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直链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洁 +2 位作者 常然然 熊柳 孙庆杰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4-259,共6页
本文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酶解脱支不同时间制备短直链淀粉,在4℃下自组装形成淀粉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HP... 本文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酶解脱支不同时间制备短直链淀粉,在4℃下自组装形成淀粉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HPSEC)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结果显示,淀粉纳米颗粒呈球形或椭球形,粒径在30-150nm之间,并随酶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大;X射线衍射仪(XRD)结果表明,所有的淀粉纳米颗粒都表现出典型的B型晶体结构,相对结晶度在40%以上。与其他酶解时间制备的短直链相比,酶解6 h制备的短直链分子量分布范围最窄,形成的纳米颗粒峰值糊化温度最高(89.03℃),焓值最大(13.92 J/g),本文研究了不同酶解时间对淀粉纳米颗粒性质的影响,为酶解回生法制备淀粉纳米颗粒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质玉米淀粉 酶解时间 淀粉纳米颗粒 性质
原文传递
太平洋牡蛎壳制备L-天冬氨酸螯合钙的工艺优化及表征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真 +5 位作者 张帆 王润芳 冯雪 汪瑞 李诗洋 赵元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8-245,共8页
以太平洋牡蛎壳为钙源,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牡蛎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不同处理方式制备L-天冬氨酸螯合钙,以螯合率和得率为衡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选出最佳处理方式,并进一步分级操作,通过单因素试验从pH值、温度、时间、物... 以太平洋牡蛎壳为钙源,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牡蛎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不同处理方式制备L-天冬氨酸螯合钙,以螯合率和得率为衡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选出最佳处理方式,并进一步分级操作,通过单因素试验从pH值、温度、时间、物质的量比4个方面对螯合工艺进行综合评分,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条件,且通过能谱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煅烧、直接过筛和球磨3种处理方式下,直接过筛的壳粉与L-天冬氨酸的螯合率显著高于煅烧和球磨处理。对过筛壳粉进一步分级发现,300~200目筛的壳粉与L-天冬氨酸的螯合率较高。根据单因素试验得到螯合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pH 4.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00 min、L-天冬氨酸与Ca2+物质的量比2∶1,此条件下的螯合率高达98.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表征可知,煅烧、直接过筛和球磨3种处理方式壳粉的微观形态差异较大,且比表面积逐次升高,与各自螯合率的大小相对应。螯合物能谱图结果显示钙元素成功螯合到L-天冬氨酸上。研究结果为废弃牡蛎壳的高值化利用及L-天冬氨酸螯合钙的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壳 处理方式 L-天冬氨酸螯合钙 工艺优化
下载PDF
牡蛎壳源L-天冬氨酸螯合钙的结构表征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真 +5 位作者 张帆 王润芳 冯雪 汪瑞 李诗洋 赵元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0-58,共9页
本文以牡蛎壳为钙源,制备L-天冬氨酸螯合钙,第一次较完整地探究其结构和理化特性。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质谱等技术表征螯合钙的结构,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螯合钙的微观形态整体呈团块状,结构较为紧密,表面有白色... 本文以牡蛎壳为钙源,制备L-天冬氨酸螯合钙,第一次较完整地探究其结构和理化特性。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质谱等技术表征螯合钙的结构,并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螯合钙的微观形态整体呈团块状,结构较为紧密,表面有白色晶体吸附。红外光谱结果显示,L-天冬氨酸中的氨基和羧基主要以配位结合的形式参与了钙离子的螯合反应。一二级质谱结果证明,合成的螯合钙主要分子量响应峰值为342.9,其结构符合GB29226-2012中天门冬氨酸钙的结合方式。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L-天冬氨酸螯合钙为非晶态物质。相比于螯合反应前,螯合后的L-天冬氨酸螯合钙的热稳定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pH为5~8范围内的钙保留率均在90%以上,且具有良好的抗消化特性。本研究为牡蛎壳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和开发牡蛎壳源的钙营养补充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壳 L-天冬氨酸螯合钙 结构表征 理化特性
下载PDF
轻度热处理牡蛎肉在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岳敏 苏明月 +3 位作者 曾名湧 赵元晖 董士远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9-184,共6页
研究以新鲜牡蛎肉(CK)为对照,首次分析轻度热处理牡蛎肉(Bo)、轻度热处理结合柠檬酸浸泡牡蛎肉(Bo+Ca)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结果发现,在贮藏过程中,其感官评分下降速度依次为:CK>Bo>Bo+Ca,分别在第11、18、21天达到不可接受限值;B... 研究以新鲜牡蛎肉(CK)为对照,首次分析轻度热处理牡蛎肉(Bo)、轻度热处理结合柠檬酸浸泡牡蛎肉(Bo+Ca)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结果发现,在贮藏过程中,其感官评分下降速度依次为:CK>Bo>Bo+Ca,分别在第11、18、21天达到不可接受限值;Bo和Bo+Ca组的汁液流失率增加速度低于CK组,在贮藏的第6天,仅达到CK组的35%;同时,Bo+Ca组的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增长速度显著低于Bo组(P<0.05)和CK组(P<0.05)。综合评定发现:CK、Bo和Bo+Ca组的货架期分别为9、15d和21d。利用电子鼻分析CK、Bo与Bo+Ca组在冷藏过程中气味变化,其中Bo+Ca组在贮藏过程中的气味变化较小。因此,轻度热处理结合柠檬酸浸泡能较好地保持冷藏牡蛎的品质与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肉 轻度热处理 柠檬酸 货架期 气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