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DTA-2Na联合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及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廖文丽 孙瑶 +4 位作者 陈涛 徐雯雅 林婕 周铁丽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EDTA-2Na)联合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及生物膜抑制作用。方法对临床分离的10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8株黏菌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8株阿米卡星耐...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EDTA-2Na)联合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及生物膜抑制作用。方法对临床分离的10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8株黏菌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8株阿米卡星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检测EDTA-2Na分别与亚胺培南、黏菌素和阿米卡星联用以及各自单用时对相应耐药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ndex,FICI)评价联合抑菌效果;结晶紫生物膜试验检测EDTA-2Na分别与亚胺培南、黏菌素和阿米卡星联用及各自单用时对相应耐药菌株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通过测量A595值评价抑制生物膜效果。结果EDTA-2Na与亚胺培南、黏菌素和阿米卡星联用后对相应耐药菌株的抑菌作用表现为协同或相加,对生物膜也具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结论EDTA-2Na联合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及抑制生物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EDTA-2Na 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 结晶紫生物膜试验
下载PDF
临床常见分离菌对葡萄糖酸氯己定的耐药性及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石士艺 郑相阔 +4 位作者 张晓亚 曾未良 叶建中 周铁丽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9期519-523,共5页
目的探究临床常见分离菌对葡萄糖酸氯己定(chlorhexidine gluconate,CHG)的耐药性,以及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常见分离菌共1000株,其中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 目的探究临床常见分离菌对葡萄糖酸氯己定(chlorhexidine gluconate,CHG)的耐药性,以及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常见分离菌共1000株,其中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细菌各200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CHG对1000株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分析分离菌对CHG的耐药性与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000株临床分离菌中,共检出57株CHG耐药菌株,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占49.1%(28/57);多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占38.6%(22/57)。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对CHG的耐药率分别为16.0%(32/200)、7.0%(14/200)、3.0%(6/200)、1.5%(3/200)和1.0%(2/200)。CHG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53.1%(17/32)、78.1%(25/32)、65.6%(21/32)、50.0%(16/32)]分别高于CHG敏感铜绿假单胞菌[25.0%(8/32)、25.0%(8/32)、21.9%(7/32)、15.6%(5/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17、18.080、12.444、8.576,均P<0.05)。感染CHG耐药菌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22.8%(13/57),高于感染CHG敏感菌组患者的7.0%(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8);感染CHG耐药菌组患者的CHG接触史和抗菌药物治疗史占比分别为61.4%(35/57)和70.2%(40/57),分别高于感染CHG敏感菌组的17.5%(10/57)和47.4%(2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47、6.118,均P<0.05);感染CHG耐药菌组多重耐药菌株占比为54.4%(31/57),高于感染CHG敏感菌组的35.1%(2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3,P=0.039)。结论CHG耐药菌株具有更高的抗菌药物耐药性。与感染CHG敏感菌患者相比,感染CHG耐药菌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更高,其重要危险因素是CHG接触史和抗菌药物治疗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酸氯己定 临床分离菌 耐药性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Ⅵ型分泌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及耐药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栎江 +5 位作者 方人驰 毕文姿 张秀彩 张艺之 周铁丽 曹建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231-236,共6页
目的研究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的45株鲍曼不动杆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 目的研究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的45株鲍曼不动杆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菌株T6SS主要效应蛋白编码基因溶血素调节蛋白的携带情况,对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和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分别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抗血清试验和体外竞争试验,收集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4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24株T6SS阳性,阳性率为53.3%。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和头胞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95.8%、95.8%、66.7%、95.8%、79.2%、95.8%、79.2%和91.7%,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的28.6%、28.6%、28.6%、28.6%、9.5%、23.8%、23.8%和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12、22.12、6.51、22.12、21.83、24.72、13.79、18.97,均P<0.05)。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血清抗性和竞争能力均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Z=-2.61、Z=-2.27,均P<0.05)。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来源鲍曼不动杆菌的T6SS阳性率为80.0%(16/20),高于非ICU来源菌株的32.0%(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5),但鲍曼不动杆菌是否携带T6SS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P=0.188)。结论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且其高耐药率使得治疗较困难,亟需引起临床医师尤其是ICU医师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Ⅵ型分泌系统 鲍曼不动杆菌 血流感染 致病性 耐药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