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毅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经验举要 被引量:28
1
作者 朱华宇 司徒红林 +1 位作者 若丹 宋雪 《新中医》 CAS 2013年第6期189-191,共3页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mastitis,GM)是一种以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且局限于乳腺小叶为特征的乳腺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又称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肉芽肿、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乳腺瘤样肉芽肿等,好发于育龄经产妇女。...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mastitis,GM)是一种以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且局限于乳腺小叶为特征的乳腺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又称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肉芽肿、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乳腺瘤样肉芽肿等,好发于育龄经产妇女。本病发病率低,临床易误诊,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中医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 林毅
原文传递
林毅教授活用外治法治疗复杂性浆细胞性乳腺炎经验简介 被引量:20
2
作者 徐飚 戴燕 +2 位作者 若丹 司徒红林 林毅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126,共3页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亦称化学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属于中医外科学粉刺性乳痈范畴。临床上可分为溢液期、肿块期、化脓期、窦道期等,但由于失治误治,往往形成多发脓肿、多条窦道或瘘管及急、慢性炎性肿块...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亦称化学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属于中医外科学粉刺性乳痈范畴。临床上可分为溢液期、肿块期、化脓期、窦道期等,但由于失治误治,往往形成多发脓肿、多条窦道或瘘管及急、慢性炎性肿块并存的情况,临床称之为复杂性浆细胞性乳腺炎。该症病情变化多样、多期并存,内治法不能迅速有效地解决局部多期并存的复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炎 中医疗法 外治法 名医经验 林毅
原文传递
545例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证型聚类分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前军 司徒红林 +5 位作者 若丹 许锐 徐彪 戴燕 刘鹏熙 林毅 《北京中医药》 2008年第8期590-592,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中医证型诊断条件,为制定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的辨证分型标准奠定基础。方法对545例乳腺癌巩固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法得出不同证型的诊断条件。结果聚四类比较符合临床实际,经专家确认,此四...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中医证型诊断条件,为制定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的辨证分型标准奠定基础。方法对545例乳腺癌巩固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法得出不同证型的诊断条件。结果聚四类比较符合临床实际,经专家确认,此四类证型分别是有病无证型、气虚血瘀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其中有病无证型占38.35%,气虚血瘀证占30.64%,脾肾两虚证占25.32%,肝肾亏虚证占4.40%。结论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统计分析,结合专家意见,是建立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条件可行方法。在乳腺癌术后巩固期,肝气不疏、肾气不足可能为乳腺癌该阶段基本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巩固期 中医证型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中医扶正法预防恶性肿瘤转移的免疫治疗机制 被引量:18
4
作者 林晓洁 若丹 +1 位作者 司徒红林 林毅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24期22-24,共3页
转移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防治肿瘤转移一直是肿瘤治疗中的难点和热点。"正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现代医家在反复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中医扶正法"防治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理论。大量临... 转移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防治肿瘤转移一直是肿瘤治疗中的难点和热点。"正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现代医家在反复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中医扶正法"防治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理论。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中医扶正法"不但能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更能联合化疗提高化疗疗效。其中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活性,是"中医扶正法"预防恶性肿瘤转移的可能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中医扶正法 作用机制 免疫治疗
下载PDF
林毅教授首创提脓祛腐综合疗法巧治肉芽肿性乳腺炎——典型病案、理论渊源及操作规范 被引量:16
5
