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玉米产量动态预报方法 被引量:132
1
作者 魏瑞江 宋迎波 王鑫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2-627,共6页
夏玉米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开展玉米产量动态预报对河北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夏玉米生理特性,建立了夏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利用此模型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计算了1... 夏玉米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开展玉米产量动态预报对河北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夏玉米生理特性,建立了夏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利用此模型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计算了1972—2005年河北省8个市夏玉米生育期内逐旬气候适宜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河北省8个市夏玉米不同时段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夏玉米气候适宜度与产量相关显著;1972—2005年历史预报检验和2006—2007年预报试验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8.8%和96.8%,能够满足业务服务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宜度 夏玉米产量 动态预报
下载PDF
石家庄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小气候特征及其与大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02
2
作者 魏瑞江 王春乙 范增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7-103,共7页
根据2006—2007年、2008—2009年冬季日光温室内小气候和附近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对不同天气状况下石家庄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小气候特征及其与外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晴天和少云-多云天气下日光温室内的气温... 根据2006—2007年、2008—2009年冬季日光温室内小气候和附近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对不同天气状况下石家庄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小气候特征及其与外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晴天和少云-多云天气下日光温室内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接受到的最大太阳辐射有明显的日变化;连续寡照时,室内全天气温低,空气湿度大,不利于蔬菜正常生长发育。影响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的主要因子有外界的日照时数、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空气湿度、云量以及温室内前一天的最高气温等。建立了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要素的相关模型,经拟合检验和应用检验,不同天气状况下日光温室内日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空气最小相对湿度、接受到的最大太阳辐射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在1.1℃、2.5℃、5.8%、58.3W·m^(-2)以内,平均相对误差大部分在10%以内,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冬季小气候 变化特征 相关模型
下载PDF
1980—2003年京、津、冀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94
3
作者 范引琪 李春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92-1400,共9页
利用京、津、冀88个气象站1980—2003年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资料,剔除气象因素对能见度的影响,采用累积百分率和Ridit两种方法,分析了由于人为空气污染所造成的区域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4年来京、津、冀大... 利用京、津、冀88个气象站1980—2003年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资料,剔除气象因素对能见度的影响,采用累积百分率和Ridit两种方法,分析了由于人为空气污染所造成的区域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4年来京、津、冀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呈下降趋势,其中沧州、廊坊、天津、衡水和邯郸五地区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四个季节中,夏季下降趋势最显著。1995年以后,京、津、冀能见度低值主要出现在石家庄、邢台、邯郸、廊坊、天津和沧州地区,而北京市能见度出现明显上升趋势。2001—2003年大部分地区能见度仍呈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下降趋势最为明显,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地区能见度最差。将区域能见度趋势与同期能源消耗量和机动车趋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大气能见度趋势与能源消耗和机动车增长存在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累积百分率 RIDIT分析法 空气污染
下载PDF
河北省近35年(1965-1999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71
4
