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48
1
作者 袁瑛 +13 位作者 熊斌 徐烨 丁培荣 董坚 顾国利 鞠海星 李德川 李君 林洁 邱萌 盛剑秋 王晰程 吴保平 徐栋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3-16,共14页
遗传性结直肠癌根据有无息肉大致可分为2类:(1)以息肉病为特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等;(2)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本共识主要分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综合征、息肉病性... 遗传性结直肠癌根据有无息肉大致可分为2类:(1)以息肉病为特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等;(2)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本共识主要分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综合征、息肉病性综合征以及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3个部分,分别针对各个遗传综合征的定义、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断标准、治疗策略以及随访监测策略展开阐述和推荐。除了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更强调防治结合,注重对家系成员的遗传筛查和监测随访。希望通过本专家共识的制定,推动中国临床工作者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认识和多学科参与的规范化诊治,最终有效提高我国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诊断 结直肠肿瘤/治疗 腺瘤息肉病 结肠/诊断 LYNCH综合征 遗传学技术
下载PDF
长非编码MALAT1基因在人鼻咽癌细胞株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33
2
作者 谢林英 胡志燕 +1 位作者 王晓燕 李祖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2-697,共6页
目的探讨MALAT1在鼻咽癌细胞细胞株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Real-time PCR检测MALAT1基因在鼻炎癌细胞株5-8F、C666-1、CNE-1、CNE-2、HONE-1、6-10B及永生化鼻咽上皮细胞NP69株中的表达;采用RNAi技术和RNA激活技术,构建MALAT1... 目的探讨MALAT1在鼻咽癌细胞细胞株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Real-time PCR检测MALAT1基因在鼻炎癌细胞株5-8F、C666-1、CNE-1、CNE-2、HONE-1、6-10B及永生化鼻咽上皮细胞NP69株中的表达;采用RNAi技术和RNA激活技术,构建MALAT1慢病毒干扰载体和激活载体载体并稳定转染鼻咽癌细胞株CNE-1,采用CCK8、平板克隆、划痕等试验分析MALAT1基因对CNE-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MALAT1在高转移的鼻咽癌细胞株中高表达,在正常鼻咽上皮细胞低表达;经激活过表达MALAT1后,CNE-1细胞的上皮性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显著下调,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表达上调,侵袭转移能力明显增强(P<0.05)。结论 MALAT1基因上调能够促进鼻咽癌CNE-1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AT1 鼻咽癌 基因表达 生物学功能
下载PDF
苦参碱对小鼠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晓燕 梁磊 +2 位作者 常建兰 杨敏慧 李祖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54-2155,共2页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昆明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并测定苦参碱对小鼠的致死中量(LD50)。方法通过向昆明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溶液,观察并记录苦参碱对小鼠的毒性反应。检测苦参碱对小鼠的致死中量(LD50)。结果昆明小鼠对苦参碱的耐受...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昆明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并测定苦参碱对小鼠的致死中量(LD50)。方法通过向昆明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溶液,观察并记录苦参碱对小鼠的毒性反应。检测苦参碱对小鼠的致死中量(LD50)。结果昆明小鼠对苦参碱的耐受剂量大于80mg/kg。苦参碱的半数致死剂量(即Prob=0.50时)为157.13mg/kg,其95%可信区间为(88.08~280.31)mg/kg。光镜下见脑组织内神经细胞退变现象。结论苦参碱的主要毒性靶器官为神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急性毒性试验 致死中量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相关基因检测的规范建议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恩华 朱明华 +7 位作者 步宏 陈杰 丁彦青 周晓军 梁智勇 张祥宏 孙保存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3-77,共5页
一、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意义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于首位的恶性肿瘤,其中NSCLC约占85%左右。随着对其分子途径探索的逐步深入和相对应的靶向药物的不断出现,给其中的部分晚期患者带来... 一、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的意义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于首位的恶性肿瘤,其中NSCLC约占85%左右。随着对其分子途径探索的逐步深入和相对应的靶向药物的不断出现,给其中的部分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基因检测 靶向治疗 药物治疗 NSCLC 相关基因 恶性肿瘤 世界范围
原文传递
