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邬海 韩斌德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25期46-48,51,共4页
目的:观察并评价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3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Ⅰ/Ⅱ期周围型肺癌患者76例,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42),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胸肺... 目的:观察并评价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3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Ⅰ/Ⅱ期周围型肺癌患者76例,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42),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活动受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是治疗Ⅰ/Ⅱ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术式,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的特点,且不增加患者术后近期复发率,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远期手术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肺叶切除术 肺癌
下载PDF
白眉蛇毒血凝酶对肺结核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出渗血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汪涛 胡晨 +2 位作者 程吕欢 胡欣春 《基层医学论坛》 2020年第16期2266-2267,共2页
目的研究白眉蛇毒凝血酶辅助治疗对肺结核肺叶切除术患者手术过程中出渗血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肺结核肺叶切除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在手术之前1 h肌肉注射1 kU白眉蛇毒血凝... 目的研究白眉蛇毒凝血酶辅助治疗对肺结核肺叶切除术患者手术过程中出渗血量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肺结核肺叶切除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在手术之前1 h肌肉注射1 kU白眉蛇毒血凝酶注射液,手术前15 min静推含有2 k U白眉蛇毒血凝酶的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观察手术过程中2组患者出渗血量、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在不同时间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红细胞压积比(Hct%)和血红蛋白(Hb)。结果观察组患者出渗血量小于对照组(P<0.05),手术过程中2组的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后30 min、术毕时观察组Hct%和Hb高于对照组,PT、APTT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白眉蛇毒凝血酶辅助治疗能够减少肺结核肺叶切除术患者手术过程中出渗血量,帮助凝血功能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肺叶切除术 白眉蛇毒血凝酶 出渗血量 凝血功能
下载PDF
结核性脓胸术后残腔形成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邬海 韩斌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18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结核性脓胸术后残腔形成的危险因素,为结核性脓胸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结核性脓胸采取脓胸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残腔形成情况将其分为残腔形成37例... 目的:探讨结核性脓胸术后残腔形成的危险因素,为结核性脓胸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结核性脓胸采取脓胸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残腔形成情况将其分为残腔形成37例(观察组)与未形成残腔16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并对结核性脓胸术后残腔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病程、术前肺功能、吸烟史、手术有无完全游离肺、肺部病灶多少及术后能否有效排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结核性脓胸术后残腔形成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1.589,95%CI(1.315,2.276)]、病程≥3年[OR=1.736,95%CI(1.211,2.349)]、术前肺功能较差[OR=1.346,95%CI(1.023,1.783)]、手术无完全游离肺[OR=1.565,95%CI(1.114,2.001)]、肺部病灶多[OR=1.894,95%CI(1.375,2.462)]以及术后不能有效排痰[OR=2.686,95%CI(1.256,3.833)]均为结核性脓胸术后残腔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5岁、病程≥3年、术前肺功能较差、手术无完全游离肺、肺部病灶多以及术后不能有效排痰均与结核性脓胸术后残腔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应采取最有效的手术方式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结核性脓胸术后残腔形成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脓胸 脓胸纤维板剥脱术 残腔 危险因素 Logistics回归分析
下载PDF
胸腔镜袖式肺叶切除支气管成形术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范海银 张瑾 +3 位作者 王武明 赵龙 付洪帆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第4期626-629,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袖式肺叶切除支气管成形术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行胸腔镜袖式肺叶切除支气管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286.64±43.22)min,支气管吻合时间75~180 min,平均131.3 min。术中... 目的探讨胸腔镜袖式肺叶切除支气管成形术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行胸腔镜袖式肺叶切除支气管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286.64±43.22)min,支气管吻合时间75~180 min,平均131.3 min。术中出血量120~670 ml,平均出血量358.6 ml,术中未输血。术后引流时间8~26天,平均12.9天。术后住院时间12~28天,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7.2天。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气管切开患者。术后病理:鳞状细胞癌11例(73.3%),腺癌2例(13.3%),腺鳞癌1例(6.7%),肉瘤样癌1例(6.7%)。术后分期ⅠA期3例(20%),ⅠB期5例(33.3%),ⅡA期3例(20%),ⅢA期2例(13.3%),ⅢB期2例(13.3%)。随访时间9~43个月。结论胸腔镜袖状肺叶切除支气管成形术是安全可行的,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优化手术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袖式肺叶切除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5
作者 范海银 张瑾 +4 位作者 刘玉珍 赵龙 付洪帆 王武明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32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西省胸科医院收治的中央型3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实验...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西省胸科医院收治的中央型3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实验组给予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3 d引流量、术后带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清扫淋巴节组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6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带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节组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治疗可明显减少中央型NSCLC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并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痛苦程度,治疗方案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 中央型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胸腺法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史芳 邱慧萍 +2 位作者 柯昌林 李瑶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12期1972-1973,1977,共3页
目的通过胸腺法新与NSCLC患者外周血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共同培养,观察胸腺法新对髓源性抑制细胞亚群的影响,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西省胸科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30例NSCLC患者的外周... 目的通过胸腺法新与NSCLC患者外周血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共同培养,观察胸腺法新对髓源性抑制细胞亚群的影响,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西省胸科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30例NSCLC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和肿瘤组织以及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静脉血。以HLA-DR^(-)CD14^(-)CD33^(+)作为NSCLC患者的髓源性抑制细胞标志,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NSCL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肿瘤组织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表达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胸腺法新共培养前后髓源性抑制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NSCLC患者手术前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表达为(1.62±0.46)%,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的(0.41±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组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表达比较,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两者分别是(0.41±0.14)%、(0.96±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髓源性抑制细胞表达低于外周血中的表达,两者分别是(0.96±0.39)%、(1.62±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腺法新与NSCL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前后,髓源性抑制细胞表达分别是(1.62±0.46)%、(0.53±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髓源性抑制细胞参与NSCLC疾病进展过程,胸腺法新与NSCLC患者外周血共培养后髓源性抑制细胞表达下降,表示胸腺法新可能通过促进其分化成熟而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法新 肿瘤 免疫抑制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下载PDF
双孔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性疾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汪涛 胡晨 +2 位作者 程吕欢 胡欣春 《基层医学论坛》 2020年第7期949-950,共2页
目的分析双孔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接受肺叶切除术患者共6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双孔法... 目的分析双孔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接受肺叶切除术患者共6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双孔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肺叶切除患者采用双孔法全胸腔镜下切除术进行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效果优于传统开胸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良性疾病 双孔法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
下载PDF
心包剥脱术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邬海 韩斌德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14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心包剥脱术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江西省胸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心包剥脱术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江西省胸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心包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指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包剥脱术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病症,促进心功能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心包剥脱术 心功能 症状改善情况
下载PDF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对缩窄性心包炎术后疗效评价研究
9
作者 汪涛 +2 位作者 范海银 邬海 韩斌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36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缩窄性心包炎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心包剥脱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缩窄性心包炎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心包剥脱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将其分为无MACE组34例与MACE组2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平均压、中心静脉压数值.结果:术后1 d、1周、3个月、1年,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肺动脉平均压、中心静脉压数值均明显依次降低(P<0.05).术后1 d、1周、3个月、1年,两组LVEF均明显依次升高(P<0.05).两组的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均差异明显(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缩窄性心包炎行心包剥脱术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性(P<0.05)、与肺动脉平均压及中心静脉压数值分别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缩窄性心包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上升,术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可作为对缩窄性心包炎术后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PROBNP LVEF 缩窄性心包炎 心包剥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