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樟木质部挥发性成分的SPME-GC/MS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权 王晓娴 +2 位作者 林金国 江茂生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5-562,共8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吸附香樟木质部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同时比较不同色谱柱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弱极性DB-5MS色谱柱共分离出51个组分,解析出43种挥发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7...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吸附香樟木质部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同时比较不同色谱柱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弱极性DB-5MS色谱柱共分离出51个组分,解析出43种挥发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7.04%,分离效果和所得的峰形较好于DB-WAXetr色谱柱。鉴定出含量较高的成分有:左旋-α-蒎烯(4.57%)、莰烯(2.14%),双环[3.1.0]-4-甲基-1-异丙基-2-己烯(4.16%)、β-蒎烯(2.3%)、邻异丙基甲苯(2.15%)、D-柠檬烯(7.49%)、桉叶油醇(13.85%)、樟脑(38.71%)、(R)-4-萜品醇(1.74%)、α-松油醇(2.40%)、黄樟素(2.96%)、α-荜澄茄油烯(4.36%)、1-石竹烯(1.92%)等。该方法可为香樟材在医药、食品和化学工业等方面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GC/MS)
下载PDF
竹焦油对植物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江茂生 李玉玲 +3 位作者 许文耀 郑新宇 陈礼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4-468,共5页
研究了竹焦油对8种植物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初步分析了竹焦油的主要抑菌成分.结果表明,竹焦油对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和EC90分别仅为29和68μg.mL-1;抑菌成分集中在水溶性油、酚... 研究了竹焦油对8种植物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初步分析了竹焦油的主要抑菌成分.结果表明,竹焦油对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和EC90分别仅为29和68μg.mL-1;抑菌成分集中在水溶性油、酚类和芳香酸部分,采用热水萃取法可简便地分离竹焦油中的强抑菌活性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焦油 植物病原细菌 抑制作用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 抑菌成分
下载PDF
基于基因组信息挖掘的内生细菌Kocuria rosea促进地黄生长的机制研究
3
作者 王林林 腊贵晓 +8 位作者 苏秀红 杨林林 郭军旗 练从龙 张宝 董诚明 陈随清 王春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119-6128,共10页
明确地黄内生细菌玫瑰色考克菌Kocuria rosea对地黄生长的促进效应及机制,为研发绿色生态菌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地黄“金九”为试验材料,经K.rosea处理后每隔15 d测定地上部参数(叶长、叶宽、株幅、茎粗),120 d后收获地上部及根系,测定... 明确地黄内生细菌玫瑰色考克菌Kocuria rosea对地黄生长的促进效应及机制,为研发绿色生态菌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地黄“金九”为试验材料,经K.rosea处理后每隔15 d测定地上部参数(叶长、叶宽、株幅、茎粗),120 d后收获地上部及根系,测定根系指标(块根数、根长、根粗、根鲜重、根干重、根体积、根系活力)和次生代谢产物(梓醇、地黄苷A、地黄苷D、毛蕊花糖苷、益母草苷)。通过K.rosea对地黄和根际土壤中营养元素及其基因组分析探讨了K.rosea促进地黄生长的机制。施用K.rosea菌悬液后地黄叶长、叶宽、株幅和茎粗增幅最大分别为35.67%(60 d)、25.39%(45 d)、40.17%(60 d)、113.85%(45 d);块根数、根长、根粗、根体积、根鲜重、根干重和根系活力增加分别为41.71%、45.10%、48.61%、94.34%、101.55%、147.61%、42.08%;块根中地黄苷A和毛蕊花糖苷含量分别提高了76.67%、69.54%。K.rosea能够促进根际土壤中氮(N)、磷(P)、钾(K)向有效态转化,处理组速效氮(54.60 mg·kg^(-1))、速效磷(1.83μmol·g^(-1))、速效钾(83.75 mg·kg^(-1))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38.78%、44.89%、14.34%,处理组N、P、K元素的含量在地黄根中分别提高了293.22%、202.63%、23.80%,叶中提高了23.60%、107.23%、134.53%。通过对K.rosea基因组分析发现,K.rosea中有与定殖相关的基因(rbsB、efp、bcsA、gmhC),与N、P、K代谢相关的基因(narG、narH、narI、nasA、nasB、GDH2、pyk、aceB、ackA、CS、ppa、ppk、ppk2、pstS、pstA、pstB、pstC),同时也含有与吲哚乙酸、玉米素合成相关的基因(iaaH、miaA),进一步研究发现K.rosea可定殖于地黄根系并分泌吲哚乙酸(3.85μg·mL^(-1))、玉米素(0.10μg·mL^(-1))。综上所述,K.rosea通过促进地黄植株的营养吸收促进地黄生长,可为研制促生微生物菌剂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色考克菌 地黄 促生效应 营养元素 基因组测序 互作机制
原文传递
碱木素焦油的抑菌活性及机理
4
作者 江金茂 +2 位作者 赵永坡 许文耀 江茂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2,共5页
