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神的歧路与进路:从斯宾诺莎到马克思恩格斯 被引量:1
1
作者 《科学与无神论》 CSSCI 2018年第2期13-19,共7页
欧洲哲学一直保留着质询宗教神灵本质的传统。在启蒙运动时期,这种反神学的思潮成就了众多宗教哲学流派。到启蒙运动后期,无神思想的繁荣却发生了巨大的分野。黑格尔直接将神圣性赋予人而消解了神,但是神圣的人终是走入神秘之境。费尔... 欧洲哲学一直保留着质询宗教神灵本质的传统。在启蒙运动时期,这种反神学的思潮成就了众多宗教哲学流派。到启蒙运动后期,无神思想的繁荣却发生了巨大的分野。黑格尔直接将神圣性赋予人而消解了神,但是神圣的人终是走入神秘之境。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更多关注于人的自然属性,这种感性、表象的理解把复杂的理性思维又让渡到宗教语境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无神论宗教观深受以上学者的影响,但同时,他们找到了批判宗教的新的进路,它既不同于黑格尔的以实现人神圣性的自证,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简化人复杂属性的阐释,它是从最原初的人对自我认同的渴望开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神论 人性 马克思 恩格斯
原文传递
“自由意志”与孟子伦理究责的心性根据 被引量:1
2
作者 《管子学刊》 2022年第4期54-64,共11页
对伦理道德秩序的维护乃儒学之要务,所以即使在“自由意志”词汇缺席的情况下,儒家也必须明确何为恶之根源,以说明判定究责对象时的根据与标准。新儒家以气质论人之恶的成因,但是该诠释路径会使决定性因素从人自身转移到外在影响力上,... 对伦理道德秩序的维护乃儒学之要务,所以即使在“自由意志”词汇缺席的情况下,儒家也必须明确何为恶之根源,以说明判定究责对象时的根据与标准。新儒家以气质论人之恶的成因,但是该诠释路径会使决定性因素从人自身转移到外在影响力上,导致责任主体认定的困难。在此诠释路径中,人的善恶形态被困于儒学本心良知的伦理道德规范性含义里。孟子本心良知说中存在一类通过自我取舍而形成的恶的主体,这类恶的主体所据并非本心良知具有的知善规范性,而是以能力层面能善的普遍性作为其产生的逻辑基础。从心性上溯源恶才能突破本心良知在知善的规定性上对恶之于人的属己性的遮蔽,以此明确善与恶皆是人自己的善恶,如此伦理究责才不会陷入主体判定的困难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意志” 孟子 伦理究责 本心良知
下载PDF
王阳明良知说的心性美学 被引量:1
3
作者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0,共6页
王阳明良知说的心性致美延续了中国传统以理致美的审美理路,但是其所凭借之理不是异质于心的天理,而是作为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既是个体之美本身所在,又是个体之美完成的目标。从审美对象来看,致良知的工夫就是识本心、本法、本性,即... 王阳明良知说的心性致美延续了中国传统以理致美的审美理路,但是其所凭借之理不是异质于心的天理,而是作为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既是个体之美本身所在,又是个体之美完成的目标。从审美对象来看,致良知的工夫就是识本心、本法、本性,即通达自我的过程。从审美目标来看,致良知着眼于个体社会生活,以道德本心为个体实践美的活的源泉,以敦促人趋向圣人境从而推动社会实现和谐有序的生活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心性
下载PDF
人神恋歌:《九歌》祭祀主题的心理诠释 被引量:1
4
作者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22-28,共7页
《九歌》是屈原改作的楚地祭祀乐歌。以祭祀流程的考察为线索对《九歌》的文本进行分析,可以一览先民祀神过程中的心理流变。在迎神阶段,神至人亦来的感官感受源于先民万物有灵的神灵观与交感巫术的心理调动;在飨神阶段,共生情境的幻觉... 《九歌》是屈原改作的楚地祭祀乐歌。以祭祀流程的考察为线索对《九歌》的文本进行分析,可以一览先民祀神过程中的心理流变。在迎神阶段,神至人亦来的感官感受源于先民万物有灵的神灵观与交感巫术的心理调动;在飨神阶段,共生情境的幻觉是基于先民对巫身份的共情理解与对时空的迷幻感受;送神阶段的迷狂喜悦状态,则是先民贯穿于整个祭祀活动中的失去自我与确证自我两种心理碰撞融合的极端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祭祀 心理
下载PDF
论韩非的限君守道策略
5
作者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孔孟王道效法尧舜,君主与权势一体共生,皆出于仁义本位,君主受限于自发的道德耻感。对比孔孟仁政中的君主构想,韩非所主张的以严刑峻法施政于民的君主,则被斥责为专制暴政的肇始者。然而,韩非实际上将君主作为法治的首要对象,他以国乱... 孔孟王道效法尧舜,君主与权势一体共生,皆出于仁义本位,君主受限于自发的道德耻感。对比孔孟仁政中的君主构想,韩非所主张的以严刑峻法施政于民的君主,则被斥责为专制暴政的肇始者。然而,韩非实际上将君主作为法治的首要对象,他以国乱之利害限君,以此使君主与权势相分离,并以法替代君主对权势的主导地位,君主欲得势就必须任法而行。韩非所说的势为自然之势,君主得势即是去其强力威势,而成为一虚静以待令的守道者,不可有任何逆道而动的行为。从韩非对君主所采取的限制策略上来看,正是以杜绝暴人在位为目标,其中使君主与权势分离而守中的主张,甚至潜含着废人治的现代政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专制暴政 限君 守道
下载PDF
异化与解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建构的理论基点
6
作者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第1期25-29,共5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主义宗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力图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以此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奋斗而创造真实的幸福。只有构筑一个和谐的、发展的社会,才能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异化 解放
下载PDF
从宗教的德善观看宗教极端主义
7
作者 《实事求是》 2016年第2期67-70,共4页
