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3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
作者 杨勇 段博芳 +3 位作者 董国栋 曾邦权 段纲 张应国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0年第4期76-83,共8页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呈世界性流行,全球有超过170个国家有布病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布病呈回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疫情更加严峻;感染途径由主要的职业接触感染扩展到非职业的食源性感染,发病区域由北方牧区逐步向周边...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呈世界性流行,全球有超过170个国家有布病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布病呈回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疫情更加严峻;感染途径由主要的职业接触感染扩展到非职业的食源性感染,发病区域由北方牧区逐步向周边的半农半牧区和农区扩散,并向南方传播扩散。大多数患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动物产品感染,大多数动物感染是从患病动物、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点摄入病原体所致。目前,布病检测方法较多且各有其特点,其中细菌分离培养是"金标准",补体结合试验(CFT)是OIE公认的确诊试验。疫苗免疫是布病最为有效的控制措施,但目前尚未有国际认可的用于人的布病疫苗,动物疫苗也存在安全性差、免疫期短等多种缺陷。未来需要加强布病监测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的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布病的预警、监督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情况 风险因素 诊断 防控
下载PDF
2010年全国家畜血吸虫病疫情状况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金明 宋俊霞 +11 位作者 马世春 朱春霞 贺亮 周煜 刘一平 阳爱国 董国栋 任雪峰 池丽娟 石耀军 李浩 林矫矫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53-56,共4页
本文通报了2010年中国家畜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在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四川省、云南省7个流行省,共对715 733头牛、39 524只羊以及20 822头(匹)其他家畜用粪便毛蚴孵化法进行了检测,血吸虫阳性率分别为1.11%、1.00%... 本文通报了2010年中国家畜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在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四川省、云南省7个流行省,共对715 733头牛、39 524只羊以及20 822头(匹)其他家畜用粪便毛蚴孵化法进行了检测,血吸虫阳性率分别为1.11%、1.00%和0.03%。根据各省放牧家畜数和阳性率计算,全国共有14 980头(只、匹)家畜感染血吸虫,其中84.92%为病牛(12 721头)。从病牛的地域分布看,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4省病牛数占全国病牛数的95.81%。调查结果显示病牛依然是血吸虫病疫区的主要传染源,湖沼型流行区是当前防控血吸虫病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家畜 疫情 中国
下载PDF
猪瘟、猪O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联合免疫效果评价 被引量:14
3
作者 黄文忠 徐志斌 +4 位作者 吕粤 赵金葵 赵焕云 岳亮 张文东 《云南畜牧兽医》 2011年第2期5-7,共3页
采用猪瘟脾淋苗、猪O型口蹄疫多肽苗(或灭活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苗同时分点注射。对40—50日龄健康仔猪进行联合免疫,观察其免疫反应,并经正向间接血凝和ELISA试验评价其免疫效果。结果发现:三种疫苗联合免疫,临床上未发现... 采用猪瘟脾淋苗、猪O型口蹄疫多肽苗(或灭活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苗同时分点注射。对40—50日龄健康仔猪进行联合免疫,观察其免疫反应,并经正向间接血凝和ELISA试验评价其免疫效果。结果发现:三种疫苗联合免疫,临床上未发现严重的免疫反应,对猪瘟脾淋苗、猪O型口蹄疫多肽苗的免疫效果无明显的干扰或抑制作用,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O型口蹄疫灭活苗免疫效果有显著的干扰或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三种疫苗联合免疫具有较高安全性,猪瘟脾淋苗、猪O型口蹄疫多肽苗可进行联合免疫,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猪O型口蹄疫灭活苗应单独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 猪O型口蹄疫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联合免疫
下载PDF
核桃青皮水提物对鸡生长性能及禽流感和新城疫免疫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肖望成 周浪 +7 位作者 李娟 段纲 张安洁 徐孝青 代飞燕 董国栋 曾邦权 段博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431-2437,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核桃青皮水取物对云南本地土杂鸡生长性能和禽流感、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选取120只28日龄本地土杂鸡,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0、1%、3%、5%核桃青皮水提物),每组30只(公母各... 试验旨在研究核桃青皮水取物对云南本地土杂鸡生长性能和禽流感、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选取120只28日龄本地土杂鸡,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0、1%、3%、5%核桃青皮水提物),每组30只(公母各半),1只为1个重复。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表明:65日龄时,各试验组平均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3组的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试验3组平均日增重(ADG)为62.89 g,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料重比(F/G)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分别降低了12.00%、13.39%、5.17%(P<0.05)。新城疫(ND)和禽流感(H7、H5)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免疫46 d后试验3组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各组(P<0.05)。免疫48 d后试验2和3组鸡禽流感(H7)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试验2和3组禽流感(H5)抗体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核桃青皮水提物可提高云南本地土杂鸡的生长性能和新城疫、禽流感(H7)抗体水平,且其效果随着核桃青皮水提物饮水浓度的增加而提高,综合来看以5%核桃青皮水提物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青皮 土杂鸡 生长性能 抗体水平
