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环境抗争中的“审判性真理”与证据展示--基于东村农民环境诉讼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开放时代》 CSSCI 2011年第8期130-140,共11页
在农民环境抗争中,如何证明自身遭遇到的污染以及污染受害是个重要问题,它将关系到农民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程度。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民在此过程中受到知识与权力的限制。"审判性真理"是福柯知识/权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 在农民环境抗争中,如何证明自身遭遇到的污染以及污染受害是个重要问题,它将关系到农民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程度。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民在此过程中受到知识与权力的限制。"审判性真理"是福柯知识/权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真实性的界定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国家控制能力的加强以及政治经济渗透性的深入,"审判性真理"逐渐从依赖个体感官的"目击者证明"转为"监控"。在农民环境抗争的语境中,"审判性真理"表现为对人和自然进行客观化的那些知识手段,它们限制了农民对污染以及污染受害的证明。法律场域中的环境诉讼恰恰是观察和分析这种"审判性真理"的有效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权力 审判性真理 环境抗争
原文传递
秸秆焚烧与农村环境危机:基于“代谢断裂”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9
2
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68,共8页
近年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秸秆禁烧"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关键词。然而,秸秆焚烧屡禁不止。以"代谢断裂"理论为分析框架,秸秆焚烧既有它的社会原因,又有它的环境后果。一方面,农业的工业化、农民日常生活... 近年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秸秆禁烧"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关键词。然而,秸秆焚烧屡禁不止。以"代谢断裂"理论为分析框架,秸秆焚烧既有它的社会原因,又有它的环境后果。一方面,农业的工业化、农民日常生活的商品化、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人口外流等原因导致了秸秆的废弃与焚烧。另一方面,秸秆焚烧导致空气污染,加剧了城市居民对于雾霾的恐惧,这种环境事实和认知方式转变为塑造城乡社会格局的重要力量。从此,"代谢断裂"理论得以扩展:秸秆焚烧导致的空气污染超越了该理论传统上对于土壤肥力问题的关注,使得农村环境危机系统的表现为水、土、气的污染;农村资本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导致环境后果的同时,又以该环境后果为媒介,重塑农村内部及城乡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 代谢断裂 环境危机 社会公正
下载PDF
秸秆焚烧问题的话语建构及治理困境:一项文献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38-48,111,共12页
秸秆焚烧预示着现代农业的深刻变革,因此,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考察秸秆焚烧的认知图像以及思考这种认知构建所蕴藏的社会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在有关秸秆焚烧的认知图像中,行政力量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对秸秆焚烧的问题界定发挥了... 秸秆焚烧预示着现代农业的深刻变革,因此,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考察秸秆焚烧的认知图像以及思考这种认知构建所蕴藏的社会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在有关秸秆焚烧的认知图像中,行政力量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对秸秆焚烧的问题界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监测等现代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秸秆焚烧的治理,秸秆焚烧对空气的影响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科学论证,而这种认知图像蕴藏了秸秆焚烧治理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农民在解决秸秆焚烧问题中的失语、以"空气污染"为中心的治理思路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被切割等社会选择机制。当然,面对现代农业中综合因素所导致的秸秆焚烧问题,这些选择机制可能会加剧农村生态环境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治理 农村环境危机 空气污染治理 美丽乡村
下载PDF
“中国式”环境正义困局:以济宁市的煤炭开采问题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德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59,共11页
当前国内关于能源问题的研究忽略了能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正义问题。文章通过对重要产煤区济宁市的分析,发现不公正现象具体体现在,当地因煤炭开采而形成的沉陷区的地理-社会分布中——乡村成为采煤沉陷问题的主要安置地,村民也因此承担... 当前国内关于能源问题的研究忽略了能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正义问题。文章通过对重要产煤区济宁市的分析,发现不公正现象具体体现在,当地因煤炭开采而形成的沉陷区的地理-社会分布中——乡村成为采煤沉陷问题的主要安置地,村民也因此承担了更多的代价。审视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这种不公正现象形成的原因与公共权力相关,是公共权力有意安排的结果。然而令乡村居民所遭遇的环境不公正问题变得更为严重的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针对"被牺牲乡村"的居民所设置的救济制度不仅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反而制造了更为激烈的社会矛盾,乡村居民也因此遭受了更为严重的不公正对待,而这种状况的产生则与制度安排相关。就此而言,本个案丰富了国内关于能源和环境正义问题的认知,展现了环境正义问题形成和应对中存在的"中国式"困局。通过分析该个案,本文认为针对环境正义问题的分析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传统环境正义理论,而应当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以"中国式"框架分析"中国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采煤沉陷 “中国式” 环境正义 公共权力
下载PDF
“铅毒”中成长的环境公民权 被引量:2
5
作者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49,共3页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四处蔓延的血铅"毒草"丛中,一朵朵抗争污染、环境维权的鲜花也在悄然绽放……
关键词 环境公民权 铅毒 血铅 污染
下载PDF
试论农民环境维权的困境——基于对基层环保官员位置模糊性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理论界》 2011年第9期170-171,共2页