作者 若丹 司徒红林 林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59-162,共4页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乳腺炎性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周期长,治疗过程中反复脓肿形成、持续伤口感染等,常使患者不得不反复接受手术直至乳房切除方可治愈。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乳腺炎性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周期长,治疗过程中反复脓肿形成、持续伤口感染等,常使患者不得不反复接受手术直至乳房切除方可治愈。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甚至留下终身遗憾。因此,探寻一种有效的、创伤小的、能最大限度保留乳房外形,且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非常迫切。该文介绍了林毅教授运用首创的"提脓祛腐"综合疗法成功治愈肉芽肿性乳腺炎(成脓期)的典型案例,详细阐述其理论渊源及操作规范。提出"提脓祛腐"综合疗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成脓期)疗效显著且具有治疗周期短、不易复发、最大限度保留乳房外形的优势,值得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提脓祛腐 中医 治疗
下载PDF
晕动病的病机及治疗 被引量:13
6
作者 傅强 若丹 《河南中医》 2004年第7期16-19,共4页
对晕动病发病机理的研究 ,目前仍处于“假说”阶段 ;中医则认为髓海不足、气血亏虚及痰浊中阻是发病之本。对其治疗 ,西医主要是应用中枢抗胆碱药物和具有中枢拟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药物 ,目前普遍认为东莨菪碱与苯丙胺合用时效果最好 ,... 对晕动病发病机理的研究 ,目前仍处于“假说”阶段 ;中医则认为髓海不足、气血亏虚及痰浊中阻是发病之本。对其治疗 ,西医主要是应用中枢抗胆碱药物和具有中枢拟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药物 ,目前普遍认为东莨菪碱与苯丙胺合用时效果最好 ,但有明显的副作用 ;中医一般是对证治疗。总之 ,到目前为止 ,尚无一个对抗晕动病的理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动病 病机 治疗
下载PDF
基于改良德尔菲法对乳腺癌“分期辨证”方案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前军 若丹 +4 位作者 司徒红林 戴燕 徐彪 刘鹏熙 林毅 《甘肃中医》 2009年第12期59-61,共3页
目的:通过德尔菲法研究乳腺癌"分期辨证"合理性,为制定中医乳腺癌治疗规范奠定基础。方法:在充分的文献调研基础上,由课题专家组进行讨论确立咨询表,对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腺病专家进行咨询调查,根据专家对咨询主题认可频... 目的:通过德尔菲法研究乳腺癌"分期辨证"合理性,为制定中医乳腺癌治疗规范奠定基础。方法:在充分的文献调研基础上,由课题专家组进行讨论确立咨询表,对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腺病专家进行咨询调查,根据专家对咨询主题认可频数(>80.00%)判别主题设立的合理性。结果:第1轮专家对分期辨证的方案认为合理的为96.88%、第2轮为97.26%;第1轮调查咨询结果中,"围手术期"中的冲任失调证、正虚毒炽证、有病无证型以及"围放疗期"的阴虚火毒证和"巩固期"的冲任失调证均未超过预设的合理性判别标准(<80.00%),第2轮调查结果中,上述证型设立的合理性的频数均超过80.00%,但"巩固期"中有病无证型认可频数为8.22%。结论:中医药参与乳腺癌治疗应该"分期辩证"治疗,巩固期中不应设立"有病无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分期辨治 德尔菲法
下载PDF
扶正益气法对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Th1/Th2细胞漂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丘嫦 陈前军 +4 位作者 戴燕 若丹 徐飚 宋雪 王婷 《新中医》 CAS 2014年第8期139-142,共4页
目的:观察扶正益气法对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Th1/Th2细胞漂移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扶正益气法通过改善肿瘤生存的内环境而对化疗起"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扶正益气法对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Th1/Th2细胞漂移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扶正益气法通过改善肿瘤生存的内环境而对化疗起"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均行6周期TEC方案化疗(21天/周期),观察组加用参芪扶正液静脉滴注。观察比较2组第1周期化疗前、第6周期化疗后第7天血清Th1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及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化疗后Th1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均较化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仍呈高表达强势,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化疗后Th1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均较化疗前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化疗后Th1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在化疗后Th1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对照组化疗后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变化不明显,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后Th2细胞因子IL-6、IL-10变化不明显,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IL-4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化疗后观察组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降低较对照组明显,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疗可降低Th1细胞因子的水平,而Th2呈高表达强势,提示Th1向Th2漂移,表明辅助化疗可导致进一步的免疫抑制。参芪扶正液可改善辅助化疗患者的Th1细胞因子水平,抑制使其在化疗后进一步降低,提示扶正益气法可以抑制Th1向Th2漂移,有效改善机体免疫抑制和纠正免疫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 扶正益气法 TH1 Th2漂移
原文传递