微卫星不稳定性类型及临床病理特征:基于139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检测 被引量:23
5
作者 黎相照 刘焕娇 +2 位作者 梁敏仪 陈慧慧 梁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45-1650,共6页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直肠癌病人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的类型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6~2018年1394例结直肠癌病人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MMR蛋白;MSI基因检测106例dMMR病例,46例肿瘤细...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直肠癌病人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的类型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6~2018年1394例结直肠癌病人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MMR蛋白;MSI基因检测106例dMMR病例,46例肿瘤细胞呈异质性表达的pMMR病例和147例随机选择的pMMR病例;分析错配修复蛋白缺失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参数的关系;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MMR蛋白缺失发生率占总结直肠癌病人的7.6%,缺失类型主要为MLH1、PMS2双缺失,占总缺失的55.7%;MMR蛋白缺失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发生部位、大体分型、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和临床TNM分期均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无关(P=0.47);dMMR结直肠癌病人具有典型的临床病理特征:MMR蛋白缺失在年龄<50岁、右半结肠、肿瘤直径>6 cm、腺癌伴粘液腺癌或粘液分泌的混合型癌、低分化腺癌和TNM分期Ⅰ/Ⅱ期组的发生率高;免疫组化和PCR-毛细管电泳法在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结果一致性为98.7%。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dMMR)在结直肠癌的主要类型为MLH1、PMS2双缺失,具有典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其发生率低于西方报道;免疫组化和PCR毛细管电泳法的检测结果显示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微卫星不稳定 错配修复 免疫组化 PCR-毛细管电泳
下载PDF
葡萄胎发病新基因F10与滋养细胞肿瘤侵袭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周瑾 陈士岭 +5 位作者 邢福祺 庞战军 李冰 周问渠 付欣 丁彦青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葡萄胎差异表达新基因F10在不同类型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2例葡萄胎、6例侵袭性葡萄胎、8例绒癌中F10表达情况。结果F10在全部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癌中均呈... 目的探讨葡萄胎差异表达新基因F10在不同类型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2例葡萄胎、6例侵袭性葡萄胎、8例绒癌中F10表达情况。结果F10在全部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癌中均呈阳性表达,其在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癌中的表达强度递增,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F10可能与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及其侵袭行为相关,在侵袭或滋养细胞恶变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胎 绒毛膜癌 滋养层肿瘤 基因表达 原位杂交
下载PDF
南方脑胶质瘤中心胶质瘤治疗路径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志勇 漆松涛 +1 位作者 陈龙华 丁彦青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33-436,共4页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其成为颅内最难攻克的肿瘤。外科手术结合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制订符合国情的治疗路径有助于规范胶质瘤的诊治,从而获得最佳的疗效。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治疗路径 神经外科手术 放疗 化疗
下载PDF
MiR-124通过靶向PRRX1调节结直肠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被引量:17
8
作者 林水苗 夏琼 +4 位作者 张余琴 孙爱民 石玉生 郑林 陈龙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0-1116,共7页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及组织标本中miR-124的表达,探讨其与辐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q RT-PCR检测结直肠癌细胞株和组织标本中miR-124的表达,建立过表达和干扰miR-124细胞株,功能实验探讨其对结直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生物信息学预...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及组织标本中miR-124的表达,探讨其与辐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q RT-PCR检测结直肠癌细胞株和组织标本中miR-124的表达,建立过表达和干扰miR-124细胞株,功能实验探讨其对结直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24下游调控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进一步验证。结果 miR-124在结直肠癌细胞株和组织标本中表达下调;过表达miR-124增强结直肠细胞辐射敏感性,反之,抑制miR-124后细胞辐射敏感性降低;miR-124通过直接抑制PRRX1调节结直肠细胞辐射敏感性。结论 miR-124可以通过直接靶向PRRX1增加结直肠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为提高临床结肠癌辐射敏感性提供一个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miR-124 放射敏感性 PRRX1
