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向历史性原解构主义批判之背后的预设--主体内在观念性与主体间观念性之间的融合 被引量:1
1
作者 伯特·霍普金斯 朱光亚 黄蕾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23,73,共5页
德里达关注于胡塞尔意向性历史概念和实证历史概念之间的对立,他描述了属于理想含义观念性的这种历史性的解释,通过历史性的意义和历史性作为意义去探究观念性和历史性之间的对立。正是在意义历史性的唤醒和历史性意义的唤醒中,德里达... 德里达关注于胡塞尔意向性历史概念和实证历史概念之间的对立,他描述了属于理想含义观念性的这种历史性的解释,通过历史性的意义和历史性作为意义去探究观念性和历史性之间的对立。正是在意义历史性的唤醒和历史性意义的唤醒中,德里达观念性语言和经验主义语言的对立催生了他的"先验语言"概念,并在其终极目标中,将观念性的延异解释为显示。德里达将观念性之不可能的原因归之为理解起源的"他异性",他没有理解胡塞尔关于观念性起源问题的双重解释:主体间传统的客观性和理想对象本体论意义的客观性,因此,导致了对胡塞尔的误解,也正是在这种误解中,观念性的起点问题被融入到主体间传统的客体性起源问题,在此导致了德里达的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性 主体内在性 主体间性 解构主义
原文传递
基础本体论的组合学预设:存在作为整体具有总体意义
2
作者 伯特·霍普金斯 黄蕾 朱光亚 《晋阳学刊》 CSSCI 2016年第2期67-74,共8页
胡塞尔的范畴直觉作为对哲学本体论的批判性解读具有其局限性,而他的反思性方法和艾多斯方法被局限于在实体中能被发现的纯粹明见性之中,因此对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无能为力。为克服这种局限性,海德格尔将实体的存在作为最基础性的哲学主题... 胡塞尔的范畴直觉作为对哲学本体论的批判性解读具有其局限性,而他的反思性方法和艾多斯方法被局限于在实体中能被发现的纯粹明见性之中,因此对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无能为力。为克服这种局限性,海德格尔将实体的存在作为最基础性的哲学主题,并且将存在总体意义的问题看作哲学最基础的问题,对现象学进行了基础本体论和一般本体论之间的区分。在询问、追问和通过发问发现三个环节之上,海德格尔去质询"关于实体存在和如何存在",他对存在意义问题的探究陷入了一种质询和质问的循环结构。但恰恰是海德格尔诉诸于"形式化"的结构环节,建立了存在意义问题的结构以及发问者存在的存在论/本体论优先性。他虽然没有提出形式结构的"形式化"状态,却提出了仅仅对无限延迟而言,此在"生存结构"的自我展现与传统范畴的自我展现之间关系的解释。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此在最基本现象的结构整体是一个感官可认识的多样性,作为诠释的知性之发展在意义中达到了高峰。他对属于存在总体意义所处的实体的存在做了现象学解释学的基本预设,这种预设将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个结论:对于属于存在总体意义的实体存在而言,基础本体论的规划被"组合学"预设所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 存在 意义 整体 组合学的 基础本体论
下载PDF
雅克·克莱恩论柏拉图《美诺》中学习的神话
3
作者 伯特.霍普金斯 赵精兵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81-392,共12页
雅克·克莱恩提出的艾多斯的数结构是其讨论学习神话的语境。文章从四个方面澄清了伽达默尔在理解艾多斯数结构时出现的偏差:首先,艾多斯数统一的是不可数单元,而数学数统一的是可数的单元;其次,艾多斯的数结构超出了逻各斯的范围;... 雅克·克莱恩提出的艾多斯的数结构是其讨论学习神话的语境。文章从四个方面澄清了伽达默尔在理解艾多斯数结构时出现的偏差:首先,艾多斯数统一的是不可数单元,而数学数统一的是可数的单元;其次,艾多斯的数结构超出了逻各斯的范围;第三,逻各斯不适合于讨论作为整体的学习;最后,逻各斯不能说明诸艾多斯之间不可数的关系。学习包括灵魂在时间中获得某种对于所有时间都如其所是的知识。德性的整体性具有非普遍性特征,因而对它的思考必须打破技术的同意规则。我们的记忆倾向于遗忘,对遗忘的察觉是学习必需做出的努力。德性知识的整体性源自于明智,教学就是在提问的激发下寻求智慧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克·克莱恩 艾多斯 数结构 整体性 学习
下载PDF
雅克·克莱恩的哲学成就 被引量:4
4
作者 伯特·霍普金斯(BurtHopkins) 朱光亚(译) 黄蕾(校)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7-133,共7页