测定了碱木素焦油对10个属16种植物病原菌物的抑制效果,研究了碱木素焦油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毒力和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碱木素焦油对供试病原菌物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43.75%-100%;对P.capsic... 测定了碱木素焦油对10个属16种植物病原菌物的抑制效果,研究了碱木素焦油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毒力和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碱木素焦油对供试病原菌物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43.75%-100%;对P.capsici菌丝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18和291μg·m L-1,优于甲霜灵;碱木素焦油对P.capsici有多个作用靶位点,能显著抑制P.capsici的有氧呼吸,使细胞膜受损,胞内蛋白、还原糖、电解质流失,使纤维素酶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木素焦油 植物病原菌物 辣椒疫霉菌 抑菌机理
下载PDF
太子参根际尖孢镰刀菌绝对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永坡 +2 位作者 岳开华 李振方 林文雄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27-1131,共5页
根据太子参尖孢镰刀菌的测序结果,用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引物,构建其分子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不同连作年限太子参根际土壤中该尖孢镰刀菌的菌群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1)扩增的阳性条带106 bp,特异性、敏感性结果显示,该PCR方法... 根据太子参尖孢镰刀菌的测序结果,用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引物,构建其分子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不同连作年限太子参根际土壤中该尖孢镰刀菌的菌群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1)扩增的阳性条带106 bp,特异性、敏感性结果显示,该PCR方法对太子参镰刀菌DNA的最低检测量为0.000 012 ng/μL,而禾谷镰刀菌、茄病镰刀菌、黄曲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2)运用此方法对该太子参镰刀菌的定量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随太子参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增多。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易于操作等优点,并且实现了由定性向定量的跨越,可以为太子参根际微生态中该种病原菌的动态变化研究提供方法及依据,也为阐释太子参重茬连作时伴随爆发大规模病害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连作障碍 根际微生态 尖孢镰刀菌 QRT-PCR
下载PDF
一株地黄根腐病致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可可 刘永红 +6 位作者 马静婷 侯文川 董诚明 高启国 杨林林 乔璐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4898-4904,共7页
根腐病作为地黄连作障碍中一种较为严重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地黄药材的品质与产量。该研究对采自河南温县地黄种植间隔根际土壤进行致病真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性鉴定确定地黄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并对致病菌进... 根腐病作为地黄连作障碍中一种较为严重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地黄药材的品质与产量。该研究对采自河南温县地黄种植间隔根际土壤进行致病真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性鉴定确定地黄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并对致病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合RPB2与EF1-α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镰状镰刀菌Fusarium falciforme,该菌侵染地黄引起根腐病害尚未见报道,是一株的新型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培养条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28℃、全光照。该菌株对pH不敏感;以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为碳源时生长较快,以硝酸钠、硝酸钾、硫酸铵、硝酸铵、尿素为氮源时,菌丝生长速率均有所下降,但在菌丝浓密程度上均大于察氏阴性对照组。其中,以硝酸钠为氮源菌丝生长最快。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69、61℃。对该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地黄根腐病害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连作障碍 根腐病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颠茄WRKY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光、温调控下表达模式分析
7
作者 刘汶泽 周省委 +9 位作者 张韶珂 王留明 顾旭鹏 乔璐 万婕 张骁 杨林林 董诚明 冯卫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5843-5855,共13页