下载PDF
创伤弧菌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被引量:16
9
作者 严智敏 郑晶 +1 位作者 陈清 申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4-896,共3页
目的研制一种敏感、特异、快速的免疫试纸条,用于创伤弧菌检测。方法用创伤弧菌(ATCC27562)菌体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创伤弧菌多克隆抗体;采用柠檬酸盐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并标记多克隆抗体,纯化后滴加在玻璃纤维素膜上;在硝酸纤维... 目的研制一种敏感、特异、快速的免疫试纸条,用于创伤弧菌检测。方法用创伤弧菌(ATCC27562)菌体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创伤弧菌多克隆抗体;采用柠檬酸盐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并标记多克隆抗体,纯化后滴加在玻璃纤维素膜上;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兔抗创伤弧菌多克隆抗体和羊抗兔IgG,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将处理后的硝酸纤维膜、玻璃纤维素膜与样品垫、吸水纸组装成试纸条,4℃保存并定期检测;设阳性及阴性对照,对本试纸条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进行检测。结果将试纸条插入样品溶液中,20~30min内即可显示结果,其检测灵敏度为2×106CFU/ml;特异性检测显示本试纸条与溶血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12种菌株均无交叉反应;稳定性检测表明该试纸条可4℃保存4个月。结论本研究构建出创伤弧菌多克隆检测试纸条,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特异性,简便,20~30min即可获得检测结果,可用于创伤弧菌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 胶体金 免疫层析 试纸条
下载PDF
葡萄胎发病新基因F10在不同肿瘤组织的表达 被引量:17
10
作者 周瑾 梁卫华 +6 位作者 李冰 陈士岭 邢福祺 庞战军 周问渠 付欣 丁彦青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6-597,共2页
目的研究葡萄胎差异表达新基因F10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F10基因mRNA表达。结果F10基因在卵巢腺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腺癌中阳性表达,不同... 目的研究葡萄胎差异表达新基因F10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F10基因mRNA表达。结果F10基因在卵巢腺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腺癌中阳性表达,不同腺癌之间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子宫内膜、宫颈上皮等正常组织、肝癌癌旁组织中F10基因阴性表达。结论葡萄胎差异表达新基因F10不仅与滋养细胞肿瘤密切相关,可能还在某些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组织 新基因 葡萄胎 基因MRNA表达 发病 原位杂交方法 滋养细胞肿瘤 差异表达 正常组织 10基因 子宫内膜癌 恶性肿瘤 表达情况 卵巢腺癌 阳性表达 表达差异 宫颈上皮 阴性表达 癌旁组织 发生发展 乳腺癌 显著性 肝癌
下载PDF
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白蛋白和IgG去除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雪华 李欣 +1 位作者 徐守军 丁彦青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33-1235,共3页
目的建立和评价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白蛋白和IgG的去除方法。方法应用Micro Bio-Spin column过滤纯化血清蛋白,去除白蛋白和IgG,利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析评价血清蛋白过滤效果。结果建立了血清白蛋白和IgG去除方法;过滤后大部分血... 目的建立和评价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白蛋白和IgG的去除方法。方法应用Micro Bio-Spin column过滤纯化血清蛋白,去除白蛋白和IgG,利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析评价血清蛋白过滤效果。结果建立了血清白蛋白和IgG去除方法;过滤后大部分血清白蛋白和IgG能够去除,2-DE图谱中低丰度蛋白质分辨率增加。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血清蛋白质纯化技术,可有效应用于疾病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白蛋白 IGG 去除方法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纯化技术
下载PDF
乳腺癌发生与演进过程中血管生成作用的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颖嘉 邓永键 +1 位作者 文戈 张雪林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浸润性癌中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KDR的表达变化及血管生成异常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0例正常乳腺、30例普通性增生、30例非典型增生(AH)...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浸润性癌中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KDR的表达变化及血管生成异常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0例正常乳腺、30例普通性增生、30例非典型增生(AH)、20例导管内癌、5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VEGF及Flk-1/KDR的表达。