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设性新闻的“至善”与“公共善” 被引量:34
1
作者 陈薇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0-126,135,共8页
美德伦理学强调善的实践智慧,贯穿其间的核心命题是对善、德性与幸福的演绎。探求新闻之善的过程即为寻求新闻之于社会之德性与善的伦理真义。当唯市场论将西方新闻业带入了'伦理之殇',以追求人类社会'公共善'为旨趣的... 美德伦理学强调善的实践智慧,贯穿其间的核心命题是对善、德性与幸福的演绎。探求新闻之善的过程即为寻求新闻之于社会之德性与善的伦理真义。当唯市场论将西方新闻业带入了'伦理之殇',以追求人类社会'公共善'为旨趣的建设性新闻,作为弥合分歧与凝聚认同的一种转型尝试而被关注。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策略应用,实现新闻范式'正面情感安置'与'审慎中间位置'的全面进化。本文从美德伦理学的视角,对建设性新闻的'新闻之善'进行洞察,探讨在后现代社会中主导这种范式创新的核心要素与价值。同时,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探讨滋养这种'建设性'的情感动因、核心价值及其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伦理学 建设性新闻 积极心理学
原文传递
被“标识”的国家:撤侨话语中的国家认同与家国想象 被引量:27
2
作者 陈薇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6-153,共18页
"想象的共同体"确立了论述国家的话语方式,书写(论述)国家的行动本身,就是通过想象(叙事)来弥补在多元复杂的社会力量中所遗失的国家"同一性",从而将宏大的民族国家叙事和细碎而弥散的日常生活建立起勾连。本文从... "想象的共同体"确立了论述国家的话语方式,书写(论述)国家的行动本身,就是通过想象(叙事)来弥补在多元复杂的社会力量中所遗失的国家"同一性",从而将宏大的民族国家叙事和细碎而弥散的日常生活建立起勾连。本文从想象国家的理论脉络出发,以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对海外撤侨行动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报道中所呈现的"国家"话语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建构主义范式与原生主义范式共同作用于国家想象的生成与可见,从而"标识"国家。由此,撤侨话语成为一种展现国家力量与国家意识的权力书写,通过英雄原型叙事、建构集体记忆的话语互文、塑造"家国一体"的概念隐喻以及话语互动,实现国家情感的表达与国家认同的凝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撤侨 标识 新闻话语 国家认同 家国想象
原文传递
“大实践观”: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昆 张晶晶 《中国编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7-123,共7页
信息传播技术带来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改变,正加剧新闻从业者的转型与流动。教育实践与行业实际的分离一直是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实践教育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关键结合点,是连接学界与... 信息传播技术带来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改变,正加剧新闻从业者的转型与流动。教育实践与行业实际的分离一直是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实践教育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关键结合点,是连接学界与业界、学科与行业、学业与就业的桥梁。纵观当前的实践教育,仍然存在着观念错位、资源匮乏、体系薄弱、理论与实践断裂等问题。而"大实践观"则是希望通过对学界与业界、理论学术与技术技能、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传媒素养与人格塑造方面的思考,探寻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新闻传播 实践教育 大实践观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社交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的回声室效应仿真实验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卫东 彭静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49,共8页
回声室效应是当前信息传播与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归纳了该问题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其形成机制、负面影响、解决策略、应用阐释等多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中,回声室效应的形成及要素等问题也还存在争议。从社会网络分析视... 回声室效应是当前信息传播与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归纳了该问题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其形成机制、负面影响、解决策略、应用阐释等多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中,回声室效应的形成及要素等问题也还存在争议。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采用多主体仿真研究方法,探索社交网络平台中社会网络结构属性与回声室效应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个体网络中心性与个体回声室效应有显著相关关系;整体网络的度分布特征、平均社会距离、平均聚集系数与群体回声室效应有显著相关关系;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对其回声室效应有明显影响,验证了社会资本理论对回声室效应形成的解释力;整体网络的枢纽节点的存在对于回声室效应也有明显影响,多中心网络更利于意见交换,不易形成意见强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室效应 信息茧房 社会网络分析 仿真实验
下载PDF
理想与现实:4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变迁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昆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4-91,共8页
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为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弱国转身为强国;从闭塞走向开放;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转身为一个先进的国家;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积极进取,呈现出继续发展、充... 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为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弱国转身为强国;从闭塞走向开放;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转身为一个先进的国家;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积极进取,呈现出继续发展、充满活力、独立自主的大国形象。这就是现实的中国形象。相对于习近平主席描绘的理想的中国形象,即"四个大国"形象,还存在着一定的落差。中国理想国家形象的建构,需要我们心无旁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还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统一筹谋内外传播,将传播效率发挥到极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现实形象 理想形象 国家传播战略 改革开放