1102例乳腺癌巩固期证候分布规律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郭莉 林旋龄 +6 位作者 刘鹏熙 陈前军 司徒红林 若丹 王一安 官怀 林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7期755-758,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巩固期证候分布规律,并确立证型的主要四诊信息,为建立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的辨证分型标准奠定基础。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于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门诊乳腺癌巩固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法和"频数... 目的:探讨乳腺癌巩固期证候分布规律,并确立证型的主要四诊信息,为建立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的辨证分型标准奠定基础。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于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门诊乳腺癌巩固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法和"频数归一化"研究。结果:经专家确认,聚4类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分别是脾肾两虚证(占34.8%)、肾虚血瘀证(占27.9%)、肝肾阴虚证(占4.7%)、有病无证型(占32.5%)。结论:经过临床流行病学的统计分析方法确立了乳腺癌巩固期的辨证分型及证候指标,为该期患者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中医证型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复康灵胶囊对乳腺癌多药耐药基因p170、GST-π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前军 张蓉 +4 位作者 司徒红林 若丹 徐飚 刘鹏熙 林毅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1650-1652,共3页
目的:通过复康灵胶囊对新辅助化疗乳腺癌近期疗效以及对耐药基因p170、GST-π的调控研究,探索扶正解毒中药对化疗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3例需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进行相同方案化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在... 目的:通过复康灵胶囊对新辅助化疗乳腺癌近期疗效以及对耐药基因p170、GST-π的调控研究,探索扶正解毒中药对化疗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3例需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进行相同方案化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在化疗开始时服用扶正解毒中药复康灵胶囊,对照组不服用。3周期化疗后观察2组乳腺实体肿瘤的改善情况,检测乳腺癌组织p170、GST-π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肿瘤完全缓解率为12.1%,部分缓解率为60.6%;对照组无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为45%,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170阳性率治疗组为12.1%,对照组为40%,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GST-π阳性率治疗组为36.4%,对照组为55%,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扶正解毒中药可以增强化疗效果,而调控耐药基因的表达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解毒中药 乳腺癌 化疗 多药耐药 基因 复康灵胶囊
原文传递
“乳宁Ⅱ号”抑制Ca761小鼠乳腺癌肺转移及其对nm23、Cath-D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前军 陆德铭 +4 位作者 司徒红林 任黎萍 若丹 徐飚 林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23-524,共2页
关键词 中医药 乳腺癌 转移 癌基因
下载PDF
“消癖颗粒”阻断SD大鼠乳腺癌癌变及其对EGFR-STAT3通路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前军 徐飚 +3 位作者 司徒红林 戴燕 若丹 林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19-21,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消癖颗粒对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癌变及其对EGFR、STAT3等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预防乳腺癌前病变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消癖颗粒治疗组(X组)、三苯氧胺组(T组),均... 目的:通过观察消癖颗粒对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癌变及其对EGFR、STAT3等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预防乳腺癌前病变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消癖颗粒治疗组(X组)、三苯氧胺组(T组),均采用DMBA+己烯雌酚(DES)造模,分别在干预后的第26周采集乳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检测不同组间癌变率及血管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STAT3表达率并进行比较。结果:T组、X组大鼠乳腺癌发率较N组明显降低(P<0.05),3组分别是25%、37.5%与87.5%。3组间大鼠乳腺组织中EGFR、STAT3表达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癖颗粒对大鼠乳腺癌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GFR-STAT3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无关,是否与调控该通路的其它相关因子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乳腺癌 EGFR STAT3
下载PDF