作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学生,雅克·克莱恩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完全超越了他的两位著名导师。但由于他本人近乎偏执地排斥学术名声和被人追随,因此其在学术界显得那样的默默无闻。雅克·克莱恩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学术,他关注于... 作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学生,雅克·克莱恩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完全超越了他的两位著名导师。但由于他本人近乎偏执地排斥学术名声和被人追随,因此其在学术界显得那样的默默无闻。雅克·克莱恩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学术,他关注于概念的形式化问题,将研究的示范对象定位于"数",认为"数"享有对古代和现代知识理论的理解力的优先性,追溯了符号数字概念的非凡力量,揭示了一种哲学上的"不可理解性",并将这种"不可理解性"与在规则的"契约"基础上归属于它的意义相关联,完成了在"数"的概念化中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克·克莱恩 形式化 概念化 现象学
下载PDF
重思数学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源头--兼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相数理论的批评 被引量:3
5
作者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柏拉图认为,数学事物(如数、运算符号等等)是相,因而分离于感性事物;相数是以相为单元的数,指涉诸相之间呈现出数学结构的参与关系,这种本原意义上的参与被众物对一个智性之物的统一体的参与所分有,因此后一种参与也呈现出数学结构。亚... 柏拉图认为,数学事物(如数、运算符号等等)是相,因而分离于感性事物;相数是以相为单元的数,指涉诸相之间呈现出数学结构的参与关系,这种本原意义上的参与被众物对一个智性之物的统一体的参与所分有,因此后一种参与也呈现出数学结构。亚里士多德则质疑相的"存在状态"与它所涵盖的一群个体的分离,认为相特有的存在方式就是始终作用于感性事物上。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数的存在方式依赖于感性事物,是感性事物的"累积";数的智性特征不是产生于与感性事物的分离,而是产生于从感性事物中的"提升"、"抽离"或"抽象"。实际上,亚里士多德没有看到,柏拉图的相数理论真正处理的问题是,要说明计数所使用的每个基本数所特有的差异化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数学哲学 柏拉图主义 算术学解释 相数 本体论 数的统一性
原文传递
统一性和多样性意义上的表象 被引量:4
6
作者 伯特.C.霍普金斯 黄蕾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3,共8页
胡塞尔呼唤一种现象学批判,这种批判指的是关于某种设定的评论性反思,而这种设定则表明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就像笛卡尔哲学那样的"天真",因为胡塞尔对指向伽利略物理学和欧几里得几何学起源的"去沉淀化"的研究是不彻... 胡塞尔呼唤一种现象学批判,这种批判指的是关于某种设定的评论性反思,而这种设定则表明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就像笛卡尔哲学那样的"天真",因为胡塞尔对指向伽利略物理学和欧几里得几何学起源的"去沉淀化"的研究是不彻底的。然而,对于历史性的去沉淀化来说,胡塞尔对追求基础的认识论其方法论外延问题的研究相对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本体论概念和德里达的现象学解构而言具有哲学上的优越性,因为只有胡塞尔的方法能够在认知目标以及这些目标之后的规则那里区分出设定——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而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方法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介入均不能完成这种设定。这种情况背后包含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原因:古希腊哲学对本体论的解释回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相正确存在模式的争吵,然而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却与古希腊哲学对本体论的解释密不可分。当然,在胡塞尔的意义上,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对现象学认知的批判归属于一个历史性的确定范围并用一种在历史性上不可思议的方式去解析了这个范围,由这个事实看来,海德格尔和德里达既没有像胡塞尔那样,注意到了现象学认知没有被历史性的决定,也不这样认为,即相对于解释其自身历史性前提的这些批判而言,他们的方法处于一种更有利的位置。相反,胡塞尔方法的优势在其对无前提规则的承诺中有其基础,这种基础在于:其在纯粹反思中对这种无前提规则的追求,以及其在认知意向性中对明见性的导向是直觉的和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性 多样性 历史性 表象 去沉淀化 解释学革命 解构
