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CNA、P16、MMP9在人参皂甙Rg3抗肝癌淋巴道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0
1
作者 刘基巍 赵翌 +3 位作者 富力 吕申 李莹 燕秋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 :通过检测PCNA、P16及MMP 9在人参皂甙Rg3抗荷瘤小鼠淋巴道转移中的表达 ,探讨人参皂甙Rg3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P16及MMP 9在各实验组 (Rg3预防组、Rg3治疗组、Rg3... 目的 :通过检测PCNA、P16及MMP 9在人参皂甙Rg3抗荷瘤小鼠淋巴道转移中的表达 ,探讨人参皂甙Rg3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P16及MMP 9在各实验组 (Rg3预防组、Rg3治疗组、Rg3+DDP合用组、DDP阳性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 )的原发瘤及相应转移瘤 (淋巴结 )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应用人参皂甙Rg3组较未用药组 ,PCNA及MMP 9在原发瘤的表达减少 ,P16的表达增加 ,差异显著 (P <0 0 0 1) ;而在转移瘤中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人参皂甙Rg3抗淋巴道转移作用的机制与上调P16表达及下调PCNA和MMP9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NA P16 MMP9 人参皂甙RG3 肝癌 淋巴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
下载PDF
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相关蛋白 被引量:21
2
作者 孙成荣 唐建武 +7 位作者 孙明忠 刘淑清 张宏颖 王波 宋波 张亚楠 张竹清 赵志英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56-864,共9页
淋巴道转移是上皮来源恶性肿瘤转移的早期阶段,其发生机制不清,一直是肿瘤学研究面临的难题,为寻找淋巴道转移相关蛋白,以一对来源于同一亲本细胞,且淋巴道转移潜能显著不同的小鼠肝癌腹水型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其中Hca-F为高淋巴道转移... 淋巴道转移是上皮来源恶性肿瘤转移的早期阶段,其发生机制不清,一直是肿瘤学研究面临的难题,为寻找淋巴道转移相关蛋白,以一对来源于同一亲本细胞,且淋巴道转移潜能显著不同的小鼠肝癌腹水型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其中Hca-F为高淋巴道转移力细胞株,Hca-P为低淋巴道转移力细胞株,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建立了高低淋巴道转移力小鼠肝癌细胞荧光差异蛋白表达图谱,高通量筛选与肿瘤淋巴道转移相关的蛋白质.经DeCyde软件分析,共得到163个有统计学差异的蛋白质点,选择2倍以上的差异性蛋白质点23个,经质谱鉴定得到17个蛋白质,在Hca-F中高表达的蛋白质有7个:转羟乙醛酶、波形蛋白、肌酸激酶(脑)、膜联蛋白7、膜联蛋白5、烯酰辅酶A水合酶1(过氧化物酶体)、核内异质核糖核蛋白A2/B1异构体1.而在Hca-F中低表达的蛋白质有10个:真核翻译延长因子2、Ero1样蛋白、乙醛脱氢酶2(线粒体)、苹果酸盐脱氢酶2(NAD)、β-内酰胺酶2、谷胱甘肽S转移酶"1、泛素C末端水解酶同工酶L3、内质网蛋白29(前体)、溶血磷脂酶1、微管不稳定蛋白.这些差异性蛋白质的功能涉及到代谢、蛋白质分泌、蛋白质结合、核苷酸结合,钙离子结合、凋亡和调节生长等过程.对这些蛋白质功能的进一步验证,将有助于解析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淋巴道转移 定量蛋白质组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
下载PDF
乳酸杆菌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化作用及细胞毒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葛凤霞 袁小林 +3 位作者 张朝 张成鸿 蒋寒青 康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5-46,共2页
本文研究了乳酸杆菌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M)的活化作用及其细胞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腹腔注射乳酸杆菌后,PEM体外细胞毒作用及体内细胞毒作用增强,酸性磷酸酶含量及非特异性酯酶含量增加、TNF—α释放量增加。电镜显示... 本文研究了乳酸杆菌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M)的活化作用及其细胞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腹腔注射乳酸杆菌后,PEM体外细胞毒作用及体内细胞毒作用增强,酸性磷酸酶含量及非特异性酯酶含量增加、TNF—α释放量增加。电镜显示:PEM体积增大、伪足增多、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数量增多。本研究表明:乳酸杆菌具有较强的活化PEM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杆菌 巨噬细胞 活化作用 细胞毒
下载PDF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及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 被引量:13
4
作者 孟华 刘丽娜 吕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演变过程中胃上皮细胞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各种病变胃上皮细胞增生相关蛋白(PCNA、P53)和凋亡相关蛋白(Fas、Bcl-2、Bax)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CNA、P53表达随病变进展逐渐增加,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明显... 目的:探讨胃癌演变过程中胃上皮细胞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各种病变胃上皮细胞增生相关蛋白(PCNA、P53)和凋亡相关蛋白(Fas、Bcl-2、Bax)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CNA、P53表达随病变进展逐渐增加,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明显低于肠化生(IM)、不典型增生(Dys)、胃癌(GC)组(PCNA53.3%vs75.6%、93.3%、86.4%,P533.3%vs24,.4%、36.7%、81.8%).Fas、Bax表达随病变进展逐渐减少,Dys、GC组明显低于CSG组(Fas30%、27.3%vs60%,Bax43.3%、40.9%vs70%,P<0.05).Bcl-2表达随病变进展而逐渐增加,Dys(63.3%)、GC(72.7%)组明显高于CSG(20%)、IM(32.2%)组(P<0.01).结论:对不同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相关蛋白(PCNA、P53)及凋亡相关蛋白(Fas、Bcl-2、Bax)检测表明,在胃癌演变过程中存在着胃上皮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失衡,即增生过快凋亡受抑.PCNA、P53、Fas、Bcl-2、Bax通过在不同病变阶段被激活或抑制而在胃癌及癌前病变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前病变 胃黏膜 上皮细胞增生 细胞凋亡 恶性肿瘤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任长乐 吕德成 +1 位作者 纪军 赵俊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脊髓损伤9d后脊髓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溶液5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B组),脊髓损伤9d后...