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颠茄WRKY转录因子家族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为颠茄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颠茄WRKY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保守基序、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 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颠茄WRKY转录因子家族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为颠茄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颠茄WRKY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保守基序、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染色体定位等进行预测,并对光质、温度等环境因子调控下颠茄WRKY基因家族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颠茄全基因组数据中共鉴定出28个AbWRKY转录因子随机分布于16条染色体上,编码324~707个氨基酸,AbWRKY蛋白多为酸性不稳定亲水蛋白。根据多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将WRKY基因家族成员分为2个亚族。保守基序和结构域分析表明,颠茄WRKY转录因子在同一亚族中具有保守的结构特征。通过启动子分析预测,颠茄WRKY家族含有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和应激反应响应元件。共线性分析显示AbWRKY24在AbWRKY基因家族的扩增中发挥重要作用。qRT-PCR结果表明,AbWRKY6、AbWRKY8、AbWRKY14和AbWRKY24响应红光胁迫,AbWRKY8、AbWRKY14、AbWRKY24响应黄光/低温复合型胁迫;AbWRKY6和AbWRKY8在叶和茎中显著表达,AbWRKY27和AbWRKY28在须根中显著表达,AbWRKY25在花中显著表达。该研究首次鉴定分析了颠茄WRKY基因家族并分析其在光、温调控下的表达模式,为颠茄WRKY转录因子响应光质、温度环境因子分子机制的深入解析和功能验证奠定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茄 WRKY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 表达模式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不同繁殖方式半夏生长情况、显微结构及次级代谢产物差异分析
8
作者 王涵嫣 +2 位作者 余孟娟 侯文川 董诚明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9-714,共6页
目的通过对人工种子、组培苗和传统块茎自繁三种繁殖方式的半夏再生植株的性状、产量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规律做出评价,为后续以生物技术方法实现半夏的品种改良及大规模的育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三种繁殖方式的半夏再生植株的生... 目的通过对人工种子、组培苗和传统块茎自繁三种繁殖方式的半夏再生植株的性状、产量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规律做出评价,为后续以生物技术方法实现半夏的品种改良及大规模的育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三种繁殖方式的半夏再生植株的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对半夏块茎的直径和百粒重进行统计,对半夏块茎横切面的石蜡装片与块茎粉末装片进行显微观察,通过电位滴定法测定对半夏总有机酸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半夏的总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通过高效液相法对半夏胡芦巴碱、尿苷、肌苷、鸟苷、胸苷、腺苷进行测定,将得到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半夏人工种子较组培苗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人工种子繁殖的半夏块茎的表观性状更接近大田实生半夏;半夏三种繁殖方式的再生植株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在生长过程中变化均很显著,但变化趋势相近。按照主成分综合得分将各个评价对象排序,大田块茎的种质质量优于人工种子块茎优于组培块茎。结论人工种子繁殖方式的半夏较组培苗半夏更适宜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为开发半夏优良种源和扩大生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繁殖方式 人工种子 显微性状 次生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箭叶淫羊藿灰霉病的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
9
作者 王晓杰 侯文川 +3 位作者 杨林林 董诚明 钟华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95,共7页
以河南省驻马店市箭叶淫羊藿规范化种植基地箭叶淫羊藿病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利用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基于ITS、PRB2、HSP60基因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含药平板法筛选针对病原菌的防治药剂,... 以河南省驻马店市箭叶淫羊藿规范化种植基地箭叶淫羊藿病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利用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基于ITS、PRB2、HSP60基因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含药平板法筛选针对病原菌的防治药剂,研究了箭叶淫羊藿灰霉病的病原菌菌种类型和精准有效的防治药剂,以期为箭叶淫羊藿灰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起箭叶淫羊藿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Botrytis)的Botrytis cinerea;肟菌·戊唑醇、氟硅唑、腐霉利、嘧霉胺、咯菌腈对病原菌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肟菌·戊唑醇的EC_(50)值最小,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叶淫羊藿 灰霉病 病原菌鉴定 药剂筛选
原文传递
颠茄生长素应答因子ARF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
10
作者 周省委 陈璐 +7 位作者 顾旭鹏 张韶珂 宋腾达 万婕 杨林林 董诚明 冯卫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7419-7434,共16页
