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患沟通不畅成因分析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7
1
作者 阎毅 王璐奇 +2 位作者 司志宇 马冬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24期55-57,F0003,共4页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医疗纠纷作为无法逃避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秩序与社会和谐。以5年来某市鉴定机构因医患沟通不畅引发医疗纠纷的案件作为统计数据,分析了医患各方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医务人员职业冷漠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医疗纠纷作为无法逃避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秩序与社会和谐。以5年来某市鉴定机构因医患沟通不畅引发医疗纠纷的案件作为统计数据,分析了医患各方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医务人员职业冷漠缺乏沟通、法律意识欠缺、缺乏沟通技巧等是引发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患者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等。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培养,强化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建立完善的医患沟通评价机制对提高医务人员沟通能力,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鉴定 医患沟通 医疗纠纷
下载PDF
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凌超 李东白 +2 位作者 郑鑫 汪至勇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36-40,46,共6页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头颈部PH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口服药物...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头颈部PH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口服药物联合超声引导SGB治疗。其中82例使用1%利多卡因4 mL(利多卡因组),87例使用0.2%罗哌卡因4 mL(罗哌卡因组)进行超声引导SGB。两组患者口服药物相同。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VAS和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VAS和S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组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VAS和SAS评分均低于利多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SGB治疗头颈部PHN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利多卡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罗哌卡因 星状神经节阻滞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下载PDF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联用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使用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纳入54例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1月到2018年6月。所有入选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7)给予实施阿司匹林治... 目的观察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使用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纳入54例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1月到2018年6月。所有入选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7)给予实施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n=27)采用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治联合治疗,对这两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7%(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52%(P <0.05)。结论联用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奥扎格雷钠 阿司匹林
下载PDF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5
4
作者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1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52例实施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 目的:探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1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52例实施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明显,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相比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抗血小板治疗 双重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去极化反跳参与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凌超 朱梦叶 +1 位作者 张达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75-580,共6页
目的:探索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去极化反跳的电生理特性,进一步阐明疼痛的脊髓调控机理,为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4周龄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3组(n=22):模型组(坐骨神经部分结扎... 目的:探索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去极化反跳的电生理特性,进一步阐明疼痛的脊髓调控机理,为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4周龄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3组(n=22):模型组(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SNL)、假手术组(sham)和对照组(control)。测量三组大鼠机械痛阈,膜片钳记录去极化反跳等电生理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模型组术后7~14d机械痛阈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2)每组SG神经元均有50%以上出现去极化反跳现象,而且模型组去极化反跳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3)模型组S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阈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输入阻抗和动作电位频率均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大鼠坐骨神经部分结扎术后去极化反跳现象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出现机械痛敏,提示SG神经元去极化反跳可能参与慢性疼痛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极化反跳 慢性疼痛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