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切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
作者 梁建宏 黎晓新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5-499,共5页
目的观察微切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检查确诊并接受微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的PDR合并TRD患者42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平... 目的观察微切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检查确诊并接受微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的PDR合并TRD患者42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4.5±11.2)岁。TRD累及黄斑者16只眼;未累及黄斑者34只眼。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数指及以下者18只眼;〈0.1者15只眼;0.1~0.3者16只眼;〉0.3者1只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或25G微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者12只眼。其中,玻璃体腔填充长效气体5只眼,硅油7只眼。未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者38只眼,均行灌注液填充。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9.7个月。观察手术后患眼BCVA变化、视网膜复位以及玻璃体积血(VH)、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高眼压、虹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0只眼中,视力提高者34只眼,占68.0%;视力不变者12只眼,占24.0%;视力下降者4只眼,占8.0%。与手术前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87,P〈0.01)。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42只眼,占84.0%。随访期结束时,视网膜复位48只眼,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6.0%。灌注液填充的38只眼中,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34只眼,占89.5%;手术后3个月内出现视网膜再脱离或视网膜未复位4只眼,再次行气体或硅油填充手术。随访期结束时所有患眼视网膜均复位,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眼内填充长效气体或硅油的12只眼中,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8只眼,占66.7%;视网膜未复位4只眼,占33.3%。视网膜未复位的4只眼中,再次行硅油填充手术2只眼;患者放弃治疗2只眼。随访期结束时视网膜复位10只眼,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3.3%。手术后出现VH17只眼,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科学 视网膜脱离/外科学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原文传递
激光光凝治疗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野及屈光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尹虹 +2 位作者 黎晓新 赵明威 梁建宏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治疗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眼视野及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曾接受激光光凝治疗的ROP患儿39例73只眼(ROP组)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13名25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ROP组患儿中,男性24例4...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治疗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眼视野及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曾接受激光光凝治疗的ROP患儿39例73只眼(ROP组)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13名25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ROP组患儿中,男性24例45只眼,女性1 5例28只眼.平均年龄(7.00±128)岁.首次接受激光光凝治疗时平均矫正胎龄(PA) (38.74±3.82)周,平均出生体重(BW)(140233±369.61)g,平均激光光斑数量(517.86±277.40)个.正常对照组13名受检儿童中,男性6例12只眼,女性7例13只眼;平均年龄(7.17±0.96)岁;均为足月产儿.两组受检儿童平均年龄(t=0.691)、性别构成比(x2=1.4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1、0.233).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屈光、视野检查.对比观察两组受检儿童视野平均缺损(MD)值、等效球镜(SE)的变化.根据视野检查结果,ROP组患儿分为有无视野缺损组和轻度、中重度视野缺损组,比较两组之间胎龄(GA)、PA、BW、光斑数量、SE的差异.结果 正常对照组、ROP组受检眼视野MD值分别为(1.27±3.34)、(4.87±5.12) dB;两组受检眼之间视野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01).有无视野缺损组患眼之间BW、光斑数量、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4、-1.996、-2.162,P=0.042、0.026、0.034);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3,P=0.052).轻度视野缺损组与中重度视野缺损组之间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3,P=0.002);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P=0.051).SE≤-0.25 D者12只眼,占18.8%.ROP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之间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2,P=0.1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OP组患儿BW、病变分期与SE呈显著相关(r=-0.304、-0.387,P=0.015、0.002).ROP组患眼平均BCVA为0.84±0.23.其中,≥0.5者59只眼,占91.2%.结论 激光光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治疗 激光凝固术/副作用 视野 屈光不正
原文传递
儿茶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珊丽 刘宗文 +5 位作者 卢沛琦 张艳 张建东 贾丹辉 曹志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5-257,共3页