下载PDF
对意向性存在论/本体论批判的方法论预设——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看艾多斯 被引量:2
7
作者 伯特·C.霍普金斯 朱光亚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58-67,共10页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构想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在意识的基础上决定了意向性的存在,而对意向性"存在规定"的理解是本体论的缺失,这种观点基于对意向性错误的"客观化"和"主观化",因此在限...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构想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在意识的基础上决定了意向性的存在,而对意向性"存在规定"的理解是本体论的缺失,这种观点基于对意向性错误的"客观化"和"主观化",因此在限定意向性存在模式和意义的反思性方法时,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具有必然缺陷,并无力质询意向(Intentio)所包含的对存在的先验理解。海德格尔认为,纯粹现象学对存在问题忽略的终极历史根源在于希腊人对存在作为实存意义上的理解,在这个理解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不可调和的,而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不能被看作是对柏拉图逻各斯提诺斯洞见的重新发现。但是,海德格尔对于柏拉图的批判预设了,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式对诸艾多斯看法的说明就是柏拉图就这个主题最后的定论,这也就意味着,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存在论/本体论批判是依赖于希腊本体论限制中的历史优先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多斯 本体论 逻各斯 海德格尔 胡塞尔 意向性
下载PDF
统一性、多样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胡塞尔意义上的表象
8
作者 伯特.C.霍普金斯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3,103,共10页
胡塞尔推崇现象学批判的明见性,他将明见性的无效性看作明见性的被沉淀,正是在对明见性的寻求中对"去-沉淀"的探究,胡塞尔认为显示了属于现象学认知被给予模式的历史性。为此,胡塞尔导向了伽利略物理学和欧几里德几何学起源的... 胡塞尔推崇现象学批判的明见性,他将明见性的无效性看作明见性的被沉淀,正是在对明见性的寻求中对"去-沉淀"的探究,胡塞尔认为显示了属于现象学认知被给予模式的历史性。为此,胡塞尔导向了伽利略物理学和欧几里德几何学起源的"去沉淀化"。于是,相对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现象学概念和德里达的现象学解构而言,只有胡塞尔的方法能够在认知目标以及这些目标之后的规则那里辨析出预设,并相应在他最重要的承诺——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那里,以某种方式去适应这两个方面。因此,通过分析现象学认知意义的基础,我们继而了解到胡塞尔相对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解释学革命和德里达对现象学的解构而言,现象学作为前提科学在方法论上的优越性。然而,胡塞尔对现象学的构想还要回到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幻相的争论上来,通过这个争论,我们能够清晰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胡塞尔统一性和多样性之原初表象所特有的历史性。最终,表象的真与假以及真与假的表象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超越形而上学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呼唤而出的是现象学的自我责任,突出的是胡塞尔相对于20世纪其他哲学家的远见,即,如果我们缺乏了单一性和统一性,哲学不仅仅要被委托给多样性,而且也必将因为缺乏对多样性的限制而逐渐被湮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性 多样性 表象 沉淀化 幻相 幽灵 诸艾多斯 单一性