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脊髓损伤9d后脊髓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溶液5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B组),脊髓损伤9d后脊髓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μl。移植后7、14、28d采用斜板实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法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脊髓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功能恢复,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的骨髓间充质于细胞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移植后28d,两组斜板倾斜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4.96±5.70)度,B组(53.19±6.51)度,P〈0.05];两组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6.8±1.2),B组(10.1±3.5),P〈0.05]。同时,两组M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69±0.47)ms,B组(3.97±0.83)ms,P〈0.05],两组S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19±1.97)ms,B组(2.60±0.92)ms,P〈0.05]。两组神经轴突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32.8±6.1)条/mm^2,B组(39.0±4.6)条/mm^2,P〈0.05]。实验组可见明显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原文传递
CD147、EGFR及HIF-1α与肿瘤的侵袭及转移 被引量:14
6
作者 覃玲艳 王华新 +1 位作者 王立波 徐楠 《中国肿瘤》 CAS 2015年第2期127-133,共7页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长期受多因素影响的演变过程,涉及许多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受肿瘤微环境的影响。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细胞外基质、肿瘤相关的血管、淋巴管、各种细胞因子等在肿瘤组织周围形成的对肿瘤细胞生长产生影响的环境...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长期受多因素影响的演变过程,涉及许多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受肿瘤微环境的影响。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细胞外基质、肿瘤相关的血管、淋巴管、各种细胞因子等在肿瘤组织周围形成的对肿瘤细胞生长产生影响的环境。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乏氧诱导因子(HIF-1α)是肿瘤微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全文就细胞外CD147、EGFR及HIF-1α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7 EGFR HIF-1Α 肿瘤 侵袭 转移
原文传递
乳腺肿瘤超声造影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姜燕茹 唐建武 +2 位作者 夏稻子 李静 赵志英 《医学与哲学(B)》 2007年第3期31-33,共3页
为了探讨超声造影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术前对36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测定定量参数峰值强度,术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 为了探讨超声造影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术前对36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测定定量参数峰值强度,术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乳腺恶性肿瘤组织中FⅧ-Rag、CD105标记的微血管量与超声造影后的定量参数峰值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从而得出结论超声造影可间接判断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活性,可作为术前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乳腺肿瘤 微血管密度 超造影 相关性
下载PDF
小鼠肝癌细胞特异性淋巴道转移与其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侯力 凌茂英 +3 位作者 吕申 辛毅 李莹 王怀莲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分泌与特异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将自建高、低转移小鼠肝癌细胞系HCa F(高转移 )和HCa P(低转移 )在培养时 ,分别加入淋巴结、肝脏或脾脏匀浆 ,离心收集培养上清 ,用明胶酶谱法检测两株...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分泌与特异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将自建高、低转移小鼠肝癌细胞系HCa F(高转移 )和HCa P(低转移 )在培养时 ,分别加入淋巴结、肝脏或脾脏匀浆 ,离心收集培养上清 ,用明胶酶谱法检测两株癌细胞在不同培养环境下分泌的MMPs酶谱 ,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 在单纯RPMI16 40培养基中HCa F和HCa P细胞仅能分泌少量MMP 9(12 5 6± 15 7,2 6 42± 385 ) ,加入淋巴结匀浆后HCa F细胞分泌MMP 9显著增强 (12 40 3± 894) ,且分泌MMP 9的活性型和MMP 2 ;HCa P细胞也分泌MMP 9(90 6 8± 6 86 )及其活性型 (3 914± 12 5 3)和MMP 2(2 997± 1990 ) ,但量均明显低于HCa F细胞 ;加入肝脏或脾脏匀浆后 ,HCa F和HCa P细胞均不分泌MMPs。结论 HCa F细胞强于HCa P细胞的转移能力可能与HCa F细胞分泌MMPs的能力强于HCa P细胞相关 ,而HCa F和HCa P细胞仅在淋巴结成分诱导下才能分泌较多的MMPs,这可能与它们具有特异性地向淋巴结转移的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肝肿瘤 肿瘤转移 基质金属蛋白酶
原文传递
肝刺激因子对实验性免疫性肝纤维化保护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段志军 吕申 +2 位作者 李山日 王英德 黄天卫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8-140,共3页
