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7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9
1
作者 刘俊涛 王小勇 +3 位作者 黄建军 郑少良 王畅 李文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分析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10—2013-10对14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进行治疗(微创组),并与同期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 目的分析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10—2013-10对14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进行治疗(微创组),并与同期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9例胸腰椎骨折(切开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切开组相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伤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相似,但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早期可康复功能锻炼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微创 椎弓根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和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的比较 被引量:46
2
作者 陈先达 黄锦荣 郑赟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5年第11期1367-136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94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94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及肠梗阻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输尿管损伤、下肢静脉血栓、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肠梗阻发生率为8.5%,对照组为2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更佳,可降低术中出血和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对患者的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 开腹手术 肠梗阻
原文传递
改良PPH术治疗Ⅳ度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5
3
作者 常贵建 卓信斌 +3 位作者 夏悦明 杨传青 张勇 林德新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60-62,共3页
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常常引起患者疼痛、坠胀、瘙痒、便血等不适,甚至引起失血性贫血。对于Ⅳ度混合痔,保守治疗效果差,多需手术治疗。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是依据Thomson肛垫下移理... 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常常引起患者疼痛、坠胀、瘙痒、便血等不适,甚至引起失血性贫血。对于Ⅳ度混合痔,保守治疗效果差,多需手术治疗。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是依据Thomson肛垫下移理论提出的一种利用肛肠吻合器环形切除痔上黏膜来治疗脱垂性混合痔的手术方法\。国内外均已有大宗病例报道,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由于混合痔脱垂的严重程度、手术医师的操作方式、个体饮食及生活习惯的不同,PPH手术存在着术后出血、肛门狭窄、复发等并发症。针对Ⅳ度混合痔,笔者对PPH手术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疾病 手术后期间 黏膜
下载PDF
原发性痛风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高小娟 陈仁利 宋一凡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第14期15-17,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痛风的临床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集宁德市医院风湿免疫科既往收治的1 000例原发性痛风门诊与住院患者,研究对象均为本地户籍或本市居住20年以上居民,参照中华风湿病学会制定的流行病... 目的分析原发性痛风的临床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集宁德市医院风湿免疫科既往收治的1 000例原发性痛风门诊与住院患者,研究对象均为本地户籍或本市居住20年以上居民,参照中华风湿病学会制定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纲的内容及要求制定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收集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000例原发性痛风患者中,男女比例为40.6:1,男性占97.6%,女性占2.4%,患者平均年龄(36.41±8.70)岁,25~40岁患者占55.4%,疼痛普遍在12~24 h(54.0%)达到高峰,酗酒(37.6%)、暴食(24.5%)是常见的诱发因素,X线检查普遍见穿凿样改变(36.7%),病程多在10年以上(76.9%),有57.9%的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其次为骨关节炎(18.2%)。结论中老年男性的原发性痛风发病率较高,疼痛规律明显,酗酒暴食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应当主动规避,同时尽早根据临床表现和血尿酸检测以明确诊断,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风 临床特点 流行病学 调查 甘油三酯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患者疗效及心功能、心室重构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0
5
作者 黄丽娟 曾玉玲 +1 位作者 占德进 林施峰 《微循环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6-40,共5页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泵功能衰竭的疗效,分析该药物对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12—2019-12在本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后泵功能衰竭患者160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单号进入研究组,双号进入对照...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泵功能衰竭的疗效,分析该药物对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12—2019-12在本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后泵功能衰竭患者160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单号进入研究组,双号进入对照组,两组均为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口服,目标剂量400mg/天),连续4周(1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尿量,心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内径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室重构相关指标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质量(LNMI)等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随访6个月再住院率与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心率降低,尿量增加(均P<0.01);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好(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s、LVEDd、IVST、LVMI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LVEF、FS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1);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治疗后变化更积极(P<0.01)。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泵功能衰竭,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重构,减少再住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泵功能衰竭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疗效 心功能 心室重构
下载PDF
孕早期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妇女糖脂代谢及胎儿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9
6
作者 傅铮 乔玉芳 +2 位作者 林奉森 朱香清 冯霖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62-165,170,共5页
目的:探讨孕早期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高危妇女糖脂代谢及胎儿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6月我院早孕建卡的GDM高危妇女264例,102例自愿接受孕早期营养干预者为观察组,另162例未接受孕早期营养干预者为对照组。比较两... 目的:探讨孕早期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高危妇女糖脂代谢及胎儿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6月我院早孕建卡的GDM高危妇女264例,102例自愿接受孕早期营养干预者为观察组,另162例未接受孕早期营养干预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GDM及其他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新生儿结局,干预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观察组干预后FBG、2hPG、HbAlc和TG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TC、LDL-C和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期体重增长(GWG)、新生儿体质量低于对照组, GDM发生率、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14.7%、27. 5%、2.9%)低于对照组(25.3%、44. 4%、14.2%)(P<0.05);两组母婴并发症、不良结局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孕早期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善GDM高危孕妇的糖脂代谢,降低GDM发生率并改善妊娠结局,有利于改善胎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高危因素 早期营养干预 糖脂代谢 临床预后
下载PDF
围产期孕妇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的感染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彭捷 黄荣富 +2 位作者 钟文 陈韡 齐育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41-1844,共4页