结果各组CD34、VEGF及Flk-1/KDR的表达程度不同,浸润性导管癌组最高。随病程演进MVD逐渐增加(P〈0.05),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渐进性增高(P〈0.05),但在病程初期各主要指标改变不明显,显著变化始于AH阶段。MVD在AH与导管内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及Flk-1/KDR的表达在AH与导管内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生成异常可能是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VEGF及Flk-1/KDR的表达异常可能是乳腺普通性增生*AH-乳腺癌这一癌性转化过程中血管生成异常的主要始动因素,其可能成为乳腺癌早期诊治的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诊断与组织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绍林 张雪林 +1 位作者 韩惠霞 陈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骨原发恶性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PLB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9 ̄60岁,中位年龄26.5岁。9例中X线平片检查8例、CT检查5例、MRI检查7例。其中2例行X线平片和MR检查,2例CT和M... 目的探讨骨原发恶性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PLB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9 ̄60岁,中位年龄26.5岁。9例中X线平片检查8例、CT检查5例、MRI检查7例。其中2例行X线平片和MR检查,2例CT和MR检查,4例具有X线、CT和MR资料。2例为穿刺活检证实;7例行手术切除和病理学检查证实,全部病例均做了常规的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病灶位于骨盆4例、额骨1例、枕骨斜坡1例、脊柱1例、股骨上端2例。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病变骨组织外形基本正常4例,内部可见斑点状、大小不等的虫蚀状骨质破坏;4例表现为病变骨质轻度 ̄中度膨胀性改变,局部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CT表现骨髓腔内和骨皮质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溶骨性破坏,病变骨质周围围绕明显的软组织肿块;MR表现病变区骨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在T2WI上呈不均匀中度 ̄明显高信号,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后骨髓腔内病灶和周围软组织肿块在CT和MRI上均呈中度 ̄明显强化。病理结果B细胞型5例、T细胞型4例。结论影像学上PLB以斑点状或渗透性溶骨性破坏为主,病变骨质外形可正常或呈膨胀性改变,伴有明显的周围软组织肿块,肿块以病骨为中心生长并有明显强化为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原发恶性淋巴瘤 组织病理学 X-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宫颈癌的临床相关性 被引量:14
14
作者 严瑞明 陈晓静 +8 位作者 王薇 梁莉 周琛斐 魏文斐 易红艳 吴湘光 刘国炳 钟梅 余艳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相关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2例宫颈组织临床样本,包含16例正常宫颈组织,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4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组织切片中的CD163...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相关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2例宫颈组织临床样本,包含16例正常宫颈组织,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4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组织切片中的CD163+巨噬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对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与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63+巨噬细胞的细胞密度随着宫颈组织恶性变的程度增加而增多,且相关性分析示两者呈正相关(P=0.000)。同时,CD163+巨噬细胞的细胞密度在hr-HPV型宫颈癌中明显上调(P<0.05)。临床资料统计结果发现:CD163+巨噬细胞与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和FIGO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05,P=0.004)。结论 CD163+巨噬细胞的表达与宫颈组织恶性变的程度成正相关,hr-HPV感染与巨噬细胞中CD163的表达水平有显著相关性。CD163+巨噬细胞可作为hr-HPV感染所致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前瞻性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状细胞癌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CD163
下载PDF
血清甲状腺转录因子-1蛋白的变化特点及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笑 万里燕 +1 位作者 申洪 白晓燕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92-1596,共5页