下载PDF
疫情背景下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战略与实践策略刍议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昆 蒲蕤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2,共8页
新冠疫情增加了逆全球化趋势,疫情防控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后疫情时代中国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是提升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改善国家形象的重要机遇。基于此,结合当... 新冠疫情增加了逆全球化趋势,疫情防控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后疫情时代中国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是提升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改善国家形象的重要机遇。基于此,结合当前全球疫情背景,从国际关系、国际舆论、国内发展状况等角度综合分析了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国际传播战略和国际传播实践策略两个层面出发,提出战略规划和策略实施的具体路径,以期提高体育国际传播效果,增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冬奥会 新冠肺炎疫情 国际传播 国家形象 体育国际话语权
下载PDF
作为知识生产的国家话语:国际传播中的知识理性与主体性认同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薇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0-119,共10页
国际传播实践中,国家话语面临的主体性模糊、受众视角缺位和理性退遁等问题,源于全球性知识与权力同构和调校的话语霸权桎梏。知识社会学系统阐述了知识与权力、日常生活世界等社会之维共生共构的关系,提供了透视话语权力的理论视角。... 国际传播实践中,国家话语面临的主体性模糊、受众视角缺位和理性退遁等问题,源于全球性知识与权力同构和调校的话语霸权桎梏。知识社会学系统阐述了知识与权力、日常生活世界等社会之维共生共构的关系,提供了透视话语权力的理论视角。以话语的可理解性为前提,理性对话得以在主体间性与事实理性中展开,国家话语的知识属性得以彰明。在此基础上,从知识生产、知识共享和知识对话三个层面丰盈国家话语的自主性、开放性和理性维度,创新和优化基于知识生产的国家话语传播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话语 知识社会学 国际传播 主体性
原文传递
5G时代的万物互联网:内涵、要素与构成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卫东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0-55,共16页
万物互联网(IoE)是由物体、数字设备、数字个人、数字企业、数字政府和数据资源等要素,借助数字平台,通过数字流程相互连接而成的巨复杂网络生态系统。在空间尺度层面,万物互联网所连接物体的尺度正在从大尺度向微尺度发展;在时间尺度层... 万物互联网(IoE)是由物体、数字设备、数字个人、数字企业、数字政府和数据资源等要素,借助数字平台,通过数字流程相互连接而成的巨复杂网络生态系统。在空间尺度层面,万物互联网所连接物体的尺度正在从大尺度向微尺度发展;在时间尺度层面,万物互联网响应的时间间隔在不断缩小;在连接关系层面,万物互联网是海量对象之间相互连接而成的巨复杂网络;在社会形态变革层面,万物互联网是智能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万物互联网的要素体系结构由客体要素(物体和数字设备)、主体要素(数字个人、数字企业、数字政府)和运行要素(数据资源、数字流程、数字平台)构成;万物互联网的支撑平台体系由计算资源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基础服务平台、大规模应用系统搭建的支撑平台和智能终端产品开发的支撑平台构成;万物互联网的应用体系结构主要由万物对个人服务(E2P)、万物对企业服务(E2B)和万物对政府服务(E2G)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万物互联网 物联网纳米物联网
下载PDF
动之以“情”:国家形象传播的情感回归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昆 张晶晶 《中国编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3-37,共5页
随着媒介技术深度嵌入社会互动,人类的情感感知与体验比以往更加强烈而丰富,情感效应在媒介化社会中愈加放大。社会互动中情感传播主体趋向多元,风险社会下国际公众的情感感知强化,媒介环境为国家间情感互动赋能,情感对国家形象塑造的... 随着媒介技术深度嵌入社会互动,人类的情感感知与体验比以往更加强烈而丰富,情感效应在媒介化社会中愈加放大。社会互动中情感传播主体趋向多元,风险社会下国际公众的情感感知强化,媒介环境为国家间情感互动赋能,情感对国家形象塑造的效能凸显。由此,国家形象传播的情感回归成为可能。实现国家形象的情感传播,需要立足情感认同,以“同伴”立场突破“自说自话”;升级情感资源,以需求定位开展内容供给侧改革;强化情感联结,以国民叙事促进民心相通;统合情感旨归,以人类共同理念实现情感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国际传播 风险社会 情感认同 中国故事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海外社交媒体用户原创内容中的国家品牌传播研究——以Twitter和YouTube上对李子柒的评论为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昆 张晶晶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76,共10页
国家品牌体现了国际受众对一国的看法与评价,而国家品牌的传播则旨在提高一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体的原创内容不但收获了大量海外粉丝,无形中也让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国家品牌有了更多的切身认知。本文以T... 国家品牌体现了国际受众对一国的看法与评价,而国家品牌的传播则旨在提高一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体的原创内容不但收获了大量海外粉丝,无形中也让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国家品牌有了更多的切身认知。本文以Twitter和YouTube上有关李子柒的评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海外社交媒体中的用户原创内容对国家品牌传播的作用。研究发现,海外社交媒体上李子柒视频的受众对于人们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流行文化及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使用中文评论的用户更加关注国民和治理,使用混合语言的用户更加经常提及流行文化;Twitter用户更加关注工作和生活以及治理,YouTube用户则更加关注流行文化;在情绪上,提及流行文化的评论更为中性,提及治理的评论则更加消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品牌 社交媒体 用户原创内容 李子柒
原文传递
移动阅读APP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研究——基于10款移动阅读APP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宁 李卫东 《图书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48-56,共9页