作者 李春强 洪克勤 李保国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8年第4期414-419,共6页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分析河北省参考作物蒸散的时空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农作物水分管理提供指导。根据FAO推荐的彭曼-蒙蒂斯方程,利用河北省1965-1999年85个地面气象站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河北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其与气...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分析河北省参考作物蒸散的时空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农作物水分管理提供指导。根据FAO推荐的彭曼-蒙蒂斯方程,利用河北省1965-1999年85个地面气象站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河北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北省春、夏、秋、冬四季和年的参考蒸散量序列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并达到显著水平(α=0.01)。其中,春季下降最快,夏季次之,秋季较慢,冬季下降最慢;年参考蒸散量减少速率达43.58mm/10 a。在空间上,全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在不同地区减少幅度不同。其中,廊坊及以南地区下降较为突出,减少速率一般均在40mm/10 a以上,而北部地区减少较为缓慢,一般均在35mm/10 a以下,秦皇岛虽然有所减少,但未达到显著水平(α>0.05)。通过参考作物蒸散与气候要素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河北省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的主要因子是风速和日照时数(即太阳辐射)。根据能量平衡原理,风速减小和日照时数减少是河北省参考作物蒸散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气温升高对其影响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变化 PENMAN-MONTEITH方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多普勒天气雷达三维数字组网系统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70
5
作者 王红艳 刘黎平 +3 位作者 王改利 庄薇 张志强 陈小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4-224,共11页
为充分发挥多普勒天气雷达网的联网观测优势,依托已有科研成果,开发了多普勒天气雷达三维数字组网软件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整体设计、系统框架、主要功能模块、数据处理流程和相关算法,分析了系统性能及组网结果的实用性、可靠性,讨论... 为充分发挥多普勒天气雷达网的联网观测优势,依托已有科研成果,开发了多普勒天气雷达三维数字组网软件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整体设计、系统框架、主要功能模块、数据处理流程和相关算法,分析了系统性能及组网结果的实用性、可靠性,讨论了实际应用中影响组网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业务运行测试及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在微机上可实现约15部雷达、频率为6 min左右的高时间频率的三维组网;算法合理,组网结果可靠;为中小尺度天气分析提供了便利,为临近天气预报开发等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有必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以便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提高组网结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三维数字组网 软件系统
下载PDF
河北省近35年农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4
6
作者 李春强 李保国 洪克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9-363,共5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计算方法和相关作物系数,利用河北省84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计算了河北省主要作物冬小麦和玉米近35年(1965~1999年)的需水量和缺水量,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作物冬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计算方法和相关作物系数,利用河北省84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计算了河北省主要作物冬小麦和玉米近35年(1965~1999年)的需水量和缺水量,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作物冬小麦和玉米的需水量在近35年呈减少趋势,每10年下降量冬小麦全省平均26mm,其中中南部地区28mm,东部地区15mm;夏玉米全省平均9.7mm,其中南部地区9.4mm,中部地区10.2mm;春玉米全省平均9.9mm,其中东部地区8.8mm,北部地区10.5mm。全省和各区域作物需水量变化均通过0.0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不同作物缺水量不同,其中冬小麦最多,全省平均345mm,夏玉米20mm,春玉米29mm;虽然不同作物均表现出缺水增加的趋势,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需水量 作物缺水量 蒸散 冬小麦 玉米 河北省
下载PDF
河北省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及预报关键点 被引量:52
7
作者 王福侠 俞小鼎 +3 位作者 裴宇杰 杨晓亮 孟凯 何丽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2-351,共10页
应用河北省石家庄新乐CINRAD-SA雷达资料对2006—2008年河北省中南部地区262个站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雷暴大风的主要雷达回波特征有弓形回波、阵风锋和径向速度大值区,出现其中一个或多个特征均可发布雷暴大风预... 应用河北省石家庄新乐CINRAD-SA雷达资料对2006—2008年河北省中南部地区262个站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雷暴大风的主要雷达回波特征有弓形回波、阵风锋和径向速度大值区,出现其中一个或多个特征均可发布雷暴大风预警。根据以上雷达回波特征能够对66%的雷暴大风发布预警,34%的雷暴大风仅仅依据雷达资料无法预警,其中孤立块状回波占39%,带状回波占61%。弓形回波仅占雷暴大风的19.8%,能够观测到的阵风锋回波仅占16.8%,65.3%的雷暴大风观测到径向速度大值区,径向速度大值区是雷暴大风最重要的雷达回波特征。径向速度大值区的形成一般早于弓形回波和阵风锋回波,依据径向速度大值区可更早发布雷暴大风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雷达回波特征 径向速度大值区 弓形回波 阵风锋
下载PDF
1965—2005年河北省降水量变化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49
8
作者 李春强 杜毅光 李保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40-1344,共5页