德善是宗教的观念之一,而宗教极端主义则是一种政治主张,是对宗教德善观的背离。宗教极端主义往往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结合在一起,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由此,厘清正常宗教信仰与宗教极端主义的区别,正确认识宗教极端主义带来的... 德善是宗教的观念之一,而宗教极端主义则是一种政治主张,是对宗教德善观的背离。宗教极端主义往往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结合在一起,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由此,厘清正常宗教信仰与宗教极端主义的区别,正确认识宗教极端主义带来的种种危害,才能更有效地保护正常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更精准和更坚定地打击宗教极端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德善观 宗教极端主义 背离
下载PDF
张载礼学思想的实践理路
8
作者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7-24,共8页
张载的礼学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实践礼教风格。首先,在礼的认识环节中,他主张不执文本、不拘圣人之言,要以探察自身之理的实践作为认识最可靠的来源。其次,在礼的生成环节,他提出将身体纳入与天地贯通的体系中,对礼的通达不能仅仅体现在精... 张载的礼学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实践礼教风格。首先,在礼的认识环节中,他主张不执文本、不拘圣人之言,要以探察自身之理的实践作为认识最可靠的来源。其次,在礼的生成环节,他提出将身体纳入与天地贯通的体系中,对礼的通达不能仅仅体现在精神体悟上,礼生成于身心一致的“成性”境界中。最后,在礼的发展环节中,他倡导将礼由个人修养标准伸展到宗族群体的生活秩序中,为礼义展现“真义理”提供“著实处”的实践平台,并由此达成礼治天下的社会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礼学 实践
下载PDF
中西宗教观念对文学悲剧人物塑造的影响——以哈姆雷特与贾宝玉为例
9
作者 《曹雪芹研究》 2017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宗教观念反映了现实中人对宗教的认识,是文化心理的构成源头之一。基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西宗教观念的内容具有的差异性,必然对艺术创作产生不同影响。尤其在中西古典悲剧人物的塑造上,不同的宗教观念以同样的方式产生作用,即宗教观念都... 宗教观念反映了现实中人对宗教的认识,是文化心理的构成源头之一。基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西宗教观念的内容具有的差异性,必然对艺术创作产生不同影响。尤其在中西古典悲剧人物的塑造上,不同的宗教观念以同样的方式产生作用,即宗教观念都成为了作家思考个体悲剧命运的思维凭借,并为解决这种人的共同性悲剧提供了超越路径。哈姆雷特与贾宝玉是中西文学名著中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基督教、佛教思想分别对二者的性格及命运产生了根本影响,分析宗教观念对塑造这两个人物产生的作用,能够集中从宗教美学的角度说明中西宗教观念在古典悲剧人物塑造作用上的同性异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观念 悲剧人物 哈姆雷特 贾宝玉
下载PDF
僧肇假名说的逻辑与语言自觉
10
作者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87-92,共6页
从僧肇对名实问题的言说中探究其语言观特质。僧肇认为名实关系说明语言与其所指示对象间不存在对称关系,因此语言具有虚幻性。在僧肇看来语言在世俗谛中所表现出来的工具性的实质是"假名说",为避免假名所带来的迷见,语言就... 从僧肇对名实问题的言说中探究其语言观特质。僧肇认为名实关系说明语言与其所指示对象间不存在对称关系,因此语言具有虚幻性。在僧肇看来语言在世俗谛中所表现出来的工具性的实质是"假名说",为避免假名所带来的迷见,语言就必须遵循"不落两边、不落语言"的言说逻辑,同时建立"名号不虚生,称谓不自起""语应无方"与"象外之谈"的言说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假名说 逻辑 自觉
下载PDF
异化与解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建构的理论基点
11
作者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1-54,共4页
马克思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将人从宗教的异化中解放出来是其宗教观建构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是通过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来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通过奋斗去创造真实... 马克思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将人从宗教的异化中解放出来是其宗教观建构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是通过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来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通过奋斗去创造真实幸福。我国当前面临的宗教现状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虽有不同之处,但是宗教的世俗根源依然存在却未发生较大改变,构筑和谐、发展的社会是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异化 解放
下载PDF
人的异化与解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建构的理论基点
12
作者 《科学与无神论》 CSSCI 2017年第3期28-33,共6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的类本质异化,人试图通过在意识创...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的类本质异化,人试图通过在意识创造的天国世界里,回避现实世界中暂时不可克服的困难,将幸福的实现寄托于对虚幻天国的虔诚信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批判的开始就是力图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以此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奋斗创造真实的幸福。我国当前的宗教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所面对的确有不同之处,但是宗教存在的世俗根源没有改变,因此构筑一个和谐的、发展的社会,才能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异化 解放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