目的探讨围产期孕妇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的感染情况与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9月围产期孕妇送检的各类泌尿生殖道标本1 162份,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对红霉素耐药而对克林... 目的探讨围产期孕妇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的感染情况与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9月围产期孕妇送检的各类泌尿生殖道标本1 162份,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对红霉素耐药而对克林霉素敏感或中介的菌株做D试验检测,采用WHONET 5.6软件分析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1 162份标本中分离出无乳链球菌229株,感染率为19.7%;不同标本类型间阴道分泌物检出率最高,占22.0%;不同年龄段41岁~50岁患者感染率最高,占28.4%;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曲松耐药率较低,均<10.0%;5年间耐药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D试验阳性率为29.5%。结论临床应重视对围产期孕妇无乳链球菌的筛查,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用药,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期孕妇 泌尿生殖道 无乳链球菌 感染率 耐药性监测
原文传递
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0
8
作者 林厚雄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TDF)与恩替卡韦(ETV)单用治疗HBe Ag阳性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1例HBe Ag阳性初治CHB患者,随机分为TDF组45例、ETV组66例;TDF组采用TDF口服300 mg/次、1次/d,ETV组采用ETV口服0.5 mg/次...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TDF)与恩替卡韦(ETV)单用治疗HBe Ag阳性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1例HBe Ag阳性初治CHB患者,随机分为TDF组45例、ETV组66例;TDF组采用TDF口服300 mg/次、1次/d,ETV组采用ETV口服0.5 mg/次、1次/d,疗程均为2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36、48、72、96周的血清HBV DNA水平、HBV DNA阴性率、ALT复常率、HBe Ag血清学应答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均出现HBV DNA进行性下降,两组HBe Ag消失率和转换率逐渐升高,与入院时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时TDF组血清HBV DNA水平低于ETV组[(4.56±1.23)lg IU/m L vs(3.09±1.11)lg IU/m L,P<0.05];48、72、96周时TDF组HBV DNA阴性率高于ETV组(P均<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HBe Ag阳性初治CHB患者TDF、ETV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但TDF抑制病毒效果优于ET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替诺福韦酯 恩替卡韦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程序在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9
作者 林德新 李旋 +4 位作者 张勇 夏悦明 曾岳岳 卓信斌 常贵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程序在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178例采用ERAS处理行肝切除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患者(ERAS组)和2009年1月—2012年12月218例按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处理行肝切...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程序在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178例采用ERAS处理行肝切除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患者(ERAS组)和2009年1月—2012年12月218例按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处理行肝切除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常规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ERAS组术后肝功能指标恢复较好(部分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提前、体质量下降明显减少、治疗总费用明显下降(均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与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采用ERAS程序安全、可行,既加速患者术后器官功能的恢复,又可以减少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肝切除术 围手术期 加速康复外科
原文传递
IL-6、IL-10、IL-17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中水平分析 被引量:28
10
作者 齐育英 林振忠 明德松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77-118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IL-6、IL-10、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70例CHB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IL-6、IL-10、IL-17水平及其与乙肝患者肝功能指标及血清中病毒载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IL-6、IL-10、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70例CHB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IL-6、IL-10、IL-17水平及其与乙肝患者肝功能指标及血清中病毒载量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CHB患者IL-6、IL-10、IL-17均明显升高(P<0.05);与HBeAg阴性组比较,HBeAg阳性组IL-6水平下降(P<0.05),而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5),IL-10水平无差异;3种细胞因子水平在HBVDNA≥105拷贝/ml和<105拷贝/ml2组间无差异;IL-6与AST、TBIL、HBV-DNA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IL-6、IL-10、IL-17均参与CHB的发病过程,其含量的变化与肝脏炎症程度及病毒复制情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IL-6 IL-10 IL-17
下载PDF
优质化护理服务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1
作者 丁桂蕊 林淑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9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66例2015年5月—2016年10月的本院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做研究,随机分2组,每组33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结合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相比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评...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66例2015年5月—2016年10月的本院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做研究,随机分2组,每组33例,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结合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相比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评分。结果观察组4项分值较对照组高,且护理满意分值高达(95.11±1.35)分,更具优势,P<0.05。结论优质护理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化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
下载PDF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9
12
作者 谢美文 陈海斌 《基层医学论坛》 2016年第30期4294-4295,共2页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2例于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择期行手术的患者,将其按照手术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患者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全...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2例于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择期行手术的患者,将其按照手术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患者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麻醉前心理情况、手术应激指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麻醉前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各项手术应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76.09%的护理满意率相比,观察组95.68%的满意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能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减少手术应激,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 手术室优质护理 应激反应 不良心理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28
13
作者 林秀孟 陈妹 黄姱姱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12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采取入院单双编号法将患者分为传统组(n=45)和干预组(n=45),对传统组患者...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采取入院单双编号法将患者分为传统组(n=45)和干预组(n=45),对传统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对干预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状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与传统组相比明显较低,干预组患者护理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传统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下载PDF
高频超声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高危婴幼儿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14