目的检测血清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蛋白的变化特点,探讨其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酶斑点法结合Leica Q500MC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正常成年人、肺良性病变、肺癌及肺外肿瘤(甲状腺癌和非甲状腺来源癌)血清标本中TTF-1蛋... 目的检测血清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蛋白的变化特点,探讨其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酶斑点法结合Leica Q500MC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正常成年人、肺良性病变、肺癌及肺外肿瘤(甲状腺癌和非甲状腺来源癌)血清标本中TTF-1蛋白的表达强度。结果本试验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标准化阳性预告值、标准化阴性预告值、标准化准确度和标准化错诊率(SWDR)分别为90.91%、82.22%、83.64%、90.04%、86.57%和13.43%;健康成年人血清TTF-1蛋白PU值的正常截断值为36.39,此时ROC值为0.95。肺腺癌、肺鳞癌和甲状腺癌患者血清TTF-1蛋白的PU值均大于正常成年人、肺良性病变和非甲状腺来源癌(P=0.000);肺腺癌、肺小细胞癌、肺大细胞癌和甲状腺癌血清TTF-1蛋白的PU值基本相同(P=0.744,P=0.677,P=0.333);肺腺癌、肺鳞癌、肺小细胞癌、肺大细胞癌和甲状腺癌血清TTF-1蛋白的PU值均大于其癌组织匀浆(P=0.000);肺癌组织匀浆和血清TTF-1蛋白的PU值与肺癌患者TNM分期有关(P=0.000),与性别、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免疫酶斑点法结合图像定量分析技术敏感、特异、可靠,适于血清中TTF-1蛋白的检测。血清TTF-1蛋白的PU值若高于36.39,则提示可能为肺腺癌、肺鳞癌或甲状腺癌;血清TTF-1对于区分肺癌类型及甲状腺癌无意义,在排除甲状腺癌后,血清TTF-1对于肺癌的检测具有辅助作用;不同类型肺癌和甲状腺癌患者血清TTF-1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其癌组织匀浆;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匀浆TTF-1蛋白的表达随肺癌患者TNM分期的进展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甲状腺转录因子-1 免疫酶斑点法 肺癌
下载PDF
子宫主韧带精细显微组织结构的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春林 黄劲松 +5 位作者 刘萍 熊樱 孔欣 李峰娟 黎相照 蔡俊杰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研究子宫主韧带精细显微组织结构,为全面了解主韧带功能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三家医院Ⅲ型子宫切除术后新鲜离体主韧带标本22条,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及多种特殊染色方法对主韧带组织进... 目的研究子宫主韧带精细显微组织结构,为全面了解主韧带功能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三家医院Ⅲ型子宫切除术后新鲜离体主韧带标本22条,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及多种特殊染色方法对主韧带组织进行定性研究。结果(1)主韧带中含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包括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肌纤维,以胶原纤维为主。(2)含大量脂肪组织。(3)富含神经组织,为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纤维以及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主要分布在主韧带的下半部。(4)富含中、小、微动静脉血管,主要分布在主韧带的上半部。(5)淋巴管呈均匀分布,偶见淋巴组织和淋巴结。结论主韧带组织结构复杂,其精细显微组织结构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些疾病以及一些手术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韧带 显微组织结构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原文传递
963例成熟T和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梁琼 叶子茵 +11 位作者 苏祖兰 林汉良 邵春奎 林素暇 饶慧兰 梅开勇 赵彤 刘艳辉 罗东兰 朱梅刚 陈少红 林桐榆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1-295,共5页
目的观察广东地区不同类型成熟T和自然杀伤(NK)细胞/T细胞淋巴瘤及其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按WHO(2008版)标准重新评估广东地区2002—2006年1137例成熟T和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由多名血液病理医师复查,补做必要的免疫组织化... 目的观察广东地区不同类型成熟T和自然杀伤(NK)细胞/T细胞淋巴瘤及其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按WHO(2008版)标准重新评估广东地区2002—2006年1137例成熟T和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由多名血液病理医师复查,补做必要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963例确诊为成熟T和NK/T细胞淋巴瘤,占同期所有淋巴瘤20.1%(963/4801),发生于结内319例(33.1%),结外644例(66.9%);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293例(30.4%);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81例(29.2%);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198例(20.6%);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LT)46例(4.8%)。男女比为1.99:1,发病中位年龄为44岁。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55~64岁;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25~54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ALCL多见于年轻人而阴性多见于中老年人;AILT好发于65~74岁。