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以盘瓠传说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51
1
作者 建中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9-143,共5页
盘瓠传说在中国畲、瑶、苗等族群中广为流传 ,成为族群的集体记忆。它解释了这些族群的族源 ,为盘瓠即祖先信仰提供了支撑 ,衍生出“缠头和绑腿”、“留长发”和不食狗肉等族群标识。这些标识伴随着传说的不断演述而得到认定和传承。盘... 盘瓠传说在中国畲、瑶、苗等族群中广为流传 ,成为族群的集体记忆。它解释了这些族群的族源 ,为盘瓠即祖先信仰提供了支撑 ,衍生出“缠头和绑腿”、“留长发”和不食狗肉等族群标识。这些标识伴随着传说的不断演述而得到认定和传承。盘瓠传说实际上是这些族群神圣的口述史 ,坚固着这些族群的自我认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瓠传说 记忆 族群认同 口述史 祖先
下载PDF
民间传说的虚构与真实 被引量:29
2
作者 建中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75,108,共6页
尽管民间传说和历史属于两种不同的话语类型,但两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传统的传说论认为,传说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我们所有的关于民间传说不真实的看法,是由传统历史的真实观导致的。而依据后现代主义历史思潮的观点... 尽管民间传说和历史属于两种不同的话语类型,但两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传统的传说论认为,传说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我们所有的关于民间传说不真实的看法,是由传统历史的真实观导致的。而依据后现代主义历史思潮的观点,传说实际上是民间群体通过自己的方式建构起来的地方历史,却被正统的占主导地位的史学家们拒之于历史的门外。从记忆过去的层面看,传说和历史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一个是“说”出来的,一个是“写”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说 历史 真实 事件 虚构
原文传递
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 被引量:28
3
作者 建中 《体育文化导刊》 1995年第3期44-46,共3页
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南昌大学中文系万建中北人赛马,南人竞渡,这既为南北生活方式的差异,也是两种不同体育文化圈的显著标志。竞渡不仅遍及长江以南,整个东南亚乃至太平洋海岛,也都包括在这一范围之内。有人就把竞渡视作太平洋... 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南昌大学中文系万建中北人赛马,南人竞渡,这既为南北生活方式的差异,也是两种不同体育文化圈的显著标志。竞渡不仅遍及长江以南,整个东南亚乃至太平洋海岛,也都包括在这一范围之内。有人就把竞渡视作太平洋文化圈的一个文化因子。本文在吸收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舟竞渡 历史渊源 鸟图腾崇拜 体育文化 闻一多 文化因素 文化内涵 屈原 水网地区 铜鼓研究
下载PDF
“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 被引量:27
4
作者 建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82-85,共4页
“哭嫁”习俗历经各种婚姻形态,其文化意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有所不同。本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哭嫁”习俗作了详细论述,清晰梳理了其意蕴的发展轨迹,从而揭示了其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 哭嫁 婚礼 掠夺婚 性爱 性别意识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的关系——以民间传说为例 被引量:28
5
作者 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49,共5页
民间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形态之一,其产生和传播明显依附于某些物质形态,缺少“物质”的客观基础,传说便无从生发和建构。因此,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不能绝对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很难区分,两者只是侧重点不同... 民间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形态之一,其产生和传播明显依附于某些物质形态,缺少“物质”的客观基础,传说便无从生发和建构。因此,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不能绝对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很难区分,两者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调查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忽视其中“物质”的形态。具象、直观的“物质”形态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促使非物质文化得以流传,使之成为遗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物质”和非物质两者之间同构的互动关系,透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的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传说 物质 非物质
下载PDF
传说建构与村落记忆 被引量:20
6
作者 建中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4-138,共5页
传说的孕育和出胎是要有生活机遇的,其建构的过程往往伴随其他民俗活动。传说的反复演述,不断坚固着村民的信仰和禁忌。作为村落记忆的传说,是村落的口述史,为村落成员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满足了村落认同的需求。
关键词 传说 村落 记忆 认同 禁忌
下载PDF
民间文学的再认识 被引量:19
7
作者 建中 《民俗研究》 2004年第3期5-12,共8页
关键词 民间文学 人民大众 艺术特色 劳动人民 流传 思想感情 口头创作 审美观念 表现 再认识
原文传递
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 被引量:18
8
