180 kg/hm^(2))以及2个对照(T1N0:秸秆不还田—不施氮;T1N2:秸秆不还田—施氮量150 kg/hm^(2)),测定各处理土壤的Eh值和水稻前期的根系、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研究了油菜和小麦秸秆还田和施氮水平对水稻前期生长和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移栽后24 d内,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Eh值,Eh值呈现3~9 d内先快速降低,并于9 d时降至最低值,9~19 d内缓慢上升,然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在移栽后24 d时,与N1和N3处理相比,N2处理增加了水稻的白根数、白根长,白根数占比、根冠比、叶面积以及干物质积累量。相同施氮处理下,油菜秸秆还田处理较小麦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水稻白根数、总根数、单株叶面积、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量、0~7 cm和7~14 cm土层的白根总长和根总长。综合来看,油菜秸秆还田对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的效果优于小麦秸秆还田,且在15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对水稻前期生长发育促进作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施氮水平 植株性状 土壤Eh
原文传递
超迟夏直播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2
3
作者 赖强龙 陶诗顺 +3 位作者 张荣萍 侯永康 胡雨寒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26-29,共4页
为川东北油菜(或小麦)收获后杂交水稻超迟直播品种的选用和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46个杂交水稻品种进行油菜(或小麦)收获后超迟夏直播试验,利用相关和通径方法分析各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超迟夏直播条件... 为川东北油菜(或小麦)收获后杂交水稻超迟直播品种的选用和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46个杂交水稻品种进行油菜(或小麦)收获后超迟夏直播试验,利用相关和通径方法分析各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超迟夏直播条件下,46个杂交水稻品种产量在510.7~730.7kg/667m2,平均产量644.1kg/667m2;产量与有效穗、着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与结实率呈负相关,其中产量与着粒数、实粒数、实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各产量性状对水稻产量直接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结实率。超迟夏直播条件下应选用实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的水稻品种;内2优111、泸香优177、蓉优918和蓉18优198等4个品种产量表现较高,可作为川东北油菜(或小麦)收获后杂交水稻超迟直播品种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超迟夏直播 产量性状 品种选用
下载PDF
留苗密度对油后直播杂交水稻生长与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陶诗顺 +4 位作者 张荣萍 赖强龙 侯永康 胡雨寒 黄正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8期13-17,共5页
为完善杂交水稻油后直播栽培技术,实现水稻轻减化生产,以5个具有代表性的杂交水稻品种(大穗型品种F优498和宜香优1108与小穗型品种旌优127、晶两优1199和深两优871)为材料,设5种留苗密度(10.5株/m^2、15.75株/m^2、21株/m^2、26.25株/m^... 为完善杂交水稻油后直播栽培技术,实现水稻轻减化生产,以5个具有代表性的杂交水稻品种(大穗型品种F优498和宜香优1108与小穗型品种旌优127、晶两优1199和深两优871)为材料,设5种留苗密度(10.5株/m^2、15.75株/m^2、21株/m^2、26.25株/m^2和31.5株/m^2)进行油后直播栽培试验,分析不同留苗密度对油后直播杂交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探究不同穗型杂交稻品种的适宜留苗密度。结果表明:随留苗密度增加,油后直播杂交水稻分蘖峰值出现的时间提早,生育期缩短1~3d,单株有效穗极显著减少,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生产上杂交水稻油后直播栽培若采用小穗型水稻品种,留苗密度宜在21株/m^2左右;若采用大穗型水稻品种,选择分蘖较强、分蘖早发、单株穗粒数多、结实率高的品种,留苗密度宜在15.75株/m^2左右,配套合理的水肥管理,保证油后直播水稻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后直播 杂交稻 留苗密度 分蘖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栽插株数对晶两优534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胡雨寒 张荣萍 +4 位作者 陶诗顺 侯永康 赖强龙 黄正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64,共4页
以两系杂交水稻晶两优534为材料,研究了6个不同栽插株数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插株数条件下,产量以栽插1~2株/穴的T1(8 507.25 kg/hm^2)和T2(8 577.15 kg/hm^2)处理为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和T2处理的单株分... 以两系杂交水稻晶两优534为材料,研究了6个不同栽插株数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插株数条件下,产量以栽插1~2株/穴的T1(8 507.25 kg/hm^2)和T2(8 577.15 kg/hm^2)处理为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和T2处理的单株分蘖能力较强,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较高,而每穴插3~6株的T3~T6处理,随着每穴栽插株数的增多,单株分蘖力降低,无效分蘖增多,有效穗数、结实率逐渐降低。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产生的间接作用较大。说明不同栽插株数下,影响晶两优534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生产上机插苗数建议以每穴2苗为宜,有利于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同时协调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因子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晶两优534 栽插株数 分蘖动态 产量