降水变化对农业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河北省85个常规地面气象站降水资料,利用小波变换Morlet方法,分析了河北省1965-2005年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的主要周期变化过程及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1年河北省年降水量... 降水变化对农业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河北省85个常规地面气象站降水资料,利用小波变换Morlet方法,分析了河北省1965-2005年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的主要周期变化过程及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1年河北省年降水量主要存在3个尺度的变化周期,分别是18a、8a和4a,其中,18a尺度存在于近41a,8a尺度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4a尺度集中在70年代。在时间上,18a尺度经历了5个枯丰交替变化;8a尺度上则有10个丰枯交替。在空间上,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河北省北部和中东部地区年降水量分别以12~18a大尺度及8~12a中尺度周期变化为主,降水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则主要以3-8a小尺度周期变化为主,降水变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Morlet 小波分析 河北省
原文传递
河北省年均降水量插值方法比较 被引量:46
9
作者 刘劲松 陈辉 +3 位作者 杨彬云 王卫 相云 赵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493-3500,共8页
以河北省及临近区域120个气象观测站点1971~2000年均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选择其中的40个作为检验站点,其余站点分别取80、40、20个作为插值站点,采用局部插值、整体插值、多元线性回归、综合模拟等多种插值模型讨论了降水空间插值问题,... 以河北省及临近区域120个气象观测站点1971~2000年均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选择其中的40个作为检验站点,其余站点分别取80、40、20个作为插值站点,采用局部插值、整体插值、多元线性回归、综合模拟等多种插值模型讨论了降水空间插值问题,主要结论如下:插值站点数、模型类型、模型参数都会影响插值精度。局部插值模型相对误差最小值出现在Spline、IDW模型中,其次为Kridging模型,而整体模型Trend、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误差均较大,但综合了局部插值模型和统计模型的综合模型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插值精度及误差分布。河北省80和40个站点的最优插值模型为综合模型,20个站点的最优插值模型为IDW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年均降水量 插值
下载PDF
2003-2008年河北省雷电灾害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46
10
作者 吴孟恒 田艳婷 +1 位作者 崔海华 史锋旗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5,共5页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掌握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对做好雷电防御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根据2003-2008年河北省雷电灾害的统计结果,揭示了河北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雷电灾害...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掌握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对做好雷电防御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根据2003-2008年河北省雷电灾害的统计结果,揭示了河北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原因,为全省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时空分布 统计分析 河北
下载PDF
河北省近四十年(1965-2005)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11
作者 李春强 杜毅光 +1 位作者 李保国 范增禄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共7页
根据1965-2005年河北省85个地面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和M-K检验方法,分析了河北省近41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年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其中最低温度升温倾... 根据1965-2005年河北省85个地面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和M-K检验方法,分析了河北省近41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年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其中最低温度升温倾向率最大。并在90年代初的增温过程是一次突变。四个季节的升温倾向率中冬季最大,温度升高最快,其次是春季,秋季比春季略低,夏季的最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增加明显的地区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地区,最低气温增温分布在全省大部地区。降水虽然在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次较大幅度的下降过程,但总体上其下降的趋势并不明显,基本处于稳中有降,但没有通过0.0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空间上,降水变化主要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汛期降水量变化情况与年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干旱期的降水则表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变化特征 河北省
原文传递
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被引量:44
12
作者 关福来 杜克明 +1 位作者 魏瑞江 孙忠富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9年第4期601-604,共4页
根据多年日光温室气象生态观测资料,总结了温室黄瓜和番茄低温寡照灾害指标,结合远程环境监控技术,建立了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并在河北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进行了测试和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对低温寡照所发生的... 根据多年日光温室气象生态观测资料,总结了温室黄瓜和番茄低温寡照灾害指标,结合远程环境监控技术,建立了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并在河北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进行了测试和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对低温寡照所发生的范围及强度等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并可通过自动生成word文档形式提供信息服务,在灾害诊断预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低温寡照 温室控制 远程诊断 监测预警
