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视域下推进共同富裕路径探究
1
作者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1-46,共6页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和发展趋势的构想,基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探究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和发展趋势的构想,基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探究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共同富裕是分配公平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分配公平的重要标准。当前中国分配领域存在劳动报酬低、收入不公平、贫富差距大等不足,影响了社会公平,减缓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保障,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手段,更好推进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分配公平 共同富裕 相对贫困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分配公平视域下当代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2
作者 廉志杰 《宁夏党校学报》 2022年第6期53-62,共10页
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了解决,这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增强了全世界消除贫困的信心,但相对贫困问题还长期存在。相对贫困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和社会公正问题密切相关,基于分配公平的视角,对相对贫困问题进行... 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了解决,这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增强了全世界消除贫困的信心,但相对贫困问题还长期存在。相对贫困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和社会公正问题密切相关,基于分配公平的视角,对相对贫困问题进行剖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蕴。当前,中国分配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例如劳动报酬低阻碍了减贫的可持续性,机会不平等削弱了脱贫的内生动力,贫富差距大破坏了扶贫的长效机制。新时代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势与贫困治理效能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分配公平 收入分配 贫困治理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相对贫困探析
3
作者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7-13,共7页
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相对贫困贯穿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论述了相对贫困的产生、加剧及消除。中国各代领导人在反贫困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为... 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相对贫困贯穿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论述了相对贫困的产生、加剧及消除。中国各代领导人在反贫困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为相对贫困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相对贫困治理新阶段。相对贫困具有多维性和综合性、长期性和相对性、隐蔽性和动态性的特征,相对贫困治理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新时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为指导,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相对贫困 脱贫攻坚 共同富裕
下载PDF
资本–权力下的资本主义城市空间规划过程
4
作者 马彦琪 《社会科学前沿》 2022年第6期2448-2454,共7页
随着城市空间生产的高速进行,空间规划问题日益显露并引起新马克思主义空间学者的自觉关注。空间规划作为城市空间生产的一个方面,是城市物理空间的设计、社会空间的组织与社会价值观塑造的统一。为了满足无限扩张的资本增殖需要以及稳... 随着城市空间生产的高速进行,空间规划问题日益显露并引起新马克思主义空间学者的自觉关注。空间规划作为城市空间生产的一个方面,是城市物理空间的设计、社会空间的组织与社会价值观塑造的统一。为了满足无限扩张的资本增殖需要以及稳固政治性统治,资本力量与政治权力共谋规划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由此导致城市空间区隔、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无产阶级贫困化等问题。资本–权力共谋下的城市空间规划彻底沦为资产阶级精英实现“财富增长”的工具、资本强权统治的政治性手段和延缓资本主义危机的方式,无法掩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马克思主义 资本 权力 城市 空间规划
下载PDF
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认识的演变
5
作者 廉志杰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第4期91-100,共10页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方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地分析、判断和预测国际形势及其转变在任何时期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邓小平开始肩负这一重要的历史任务。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在战争与和平...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方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地分析、判断和预测国际形势及其转变在任何时期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邓小平开始肩负这一重要的历史任务。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看法,认为当时的国际形势之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面临的周边局势和国际环境逐渐改善,邓小平逐渐认识到可以利用有利因素延缓战争的爆发,并为之付出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改善,邓小平此时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和平是可以争取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从1989年开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相继发生,局势动荡人心不安,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指出和平问题没有解决,中国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决不当头,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分析启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国际形势的变化,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战争与和平 国际形势 和平力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