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中医证型及转化规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司徒红林 陈前军 +4 位作者 林毅 欧爱华 朱华宇 刘晓雁 若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2期2568-2570,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中医证型及转化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奠定基础。方法:对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采用文献调研、设计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得出不同时点中医证型分类及转化规律。结果:聚三类较切合临床... 目的:探讨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中医证型及转化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奠定基础。方法:对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采用文献调研、设计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得出不同时点中医证型分类及转化规律。结果:聚三类较切合临床实际。经专家讨论确定各证型名称是:术前1天为肝郁痰凝兼肾虚,肝郁血瘀及冲任失调兼肝郁;术后第1天为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湿困脾胃;术后第3天为脾胃虚弱,湿困脾胃,气血两虚;术后第6天为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湿困脾胃。结论:初步制定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辨证分型,术前到术后中医证型变化总体是由实走向虚证,术前以肝郁痰凝血瘀最常见;术后以脾胃虚弱、湿困脾胃为常见;术后患者随着时间延长,脾胃虚弱及湿困脾胃证渐增,而气阴(血)两虚证渐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围手术期 中医证候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候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司徒红林 陈前军 +5 位作者 欧爱华 汤凤池 林毅 钟少文 洪宋贞 若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05-607,共3页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证候 影响因素
下载PDF
GST-π,C-erbB2,p53,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前军 司徒红林 +3 位作者 任黎萍 徐飚 若丹 林毅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85-1687,共3页
目的探讨GST-π,C-erbB2,p53,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32例乳腺癌组织GST,C-erbB2,p53,ER,PR的表达情况,并与年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33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G... 目的探讨GST-π,C-erbB2,p53,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32例乳腺癌组织GST,C-erbB2,p53,ER,PR的表达情况,并与年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33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GST-π高表达率为32·83%,在≤45岁与>45岁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41%,37·14%,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p53(-)与p53(+)患者中高表达率分别为27·14%,41·35%,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C-erbB2,ER,PR,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对应的不同组别间GST-π表达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GST-π高表达可能与老年乳腺癌对化疗不敏感的特点有关,而与患者内分泌治疗敏感性关系不大。GST-π与p53可能存在协同表达的关系,p53调控GST-π表达可能是p53高表达患者对化疗不敏感的重要机制之一,而C-erbB2介导的乳腺癌化疗耐药与GST-π表达无关。GST-π表达情况与乳腺癌的预后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GST-Π 化疗 内分泌治疗
下载PDF
消癖系列口服液对大鼠乳腺癌前病变组织MVD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若丹 陈前军 +6 位作者 司徒红林 林毅 戴燕 徐飚 宋雪 丘嫦 郭倩倩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1-454,共4页
目的观察消癖系列口服液对乳腺癌前病变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其阻断或逆转乳腺癌前病变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 1,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联合雌孕激素序贯法复制大鼠乳腺癌前病变模型,观察消癖口服液组、他莫昔芬组和模型组大鼠乳腺... 目的观察消癖系列口服液对乳腺癌前病变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其阻断或逆转乳腺癌前病变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 1,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联合雌孕激素序贯法复制大鼠乳腺癌前病变模型,观察消癖口服液组、他莫昔芬组和模型组大鼠乳腺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结果消癖口服液可降低乳腺癌前病变大鼠的乳腺癌发生率,显著降低大鼠乳腺癌前病变组织的MVD值,但对VEGF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消癖系列口服液能抑制大鼠乳腺癌前病变组织内血管的生成,从而阻断大鼠乳腺癌前病变的发展,但这并不是通过抑制VEGF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癖系列口服液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乳腺癌前病变
原文传递
参芪扶正液使化疗增效的代谢通路初探——维生素K_2代谢
17
作者 林晓洁 若丹 +7 位作者 司徒红林 戴燕 许锐 宋雪 丘嫦 郭倩倩 林毅 陈前军 《新中医》 CAS 2016年第12期136-140,共5页