作者 建中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60,80,共3页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还应该利用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结构中最底层的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还应该利用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结构中最底层的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 和谐社会 传统 生活
下载PDF
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主体 被引量:20
9
作者 建中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81,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已在许多学校蓬勃开展,但依照现在的建设套路,完全受制于学者们的话语霸权,必然导致传承人作为非遗主体的话语权缺失。如何保障非遗学科建设凸显其本体属性并达到预期目标,推动传承人进入非遗学科体制内部并成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已在许多学校蓬勃开展,但依照现在的建设套路,完全受制于学者们的话语霸权,必然导致传承人作为非遗主体的话语权缺失。如何保障非遗学科建设凸显其本体属性并达到预期目标,推动传承人进入非遗学科体制内部并成为建设的主体至关重要。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决定的,传承人所秉承的非遗经验、常识、记忆和行为技能等构成非遗学的知识体系,这才是非遗得以生存的根基。民俗学学科建设中完全排除“民”的话语权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学科发展较迟缓的境况。有鉴于此,非遗学科建设应当突破僵硬的发展模式,还原并直面非遗的生活形态,以非遗实践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给予非遗传承人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话语权。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非取决于传承人的“传承”,而在于传承人形象的塑造及其“学者”身份的赋予。实践至上是非遗学科的根本性特征,传承人的实践方式、行为和经历必须转化为非遗学科的内部知识和理论话语,还给传承人应有的参与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讲授非遗课程的主导地位,才能创建一种切合非遗实践的、与民俗学等学科不同的崭新的学科建设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科建设 传承人 主体 权力 知识
原文传递
神话的现代理解与叙述 被引量:19
10
作者 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79,共6页
中国神话学将考察的对象局限于古代遗留下来的神话文本,并且认定神话只存在于人类的童年时期,从而导致神话学和神话研究的没落。西方学者开启了重新认识神话的学术视野,颠覆了固有的神话樊篱。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类本原问题的探询,宣扬... 中国神话学将考察的对象局限于古代遗留下来的神话文本,并且认定神话只存在于人类的童年时期,从而导致神话学和神话研究的没落。西方学者开启了重新认识神话的学术视野,颠覆了固有的神话樊篱。神话是关于世界和人类本原问题的探询,宣扬了立足于信仰的永恒的精神境界。神话叙事意味着我们认知世界的努力。神话从远古一直向我们走来,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世界。传统神话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而现代神话则成为奇迹创造和另类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神话学 文本 叙述 生活世界
下载PDF
寻求民间叙事 被引量:17
11
作者 建中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33,共5页
我们的先辈曾经拥有民间叙事,叙事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却离叙事越来越远,我们已不擅长也不屑于叙事了。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也正是口头语言让位于书面语言的过程,书面语言的优势和时代性将民间叙事的存活带入窘境。民间... 我们的先辈曾经拥有民间叙事,叙事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却离叙事越来越远,我们已不擅长也不屑于叙事了。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也正是口头语言让位于书面语言的过程,书面语言的优势和时代性将民间叙事的存活带入窘境。民间叙事是集体的,民间叙事的所有活动都不可能超越当地的文化传统。而现代社会崇尚的个性与独创,必然导致由集体创造的叙事模式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叙事 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 叙事模式 中国 民间文学 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母题”概念再反思——兼论故事学的术语体系 被引量:20
12
作者 漆凌云 建中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8,159,共11页
母题是故事学的重要术语,影响广泛却众说纷纭。母题术语界定的模糊、功能与母题等术语未能有效勾连、故事学术语体系不完整,这些均限制了民间故事研究空间的拓展。汤普森的母题界定及分类影响最广,但逻辑混淆。邓迪斯借用普罗普的形态... 母题是故事学的重要术语,影响广泛却众说纷纭。母题术语界定的模糊、功能与母题等术语未能有效勾连、故事学术语体系不完整,这些均限制了民间故事研究空间的拓展。汤普森的母题界定及分类影响最广,但逻辑混淆。邓迪斯借用普罗普的形态学理论和派克的语言学理论分析民间故事的形态结构,明晰了功能(母题位)和母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有理论套用的瑕疵,且并未解决母题界定逻辑混淆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将故事类型学和故事形态学视角相结合重新界定母题,厘清母题位、母题和母题变体三者间的层级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母题为基础单元搭建故事学的多层级术语体系。故事学的多层级术语体系让民间故事的形态结构研究和文化意蕴研究有了勾连和转换的学理基础,这有助于开启民间故事研究的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题 母题位 母题变体 故事类型 术语体系
原文传递
论民间禁忌的功能 被引量:17
13
作者 建中 《民间文化论坛》 2004年第3期32-36,共5页
禁忌是一种常见的民间宗教现象,从远古社会一直延续到当今。长期以来,禁忌被视为消极的巫术,对其社会功能的认识主要侧重于消极的方面。既然宗教禁忌的生命力如此强大,那么就其存在的社会需求和合理性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论文从禁忌... 禁忌是一种常见的民间宗教现象,从远古社会一直延续到当今。长期以来,禁忌被视为消极的巫术,对其社会功能的认识主要侧重于消极的方面。既然宗教禁忌的生命力如此强大,那么就其存在的社会需求和合理性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论文从禁忌规定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神圣的时间秩序和社会分类体系,以及支持对于族群的认定四个方面,揭示了民间宗教禁忌的独特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禁忌 功能 自然 信仰 族群 时间秩序