目的 生长素应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s,ARFs)基因家族参与颠茄Atropa belladonna生长发育的调控,对颠茄ARF基因(AbARF)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方法 基于已发布的颠茄全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AbARF基因家族成员... 目的 生长素应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s,ARFs)基因家族参与颠茄Atropa belladonna生长发育的调控,对颠茄ARF基因(AbARF)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方法 基于已发布的颠茄全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AbARF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基因结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分析其在不同温度、光质、组织部位的表达特征。结果 共鉴定出41个AbARF基因(AbARF1~AbARF41),分为4个亚家族,编码的氨基酸长度在603~1 116 aa,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8 709.35~125 100.60,等电点介于5.27~8.25,亚细胞定位全部定位于为细胞核。基因结构分析发现所有AbARF基因均含有B3保守结构域,顺式元件预测结果表示光响应元件和脱落酸元件在AbARF基因家族启动子区域分布广泛。基因组内共线性分析表明,全基因组复制和片段性复制在AbARF基因家族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复制过后经过了强烈的纯化选择。q RT-PCR表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AbARF在低温(18℃)胁迫下表达量显著下调,在白光调控下表达量显著高于红光和黄光,多数AbARF基因在叶中表达量普遍高于主根、侧根、茎和花。结论 从全基因组水平对颠茄ARF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阐明颠茄ARF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茄 ARF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基因家族 共线性分析 表达特征
原文传递
不同栽培条件对箭叶淫羊藿移栽苗成活率、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岩岩 杨林林 +3 位作者 董诚明 杜真辉 侯文川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03-111,共9页
以箭叶淫羊藿种子移栽苗为试材,采用不同用量有机底肥、不同株距、不同密度遮阳网、不同施加量复合肥(N∶P∶K=12∶20∶13)组成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栽培条件,统计各小区成活率、产量,测定折干率、浸出物、总灰分以及总黄酮、朝藿定A、朝... 以箭叶淫羊藿种子移栽苗为试材,采用不同用量有机底肥、不同株距、不同密度遮阳网、不同施加量复合肥(N∶P∶K=12∶20∶13)组成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栽培条件,统计各小区成活率、产量,测定折干率、浸出物、总灰分以及总黄酮、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及淫羊藿苷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研究了箭叶淫羊藿种子移栽苗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成活率、产量及质量变化,以期为箭叶淫羊藿栽培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40 g·m^(-2)的复合肥,75%的遮阳网,4.5 kg·m^(-2)的有机肥,株距为20 cm为最佳组合,其成活率为63.23%,产量为32.5 g·m^(-2),总黄酮、淫羊藿苷、朝藿定A、B、C含量分别为9.35%、3.01%、0.20%、0.20%、9.09%。说明箭叶淫羊藿种苗移栽时应选择遮阴度高、株距较小、有机肥料较多量施加的栽培条件,该移栽条件下箭叶淫羊藿成活率较高,产量较高,质量较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叶淫羊藿 栽培条件 成活率 质量变化
原文传递
箭叶淫羊藿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文川 杨林林 +4 位作者 董宁 杜真辉 钟华 董诚明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46,共6页
参考《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箭叶淫羊藿种子质量检验方法进行研究,为箭叶淫羊藿种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箭叶淫羊藿种子存在明显形态休眠,采用外观形态法鉴定种子真实性;百粒法测定千粒重,千粒重为(3.080 3±0... 参考《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箭叶淫羊藿种子质量检验方法进行研究,为箭叶淫羊藿种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箭叶淫羊藿种子存在明显形态休眠,采用外观形态法鉴定种子真实性;百粒法测定千粒重,千粒重为(3.080 3±0.040 8)g;高恒温(130±2)℃烘干1 h测定含水量,含水量为31.07%;用0.5%的TTC溶液在25℃下染色2 h测定生活力,生活力100%;种子沙床恒温4℃层积、200 mg/L GA_(3)处理80 d后,在光照12 h/d,15℃的沙床上进行发芽试验,16 d后发芽率为82.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叶淫羊藿 种子检验 破眠 发芽试验
下载PDF
基于ISSR不同繁殖方式半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作者 李点点 +3 位作者 余孟娟 杨林林 侯文川 董诚明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2-109,共8页