目的探讨儿茶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儿茶素低、中、高剂量(50,100,200mg·kg-1)组。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24h)损伤模型,儿茶素各组... 目的探讨儿茶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儿茶素低、中、高剂量(50,100,200mg·kg-1)组。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24h)损伤模型,儿茶素各组于缺血前30min和缺血后2h腹腔注射儿茶素溶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与等体积的NS。再灌注24h,用改良的Bederson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进行海马组织形态学观察及MPO和NOS活性测定。结果儿茶素可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脑组织学损伤,并且降低脑组织中MPO和NOS的活性。结论儿茶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抗炎、抗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保护作用 儿茶素 抗炎 抗氧化 髓过氧化物酶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不同方法测量黄斑裂孔愈合指数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裂孔闭合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明威 +5 位作者 董冲亚 黎晓新 尹虹 梁建宏 刘佩佩 曲进锋 《中华眼底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1-345,共5页
目的 对比观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内置测量工具及ImageJ图像处理软件两种不同方法测得的黄斑裂孔(MH)愈合指数(MHCI)对特发性MH手术后MH闭合的预测作用。 方法 前瞻性预探索性临床研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气体填... 目的 对比观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内置测量工具及ImageJ图像处理软件两种不同方法测得的黄斑裂孔(MH)愈合指数(MHCI)对特发性MH手术后MH闭合的预测作用。 方法 前瞻性预探索性临床研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气体填充手术治疗的特发性MH患者63例6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手术前后均行OCT检查。分别采用OCT仪内置测量工具、ImageJ图像处理软件测量OCT仪显示屏上及OCT仪自动调整纵横比例后图像的MH两侧外界膜断开处到视网膜光感受器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起点间的距离(M、N)及MH底径(BASE)。MHCI=(M+N)/BASE。其中,OCT仪内置测量工具测得的MHCI以MHCI1表示;ImageJ图像处理软件测得的MHCI以MHCI2表示。同时应用OCT仪内置测量工具测量MH最小径(MHD)。根据OCT图像特征将MH闭合程度分为桥状闭合(A级)、完全闭合(B级)、不良闭合(C级)3个等级。A、B级闭合合并为良好闭合;C级闭合为不良闭合。手术后3、6、12个月,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与方法行相关检查。以末次随访时OCT检查显示的MH闭合等级为最终结局指标,对比分析MHCI1、MHCI2与MH闭合等级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测量MHCI1、MHCI2与MHD预测MH手术后良好闭合与不良闭合、A级闭合与B级闭合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MH闭合等级的界值及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AUC>0.9为该指标预测效能良好。 结果 患眼MHCI1为0.30~1.35,平均MHCI1为0.68±0.21;MHCI2为0.41~1.55,平均MHCI2为0.95±0.26;MHD为127~956 μm,平均MHD为(476.24±210.18)μm。MHCI1、MHCI2与手术后MH闭合等级均呈负相关(r=-0.665、-0.691,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判断良好闭合及不良闭合时,MHCI1、MHCI2的AUC分别为0.928、0.957,下界值分别为0.505、0.670,灵敏度分别为96.2%、9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预测
原文传递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下液与脉络膜血流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曾巧珠 +1 位作者 涂书 赵明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7-306,共10页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黄斑下液(SMF)与脉络膜血流状态的关系。方法去回顾性研究。2021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CSC患者29例31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末次随访时SMF是否完全吸...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黄斑下液(SMF)与脉络膜血流状态的关系。方法去回顾性研究。2021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CSC患者29例31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末次随访时SMF是否完全吸收,将患眼分为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分别为14、17只眼。采用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BM400KBMizar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速率1536A扫描×1280B扫描,扫描范围24mm×20mm。设备自带软件记录上、上方、鼻上、题侧、中心凹区、鼻侧、下、下方、鼻下共9个分区的脉络膜厚度(C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流密度、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单位面积(每1mm^(2))平均脉络膜血管体积(mCVV)、单位面积(每1mm^(2))平均脉络膜基质体积(mCSV)。对于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之间的比较,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MF完全吸收的相关因素。