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5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02
1
作者 王绍强 +2 位作者 李克让 朱松丽 黄方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3-544,共12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密度为 1 0 .53kg/m2 ,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空间分布总体规律上表现为 :东部地区大致是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增 ,北部地区呈现随经度减小而递减的趋势 ,西部地区则呈现随纬度减小而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全球变化 土壤有机库 空间分布
下载PDF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被引量:351
2
作者 方创琳 +2 位作者 顾朝林 陈利顶 李双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1-550,共20页
特大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担当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承载地的历史重任,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胁迫压力。开展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的研究,是未... 特大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担当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承载地的历史重任,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胁迫压力。开展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的研究,是未来10年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高优先研究主题。本文系统解析了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的基本理论框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特大城市群系统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及耦合特征,科学辨识近远程主控要素作用下城市群系统内外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胁迫强度、近远程耦合机理与规律,总结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圈理论,进一步构建多要素—多尺度—多情景—多模块—多智能体集成的时空耦合动力学模型,研发特大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发展优化智能调控决策支持系统;其次从方法上将特大城市群地区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建立同一标准化共享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多要素—多目标—多模型—多情景环境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集成技术方法、大数据支持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技术方法,构建多尺度—多技术—多智能体集成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技术框架,按照分析时空演变特征—寻求主控要素—辨识耦合关系—揭示胁迫机制—发现耦合规律—筛选调控变量—求解临界阈值—进行调控试验—完成情景模拟—提出优化方案—完成情景模拟—提出优化方案—实现国家目标这样一条技术路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整体优化方案。本文旨在为特大城市群地区由问题集中区转为可持续发展区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城市群 城镇化 生态环境 交互耦合效应 耦合圈理论框架 技术路径
原文传递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 被引量:278
3
作者 王绍强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9-356,共8页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之一,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了解土壤碳循环是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础, 确定土壤有机碳的储量、空间分布, 对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之一,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了解土壤碳循环是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础, 确定土壤有机碳的储量、空间分布, 对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得到的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采样数据、土壤有机质含量, 运用GIS技术, 来估算土壤碳库。经过计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总量为1 001.8×108t ,平均碳密度为10.83 kgC/m 2,这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土壤碳库 碳循环
下载PDF
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被引量:279
4
作者 万庆 +1 位作者 黄诗峰 陈德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24,共10页
洪水灾害风险区划是洪灾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分析洪灾形成的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洪灾风险区划指标模型, 并结合辽河流域具体情况, 以降雨、地形和区域社会经济易损为主要指标, 得出辽河流域洪... 洪水灾害风险区划是洪灾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分析洪灾形成的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洪灾风险区划指标模型, 并结合辽河流域具体情况, 以降雨、地形和区域社会经济易损为主要指标, 得出辽河流域洪灾风险综合区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灾害 风险区划 GIS
下载PDF
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被引量:242
5
作者 王绍强 朱松丽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 16 2 7个土壤剖面资料为基础 ,在地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初步分析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 ,并应用普通克里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 ,制作出分辨率为 30km× 30k... 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 16 2 7个土壤剖面资料为基础 ,在地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初步分析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 ,并应用普通克里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 ,制作出分辨率为 30km× 30km的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 :中国土壤土层厚度具有较好的可迁性和空间结构性特点 ,实验变异函数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上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上升 ,拟合变程在 6 80km以上 ,土壤厚度的相关性可大于 6 80k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厚度 变异函数 空间变异性 克里格插值法 中国 土层厚度
下载PDF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被引量:242
6