作者 叶晶晶 林祖金 +1 位作者 翁丽明 黄晓民 《贵州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876-877,共2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高危婴幼儿筛查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26例0~6月龄的临床体检体征阳性或合并高危因素患儿(652个髋关节),采用超声Graf法检查,观察股骨头与骨性、软骨性髋臼结构的匹配程度,测量(角、(角...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高危婴幼儿筛查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26例0~6月龄的临床体检体征阳性或合并高危因素患儿(652个髋关节),采用超声Graf法检查,观察股骨头与骨性、软骨性髋臼结构的匹配程度,测量(角、(角及股骨头覆盖率,进行髋关节分型,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果发现Ⅰ型髋关节615个,Ⅱ型髋关节27个(Ⅱa型15个,Ⅱb型7个,Ⅱc型5个),D型髋关节3个,Ⅲ型髋关节5个,Ⅳ型髋关节2个。正常髋关节(角、角及股骨头覆盖率与异常髋关节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女婴明显高于男婴(χ2=5.41,P<0.05),左侧髋明显高于右侧髋(χ2=4.70,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对婴幼儿髋关节进行多参数定量测量,结合临床体检及高危因素的超声筛查是目前诊断DDH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婴幼儿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出血量、病情及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27
15
作者 黄艮彬 魏寿忠 +4 位作者 姚龙腾 辛勇通 吴小杨 陆国云 侯俊霞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出血量、病情及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56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根据血肿体积分为小血肿亚组(<15 ml,23例)、中血肿亚组(15~30 ml,18例)和大血肿亚组(>30 ml,15例);根据...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出血量、病情及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56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根据血肿体积分为小血肿亚组(<15 ml,23例)、中血肿亚组(15~30 ml,18例)和大血肿亚组(>30 ml,15例);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亚组(≤7分,19例)、中度亚组(8~14分,21例)和重度亚组(≥15分,16例);检测患者发病后第1、3、7 d及3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结果脑出血组发病后1、3、7 d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并且在小、中、大血肿亚组间及病情轻、中、重亚组间依次显著升高(P<0.05~0.001);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P<0.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升高越明显,提示患者脑出血量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并可能发生认知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超敏C反应蛋白 病情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腰椎定量CT与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27
16
作者 崔小巍 崔晓榕 袁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6期1785-1788,共4页
目的比较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XA)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中老年健康体检者180例,均选择QCT与DXA,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骨量减少的检出率,比... 目的比较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XA)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中老年健康体检者180例,均选择QCT与DXA,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骨量减少的检出率,比较年龄与性别差异下的QCT腰椎定量检测的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结果QCT检查方式对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29.44%和11.67%)均明显高于DXA(12.22%和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CT检查方式对60~69岁(33.71%和16.85%)、≥70岁(37.50%和20.00%)受检者的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50~59岁(15.69%和5.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受检者的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35.19%和18.51%)明显高于男性(20.83%和8.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QCT检测方法对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DXA检测方法,60岁以上为骨质疏松症与骨量减少的多发年龄,女性受检者的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腰椎定量CT 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 诊断
下载PDF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雪珍 黄润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16期80-81,共2页
目的:探讨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行手术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94例TK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对照组,反面为试验组,各9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则行手术室护... 目的:探讨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行手术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94例TK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对照组,反面为试验组,各9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则行手术室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切口感染率和愈合率。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94%(9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54%(82例);试验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为100%(97例)、感染率为0(0例),均优于对照组的82.47%(80例)、12.37%(1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KA患者行手术室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切口愈合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干预 全膝关节置换患者 术后切口感染 预防效果
下载PDF
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6
18
作者 黄锦荣 肖吓鹏 +2 位作者 李翰城 廖乘龙 陈坚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修补膜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上腹股沟疝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普外科收住的98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修补膜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上腹股沟疝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普外科收住的98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常规行开放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8.5±13.4) min,长于对照组的(52.8±10.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3.9±4.3) mL、术后12 h VAS评分为(2.4±0.8)分,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4.8±7.4) mL、(3.9±1.2)分,术后下床时间为(14.2±4.2) h,术后住院时间为(4.2±1.3) 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9±5.7) h和(7.4±2.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并发症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慢阻肺患者血清CRP、PCT表达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肖佛义 张庆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1期1881-1884,共4页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对慢阻肺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表达水平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法从本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中选取82例,依据治疗方法差异...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对慢阻肺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表达水平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法从本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中选取82例,依据治疗方法差异分作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施予常规治疗,实验组41例患者于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血清CRP、PCT水平及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CRP(8.12±1.12)mg/L,PCT(1.78±0.22)μg/L,分别较对照组的CRP[(13.22±1.78)mg/L、PCT(3.85±0.27)μg/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可有效降低慢阻肺患者血清CRP、PCT表达水平,改善肺功能指标,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慢阻肺 C反应蛋白(CRP) 降钙素原(PCT) 肺功能
下载PDF
浅析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黄珍影 林芳芳 包章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17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手术患者共48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2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集束...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手术患者共48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2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治疗中,予以集束化护理能够充分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理效果显著,并且护理满意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脑出血手术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