为了解移动阅读APP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及其产生原因,以10款移动阅读APP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体验,分析其隐私保护政策文本,考察其设备权限获取和调用情况,并借助360网络安全实验室平台对各APP安装包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发现:移动阅读APP... 为了解移动阅读APP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及其产生原因,以10款移动阅读APP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体验,分析其隐私保护政策文本,考察其设备权限获取和调用情况,并借助360网络安全实验室平台对各APP安装包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发现:移动阅读APP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状况堪忧,在信息收集、信息使用环节以及APP平台本身风险点频出。社会规范的缺失与局限性、数据价值属性凸显与权属不清以及企业违法违规成本过低和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是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阅读APP 用户 个人信息 信息安全
原文传递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华科大模式”的内涵及价值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昆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123,129,共12页
中国当代新闻教育蔚为大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竞相创办新闻传播类专业,其教育模式也异彩纷呈。其中,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非综合性大学最早设立新闻专业的高校,领专业性高校新闻教育的风气之先,并形成了独特的新闻教育模式--"... 中国当代新闻教育蔚为大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竞相创办新闻传播类专业,其教育模式也异彩纷呈。其中,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非综合性大学最早设立新闻专业的高校,领专业性高校新闻教育的风气之先,并形成了独特的新闻教育模式--"华科大模式"。其核心内涵是:自主办学,学者治院;以人为本,教学相长;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物质强基,文化铸魂。这一模式对同类高校的新闻教育不无启发、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改革 新闻传播教育模式 “华科大模式”
原文传递
“文化中国”的跨文化叙事与形象建构——以BBC中华文化题材纪录片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薇 常梦轩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8-80,共3页
本文选取BBC两部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为例,从"文化中国"的三维叙事理论出发对媒介形象进行解构,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探究纪录片进行国家叙事的话语策略及其对"文化中国"形象建构... 本文选取BBC两部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为例,从"文化中国"的三维叙事理论出发对媒介形象进行解构,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探究纪录片进行国家叙事的话语策略及其对"文化中国"形象建构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中国 纪录片 叙事策略 叙事结构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与建构路径--刍议习近平的国家形象观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昆 蒲蕤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4,共11页
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亟需构建一个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国家形象的型塑问题,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结合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就国家形象战略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对中国国家战略的实现... 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亟需构建一个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国家形象的型塑问题,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结合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就国家形象战略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对中国国家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下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从国家战略视角对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论述以及建构理想国家形象的路径选择进行梳理,试对习近平国家形象战略论断做出系统性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 国家形象战略 国际传播 软实力
原文传递
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昆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73,共8页
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传媒生态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因此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产生了重大变化,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挑战。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核心所在,建设一流的课程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课... 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传媒生态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因此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产生了重大变化,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挑战。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核心所在,建设一流的课程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主要存在内容脱节、内卷化趋势、内容落后于时代、课题重于课程和研究生重于本科生等问题,为了完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完善课程内容,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只有这样,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建设才会取得预期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专业 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 学科交叉融合 高校教育
原文传递