目的: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接受参芪扶正液治疗前后的血浆代谢产物的对比分析,寻找参芪扶正液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增效的重要代谢通路,并以此建立其与扶正法抗瘤的联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参芪扶正... 目的: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接受参芪扶正液治疗前后的血浆代谢产物的对比分析,寻找参芪扶正液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增效的重要代谢通路,并以此建立其与扶正法抗瘤的联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参芪扶正液治疗组患者17例、对照组患者18例,收取每例患者化疗前后血标本,共70份标本。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获得代谢轮廓图谱,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共识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式识别技术,对得到的谱图积分进行分析,根据质谱同位素(质荷比)匹配HMDB数据库,对化疗前后血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进行鉴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化疗后的血浆代谢状态与化疗前比较完全发生了分离;化疗后,对照组中维生素K2、伞形花内酯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中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液能维持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体内维生素K_2和伞形花内酯的代谢平衡,这可能是其达到化疗增效作用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参芪扶正液 代谢组学 维生素K2
原文传递
槐耳颗粒防治可手术乳腺癌短期复发转移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若丹 郑远 陈前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90-1492,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槐耳颗粒的干预治疗对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短期复发转移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可手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65例,比较巩固期接受槐耳颗粒干预的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复发率及生存情况,并对观察组的预后影响因素进... 目的回顾性分析槐耳颗粒的干预治疗对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短期复发转移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可手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65例,比较巩固期接受槐耳颗粒干预的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复发率及生存情况,并对观察组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5(7~4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0.03%和0.10%,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有症状内脏转移"7例,观察组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21.34±9.17)个月,对照组为(18.36±9.5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生存时间为(21.42±9.18)个月,对照组为(19.57±9.5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复发生存时间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用槐耳"是"复发"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60,P=0.002)。结论槐耳颗粒有降低早期乳腺癌复发转移率的趋势,以及延长早期乳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槐耳颗粒 复发转移
下载PDF
奥拉帕利对携带BRCA突变的新诊断晚期卵巢癌、原发性腹膜癌、输卵管癌患者维持治疗的有效性研究:SOLO1试验的亚组分析(摘译) 被引量:3
19
作者 若丹(摘译)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764-768,共5页
评估SOLO1试验中根据预选的基线因素分成若干亚组晚期卵巢癌、原发性腹膜癌、输卵管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亚组包括肿瘤细胞减灭术类型(初始或间歇性)、手术后疾病状态(有残留或无肉眼残留病灶)、铂类化疗后的临床缓解(完全缓解... 评估SOLO1试验中根据预选的基线因素分成若干亚组晚期卵巢癌、原发性腹膜癌、输卵管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亚组包括肿瘤细胞减灭术类型(初始或间歇性)、手术后疾病状态(有残留或无肉眼残留病灶)、铂类化疗后的临床缓解(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以及BRCA突变状态(BRCA1或BRCA2)。此研究对接受初始细胞减灭术且无肉眼残留病灶的Ⅲ期患者进行PFS评估。与使用安慰剂患者相比,使用奥拉帕利治疗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较低。接受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患者,该风险降低了69%(HR=0.31,95%CI为0.21~0.46),接受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患者降低了63%(HR=0.37,95%CI为0.24~0.58);术后有残留病灶的患者降低了56%(HR=0.44,95%CI为0.25~0.77),术后无残留病灶患者降低了67%(HR=0.33,95%CI为0.23~0.46);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患者降低了66%(HR=0.34,95%CI为0.24~0.47),而获得部分缓解患者降低了69%(HR=0.31,95%CI为0.18~0.52);BRCA1突变患者降低了59%(HR=0.41,95%CI为0.30~0.56),BRCA2突变患者降低了80%(HR=0.20,95%CI为0.10~0.37)。此研究还分析了基线时有影像学病变证据患者的疗效。不论基线时的手术结局、化疗缓解状况及BRCA突变类型如何,新诊断晚期卵巢癌、原发性腹膜癌、输卵管癌患者均可通过奥拉帕利维持治疗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奥拉帕利 基因 BRCA1 基因 BRCA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