目的:研究肝刺激因子(HSS)对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HSS从初生小牛肝提取,动物模型采用人血清白蛋白(HSA)制备,保护组同时腹腔注射8mgHSS。结果:(1)HSS可使升高的血清转氨酶(ALT)水平、N-乙... 目的:研究肝刺激因子(HSS)对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HSS从初生小牛肝提取,动物模型采用人血清白蛋白(HSA)制备,保护组同时腹腔注射8mgHSS。结果:(1)HSS可使升高的血清转氨酶(ALT)水平、N-乙酶-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力及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下降。(2)光、电镜下见,HSS可以保护肝细胞的受损,使成纤维细胞、I型及Ⅲ型胶原增生程度明显降低。(3)HSS使贮脂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且影响其激活,并且减少了肝内HSA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及大量浸润的T细胞。结论:HSS对免疫性肝纤维化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免疫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刺激因子 肝纤维化 保护 防治
原文传递
Survivin、PTEN、p53、Ki-67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夏雪雁 李连宏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90-293,共4页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抑癌基因PTEN、p53以及增殖核抗原Ki-67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TEN、p53及Ki-67蛋白在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33例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抑癌基因PTEN、p53以及增殖核抗原Ki-67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TEN、p53及Ki-67蛋白在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33例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无肠化)、33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1例异型增生(轻度13例,中~重度18例)、25例胃癌中的表达。结果Survivin、PTEN、p53及Ki-67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00%、0%、0%,在浅表性胃炎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00%、0%、18%,在萎缩性胃炎(无肠化)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93%、0%、33%,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91%、0%、39%。在轻度异型增生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7%、7%、54%,在中度异型增生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0%、70%、30%、60%,在重度异型增生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63%、63%、75%,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56%、60%、68%、88%。Survivin、p53在异型增生中和胃癌组织中有阳性表达,且二者在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PTEN在各胃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率逐渐降低,其中异型增生与萎缩性胃炎及浅表性胃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Ki-67在正常胃黏膜中不表达,在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PTE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Ki-67(Ⅲ~Ⅳ)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PTEN、p53、Ki-67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前状态 SURVIVIN PTEN P53 KI-67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对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春玉 王波 +4 位作者 赵明 季晓鹏 何丽萍 吕申 叶建珏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5期2138-2139,T001,共3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应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钙(商品名立普妥Lipitor)治疗后骨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血中Ⅰ型胶原氨基端肽(PINP)水平变化,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单纯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立普妥治疗组(L)...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应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钙(商品名立普妥Lipitor)治疗后骨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血中Ⅰ型胶原氨基端肽(PINP)水平变化,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单纯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立普妥治疗组(L),空白对照组(C),每组10只。D组和L组大鼠经鼠尾静脉注射链尿佐菌素造成糖尿病大鼠模型,C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L组大鼠予立普妥灌胃。9周及14周分别处死大鼠,取骨与血行骨组织形态计量法分析及应用放免方法检测PINP水平。结果9周末,D组和L组光镜下见骨质疏松表现,PINP水平:C组(63±7)μg/L,D组(67±3)μg/L,L组(100±11)μg/L,D组和C组无差异,L组明显增高(P<0.05)。14周末D组仍见骨质疏松征象,而L组微观结构较9周末明显改善;PINP水平:C组(60±11)μg/L,D组(62±8)μg/L,L组(92±6)μg/L,D组与C组无差异,L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立普妥可以促进糖尿病大鼠骨质的形成,抑制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钙 糖尿病 骨质疏松 大鼠 骨代谢 影响 立普妥 降血脂药
下载PDF