结果基线时,非完全吸收组患眼上区域CT(Z=2.859,P=0.004)、mCVV(t=2.514,P=0.018)、mCSV(Z=2.958,P=0.003)显著高于完全吸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时比较,末次随访时,完全吸收组涡静脉不对称百分比显著下降(χ^(2)=6.000,P=0.014),题上、鼻上、题侧、中心凹、鼻侧、下、鼻下区域CVI(t=-4.125、t=-3.247、Z=-3.213、t=-2.994、t=-3.417、t=-3.733、t=-3.795,P=0.001、0.006、0.001、0.010、0.005、0.003、0.002)、9个分区mCVV(t=-2.959、t=-2.537、t=-2.235、t=-3.260、t=-3.022、t=-2.796、t=-2.747、Z=-2.107、t=-2.935,P=0.011、0.025、0.044、0.006、0.010、0.015、0.017、0.035、0.012)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于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脉络膜血流变化区域较局限,末次随访时上方区域CT反而显著升高(t=2.272,P=0.037),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黄斑下液 脉络膜血流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宋丹 赵明威 +5 位作者 金恩忠 潘中婷 刘佩佩 李宏彦 黎晓新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 对比观察30%、5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临床确诊为慢性CSC的125例患者13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 目的 对比观察30%、5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临床确诊为慢性CSC的125例患者13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记录.根据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不同,分为3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组(30%剂量组)、50%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组(50%剂量组)及抗VEGF药物治疗组(抗VEGF组).3组分别为39例42只眼、67例77只眼、19例19只眼.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T及抗VEGF药物治疗均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后随访6~60个月.以SD-OCT检查可见视网膜下液完全消失并未再出现为治愈;视网膜下液完全消失后再次出现为复发;视网膜下液未完全消失为无效.对比分析3组患眼治疗后1、3、6个月的治愈率、复发率及BCVA、CMT的变化情况.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1个月,3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6,P=0.031).治疗后3、6个月,50%剂量组的治愈率较30%剂量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18、1.682,P=0.136、0.195).治疗后3、6个月,30%剂量组与50%剂量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133、3.366,P=0.144、0.067).治疗后50%剂量组患眼视力改善情况最好,但与30%剂量组和抗VEGF组患眼视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0%剂量组患眼CMT改善情况最好,与抗VEGF组患眼CMT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0%剂量组患眼CMT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1、6个月,年龄与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药物疗法 光化学疗法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量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曾巧珠 +1 位作者 涂书 赵明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7-354,共8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具有代表性的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之一。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尽管可以作为CSC的诊断金标准,但是为有创检查,临床应用具有一定风险,同时无法获取定量参数。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无创、可...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具有代表性的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之一。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尽管可以作为CSC的诊断金标准,但是为有创检查,临床应用具有一定风险,同时无法获取定量参数。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无创、可量化的检查,是研究CSC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的重要影像学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扫频源OCTA具备了更可观的扫描深度、更广的扫描范围和更高的分辨率。OCTA的发展深化了对CSC发病特点与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CSC病理生理学的理解,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基于OCTA,CSC的脉络膜及视网膜均显示了血管系统的定性及定量改变。OCTA引导的CSC治疗和基于OCTA的预后标志物的发现挑战了传统的造影技术在CSC中的应用。随着OCTA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传统造影联合OCTA将为CSC的诊治带来巨大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量化分析 发病机制 治疗 综述
原文传递
大泡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观察
8
作者 金恩忠 任驰 +3 位作者 郭悦 曲进锋 赵明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2-289,共8页
目的观察大泡性视网膜脱离患眼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观察性研究。2015年7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大泡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1例11只眼纳人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3... 目的观察大泡性视网膜脱离患眼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观察性研究。2015年7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大泡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1例11只眼纳人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均为单眼发病;年龄(39.27±6.81)岁;病程3个月~14年。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B型超声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回顾分析并总结患者临床资料和BCVA、OCT、FFA、ICGA影像特征。结果患眼logMARBCVA为0.91±0.45。对侧眼存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表现9例。发病前接受全身或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6例。眼底彩色照相可见视网膜下黄白色物质6只眼;视网膜皱褶5只眼。OCT检查,所有患眼可见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伴视网膜下颗粒样或片状强反射信号,其中可见神经视网膜层少许颗粒样强反射物质6只眼;黄斑区神经视网膜囊样变性6只眼;脱离的神经视网膜局部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粘连6只眼;RPE撕裂6只眼;不同形态RPE脱离(PED)6只眼。FFA检查,存在多发性荧光素渗漏点10只眼,平均荧光素渗漏点(3.82±2.44)个;存在多发性弥漫性RPE病变区9只眼,平均弥漫性RPE病变区(2.45±1.04)个。ICGA检查,所有患眼均可见脉络膜血管扩张及多发性强荧光。B型超声检查,所有患眼均可见明确视网膜脱离。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平均(2.0±1.0)个月视网膜脱离复位,(2.36±0.81)个月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logMARBCVA提高至0.50±0.33,6个月随访无复发。结论大泡性视网膜脱离与糖皮质激素使用有关;视网膜下黄白色物质和OCT视网膜脱离区强反射物质多见;特征性合并黄斑区神经视网膜囊样变性、神经视网膜与RPE粘连、R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泡性视网膜脱离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临床特征 影像学特征
