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干预活动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效果观察 被引量:17
1
作者 吴兵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6年第10期1897-1898,共2页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来本院接受儿童保健的16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保健方式不同,将参与实验的新生儿平均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个组别均为80例。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的...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来本院接受儿童保健的16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保健方式不同,将参与实验的新生儿平均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个组别均为80例。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的护理,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上为新生儿提供针对性的儿童保健,保健结束后,对两组新生儿发育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保健结束后,研究组新生儿身长、体重、MDI以及PDI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保健结束后,研究组新生儿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社交行为以及适应性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两个小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作用明显,可明显提高新生儿的发育水平,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保健 新生儿 早期发育 影响作用
下载PDF
三峡坝区居民传染病防治知识现状调查 被引量:4
2
作者 郭春华 +2 位作者 吴瑞肖 张琦 彭良斌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8年第2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防治知识 传染病 居民 三峡工程 长江三峡 认识水平 医疗服务 问卷调查
下载PDF
三峡坝区三期蓄水期间并殖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广杰 张琦 +7 位作者 彭良斌 罗枝笋 运珞珈 吴瑞肖 张旭 吴传松 杨业勋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0年第5期525-526,611,共3页
目的了解大坝建设和三期蓄水对并殖吸虫流行的影响,为三峡大坝完工后建立疾病预测系统,开展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坝区不同水位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密度及其种群构成,沉渣镜检溪蟹的并殖吸虫囊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目的了解大坝建设和三期蓄水对并殖吸虫流行的影响,为三峡大坝完工后建立疾病预测系统,开展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坝区不同水位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密度及其种群构成,沉渣镜检溪蟹的并殖吸虫囊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人群血清并殖吸虫IgG抗体。结果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的囊蚴感染率自三期蓄水前的6.53%下降到三期蓄水后的4.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并殖吸虫抗体IgG检测阳性率自2006年0.75%上升至2007年的2.2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坝区人群生食虾蟹者占1.00%,饮生水者占41.65%。并殖吸虫健康防病知识知晓率低于35.00%。结论在三峡大坝水位逐步升高过程中,坝区并殖吸虫病流行处于稳定状态,未受大坝建设和蓄水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并殖吸虫 流行病学 调查
原文传递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库首地区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文东 彭良斌 +9 位作者 罗枝笋 运珞珈 樊莉蕊 张琦 张刚 胡继云 朱桂宝 刘爱平 吴丽娜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9-280,共2页
自1958年8月在黄陵庙发现首例钩端螺旋体病人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的自然疫源地。建坝前许多学者对库区钩体病的感染、发病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深人研究。随着三峡工程开始蓄水投人使用,生态环境发生了... 自1958年8月在黄陵庙发现首例钩端螺旋体病人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的自然疫源地。建坝前许多学者对库区钩体病的感染、发病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深人研究。随着三峡工程开始蓄水投人使用,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鼠类种群密度重新分布,对钩体病的流行规律造成了潜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三峡工程 蓄水 三峡库区 自然疫源地 钩体病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库首地区并殖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业勋 +2 位作者 罗枝笋 彭良斌 运珞珈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1年第5期548-550,共3页
目的研究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对坝区并殖吸虫病流行因素的影响,为制定坝区并殖吸虫病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08年对库首进行现场调查,溪蟹监测采用人工捕捉法,并殖吸虫囊蚴采用镜检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 目的研究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对坝区并殖吸虫病流行因素的影响,为制定坝区并殖吸虫病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08年对库首进行现场调查,溪蟹监测采用人工捕捉法,并殖吸虫囊蚴采用镜检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对当地人群进行抗并殖吸虫抗体检测方法。结果溪蟹的并殖吸虫平均感染率是5.04%,其中2006年的感染率最高是6.47%,2006~2008年溪蟹并殖吸虫平均感染率是5.04%,2006年最高为6.47%,人群血清并殖吸虫抗体阳性率为0.90%。结论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坝区溪蟹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溪蟹的并殖吸虫感染率和人群并殖吸虫感染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在近几年并殖吸虫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殖吸虫病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三峡工程
原文传递
三峡工程蓄水对坝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因素的影响
6
作者 樊莉蕊 彭良斌 +5 位作者 罗枝笋 运珞珈 张琦 刘文东 胡继云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7年第4期277-279,共3页
目的研究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完成后对坝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因素影响,为制定坝区指定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种类调查,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类流行性出血热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坝区居民血清EHFV-... 目的研究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完成后对坝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因素影响,为制定坝区指定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种类调查,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类流行性出血热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坝区居民血清EHFV-IgG抗体。结果室内外平均鼠密度为5.80%,室内鼠密度显著高于室外。大坝下游鼠密度高于大坝上游。鼠类汉坦病毒(HV)感染率为7.41%。坝区居民血清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阳性率为0.25%。结论库区蓄水后坝区鼠密度有所回升,鼠类由室外向室内转移现象,坝区健康人群隐性感染处于较低水平。大坝蓄水3年后,未发现对坝区出血热流行情况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直接免疫荧光试验 三峡工程
下载PDF
三峡工程及水位变化对坝区鼠密度的影响
7
作者 刘安平 彭良斌 +12 位作者 运珞珈 罗枝笋 胡继云 刘文东 樊莉蕊 张琦 张刚 陈广杰 吴瑞肖 白尧 张旭 吴传松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9-662,共4页
目的 了解三峡大坝水位变化对当地鼠类生存的影响,为鼠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三峡坝区,选择位于坝区上下游的银杏沱村、龙潭坪村、石板村、沙坪村为调查点,采用Elton夹夜法,每次连续捕鼠2 d.收集鼠夹,计算鼠密度并鉴定鼠种,比... 目的 了解三峡大坝水位变化对当地鼠类生存的影响,为鼠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三峡坝区,选择位于坝区上下游的银杏沱村、龙潭坪村、石板村、沙坪村为调查点,采用Elton夹夜法,每次连续捕鼠2 d.收集鼠夹,计算鼠密度并鉴定鼠种,比较室内外鼠种、鼠密度及水库156 m蓄水前后鼠密度变化,分析蓄水及清库对坝区鼠密度的影响.结果共捕鼠678只,其中室内517只,室外161.室内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共捕获189只,占36.49%(189/517);室外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共捕获91只,占56.88%(91/161);室内外鼠种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8.00,P<0.01).共布有效夹8036夹次,平均鼠密度为8.44%(678/8036),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4.44%(517/3581),室外鼠密度为3.61%(161/4455),室内外鼠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1.04,P<0.01).大坝蓄水至156 m后鼠密度(10%,513/5132)明显高于蓄水前(5.68%,165/2904),蓄水前后鼠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68,P<0.01).坝区上游鼠密度随蓄水的升高变化明显,在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鼠密度形成一个高位平台,依次为12.25%(80/653)、13.16%(90/684)、12.95%(90/695),到下一次清库后有所下降(8.38%,28/334).结论三峡大坝工程及水库蓄水后的水位变化改变了鼠类的生存环境,致当地的鼠密度发生了改变,今后应加强对坝区鼠类的监测,防止鼠传播疾病的局部爆发或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科 数据收集 环境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