HMGA2和E-Cadherin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陶晓峰 刘畅 +3 位作者 付明杰 白艳 孟津伊 宋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A2(HMGA2)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前列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2016年于大连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60例前列腺癌石蜡包埋标本,以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作对照(对照组),采用Eli Vision两步法检测H...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A2(HMGA2)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前列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2016年于大连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60例前列腺癌石蜡包埋标本,以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作对照(对照组),采用Eli Vision两步法检测HMGA2和E-Cadherin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前列腺癌中HMGA2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χ~2=51.818,P<0.01)。前列腺癌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χ~2=53.494,P<0.01)。肿瘤伴有转移,侵犯精囊腺,Gleason分级>7分,Ⅲ~Ⅳ期前列腺癌组,HMGA2的阳性表达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中HMGA2与E-Cadherin的阳性表达具有相关性(r=-0.569,P<0.01)。结论前列腺癌中HMGA2的高表达和E-Cadherin的低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高迁移率蛋白 上皮型钙黏蛋白
下载PDF
榄香烯对肝癌腹水瘤细胞系Hca-F_(25)/CL-16A_3的抗肿瘤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Ⅳ.榄香烯的抗肿瘤作用及光镜、透射电镜的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红 左云飞 +1 位作者 张耀铮 唐建武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9-21,F003,共4页
本文研究了榄香烯对Hca-F25/CL-16A3肝癌腹水瘤细胞系的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体外试验榄香烯能直接引起肿瘤细胞变性坏死,整体实验中榄香烯也可使肿瘤细胞亚细胞结构改变。
关键词 榄香烯 肝癌腹水瘤细胞系HCA-F25/CL-16A3 细胞毒作用 超微结构 抗肿瘤作用 药理学
下载PDF
子宫颈癌组织中EB病毒蛋白的检测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邑 吕申 张朝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1-172,共2页
关键词 发病 子宫颈癌 EB病毒蛋白 癌组织中 EBV感染 肿瘤 女性生殖道 常见 育龄期妇女 癌发生
原文传递
CyclinE和p2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静 唐仁泉 +2 位作者 张宇 张伟 于宵 《当代医学》 2009年第7期130-131,共2页
目的探讨CyclinE和p27在乳腺癌中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18例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18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yclinE和p27蛋白的表... 目的探讨CyclinE和p27在乳腺癌中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18例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18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yclinE和p2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IDC、DCIS和正常乳腺组织中CyclinE的阳性率分别是71.4%、44.4%、11.1%,p27的阳性率分别是30.6%、61.1%、88.9%。(2)CyclinE和p27的阳性表达率在IDC、DCIS和正常乳腺组织之间、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二者的阳性表达率与IDC组织学分级关系不密切(P>0.05)。(3)CyclinE和p27之间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CyclinE和p27表达异常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联合检测CyclinE和p27蛋白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YCLINE P27
下载PDF
MMP-1、TIMP-1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病理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姜宪辉 叶华 孙雷 《医学信息》 2008年第12期2291-2294,共4页
目的研究MMP-1和TIMP-1在肝纤维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及病理学意义,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MMP-1和TIMP-1在57例肝纤维化发展不同时期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它... 目的研究MMP-1和TIMP-1在肝纤维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及病理学意义,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MMP-1和TIMP-1在57例肝纤维化发展不同时期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它们在病变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其意义。结果①MMP-1在各组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TIMP-1的阳性表达随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增强(P<0.05);③MMP-1/TIMP-1比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MMP-1/TIMP-1系统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7
作者 郭静 于霄 孙雷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不同程度的人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收集14例尸检的人冠状动脉共48个冠状动脉标本,根据HE染色将标本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不同程度的人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收集14例尸检的人冠状动脉共48个冠状动脉标本,根据HE染色将标本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及mRNA在以上不同类型标本中的分布表达。结果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区,在不稳定斑块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斑块。