原文传递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临床表型的相关因素分析
9
作者 闫慧超 +1 位作者 黄旅珍 尹虹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不同临床表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FEVR患者42例84只眼以及家系中一级亲属68名纳入研究。患者来自42个无血... 目的观察并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不同临床表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FEVR患者42例84只眼以及家系中一级亲属68名纳入研究。患者来自42个无血缘关系家庭。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首诊年龄(16.6±33.7)个月。外院转诊21例,均为眼底筛查发现病变;首诊本院21例。早产儿、足月儿分别为4、38例。有FEVR阳性家族史2例。均为FEVR分期1~5期。年龄<5岁者,全身麻醉后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5岁者,行常规FFA检查。来自28个家系的一级亲属68名均行常规眼底检查及FFA检查。行基因检测26个家系,其中先证者26例,一级亲属57名。对已知参与FEVR的基因共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Wnt受体卷曲蛋白4(FZD4)、Norrie病(NDP)、四旋蛋白12(TSPAN12)、连环蛋白β1(CTNNB1)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子遗传学分析。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FEVR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结果42例中,首诊症状为斜视及眼球震颤13例,中位年龄12个月;不追物或视力相关症状8例。84只眼中,FEVR分期1期或2期、3期或4期、5期分别为50(59.5%,50/84)、31(36.9%,31/84)、3(3.6%,3/84)只眼。首诊年龄>3个月的23例中,至少1只眼病变分期为3期以上16例(69.6%,16/23)。行眼底检查的68名一级亲属中,眼底FEVR样改变22名(32.4%,22/68)。行基因检测的26个家系中,检出FEVR相关基因的16种变异13个家系(50%,13/26),其中LRP5基因突变10种,最常见。单基因突变10个家系,其中LRP5、FZD4、CTNNB1基因分别为6、2、2个家系;LRP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个家系;LRP5基因和NDP双基因突变1个家系;LRP5和TSPAN12双基因突变1个家系。携带致病性FEVR基因13例先证者中,双眼病变程度一致者6例,不一致者7例,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临床表型 基因
原文传递
激光照射后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中心暗点1例
10
作者 李予靖 尹虹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54-855,共2页
患者男,12岁。因激光照射后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中心暗点5 d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全身疾病,否认屈光不正。追问病史,患者5 d前被玩具枪激光瞄准器(红色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照射右眼,即刻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 患者男,12岁。因激光照射后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中心暗点5 d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全身疾病,否认屈光不正。追问病史,患者5 d前被玩具枪激光瞄准器(红色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照射右眼,即刻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3 d前自觉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中心暗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下降 中心暗点 激光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笛针按摩治疗初次手术失败的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明威 +4 位作者 曲进锋 于文贞 李梦洋 胡洁 许晖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21-525,共5页
目的观察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笛针按摩治疗初次手术失败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3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经初次手术失败并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的18例IMH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 目的观察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笛针按摩治疗初次手术失败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3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经初次手术失败并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的18例IMH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2±6.4)岁。所有患眼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视力表行BCVA检查,并采用OCT测量黄斑裂孔孔径。初次手术时,患眼平均BCVA为(32.6±13.1)个字母,平均孔径为(621.0±161.8)μm;再次手术时,患眼平均BCVA为(34.4±12.3)个字母,平均孔径为(499.0±148.6)μm。初次及再次手术平均间隔(3.4±1.3)周。再次手术术式为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按摩。ILM剥除范围扩大至直径为4 DD至上下血管弓。黄斑孔缘按摩采用软硅胶头笛针利用负压吸引或轻触孔缘向心方向活动。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9.3±5.2)个月。