结论广东地区成熟T和NK/T细胞淋巴瘤多见于结外,好发于男性,总体发病与年龄增长无明显关系,但具体类型有不同的年龄侧重群;常见的类型依次为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及ALCL;EB病毒感染与NK/T细胞淋巴瘤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杀伤细胞 天然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EGFR、HER-2/neu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斌 罗荣城 +1 位作者 黄宇贤 丁彦青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56-859,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2/neu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关系,探讨其作为胃癌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3例胃癌标本中EGFR、HER-2/neu蛋白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临床病...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2/neu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关系,探讨其作为胃癌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3例胃癌标本中EGFR、HER-2/neu蛋白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103例胃癌组织中,EGFR、HER-2/neu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7%(44/103)、31.1%(32/103),而胃正常组织中均无表达。EGFR、HER-2/neu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P<0.05)。EGFR、HER-2/neu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0和10.1个月,表达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5.2和64.5个月,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EGFR与HER-2/neu蛋白联合表达与生存时间相关(P_(EGFR)=0.027,P_(HER-2/neu)=0.000,r_(EGFR)=1.965,r_(HER-2/neu)= 3.153),二者阳性表达时有减少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HER-2/neu阳性表达的危险度相对较大。结论测定胃癌组织中EGFR、HER-2/neu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也为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胃癌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HER-2/NEU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大肠肿瘤中Tiam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莉 许岸高 +2 位作者 王蔚 张庆玲 丁彦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 a invasion and m etastasis induc ing factor 1,Tiam1)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正常组织、大肠腺瘤、大肠癌和大肠淋巴结转移癌石蜡组织标本中...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 a invasion and m etastasis induc ing factor 1,Tiam1)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正常组织、大肠腺瘤、大肠癌和大肠淋巴结转移癌石蜡组织标本中Tiam1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癌细胞株中Ti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Tiam1蛋白在大肠正常组织、腺瘤、癌及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2χ=23.561,P<0.01);两两比较发现,腺瘤Tiam1表达比大肠正常组织高(Z=-2.423,P<0.05),淋巴结转移癌组织Tiam1表达比大肠癌组织高(Z=-2.051,P<0.05),而大肠癌组织与腺瘤组织Tiam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0.938,P>0.05)。在大肠癌组织中,伴发转移的大肠癌组织比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组织Tiam1表达明显增强,差异具有显著性(Z=-3.176,P<0.01)。RT-PCR结果显示Tiam1基因在高转移的LoVo和SW 620中呈高表达,在低转移的LS174T和HT29中呈低或不表达,在SW 480、HCT116等呈中度表达。结论Tiam1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存在密切关系,Tiam1表达可作为大肠癌转移过程中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 肿瘤转移
下载PDF
重视感染性肉芽肿性病变的病理诊断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建明 邓永键 丁彦青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53-356,共4页
慢性肉芽肿性病变是许多感染性疾病共同的特征性改变。感染性肉芽肿的病理诊断首先要注意与其他非感染性肉芽肿性病变的区分;其次有必要对具体致病因素进行确定,这是目前病理诊断的难点,值得重视和加强。不同类型的感染性肉芽肿在组织... 慢性肉芽肿性病变是许多感染性疾病共同的特征性改变。感染性肉芽肿的病理诊断首先要注意与其他非感染性肉芽肿性病变的区分;其次有必要对具体致病因素进行确定,这是目前病理诊断的难点,值得重视和加强。不同类型的感染性肉芽肿在组织学上存在相似性,不同类型的感染也存在着区别,把握其特点有助于确定相应的致病因素。本文对临床病理诊断中常见的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真菌、梅毒以及寄生虫感染等)进行分析,对其组织学特征、特殊染色及诊断思路进行分析,提出结合组织学特征及特殊染色方法、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必要的免疫血清学指标是判断感染性肉芽肿的基本方法,同时有必要开展病原学相关的免疫荧光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这是目前感染性肉芽肿病变确诊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病变 感染性 病理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