作者 陈星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0,共13页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主题。本文归纳了学术界对生态安全概念的各种理解和认识,并将生态安全内涵概括为:(1)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2)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简述了生态安全的...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主题。本文归纳了学术界对生态安全概念的各种理解和认识,并将生态安全内涵概括为:(1)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2)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简述了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框架。综述10年来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出生态安全研究十几年来的3个基本理论:①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风险评价理论;②环境(生态)安全的国家利益理论;③生态权利理论及其法律实践,以及生态安全研究所采用的几种主要技术方法.最后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水体的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方法 被引量:194
7
作者 杜云艳 《遥感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4期364-369,共6页
本文在对各种遥感信息提取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水体的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方法。该方法从遥感信息机理的角度出发,构造地物信息提取模型,并利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建立了该模型,从而实现广义上的基于知识的专题信息提... 本文在对各种遥感信息提取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水体的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方法。该方法从遥感信息机理的角度出发,构造地物信息提取模型,并利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建立了该模型,从而实现广义上的基于知识的专题信息提取。以NOAA/AVHRR图像为例进行水体的自动提取,通过对自然水体和新积水区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进一步应用于洪水灾害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题信息提取 遥感信息 NOAA影像 水体识别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 被引量:186
8
作者 罗格平 陈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3-72,共10页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以新疆三工河流域冲洪积扇-冲积平原型绿洲为研究区,利用1978年、1987年和1998年的遥感数据,深入研究了70年代中后期以来干旱区绿洲LUCC的过程和趋势。结果表明:(1)遥感和GIS在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以新疆三工河流域冲洪积扇-冲积平原型绿洲为研究区,利用1978年、1987年和1998年的遥感数据,深入研究了70年代中后期以来干旱区绿洲LUCC的过程和趋势。结果表明:(1)遥感和GIS在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数据获取和空间分析方面是一种非常强大而有效的技术手段;(2)通过建立绿洲LUCC的幅度、速度、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数学模型,可以较好的研究绿洲土地LUCC的过程和趋势,如变化的双向性、单向性、正向性和反向性,变化的涨势或落势等,在三工河流域绿洲应用取得良好效果;(3)自7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工河流域绿洲LUCC趋缓,并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前期绿洲LUCC处于单向转换过程的非平衡状态,并呈现一定的地段分异,其中绿洲上部处于准平衡状态,而绿洲中部和下部处于非平衡状态。后期绿洲LUCC呈现双向转换为主的发展态势,使绿洲LUCC处于准平衡状态;绿洲上部和中部处于非平衡状态,绿洲下部处于平衡状态,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过程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状态 三工河流域 绿洲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GIS 遥感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被引量:214
9
作者 张勇 冯万鹏 +2 位作者 许力生 陈运泰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86-1194,共9页
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记录的长周期数字地震资料反演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动态破裂过程,并在反演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同震位移场的特征,探讨了汶川大地震近断层地震灾害的致灾机理.反... 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记录的长周期数字地震资料反演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动态破裂过程,并在反演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同震位移场的特征,探讨了汶川大地震近断层地震灾害的致灾机理.反演中采用了单一机制的有限断层模型,使用了从全球范围内挑选的、方位覆盖较均匀的21个长周期地震台垂直向记录的P波波形资料.通过反演得出: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为225°、倾角为39°、滑动角为120°,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兼具小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断层;这次地震所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9.4×10^20~2.0×10^21 Nm,相当于矩震级Mw7.9~8.1.汶川大地震是在破裂长度超过300km的发震断层上发生的、破裂持续时间长达90s的一次复杂的震源破裂过程.整个断层面上的平均滑动量约2.4m,但断层面上滑动量(位错)的分布很不均匀.有4个滑动量集中且破裂贯穿到地表的区域,其中最大的两个,一个在汶川-映秀一带下方,最大滑动量(也是本次地震的最大滑动量)所在处在震源(初始破裂点)附近,达7.3m;另一个位于北川一带下方,一直延伸到平武境内下方,其最大滑动量所在处在北川地面上,达5.6m.其余2个滑动量集中的区域规模较小,一个在康定以北下方,最大滑动量达1.8m;另一个位于青川东北下方,最大滑动量达0.7m.汶川地震整个断层面上的平均应力降约18MPa,最大应力降约53MPa.由反演得到的断层面上滑动量分布计算得出的汶川大地震震中区地表同震位移场表明,汶川大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场的分布特征与该地震烈度分布的特征非常一致,表明了汶川大地震的大面积、大幅度、贯穿到地表的、以逆冲为主的断层错动是致使近断层地带严重地震灾害在震源方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震破裂过程 同震位移
原文传递
TM影像的居民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69
10
作者 杨存建 《遥感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2期146-150,T001,共6页
从对居民地的遥感信息机理分析入手 ,分析了居民地在LandsatTM2、TM3、TM4、TM5、TM7等各个波段上与其它地类的可分性。并探讨了增强居民地与其它地类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对各地物的谱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 ,以水泥顶和瓦... 从对居民地的遥感信息机理分析入手 ,分析了居民地在LandsatTM2、TM3、TM4、TM5、TM7等各个波段上与其它地类的可分性。并探讨了增强居民地与其它地类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对各地物的谱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 ,以水泥顶和瓦顶房屋为主的居民地 ,其TM2、TM4、TM7的光谱值比较接近 ,而其它地物除新修道路外 ,都不具备这一特征。这一特征可以用如下表达式来表达 ,TM2 TM4<T1;TM4 TM7<T2 ;TM7 TM2 <T3。通过对T1、T2、T3选取合适的阈值 ,就可以将居民地提取出来。以福清市中部的影像为例 ,通过试验 ,当T1、T2和T3,分别取值为 10、8和 5时 ,即可将该区的居民地提取出来。其点位精度可以达到 82 % ,面积精度可以达到 80 %。其中 ,居民地中的部分绿地没有被提取出来 ,这对灾害的评估更为有效。总之 ,该研究表明 ,通过简单的谱间结构阈值法是可以将以水泥顶房屋和瓦顶房屋为主的集村居民地提取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居民地 谱间结构 TM影像 信息提取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城市热场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67