目前在农民的环境维权中,农民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对污染受害的证明———这种证明不仅需要媒体曝光,更需要掌握专业检测技术的环保官员的支持。然而,在有关农村环境冲突的社会情境中,基层环保官员的这种证明往往并不可得。基层环保官员... 目前在农民的环境维权中,农民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对污染受害的证明———这种证明不仅需要媒体曝光,更需要掌握专业检测技术的环保官员的支持。然而,在有关农村环境冲突的社会情境中,基层环保官员的这种证明往往并不可得。基层环保官员在农民环境维权中所扮演的消极角色源自于他们在系统结构中位置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增加了农村环境治理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环境维权 农村环境治理 过渡理论
原文传递
环境社会学教学中的困境与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白光 《绿叶》 2014年第3期66-70,共5页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大学生正经历人生中从依赖性向成熟独立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将对他们未来的行为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在高校的环境社会学教育中,应该向他们传授怎样的环境知识?如何引...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大学生正经历人生中从依赖性向成熟独立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将对他们未来的行为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在高校的环境社会学教育中,应该向他们传授怎样的环境知识?如何引导他们选择恰当的环保理念,并身体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知识 社会学教学 困境 社会学教育 社会群体 行为取向 环保理念 依赖性
原文传递
从“雾霾”到全球气候变化——201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论坛研讨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玉林 李德营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5-13,28,共10页
俗称"雾霾"的复合型大气污染,以其化学组成的集大成性和影响人口之多,成为中国最紧迫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的全球气候变化,则因其潜在风险的巨大,构成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在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中国,这"... 俗称"雾霾"的复合型大气污染,以其化学组成的集大成性和影响人口之多,成为中国最紧迫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的全球气候变化,则因其潜在风险的巨大,构成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在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中国,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同根同源,并相互影响,具有不可割裂的统一性和一体两面性。这意味着需要治理政策转型:以确保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为核心,将控制大气污染与应对气候变化结合起来,实现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并避免顾此失彼。与此同时,国家应努力摆脱社会响应匮乏和治理政策落实难的困境,积极面对不同社会主体的话语表达和多种形式参与,通过激发社会力量、进行跨界合作来达成全社会的共识、共振和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气候变化 社会响应 跨界合作
下载PDF
试论赘婿婚姻与独生子女政策之间的亲和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理论界》 2011年第8期173-174,共2页
转眼间,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施行三十年了,作为对社会人口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政策必然引起社会多个层面的变化。通过在吴江地区的调查,笔者发现赘婿婚姻的比例开始上升,人们对赘婿婚姻的观念也有一些改变。本文试图从文化层面阐释独... 转眼间,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施行三十年了,作为对社会人口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政策必然引起社会多个层面的变化。通过在吴江地区的调查,笔者发现赘婿婚姻的比例开始上升,人们对赘婿婚姻的观念也有一些改变。本文试图从文化层面阐释独生子女政策对赘婿婚姻的影响。运用马克斯.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独生子女政策与赘婿婚姻之间是一种亲和性关系,人们对赘婿婚姻的接受也有利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生子女 赘婿婚姻 亲和关系
原文传递
环境信访应当回应民众的环境诉求
10
作者 《中国环境监察》 2016年第5期15-16,共2页
2015年,环境保护部根据近十年环境信访情况的分析和整理,继《环境信访办法》(2006)之后,出台了《关于改革信访工作制度依照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问题的意见》和《环保领域信访问题法定途径清单》。此次的《意见》和《清单》,结合群众反... 2015年,环境保护部根据近十年环境信访情况的分析和整理,继《环境信访办法》(2006)之后,出台了《关于改革信访工作制度依照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问题的意见》和《环保领域信访问题法定途径清单》。此次的《意见》和《清单》,结合群众反映对象、具体诉求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等因素,将环境信访事项划分为环保业务、复议诉讼、信访、非环保部门职能等四类,分别列明处理途径和具体法规依据。《清单》的颁布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信访 信访工作 处理途径 信访事项 法规授权 信访人 分类处理 法规依据 地方环保部门 投诉请求
原文传递
乡村的环境危机与管理创新
11
作者 《绿叶》 2013年第6期62-67,共6页
随着乡村环境的恶化,乡村环境危机与管理创新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在思考乡村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刻认识”乡村社会”的含义,及乡村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在权力监督和民间参与上实现突破,以此推进乡村管理创新。
关键词 乡村环境 管理创新 环境危机 乡村社会 民间参与 权力监督
原文传递
科学工作者的环境意识
12
作者 《绿叶》 2014年第4期26-32,共7页
在现代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为对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从蕾切尔卡逊及其呈现的作品而言,其意味着,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自觉的环境意识,警惕科技运用所存在的生态风险和环境危害,并以公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以此为核心... 在现代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为对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从蕾切尔卡逊及其呈现的作品而言,其意味着,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自觉的环境意识,警惕科技运用所存在的生态风险和环境危害,并以公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以此为核心的“蕾切尔·卡逊命题”对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实践和科学工作者的环境意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工作者 环境意识 现代社会 社会发展 生态保护 环境危害 生态风险 环境保护