下载PDF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以高校为主要考察对象 被引量:16
14
作者 建中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3,共7页
近20多年,中国民俗学取得长足发展。但就当前民俗学学科而言,高校民俗学学科点的不足,学界对民俗学学科认识的偏差,严重制约了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兴旺。民俗学课程和毕业生的自产自销,导致了令人悲哀的“自娱自乐”的困境。进行民俗文... 近20多年,中国民俗学取得长足发展。但就当前民俗学学科而言,高校民俗学学科点的不足,学界对民俗学学科认识的偏差,严重制约了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兴旺。民俗学课程和毕业生的自产自销,导致了令人悲哀的“自娱自乐”的困境。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接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大潮汹涌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民俗学 教育 学科 现状
下载PDF
民间文学本体特征的再认识 被引量:14
15
作者 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48,共8页
“什么是民间文学” ,这是似乎早已解决而其实又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以往关注的是民间文学的文学或文化属性 ,而对其生活属性往往视而不见 ,因而对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不全面。“表演理论”... “什么是民间文学” ,这是似乎早已解决而其实又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以往关注的是民间文学的文学或文化属性 ,而对其生活属性往往视而不见 ,因而对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不全面。“表演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生活特征 本体特征 表演 传统模式
下载PDF
试论秦汉风俗的时代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建中 《民俗研究》 2000年第2期36-48,共13页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民俗文化 迷信思想 儒家思想 封建礼制
全文增补中
江西最早的傩面具与傩的始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建中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1999年第2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傩面具 江西 青铜面具 鸟图腾崇拜 百越民族 赣巨人 “诺” 动物形象 青铜铸造 图案
原文传递
民俗的力量与政府权力 被引量:14
18
作者 建中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76-79,共4页
谁都承认民俗对所有人的言行和思想具有控制力量,是一种规范和规范的依据。民俗规范力量的呈现的确有时代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一些民俗借助政府权力,力量得到更为充分的释放,而政府权力则利用民俗力量得到更广泛的展示。
关键词 政府权力 民俗 潜意识 文化意识 政府行为
下载PDF
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 被引量:15
19
作者 建中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30,共6页
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过程和途径。从田野中源源不断涌现出民俗书写的成果,这方面的成果成为民俗学研究占主导地位的业绩。然而,学界罕见针对目前的田野作业方式和民俗书写成果展开反思。单边主义的言说和话语遍布田野,民俗学者... 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过程和途径。从田野中源源不断涌现出民俗书写的成果,这方面的成果成为民俗学研究占主导地位的业绩。然而,学界罕见针对目前的田野作业方式和民俗书写成果展开反思。单边主义的言说和话语遍布田野,民俗学者的身份和所谓的学术规范导致单边主义的理所当然。承认当地人学术言说的权力和可能性既有理论依据也有说服力的田野实践。在田野作业过程中,改变以往独白式的书写范式,让当地人说话,给予当地人充足的主体性的学术空间,才能书写出交流的、对话的、民主的、平等的以及共享的民俗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作业 民俗田野 民俗志 民俗书写 单边主义
原文传递
民俗志写作的缺陷与应有的追求 被引量:12
20
作者 建中 《民间文化论坛》 2007年第1期47-48,共2页
作为经典研究范式的民族志与民俗志,近些年来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对话中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已成为“显学”的当代,随着田野调查的普遍展开,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也成为绕不开的一个核心话... 作为经典研究范式的民族志与民俗志,近些年来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对话中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已成为“显学”的当代,随着田野调查的普遍展开,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也成为绕不开的一个核心话题。2006年12月16日至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了“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三十多位民俗学界、人类学界的知名学者围绕“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这一议题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由于篇幅所限,本期摘引的发言主要涉及“民族志”与“民俗志”的概念辨析和学理渊源、“民族志”与“民俗志”各自的学科定位、民族志的书写和表述、民俗志的地方性、多村落的民俗学调查、“在地化”研究的得失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志 民俗学研究 民族志 人类学界 文化人类学 民俗学者 理论与实践 中国民间文化 民俗生活 核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