11
作者 红妹 +1 位作者 葛伟强 丁金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9-197,共9页
以气象卫星资料为主要信息源 ,以陆地卫星 TM资料、土地利用专题图件、气象观测资料为辅助信息源 ,利用 GIS空间分析技术 ,对城市热力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同时还对地面亮温和气温的相关模式进行研究和建立 ,取... 以气象卫星资料为主要信息源 ,以陆地卫星 TM资料、土地利用专题图件、气象观测资料为辅助信息源 ,利用 GIS空间分析技术 ,对城市热力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同时还对地面亮温和气温的相关模式进行研究和建立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城市热场 动态分析 上海市 热岛效应 气象卫星 地面亮温 气温
下载PDF
第四代GIS软件研究 被引量:124
12
作者 方裕 +2 位作者 景贵飞 陆锋 骆剑承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17-823,共7页
地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中总结了 GIS软件的发展历史与技术特点 ,结合 IT技术的发展 ,指出了现有软件存在的不足 ,并分析了技术原因 ;概括了第四代 GIS软... 地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中总结了 GIS软件的发展历史与技术特点 ,结合 IT技术的发展 ,指出了现有软件存在的不足 ,并分析了技术原因 ;概括了第四代 GIS软件的研究目标和技术体系 ,提出了发展我国第四代 GIS软件步骤的建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面向对象 OPENGIS 元数据 空间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 第四代GIS软件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98
13
作者 车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27-2044,共18页
绿色发展作为化解自然环境约束、破解经济转型难题、支撑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关键。正逐渐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经济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梳理绿色发展概念与内涵基础上,采用SBM-Undesirable模... 绿色发展作为化解自然环境约束、破解经济转型难题、支撑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关键。正逐渐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经济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梳理绿色发展概念与内涵基础上,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2005-2015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测度与刻画,并进一步耦合自然与人文因素定量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下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 2005-2015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稳步提升,由0.475增加到0.523,总体提高了10%,时序上呈现“W”型波动增加的阶段性演变特征。②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东中西”阶梯状递减的区域差异规律,不同类型城市群具有“国家级>区域性>地方性”倒金字塔式集群增长特征,形成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稳定等级规模结构。③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效率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低效率城市则负向溢出影响,“高高集聚、高带动低”的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较为凸显,不同类型城市演化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与时空惯性。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人文社会因素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程度大于自然本底要素,其中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和城市气温呈现积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效率 空间马尔科夫 时空演变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目标
原文传递
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 被引量:181
14
作者 程维明 +2 位作者 钱金凯 李炳元 张百平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7-724,共18页
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 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数字地貌分类的各种指标:包括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年龄等,提出了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三等六级七层的数值分类方法,扩展了以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点、线、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数据组织方式,并详细划分了各成因类型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的研究,为遥感等多源数据的陆地地貌解析和制图提供了规范,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国大、中比例尺地貌图的分类和编制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貌 地貌分类 数值分类 形态成因类型
下载PDF
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 被引量:137
15
作者 王绍强 罗承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1999年第3期238-244,共7页
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动力学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为1392% , 到本世纪末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5% , 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碳循环的基础研究比较落后,致使我国陆地生态... 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动力学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为1392% , 到本世纪末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5% , 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碳循环的基础研究比较落后,致使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 碳量还没有被准确确定, 而且陆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估计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已经发表的样方实测数据, 建立中国自然植被的碳密度数据库, 并运用GIS技术, 与中国植被空间分布数据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植被 空间分布 碳密度 碳储量 陆地
下载PDF
