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中国税收的宪政文化建设 被引量:1
1
作者 《中国商界》 2010年第6期12-13,共2页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宪政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标志。税收法治是我国税收建设的目标,宪政文化是税收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文章在探讨宪政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宪政文化对我国税收建设的意义,进而对我国...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宪政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标志。税收法治是我国税收建设的目标,宪政文化是税收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文章在探讨宪政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宪政文化对我国税收建设的意义,进而对我国税收的宪政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税收建设 宪政文化 税收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现代法治国家 合理化建议 文化内涵 文化建设 历史进程 文章 目标 基础 分析
下载PDF
中国淘宝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5
2
作者 陈昆仑 +1 位作者 丁镭 曾克峰 《热带地理》 2017年第1期56-65,共10页
根据阿里研究所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淘宝村的相关数据,运用最邻近点距离和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回转半径法等方法分析淘宝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淘宝村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呈集聚分布,且主要... 根据阿里研究所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淘宝村的相关数据,运用最邻近点距离和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回转半径法等方法分析淘宝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淘宝村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呈集聚分布,且主要集聚于东部沿海城市,占据总数的98%;同时,淘宝村分布与大中型城市分布变化具有一致性。2)淘宝村的分布主要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业集聚以及上网普及率的影响,淘宝村更多地分布在资源禀赋较好、交通便利、产业集聚区和上网普及率更高的地区。3)淘宝村共有2种发展模式,即城市依托模式和乡村内生模式。未来淘宝村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主要围绕大中型城市及有一定产业集聚基础的专业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淘宝村 空间格局 发展模式 中国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环境绩效:基于农业碳排放视角 被引量:42
3
作者 杨晨 胡珮琪 +2 位作者 成金华 崔恒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5-44,共10页
农业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如何有效控制农业碳排放,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粮食主产区政策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政策之一,在实现粮食产量长期稳定增长的同时,评估检验其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较... 农业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如何有效控制农业碳排放,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粮食主产区政策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政策之一,在实现粮食产量长期稳定增长的同时,评估检验其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基于200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判断和分析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检验主产区政策实现碳减排的机制。结果显示:①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农业碳排放总量,降低农业碳排放密度和强度,其作用效果分别为10.74%、10.35%和15.27%。②从长时间尺度看,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碳排放总量、密度和强度的削减作用随时间不断增强,并在2016年达到顶峰。③具体而言,主产区政策主要对生产过程中由化肥投入、农药施用、农膜使用以及机械燃油所产生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减碳效果分别为9.9%、11.27%、42.26%、8.41%。④粮食种植比重的增加是粮食主产区政策减碳的有效机制之一,实现了主产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规模效应,使农业碳排放总量减少了3.25%,农业碳排放密度降低了3.14%。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提高粮食生产的环境效率,一方面要继续坚持粮食主产区政策,另一方面也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短期内,主要鼓励农业经营者合理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提高化学投入品、机械等要素的生产效率;长期内,需继续普及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降低粮食生产对化学投入品等的依赖,逐步向低碳的生产模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业碳排放 双重差分
下载PDF
中国工业氮氧化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曾克峰 +2 位作者 苏攀达 丁镭 刘超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68-1779,共12页