下载PDF
2009年11月华北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44
13
作者 张迎新 张守保 +1 位作者 裴玉杰 张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04-1212,共9页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TBB资料、雷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华北地区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500hPa西风带低槽、700hPa西南风急流及东西向切变、850hPa东北风急流和地面倒槽...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TBB资料、雷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华北地区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500hPa西风带低槽、700hPa西南风急流及东西向切变、850hPa东北风急流和地面倒槽;(2)东北南下的冷空气为干冷空气;(3)暴雪过程中存在中尺度系统:中尺度低涡及切变,且强降水中心与之配合;(4)中尺度云团在700hPa切变上生成、发展、合并且东移;(5)雷达回波呈现出混合性降水回波特征;在风廓线反演产品中发现边界层和中低层风速加大与降水加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且在边界层顶高度上下出现浅薄的冷平流层后,边界层内东北风变得有组织且风速增大。(6)VDRARS雷达反演的风场显示:东北南下的冷空气(东北风)与西南气流相遇形成鞍型流场,强回波出现在鞍型流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雪 诊断分析 中尺度系统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石家庄PM_(2.5)浓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付桂琴 张杏敏 +2 位作者 尤凤春 田亚芹 李二杰 《干旱气象》 2016年第2期349-355,共7页
利用2013~2014年石家庄逐小时PM2.5监测浓度与地面及探空等气象观测资料,从大气的垂直扩散、水平扩散和地面局地环流等方面,探讨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的定量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石家庄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日、月和季节变化特征,早... 利用2013~2014年石家庄逐小时PM2.5监测浓度与地面及探空等气象观测资料,从大气的垂直扩散、水平扩散和地面局地环流等方面,探讨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的定量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石家庄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日、月和季节变化特征,早晨08时前后PM2.5浓度最高,下午16时前后浓度最低;冬季PM2.5浓度最高,夏季最低;(2)2 a共出现485 d逆温,其中10~12月出现频率最多,达82.8%~86.2%,逆温致使低层大气垂直运动受阻,不利于污染物扩散;(3)大气混合层高度与PM2.5浓度呈反相关,PM2.5浓度〈75μg/m3(空气质量优良),对应大气混合层高度平均为1 448 m,而PM2.5浓度≥150μg/m3(空气重污染)的混合层高度降到878 m;(4)受地形影响,石家庄地面风与边界层附近风对污染物的影响明显不同:925 h Pa西南风、地面偏东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925 h Pa西北风、地面偏西风有利于污染物浓度降低。925 h Pa风速〉4 m/s、地面偏西风风速〉2 m/s、地面偏东风风速〉3 m/s,有利于污染物扩散;(5)降水对污染物有湿清除作用,清除量不仅与降水量有关,还与前期PM2.5浓度有关,且冬季降雪过程对PM2.5的清除作用是降雨的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浓度 风向风速 降水量 混合层高度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郝立生 闵锦忠 +2 位作者 张文宗 李春强 魏瑞江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9年第2期204-207,共4页
根据河北省多年冬小麦产量和冬麦区气候资料,采用改进的气候产量分离方法,分析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河北省冬麦区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a上升0.5℃,春季气温也是升高的,但不如冬季升温明显,平均每10a上升0.3℃;冬... 根据河北省多年冬小麦产量和冬麦区气候资料,采用改进的气候产量分离方法,分析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河北省冬麦区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a上升0.5℃,春季气温也是升高的,但不如冬季升温明显,平均每10a上升0.3℃;冬小麦产量与冬季、春季降水量相关不明显,而与冬季、春季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北省冬小麦实际单产呈逐年增加趋势,每10a约增加1125kg/hm2;而气候产量与冬小麦实际单产变化明显不同,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产量波动性逐年增大,近年气候产量波动幅度达到±300kg/hm2。从总体看,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产量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a减少52.7kg/hm2。气温造成小麦产量波动幅度一般在±10%之间,但随着小麦实际单产逐年提高,气候变暖对小麦单产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气候影响因子 冬小麦 气候产量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河北省近50年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1
16
作者 张婧 梁树柏 +3 位作者 许晓光 张金满 于智强 刘伟荣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9-1094,共6页