2000-2011年中国PM_(2.5)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解析 被引量:165
16
作者 +2 位作者 杨帆 王波 孙东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79-2092,共14页
高浓度PM_(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识别PM_(2.5)浓度的空间异质性与驱动因素对区域大气联动治理意义重大。研究采用2000-2011年NASA大气遥感影像反演的PM_(2.5)数据,结合地统计、地理探测器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中... 高浓度PM_(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识别PM_(2.5)浓度的空间异质性与驱动因素对区域大气联动治理意义重大。研究采用2000-2011年NASA大气遥感影像反演的PM_(2.5)数据,结合地统计、地理探测器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2000-2011年PM_(2.5)浓度时空演化格局特征与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1年中国PM_(2.5)污染平均浓度一直保持在22.47~28.26μg/m3区间,总体呈现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的演化态势,2006年是PM_(2.5)浓度值变化的拐点(峰值)。(2)空间上PM_(2.5)浓度整体呈现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趋势,污染浓度高值区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三角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大区域,其中京津冀地区污染最为严重。(3)污染浓度重心研究表明PM_(2.5)重心总体呈现快速东移趋势,污染高值区持续向东移动,低值区向西移动,两者重心背向而行,表明东部雾霾污染程度在进一步加剧。(4)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PM_(2.5)年均浓度呈现强烈的局部空间正自相关特性,PM_(2.5)"高—高"集聚区连片分布在黄淮海平原、汾渭盆地、四川盆地及江汉平原地区,PM_(2.5)"低—低"集聚区分布在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黑龙江、青藏高原、以及台湾、海南与福建等东南沿海及岛屿地区。(5)地理探测分析表明气候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对PM_(2.5)浓度空间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其中自然地理区位、人口密度、汽车数量、工业烟尘、秸秆燃烧等因子是中国PM_(2.5)浓度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大气污染 空间演化 地理探测器 中国
原文传递
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望 被引量:161
17
作者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1,共3页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空间科学,以其独特的空间观点和空间思维,从空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出发,揭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本文从地理信息系统所研究的空间对象出发,对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新方向提出思考:1从地球空...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空间科学,以其独特的空间观点和空间思维,从空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出发,揭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本文从地理信息系统所研究的空间对象出发,对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新方向提出思考:1从地球空间拓展到宇宙空间,需要构建宇心坐标系和宇宙GIS、月球GIS等;2从室外空间延伸到室内空间,需要发展室内GIS,并拓展到水下空间和地下空间;3从宏观到微观空间,可以发展面向游戏的体育GIS、面向生命健康管理的人体GIS等;4面向大数据时代,发展大数据空间解析的理论和方法,贡献于大数据科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宇宙GIS 室内GIS 人体GIS 体育竞技GIS
原文传递
基于知识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92
18
作者 杨存建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2-77,共6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分类法。包括知识的获取和表达 ,以及将知识用于土地利用分类。知识的获取和表达包括两方面。一是将原有的GIS土地利用数据与新的遥感图像配准、叠加、集成 ,并从中挖掘各类型的光谱知识。二...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分类法。包括知识的获取和表达 ,以及将知识用于土地利用分类。知识的获取和表达包括两方面。一是将原有的GIS土地利用数据与新的遥感图像配准、叠加、集成 ,并从中挖掘各类型的光谱知识。二是通过对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并从中得到原有各土地利用类型经数年后变成其它类型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并将其定量化表达成新遥感图像上各类型的先验性概率。在知识的应用和分类方面 ,分别对原土地利用各类型所对应的遥感图像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处理 ,利用各自可能出现的类型及其各类型的先验性概率进行最大似然法分类。研究表明 ,该方法将原有的GIS数据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先验性知识综合集成用于新的遥感图像的分类中。这不仅可以促进GIS数据更新的自动化 ,而且还可以得到比常规最大似然法高的分类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知识 图象分类 遥感图像 GIS
下载PDF
基于GIS的云南小江流域滑坡因子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24
19
作者 兰恒星 伍法权 +1 位作者 王思敬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500-1506,共7页
进行滑坡因子敏感性分析是滑坡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有利于研究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及分析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滑坡确定性系数的方法对云南小江流域进行了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有利于滑坡发育的岩性、结构、坡度、高程、断裂... 进行滑坡因子敏感性分析是滑坡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有利于研究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及分析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滑坡确定性系数的方法对云南小江流域进行了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有利于滑坡发育的岩性、结构、坡度、高程、断裂等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云南 滑坡 因子敏感性
下载PDF
支撑向量机及其遥感影像空间特征提取和分类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7
20
作者 骆剑承 +1 位作者 梁怡 马江洪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5,共6页
提出了基于支撑向量机 (SVM)的遥感影像空间特征提取的新方法 ,并以SPOT全色波段影像上城市特征信息的提取为应用实例 ,并与人工神经网络 (ANN)等特征提取方法进行综合比较 ,认为SVM方法不但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分类精度 ,而且在学习速度... 提出了基于支撑向量机 (SVM)的遥感影像空间特征提取的新方法 ,并以SPOT全色波段影像上城市特征信息的提取为应用实例 ,并与人工神经网络 (ANN)等特征提取方法进行综合比较 ,认为SVM方法不但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分类精度 ,而且在学习速度、自适应能力、特征空间高维不限制、可表达性等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向量机 遥感影像 空间特征 提取 分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