原文传递
超越存在:现象学流形构成中的感官结构与统一性
9
作者 伯特.C.霍普金斯 黄蕾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83,共8页
胡塞尔对现象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然而今天,我们在胡塞尔主义者那里却很少见到胡塞尔意义上本质科学的观念和超越论还原必要性的观念。胡塞尔将对逻辑心理主义和超越论心理主义之间的区分诉诸"数"和"流形"这两个概... 胡塞尔对现象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然而今天,我们在胡塞尔主义者那里却很少见到胡塞尔意义上本质科学的观念和超越论还原必要性的观念。胡塞尔将对逻辑心理主义和超越论心理主义之间的区分诉诸"数"和"流形"这两个概念,面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而提出的质疑,他的防御路线与康德是类似的。然而,胡塞尔和康德在对数字化对象和概念性目标的理解上存在着分歧。对此,蒙加里奥做出了开创性的解释,他将处于争议之中的问题归结到对流形的非技术性意义和技术性意义的阐释,以及在区分一个流形的两种基础性不同结构时对本质标准的阐释。这个解释让我们回到了康德,但我认为胡塞尔的理解也同样不能被忽视。在胡塞尔看来,所有对表象之流形主观统一性和客观统一性之间的区别才是问题的核心,而且它并没有得到解决。在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意义上,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诉诸沉淀化,甚至我们可以说,在现象学领域内我们随时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将必然的涉及柏拉图意义上的去沉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形 统一性 同一性 蒙加里奥 去沉淀化
下载PDF
统一性和多样性意义上的表象
10
作者 伯特·C.霍普金斯 黄蕾(译)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6期47-48,共2页
多样性和统一性作为现象学认知意义的基础去沉淀化的必要性。作为含义——这里的含义使科学,例如几何学的代际传递成为可能——原初成就与最终沉淀(sedimentation)相互关联的契机(moments),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多样性和统一性作为现象学认知意义的基础去沉淀化的必要性。作为含义——这里的含义使科学,例如几何学的代际传递成为可能——原初成就与最终沉淀(sedimentation)相互关联的契机(moments),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这本书中对历史性的勾勒揭示了恰恰存在于意向性中的某种本质结构,而这种意向性则使两种契机关联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结构 超越论的现象学 认知意义 沉淀化 代际传递 意向性 统一性 胡塞尔
原文传递
梅洛-庞蒂超越胡塞尔现象学的边界了吗?
11
作者 黄蕾(译) 朱光亚(校)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2,共9页
莫里斯·梅洛-庞蒂在其课堂讲义中批评了埃德蒙德·胡塞尔。他认为现象学的边界是本体论问题,就此而言,胡塞尔“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属于现象学。不过,梅洛-庞蒂认为,胡塞尔错误地将现象学“本质”结构上的不可变性客体化,致... 莫里斯·梅洛-庞蒂在其课堂讲义中批评了埃德蒙德·胡塞尔。他认为现象学的边界是本体论问题,就此而言,胡塞尔“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属于现象学。不过,梅洛-庞蒂认为,胡塞尔错误地将现象学“本质”结构上的不可变性客体化,致使其不能从感知基础和感知内容的理智这一高度去审视对象,更不可能解释观念性的起源。在此基础上,梅洛-庞蒂诉诸身体-主体,并从“结构性”或者具体化的先验出发,将历史性当作观念性。实际上,梅洛-庞蒂的观念性和历史性、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之间,这两种交叉是不可通约的,交织的本体论不能够解释数学判断的绝对性和必然性。相反,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胡塞尔解释了观念性,他不仅解释了几何学的起源,而且能够更好地解释一切科学的起源。就此而言,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的批评没有超越胡塞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的边界 观念性 历史性 沉淀化
下载PDF
图像和原型与智能手机对生活世界的遮蔽 被引量:6
12