并且二者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结论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与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并且二者协同参与粥样斑块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白细胞介素18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免疫组织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 链反应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超微结构及其功能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聂志余 郑悦 +4 位作者 张仲慧 吕广艳 何晓林 濮良忠 李连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7-138,共2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与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脑梗死急性期 2 2例患者 (13例做电镜 ) ,对照组 2 0例 (8例做电镜 )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 ,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 GMP- 140、酶联免疫吸...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与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脑梗死急性期 2 2例患者 (13例做电镜 ) ,对照组 2 0例 (8例做电镜 )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 ,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 GMP- 140、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 GMP- 140的浓度。结果 发病后 3d内的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明显 ,表现为伪足增多 ,血小板膜多处破裂 ,聚集融合成片 ;α颗粒明显减少 ;线粒体也显著减少、残留者肿胀、空泡化。脑梗死组血小板 GMP- 140、血浆 GMP- 140浓度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升高 (P<0 .0 0 1) ,血小板粘附率、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5 )。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增强 ,伴有血小板膜破裂 ,α颗粒明显减少 ,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 ,血小板聚集可能是导致脑血管机械堵塞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 超微结构 GMP-140
下载PDF
新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受体结合域的改造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荣 马学军 +5 位作者 魏开坤 王虹 薛水星 段招军 侯云德 钱振超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 改造干扰素功能结合域 ,以提高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在新型基因工程干扰素 (IFNα1c 86D)AB环内通过点突变技术引入 2个独立酶切位点EcoRⅤ和EstEⅡ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在干扰素cDNA水平对母体干扰素LoopAB的 31位... 目的 改造干扰素功能结合域 ,以提高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在新型基因工程干扰素 (IFNα1c 86D)AB环内通过点突变技术引入 2个独立酶切位点EcoRⅤ和EstEⅡ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在干扰素cDNA水平对母体干扰素LoopAB的 31位甲硫氨酸换成天冬氨酸 (M D) ,32位天冬氨酸换成脯氨酸 (D P) ,将重组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 ,用滤泡口炎病毒 (VSV) 人羊膜传代细胞 (WISH)系统检测抗病毒活性。用比色MTT实验检测抗增殖活性。结果 通过突变 ,31和 32位氨基酸获得重组突变体 31 32IFNα1c 86D ,经限制性内切酶图分析、DNA序列和抗病毒活性测定 ,初步表明 31 32IFNα1c 86D是母体干扰素IFNα1c 86D抗病毒活性的 8倍 ,抗增殖作用与母体干扰素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改造干扰素受体结合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病毒抗体 DNA突变分析 干扰素受体
原文传递
糖尿病大鼠骨代谢变化与立普妥、胰岛素的干预效应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春玉 吕申 +1 位作者 王波 苏本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5期9026-9030,共5页
目的:近年细胞培养实验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促进骨形成,采用动物实验观察胰岛素和他汀类药物立普妥对糖尿病大鼠骨代谢的影响,为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1在大连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完成。①实验分... 目的:近年细胞培养实验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促进骨形成,采用动物实验观察胰岛素和他汀类药物立普妥对糖尿病大鼠骨代谢的影响,为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1在大连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完成。①实验分组:SD雄性大鼠55只,随机选择10只为空白对照组,余45只经鼠尾静脉注射链尿佐菌素造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其中40只符合造模标准,随机分为糖尿病未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立普妥治疗组及胰岛素+立普妥治疗组,每组10只。②实验方法:所有大鼠皆给予相同普通饮食。胰岛素治疗组及胰岛素+立普妥治疗组于实验第4天接受中效胰岛素治疗,6~8U/d分两次颈背部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按每只鼠每周血糖进行调整。立普妥治疗组及胰岛素+立普妥治疗组于实验第4天给予立普妥1.25mg/kg灌胃。糖尿病未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③实验评估:9周末用乙醚麻醉,每组取4只大鼠去眼球取血之后处死。14周末应用同样方法处死剩余大鼠。均取腰椎骨,常规脱钙石蜡包埋,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平均骨小梁厚度和平均骨小梁间距或弥散度。血中Ⅰ型胶原氨基端肽测定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检测方法(碘标记)。结果:实验期间大鼠死亡5只,其中糖尿病未治疗组1只于第3周死亡,胰岛素组2只于第6周死亡,胰岛素+立普妥治疗组2只于第7周死亡。①骨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9周末立普妥治疗组、胰岛素+立普妥治疗组及糖尿病未治疗组光镜下见骨质疏松表现。14周末立普妥治疗组及胰岛素治疗组骨组织微观结构恢复至空白对照组水平。②平均骨小梁厚度:9周末:糖尿病未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立普妥治疗组及胰岛素+立普妥治疗组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14周末:糖尿病未治疗组及胰岛素+立普妥治疗组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大鼠 骨质疏松 骨形态计量学 胰岛素 立普妥 Ⅰ型胶原氨基端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