对比观察再次手术前后患眼BCVA变化;同时,根据手术后OCT图像判断黄斑裂孔是否闭合。以手术后首次获得清晰的黄斑裂孔闭合的OCT图像时间作为裂孔闭合时间。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8只眼中,再次手术后裂孔闭合17只眼,裂孔闭合率为94.4%,裂孔平均闭合时间为(2.1±1.0)周;再次手术失败1只眼,接受第3次手术后裂孔闭合。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BCVA为(51.5±13.0)个字母,较初次手术时平均提高18.9个字母(>3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2,P<0.001)。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较初次手术前提高大于3行者11只眼(61.1%),提高>1行者15只眼(83.3%),无变化或下降者3只眼(16.7%)。与再次手术前BCVA比较,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平均提高(17.1±9.5)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5,P<0.001)。结论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联合黄斑孔缘笛针按摩治疗初次手术失败的ILM患眼,可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改善患眼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原文传递
板层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微结构变化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梦洋 曲进锋 +6 位作者 韩馨瑶 张慧 金恩忠 胡洁 王宗沂 赵明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4-538,共5页
目的观察板层黄斑裂孔(LMH)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视网膜微结构变化。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接受PPV治疗的LMH患者40例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5只眼,女性26例26... 目的观察板层黄斑裂孔(LMH)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视网膜微结构变化。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接受PPV治疗的LMH患者40例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5只眼,女性26例26只眼;平均年龄(67.8±8.6)岁。有晶状体眼37只眼,IOL眼4只眼。牵拉型、退行型、混合型分别为29、7、5只眼。患者均行BCVA、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57±0.27;平均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RT)、黄斑厚度(MRT)分别为(192.3±108.9)、(427.5±110.2)μm。牵拉型29只眼中,伴视网膜囊腔17只眼,黄斑劈裂8只眼,椭圆体带(EZ)不完整3只眼。退行型7只眼中,伴LMH相关视网膜前增生膜(LHEP)5只眼,视网膜囊腔5只眼,EZ不完整5只眼。混合型5只眼中,伴LHEP2只眼,黄斑前膜1只眼,EZ不完整4只眼。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8±5.2)个月。其中,随访时间≥24个月者10只眼。手术后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CRT、MRT变化。连续变量比较行t检验。结果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37±0.2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P<0.01)。平均CRT、MRT分别为(245.2±90.8)、(347.0±46.7)μm;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5.24,P<0.05、<0.01)。CRT、MRT在手术后6个月内变化幅度较大,此后趋于平缓。牵拉型患眼,手术前存在EZ不完整的3只眼中,EZ恢复完整性2只眼,部分恢复1只眼。手术前伴视网膜囊腔的17只眼、黄斑劈裂的8只眼中,仍有囊腔4只眼,劈裂孔均消失。退行型患眼,手术前伴视网膜囊腔的5只眼中,仍有囊腔2只眼;EZ均未恢复完整性。随访时间≥24个月的10只眼中,出现黄斑区RGC复合体部分萎缩6只眼,神经纤维层分离样改变2只眼。所有患者手术后均未发生全层黄斑裂孔。结论PPV可有效提高多数LMH患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玻璃体切除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双眼葡萄膜炎1例
13
作者 赵明威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2年第S01期16-23,共8页
35岁男性,因“双眼视力下降半年,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既往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双眼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行4次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初诊查体:右眼最佳矫正视力0.3,左眼最佳矫正视力0.5,双眼角膜清... 35岁男性,因“双眼视力下降半年,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既往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双眼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行4次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初诊查体:右眼最佳矫正视力0.3,左眼最佳矫正视力0.5,双眼角膜清,可见白色尘状KP,余前节正常。双眼玻璃体混浊,可见炎性细胞,左眼较右眼明显。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右眼黄斑中心凹下合并少量视网膜下液,脉络膜厚度321μm,左眼脉络膜厚度357μm。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双眼视盘晚期强荧光伴渗漏,右眼黄斑区及左眼视网膜血管晚期荧光渗漏。初步诊断为双眼葡萄膜炎,为查找病因行全身检查未发现结节病、感染、自身免疫系统等指标异常。眼内液检查仅提示轻度眼内炎症反应。予以试验性口服激素治疗,2周后双眼炎症反应消失,双眼玻璃体腔清亮,右眼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吸收,鉴于激素治疗有效,且未造成中浆病情复发或进展,考虑患者既往“慢性中浆”的诊断可能为误诊。通过反复询问既往病史及追踪既往病例资料,发现患者半年前于当地医院初诊时眼底照显示双眼黄斑区环形点状黄白色病灶,OCT图像显示双眼对称性视网膜下液,并合并少量高反射物质堆积。且患者为体检发现双眼黄斑区异常,但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考虑患者可能为Best病,行基因检查及眼电图(EOG)检查确诊,更正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Best病。而患者于当地医院行4次抗VEGF治疗后病情并未好转,并且在末次治疗后1周出现双眼玻璃体混浊,考虑为和抗VEGF治疗相关的迟发性葡萄膜炎反应。讨论体会:对于病情复杂,病程较长的患者,在检查结果和诊断有矛盾之处要保持怀疑,详细询问既往病史,积极追踪原始资料,寻找诊疗过程中的“蛛丝马迹”对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BEST病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