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针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进...目的:探讨针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而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综合痉挛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脑梗死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PASS)以及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其中观察组患者的评分上升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针刺疗法具有确切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肢体功能,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针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而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综合痉挛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脑梗死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PASS)以及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其中观察组患者的评分上升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针刺疗法具有确切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肢体功能,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