作为"十二五"期间新纳入控制性约束指标的污染物,NO_X排放量的研究成果可为地区减排份额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省域工业NO_X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通过LMDI模型分解探究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 作为"十二五"期间新纳入控制性约束指标的污染物,NO_X排放量的研究成果可为地区减排份额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省域工业NO_X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通过LMDI模型分解探究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工业NO_X的排放总量虽然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但至2013年也只完成减排份额的5.6%,相对2015年15%的减排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减排形势严峻;2省域工业NOx排放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特征,高排放量集聚主要出现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中东部地区,且随时间的推移有向外围省份扩张的趋势;3LMDI模型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NOx增排的主要驱动力,生产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减排的主要控制因素,产业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在2011年后开始凸显;4以四象限图及排放量为划分依据将各省份划分为3个大类,并从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鼓励、削减排放份额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减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氮氧化物 时空特征 模型 驱动因素 污染减排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PM_(2.5)浓度行业驱动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丁镭 +1 位作者 苏攀达 成金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2-62,共11页
面对近年来频发的雾霾污染,坚定"打好蓝天保卫战"是我们整治大气环境问题的决心。探寻和厘清各重点行业对PM_(2.5)浓度的贡献量,判定影响更为显著且更为广泛的行业,划定目前最迫切需要整治的重点区域,期望为深入推进贯彻落实... 面对近年来频发的雾霾污染,坚定"打好蓝天保卫战"是我们整治大气环境问题的决心。探寻和厘清各重点行业对PM_(2.5)浓度的贡献量,判定影响更为显著且更为广泛的行业,划定目前最迫切需要整治的重点区域,期望为深入推进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这一减排思路提供依据。基于此,本文以2000—2014年省域PM_(2.5)浓度及相关重点行业为研究对象,利用STIRPAT模型构建PM_(2.5)浓度变化的解释模型,进而运用GTWR模型探究行业驱动因素的时空异质性。拟合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影响系数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从时间上看,不同行业的演化趋势特征鲜明,火力发电行业的拟合系数先减小后趋于稳定,钢铁业系数波动变化后趋于稳定,水泥、建筑行业的系数则在不断增加后趋于稳定,供暖行业先减小后增加,而采矿行业的拟合系数为负向增加,为不同行业减排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从空间上看,区域间重点行业的影响差异显著,火力发电行业较多的影响东部各省,钢铁行业则显著影响着中西部主要的产业转移接收地,水泥行业对各省域的影响系数有正有负,而余下的建筑业、供暖业和采矿行业的影响则表现出区域特色。因此,全国统一的控制政策亟待调整。为提出针对行业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控制政策,以四象限区域划分结果结合行业生产规模作为重点区域分类的依据,依据分类结果给出对应的政策调整建议。依据上述分析及结论,对于改善空气质量、控制PM_(2.5)浓度提出以下三条政策建议:制定行业标准,倒逼企业转型;明确分区控制,差异治理策略;注重技术衔接,突出后发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浓度 行业驱动因素 GTWR 时空异质性 重点区域划分
下载PDF
不同类型城市的PM_(2.5)健康风险及影响因素差异 被引量:10
6
作者 丁镭 成金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0-100,共11页
当前,空气污染的现状与公民对干净、健康环境的诉求之间关系紧张,迫使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空气污染和相关的健康问题。基于2008—2018年中国338个城市PM_(2.5)浓度和人口密度的遥感数据,采取暴露-响应函数来估算因为长期暴露在PM... 当前,空气污染的现状与公民对干净、健康环境的诉求之间关系紧张,迫使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空气污染和相关的健康问题。基于2008—2018年中国338个城市PM_(2.5)浓度和人口密度的遥感数据,采取暴露-响应函数来估算因为长期暴露在PM_(2.5)污染下产生的早逝及相关疾病发病率。进而利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城市分为四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分别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健康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虽然PM_(2.5)污染及相关的健康风险都经历了恶化、缓解到改善的过程,但全国范围内由污染导致的各类健康问题依旧严峻,早逝、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人次高达到数十万。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国338个城市划分为工业型城市、资源型城市、中心型城市和其他类型城市,四类城市的健康风险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8年相比2013年表现出健康风险显著下降的状态。从影响因素来看,健康风险主要受城市化率、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工业型城市健康风险的主导因素为城市化率、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资源型城市则为城市化率和人口密度,中心型为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其他类型为城市化率和人口密度。最后根据不同类型城市的城市特性及主导因素差异,分别针对城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和评价标准深化等方面给出以下四条政策建议:多中心城市模式与城市落户政策双管齐下,降低人口密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奖罚并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社区医院功效,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将健康成本纳入环境及城镇化质量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污染 城市化率 健康风险 城市类型 差异研究
下载PDF
中国省域工业烟粉尘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区域减排控制 被引量:7
7
作者 苏攀达 曾克峰 +3 位作者 李小凡 丁镭 刘超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7-552,共6页