基于河北省1961年-2010年64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计算近50年逐日CI值,分析了河北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近50年降水量以16.5mm/10年的速度递减,近10年中有7年降水量不足历年均值... 基于河北省1961年-2010年64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计算近50年逐日CI值,分析了河北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近50年降水量以16.5mm/10年的速度递减,近10年中有7年降水量不足历年均值;各级干旱年均出现日数均为南多北少,其中冀南平原地区最多,张家口北部最少;四季中春旱最重,夏旱最轻,除夏旱为东北低、西南高外,其他时段均为北低南高的特点;近20年中有16年出现重、特旱覆盖率为100%,夏季出现大范围重、特旱的年份最多、冬季最少;秋季大范围干旱增长趋势较其他季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时空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2009年华北平原大范围持续性高温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32
17
作者 张迎新 张守保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13,共6页
使用NCEP再分析、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一次华北平原大范围持续性高温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中高层大陆高压(脊)、850 hPa高温区的稳定少动是此次持续性高温天气形成和维持的原因。高温持续期间地面以两种天气形势为主,一是华北... 使用NCEP再分析、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一次华北平原大范围持续性高温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中高层大陆高压(脊)、850 hPa高温区的稳定少动是此次持续性高温天气形成和维持的原因。高温持续期间地面以两种天气形势为主,一是华北地区处于低压带或低槽中,二是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成的地面低压向东伸展与移动,华北地区处于低压前部。对高温范围及强度最强的24—25日期间,引起局地温度变化的各项因子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显示:平流项在升温过程中作用较小,垂直输送项比较重要,在此次过程的升温中所占比例约30%;非绝热加热项作用较大,在此次过程的升温中所占比例约41%。因此在实际业务预报中,应重点考虑垂直输送项和非绝热加热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高温 成因分析 定量评估
下载PDF
冀中南连续12天大雾天气的形成及维持机制 被引量:31
18
作者 马翠平 吴彬贵 +4 位作者 李云川 赵娜 王丛梅 曲晓黎 于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63-1674,共12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12月17-28日冀中南地区连续性大雾过程的天气背景和雾长时间维持的原因及热力、动力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期间我国中高纬地区冷空气活动偏...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12月17-28日冀中南地区连续性大雾过程的天气背景和雾长时间维持的原因及热力、动力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期间我国中高纬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500hPa受稳定的暖性宽广高压脊控制,为维持数日不散的大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850hPa及以下多以偏东风和偏南风为主,偏东风不仅使雾区近地层温度降低,而且还将海域水汽送至雾区;同时偏南风也为雾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特别是东北风的维持有利于强浓雾的形成,这是大雾持久不消散的主要原因;低层弱辐合、正涡度区、弱水汽辐合和900hPa以上的暖脊有利于雾的稳定维持和发展;由于强冷空气的到来导致大雾消散,破坏了稳定的逆温层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逆温层结 冷空气 高压脊
下载PDF
河北省玉米干旱风险评估及区划方法 被引量:29
19
作者 张文宗 王鑫 +3 位作者 康西言 魏瑞江 刘晶淼 张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0期367-372,共6页
分别以玉米年雨量平均值±0.5倍标准差和平均值±1.5倍标准差界定不同等级的干旱年份,以气象产量减产≥3%界定玉米受灾年份,分析了河北省各市玉米旱年的平均减产率及其空间分布,研究了玉米不同旱灾强度的频率分布规律。提出了... 分别以玉米年雨量平均值±0.5倍标准差和平均值±1.5倍标准差界定不同等级的干旱年份,以气象产量减产≥3%界定玉米受灾年份,分析了河北省各市玉米旱年的平均减产率及其空间分布,研究了玉米不同旱灾强度的频率分布规律。提出了玉米干旱灾害风险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了河北省玉米干旱灾害风险指数的区域分布规律,并以旱年平均减产率、干旱灾害风险指数和年降水量等因子为指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全省玉米区划为干旱灾害高、中、低3种风险区,并探讨了各类风险区不同旱灾年景的平均减产率和防灾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玉米 干旱 风险区划
下载PDF
河北省霾日变化及成因 被引量:27
20
作者 付桂琴 张迎新 +1 位作者 谷永利 张彦恒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1期51-56,共6页
利用1981—2010年河北省142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按照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行业标准,分析河北省霾日空间分布特征,以石家庄为例对多霾日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河北省霾日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地区,霾日大值中心随时间范围扩大,日数呈... 利用1981—2010年河北省142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按照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行业标准,分析河北省霾日空间分布特征,以石家庄为例对多霾日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河北省霾日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地区,霾日大值中心随时间范围扩大,日数呈增加趋势;典型代表站霾日随时间呈增加、减少和平稳变化3种趋势,单站变化差异明显;河北省霾日主要以能见度大于5 km轻微霾为主,代表站中度和重度霾日季节变化显著,64%以上出现在秋冬季节;霾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霾日分布主要与地理环境有关,逆温层、风速、相对湿度、年降水日数与霾的形成有关。此外,地方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活动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