原文传递
超迟夏直播常规粳稻品种(系)的适应性筛选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正 张荣萍 +4 位作者 陶诗顺 侯永康 胡雨寒 赖强龙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1期38-41,共4页
为川东丘陵区及相似生态区油菜(小麦)收获后水稻直播栽培品种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参考,对12个常规粳稻品种(系)进行超迟夏直播(正常播种时间为5月10左右,试验播种时间为6月7日)大田试验,研究超迟夏直播常规粳稻的生育进程、分蘖成... 为川东丘陵区及相似生态区油菜(小麦)收获后水稻直播栽培品种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参考,对12个常规粳稻品种(系)进行超迟夏直播(正常播种时间为5月10左右,试验播种时间为6月7日)大田试验,研究超迟夏直播常规粳稻的生育进程、分蘖成穗特性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超迟夏直播条件下,参试品种在10月5日前均能成熟,全生育期为109~121d,平均113d;产量为330.1~526.6kg/667m^2,平均439.6kg/667m^2;有效穗数为13.4万~22.0万穗/667m^2,平均17.9万穗/667m^2,有效穗组成比例为一次分蘖穗>二次分蘖穗>主茎穗;产量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和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正相关;德粳2号、德粳9号和德粳11号3个粳稻品种(系)超迟夏直播的产量高于500kg/667m^2,适宜川东丘陵地区油菜(小麦)茬延后直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粳稻 超迟夏直播 生育进程 分蘖成穗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分蘖期亏缺灌溉对油茬直播杂交稻分蘖成穗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赖强龙 陶诗顺 +3 位作者 张荣萍 侯永康 胡雨寒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41,共5页
以16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常规灌溉(T1)和分蘖期亏缺灌溉(T2)2种处理下油茬直播杂交水稻的分蘖状况和产量性状.结果 表明,在分蘖中期至穗分化初期进行亏缺灌溉,水稻最高茎蘖数整体上比常规灌溉处理显著降低,但分... 以16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常规灌溉(T1)和分蘖期亏缺灌溉(T2)2种处理下油茬直播杂交水稻的分蘖状况和产量性状.结果 表明,在分蘖中期至穗分化初期进行亏缺灌溉,水稻最高茎蘖数整体上比常规灌溉处理显著降低,但分蘖成穗率除极少数品种外均显著提高.不同参试品种在2个处理下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等的变化趋势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亏缺灌溉下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与常规灌溉差异不显著,其中有9个品种的产量与常规灌溉无显著差异或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有7个品种的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试验结果可为丘陵旱区油/麦茬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的阶段性非充分灌溉节水栽培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亏缺灌溉 油茬直播杂交稻 分蘖成穗 产量性状
原文传递
油茬直播杂交稻低成苗密度下的产量性状及其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陶诗顺 +3 位作者 张荣萍 赖强龙 侯永康 胡雨寒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4期538-540,543,共4页
以32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油茬直播杂交稻低成苗密度下的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10.5万株·hm^(-2)的低成苗密度下,参试品种有效穗数为135.85万~216.89万·hm^(-2),实粒数为13... 以32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油茬直播杂交稻低成苗密度下的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10.5万株·hm^(-2)的低成苗密度下,参试品种有效穗数为135.85万~216.89万·hm^(-2),实粒数为131.10~198.07粒·穗^(-1),结实率为85.31%~95.65%,千粒重为22.31~35.81 g,产量为6 831.49~10 986.61 kg·hm^(-2)。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r=0.317)、千粒重(r=0.288)和实粒数(r=0.158)密切相关,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从大到小分别是有效穗(0.419 7)、千粒重(0.347 0)、实粒数(0.202 9)。由此可知,在生产上应注意协调三者间关系,在增加有效穗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穗粒结构,从而获得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茬直播 杂交稻 成苗密度 产量性状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