以半夏人工种子苗、组培苗和实生苗为试材,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不同繁殖方式半夏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促进半夏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18条引物中筛选出8条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条带109条,多态性百分比75%... 以半夏人工种子苗、组培苗和实生苗为试材,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不同繁殖方式半夏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促进半夏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18条引物中筛选出8条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条带109条,多态性百分比75%。Nei's基因多样性范围为0.0976~0.7480,大小按顺序排列为人工种子>大田>组培;Shann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081~0.3482,大小按顺序排列为大田>组培>人工种子;3种繁殖方式之间存在有38.03%的遗传分化;对不同繁殖方式半夏之间的遗传距离分析发现,组培半夏和大田半夏的亲缘关系比人工种子和大田半夏的更接近;聚类分析显示,人工种子半夏和组培半夏聚为一类;大田居群不同叶型遗传多样性分析,芍药叶型和桃叶型半夏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五叶半夏遗传分化最强。因此,人工种子半夏的基因多样性比组培及大田半夏的基因多样性丰富,半夏人工种子比组培苗更适合用于大田实际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繁殖方式 ISSR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不同品种怀地黄药用部位EST-SSR遗传特性研究
14
作者 宋梦娇 董诚明 +4 位作者 魏悦 杨林林 张岩岩 侯文川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44-2147,共4页
目的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法,对怀地黄新品种“怀中1号”和道地产区4个主流品种药用部位进行种间遗传特性研究。方法优化DNA提取方法提取地黄药用部位DNA,筛选地黄SSR-PCR引物,采用Popgene32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进行分析,Ntsy... 目的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法,对怀地黄新品种“怀中1号”和道地产区4个主流品种药用部位进行种间遗传特性研究。方法优化DNA提取方法提取地黄药用部位DNA,筛选地黄SSR-PCR引物,采用Popgene32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进行分析,Ntsyspc2.1对地黄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68对引物中筛选出5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共扩增出9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8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0.41%,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10~21个,平均15.6个。有效等位基因为1.1697~1.3332,Nei’s基因多样性为0.0980~0.1980,Shannon指数为0.1461~0.3023,不同品种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665~0.152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遗传相似系数为0.74时,5个品种分为3类,脱毒北京3号和怀丰聚为一类,北京3号和金九聚为一类,怀中1号为一类。结论EST-SSR分子标记法可以用于不同品种地黄药用部位间的亲缘关系鉴定,为地黄遗传稳定性研究及品种鉴定提供科学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地黄 EST-SSR 遗传稳定性 品种鉴定
原文传递
地黄轮纹病病原菌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及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杨威 王鑫源 +3 位作者 杨林林 侯庆峰 董诚明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06-113,共8页
以地黄叶片和地黄轮纹病病原菌Phoma herbarum和Fusarium solani为试材,研究了地黄轮纹病病原菌Phoma herbarum和Fusarium solani在离体培养及活体接种后对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明确细胞壁降解酶在病原菌侵染地黄植株过程中的... 以地黄叶片和地黄轮纹病病原菌Phoma herbarum和Fusarium solani为试材,研究了地黄轮纹病病原菌Phoma herbarum和Fusarium solani在离体培养及活体接种后对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明确细胞壁降解酶在病原菌侵染地黄植株过程中的致病作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离体培养时,果胶诱导培养基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与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活性较高,羧甲基纤维素(CMC)诱导培养基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x)活性较高,且Phoma herbarum的PG、PMG和Cx活性均高于Fusarium solani。活体接种后,Phoma herbarum的PG、PMG、Cx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大值均大于Fusarium solani,且均于第8天时达到峰值。此时,其PG活性为7.83 U·mg^(-1) ,PMG活性为16.00 U·mg^(-1) ,Cx活性为13.65 U·mg^(-1) ,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12.01 U·mg^(-1) 。细胞壁降解酶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homa herbarum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强于Fusarium solani。PMG在侵染初期分泌并起作用,Cx和β-葡萄糖苷酶致病作用发生在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轮纹病 细胞壁降解酶 活性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