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议题拓展与话语建构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爽 张昆 《传媒观察》 CSSCI 2021年第12期17-22,共6页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中美关系紧张,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抗疫传播、摩擦传播、健康传播(公共卫生传播)、扶贫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研究的新议题,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呈现出紧随时情、议题多元的特点。围绕上述议题,中国...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中美关系紧张,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抗疫传播、摩擦传播、健康传播(公共卫生传播)、扶贫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研究的新议题,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呈现出紧随时情、议题多元的特点。围绕上述议题,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聚焦于视听媒介的国际传播、社交媒体平台的国际传播、文化媒介的国际传播,不断深化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议题 媒介 政治传播
原文传递
脱嵌、再嵌与联结:离散群体的疫情叙事与共同体想象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薇 柯金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8-54,共7页
时空分离、抽离机制与知识的反思性作为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机制,加速了个体从传统共同体的脱嵌历程。全球疫情下,留学生作为坐拥多重身份的离散群体,对于母国与居住国、全球与地方都有着特殊的界定与想象,并通过个体的在线叙事形塑自我、... 时空分离、抽离机制与知识的反思性作为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机制,加速了个体从传统共同体的脱嵌历程。全球疫情下,留学生作为坐拥多重身份的离散群体,对于母国与居住国、全球与地方都有着特殊的界定与想象,并通过个体的在线叙事形塑自我、完成疗愈。疾病隐喻、群体污名加剧了他们作为"边缘人"的不安与焦虑,但仍试图从文化伦理层面的民族国家汲取情感支持。同时空共患难的经历作为一种异质同构的基础性存在,通过民间仪式的共情沉淀为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加速了他们与地方的再嵌以及与全球连接的可能,一种基于人类共同善的新联结正在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疫情 共同体 离散群体 风险社会 个体叙事
下载PDF
云传播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机遇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卫东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3,共9页
云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信息传播模式,其概念、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丰富和演化之中。云传播时代的数据要素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云计算中心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云传播时代智能社会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新形态... 云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信息传播模式,其概念、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丰富和演化之中。云传播时代的数据要素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云计算中心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云传播时代智能社会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新形态;云传播将给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带来全新挑战。云传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人工智能技术将助推专业化媒介组织的云传播发展速度,智能新媒体将成为媒体发展的新趋向;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沟通将越来越多地采用云传播模式;全球化将进入云传播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传播 云服务 智能新媒体 智能社会
原文传递
“文化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与多模态叙事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薇 彭紫荆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3-86,共4页
"文化中国"作为中国特色文化和动态文化的集成,是一个极具稳定性、包容性和持久性的概念,在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适用性、灵活性与世界性。本文以《茶界中国》这部精良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多模态隐喻为研究工具,从内容... "文化中国"作为中国特色文化和动态文化的集成,是一个极具稳定性、包容性和持久性的概念,在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适用性、灵活性与世界性。本文以《茶界中国》这部精良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多模态隐喻为研究工具,从内容层面、意义层面和语境层面来探究纪录片建构"文化中国"形象的策略。纪录片通过话语模态的多重组合来建构"文化中国"形象,通过隐喻与转喻修辞来揭示文化符号的意义,通过对话来传递文化互动的内涵,从而让观众认知并认同"文化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中国” 隐喻 多模态 《茶界中国》
原文传递
高校文科专业教材建设的辩证思考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昆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3-80,共8页
教材是教育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影响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奠基工程、培元工程、铸魂工程,但我国高校教材建设存在不少短板。要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高校教材建设尤其是高校文科教材建设,应该处理好... 教材是教育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影响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奠基工程、培元工程、铸魂工程,但我国高校教材建设存在不少短板。要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高校教材建设尤其是高校文科教材建设,应该处理好政治性和专业性、管与放、统与分、编与创,以及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等方面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建设 高等教育 学科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