作者 伯特C.霍普金斯 朱光亚(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7-65,共9页
智能手机的图像制造能力给本真生活世界的表象造成了威胁。这种威胁被认为在全球出现并且无处不在,在视听和文本图像方面,它用数字生成的表象取代了本真生活世界的特有表象。对于这个问题,大约一百年前,胡塞尔就借助于形式化数学的概念... 智能手机的图像制造能力给本真生活世界的表象造成了威胁。这种威胁被认为在全球出现并且无处不在,在视听和文本图像方面,它用数字生成的表象取代了本真生活世界的特有表象。对于这个问题,大约一百年前,胡塞尔就借助于形式化数学的概念进行了描绘,他认为这是对本真的非形式化的数学生活世界存在的遮蔽,并因此是对前形式化的数学生活世界存在的遮蔽。然而更早,柏拉图在《智者篇》中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经典阐述,他认为,真理问题与表象(幻象)问题是不可分割的,原型图像性的非表象和图像的表象之间的对立被原型和图像的表象之间的对立所取代,而存在与非存在多元化的显现排除了关于真假表象之区分的明证性知识。在展现和代现中,胡塞尔对客体的直接被给予性进行了开创性的洞察,在柏拉图对谬误之真的表象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诸幻相和图像意识进行了补充性描述。在胡塞尔那里,现象学阐明了表象的根本性起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它是如何显现的。然而,智能手机的幻影给世界的真正表象带来了扰乱,致使在今天的技术干扰来临之际,现象学尽管拥有最为强大的能力,却中断了世界显现的道路,并且因此中断了它的表象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原型 画像 表象 幻象 幻像 幻相 幻影
原文传递
胡塞尔的心理主义及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光亚(译)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胡塞尔在《算术哲学》中坚持心理主义,从《逻辑研究》开始,他转向批判心理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年反对心理主义的现象学"斗争"。《算术哲学》关注于集合逻辑统一性的起源:基数。尽管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与《经验与判断》... 胡塞尔在《算术哲学》中坚持心理主义,从《逻辑研究》开始,他转向批判心理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年反对心理主义的现象学"斗争"。《算术哲学》关注于集合逻辑统一性的起源:基数。尽管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与《经验与判断》中对基数客观统一性的解释是不彻底的,但这些解释却为《形式的与超越论的逻辑学》提供了分析基础,使他能够辨析逻辑学心理主义、认识论心理主义和超越论心理主义,并对心理主义进行了集中清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算术哲学》对未定集合和既定集合统一性的逻辑探究的失败,使胡塞尔不得不建立一个集合整体客观统一性的"构成"。但胡塞尔对全时性对象意义上逻辑纯粹性的认知被束缚于他对"数字同一性"的诉求之中。所以与其说胡塞尔指出了心理主义失败的原因,不如说他为知性对象意义"数字"结构的认知指出了唯一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主义 批判 对象一般 基数 统一性 集合 艾多斯数
下载PDF
雅各布·克莱因与现象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伯特·C.霍普金斯 王莹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9年第1期227-245,共19页
引论雅各布·克莱因(1899—1978)曾在俄罗斯(利佩茨克,1908—1912)(1)、比利时(布鲁塞尔,1912—1914)和德国(柏林,1914—1917;马堡,1920—1922)接受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段时期,由于他在德国的外籍身份(2),被禁止进入高级... 引论雅各布·克莱因(1899—1978)曾在俄罗斯(利佩茨克,1908—1912)(1)、比利时(布鲁塞尔,1912—1914)和德国(柏林,1914—1917;马堡,1920—1922)接受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段时期,由于他在德国的外籍身份(2),被禁止进入高级文理中学上学,遂通过一位文理中学的教授(3)私下学习拉丁语、法语、德语、历史和数学。在德国占领他的家乡(波罗的海地区(4))并因此去除外籍身份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海德格尔 胡塞尔 克莱因 雅各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