原文传递
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中的本土化思考
13
作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3年第32期13-14,共2页
社会工作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关注来自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回应。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推进,中国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口的老龄化、青少年犯罪、精神疾病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越来越需... 社会工作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关注来自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回应。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推进,中国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口的老龄化、青少年犯罪、精神疾病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越来越需要专业性的干预。社会工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支重要的支持性的专业力量。但是,从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社会工作教育仍旧偏重于借用西方理论,缺乏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和相关实务。本文通过教学过程的参与,旨在从本土化的角度对这些困境进行思考,并提供改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教育 教学 本土化
下载PDF
中国农民环境抗争研究中的认知与反思
14
作者 《鄱阳湖学刊》 2015年第4期27-31,共5页
对农民环境抗争的研究,应该离农民的生活世界越来越近。为了实现这种"近距离",研究者既需要对农民环境抗争所嵌入的环境与社会系统有整体性认知,也需要对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认真反思:农民在生活世界中的主体性、农民反抗传统的... 对农民环境抗争的研究,应该离农民的生活世界越来越近。为了实现这种"近距离",研究者既需要对农民环境抗争所嵌入的环境与社会系统有整体性认知,也需要对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认真反思:农民在生活世界中的主体性、农民反抗传统的延续与断裂、环境议题的复杂性、研究者的价值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冲突 农民环境抗争 环境社会学
下载PDF
自然的客观化及其对环境诉求的影响
15
作者 《绿叶》 2012年第2期96-103,共8页
文艺复兴之后,人类将自然从认知的客体转变为控制的对象,导致了自然的客观化和严重的社会后果。与作为认知客体的自然所体现出的多样性不同,自然的客观化更强调同一性。由这种追求客观化而生成的知识越来越脱离普通人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 客观化 自然 诉求 环境 文艺复兴 社会后果 生活体验 多样性
原文传递
拉图尔与环境人类学之可能
16
作者 李德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44,共8页
面对当今世界的环境危机,环境人类学的介入成为必要。在继承人类学强调整体性、文化多样性和田野工作等学术传统的基础上,环境人类学可能需要在三个层面作出突破:研究对象上,环境人类学需要加入返乡人类学之列,面向主流社会、人与非人... 面对当今世界的环境危机,环境人类学的介入成为必要。在继承人类学强调整体性、文化多样性和田野工作等学术传统的基础上,环境人类学可能需要在三个层面作出突破:研究对象上,环境人类学需要加入返乡人类学之列,面向主流社会、人与非人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方法上,环境人类学需要接纳“自我放逐”的田野观念,拓展对关联性的追踪,同时也需要深化跨学科知识的借用与合作;价值选择上,环境人类学需要介入并激活多样性的生存性智慧。对此,布鲁诺·拉图尔提出的杂合体、相互关联性等概念,以及对政治生态学的反思和重构,可以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人类学 行动者网络理论 杂糅 人与非人 政治生态学
原文传递
环境人类学视野中的科学取向与价值关怀——基于癌症村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3期55-63,共9页
“癌症村”的建构是村民联合外界力量对乡村社会中发生的污染以及健康损害的自觉反抗。在此过程中,强调事实客观性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在宏观尺度上确认了环境-健康的关联,推动了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又在微观尺度上表现出缺场和不确定性,这... “癌症村”的建构是村民联合外界力量对乡村社会中发生的污染以及健康损害的自觉反抗。在此过程中,强调事实客观性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在宏观尺度上确认了环境-健康的关联,推动了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又在微观尺度上表现出缺场和不确定性,这种软弱无力从社会后果上使得癌症村村民的污染受害成为悬疑。在知识/权力的观照下,从环境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癌症村的知识生产方法、知识生产过程以及它所嵌入的社会文化情境进行反思成为必要。在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及其健康损害被遮蔽的情况下,环境人类学既需要秉持价值中立的科学取向,客观的呈现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关系;更需要浸入地方社会,积极寻找建构环境-健康关系的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癌症村研究 社会建构 科学话语 环境-健康
下载PDF
生态环境 被引量:1
18
作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8,共7页
生态环境是一个与现代科学进程有着密切关联的概念,其内含的演化概念呈现了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思考历程。人类学对生态环境的研究,既采用跨学科视角,积极借用生态系统、能量等自然科学知识,又立足于田野工作和文化分析,为我们... 生态环境是一个与现代科学进程有着密切关联的概念,其内含的演化概念呈现了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思考历程。人类学对生态环境的研究,既采用跨学科视角,积极借用生态系统、能量等自然科学知识,又立足于田野工作和文化分析,为我们深入理解文化-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贡献。人类学的生态环境研究先后以描述特定族群-环境互动状况、探索文化进化规律和理解生态危机为主要目标,并逐渐将研究领域从少数族群的生态适应扩展到环境污染、气候变迁、病毒传播等议题。国内人类学界的生态环境研究既受西方学术语境影响,又是在回应中国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人类学 环境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