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1998—2013年中国31个省区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与人均排放量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工业烟粉尘排放逐年下降并存在"下降—平稳—下降—平稳"4个明显的阶段;高排放区和高人均排放量区逐渐... 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1998—2013年中国31个省区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与人均排放量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工业烟粉尘排放逐年下降并存在"下降—平稳—下降—平稳"4个明显的阶段;高排放区和高人均排放量区逐渐减少;LISA集聚地图显示,西南地区烟粉尘排放控制情况良好,新疆是未来排放控制的重点。(2)工业烟粉尘人均排放量的重心总体向西北方向转移,其变化在时间上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建议在规划下一步的工业烟粉尘的减排路径和减排任务时,将内蒙古、黑龙江纳入减排的重点区域,同时考虑将青海、云南作为潜在的重点区域纳入规划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烟粉尘排放 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 时空演化特征 减排重点区域
下载PDF
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下的浙江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及社会影响因素 被引量:6
8
作者 丁镭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138,共7页
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确定是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策略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以2006—2017年浙江11个地级市的3种主要工业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为研究对象,在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下探究了社会影响因素的效... 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确定是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策略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以2006—2017年浙江11个地级市的3种主要工业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为研究对象,在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下探究了社会影响因素的效应。结果发现:(1)12年间,3种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均呈现出总体削减的趋势。全局莫兰指数分析表明,2010年以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空间集聚性趋于增强,主要集聚在杭州、嘉兴、宁波一带。(2)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3种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具有促进作用,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具有削减作用,而科技进步水平对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具有削减作用。(3)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对3种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主要体现为直接影响;产业结构除直接影响外,对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还具有溢出效应;科技进步水平和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同时存在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未来,浙江需实施重点地区重点控制和联防联控协同治理“两手抓”策略,并应积极发挥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水平和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等削减作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气污染物 空间杜宾模型 影响因素 空间效应 浙江
下载PDF
环境吸收能力对中国PM_(2.5)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琳 成金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87,共11页
大气污染,特别是细颗粒物(PM_(2.5))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巨大考验。环境吸收能力是大气环境系统自身结构与功能健康的保障,对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 大气污染,特别是细颗粒物(PM_(2.5))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巨大考验。环境吸收能力是大气环境系统自身结构与功能健康的保障,对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自动容纳、吸收和消化等作用不容忽视。了解环境中各要素对PM_(2.5)的吸收能力,深入探索环境吸收能力对PM_(2.5)浓度的影响,对开拓大气污染治理新思路有重要意义。文章选用2004—2017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自然资源禀赋和人类活动影响两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环境吸收能力指数,并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基于MCMC优化的广义面板分位数回归技术和情景分析探讨了环境吸收能力对PM_(2.5)浓度影响及其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①全国环境吸收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且区域间环境吸收能力差异较大。环境吸收能力受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条件禀赋是影响环境吸收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影响是造成环境吸收能力指数波动和地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②从总体回归结果来看,环境吸收能力的增强对PM_(2.5)浓度的降低有显著负向影响,在PM_(2.5)浓度较高的地区,环境吸收能力的作用更加明显,但其影响效应不会必然随着PM_(2.5)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并且在极端情况下,影响效应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③从异质性效应分析结果来看,在可持续情景和紧急情景下,环境吸收能力对PM_(2.5)浓度的作用显著为负,而在悲观情景下,环境吸收能力的作用并未体现。研究结论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改善有重要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吸收能力 大气污染 PM_(2.5)浓度 面板分位数回归 情景分析 异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