下载PDF
云南省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生产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被引量:10
5
作者 尹红斌 李波 +4 位作者 刘亚林 欧茶海 李素华 涂世英 杨余山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9年第6期23-25,67,共4页
为找准云南省内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掌握非洲猪瘟疫情对云南省生猪养殖生产造成的影响,采取实地走访和座谈方式,在生猪养殖主产区和猪肉冻品主要流入地,针对相关养殖生产、经营运输从业人员和相关监管部门,开展非洲猪... 为找准云南省内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掌握非洲猪瘟疫情对云南省生猪养殖生产造成的影响,采取实地走访和座谈方式,在生猪养殖主产区和猪肉冻品主要流入地,针对相关养殖生产、经营运输从业人员和相关监管部门,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生产情况调研。调研发现:云南全省生猪及产品调运和泔水监管机制仍不健全,省外生猪产品鱼目混杂,大量进入云南,受省外来源复杂冻品影响,省内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面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同时生猪销售价格受非洲猪瘟冲击严重,养殖农户补栏动力和信心不足,生猪生产形势严峻。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省外生猪及产品监管,提高餐厨剩余物收集运输处置能力,全面开展猪肉冻品和泔水喂猪专项整治,加强生猪屠宰行业监督管理,同时采取激励和补贴政策,稳定种猪场和规模养殖场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疫病防控 生猪生产 调研
下载PDF
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种疫苗同步两点免疫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周建国 张应国 +7 位作者 段博芳 杨余山 罗曼榕 濮永华 匡继才 刘绍阳 彭正啟 黄杰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第7期100-101,共2页
本研究采用猪口蹄疫(FMD)灭活疫苗和合成肽疫苗、猪瘟(CSF)脾淋活疫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活疫苗同步两点免疫技术,对被免疫猪只分别进行了小组试验、免疫持续期观察等试验研究,并用ELISA方法定期对各阶段血清抗体进行检测... 本研究采用猪口蹄疫(FMD)灭活疫苗和合成肽疫苗、猪瘟(CSF)脾淋活疫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活疫苗同步两点免疫技术,对被免疫猪只分别进行了小组试验、免疫持续期观察等试验研究,并用ELISA方法定期对各阶段血清抗体进行检测,旨在探索一种适合基层应用的FMD、CSF、HPPRRS三种疫苗同步分点注射免疫技术,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降低基层防疫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破解基层强制免疫工作难题。本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建立了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种疫苗同步两点免疫技术方法并证明了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与科学性。(2)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种疫苗同步两点免疫证明了三种疫苗同步分点免疫相互间未出现免疫干扰现象。同时,对应用三种疫苗同步两点免疫技术中各病种免疫效果的同步评估需在免疫后35-40d期间进行监测为佳。(3)三种疫苗同步两点免疫技术列入云南省2013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方案,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至今。本研究证明了三种疫苗同步分点注射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将三种疫苗同步两点免疫技术大面积应用于免疫工作,解决了困扰基层临床免疫的难点问题,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在生产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 猪瘟 蓝耳病 疫苗 两点免疫技术 研究与应用
下载PDF
云南省首例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7
7
作者 陈云明 李锡慧 +7 位作者 石凤海 杨静竹 蔡高萍 刘忠艳 张文东 吕嵘 曾邦权 赵焕云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2年第1期1-4,共4页
2020年7月19日,云南省临沧市在开展牛结节性皮肤病紧急监测排查中发现,镇康县一养牛户饲养的黄牛发生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省、市、县各级疫病控制机构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现场调查,同时采集发病牛全血、皮肤结节以及痂皮、口腔及眼鼻... 2020年7月19日,云南省临沧市在开展牛结节性皮肤病紧急监测排查中发现,镇康县一养牛户饲养的黄牛发生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省、市、县各级疫病控制机构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现场调查,同时采集发病牛全血、皮肤结节以及痂皮、口腔及眼鼻棉拭子样品进行荧光PCR检测。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复检,确认该起疫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调查认为,此次疫情由养殖户跨省调运活牛引发,为典型的输入性疫情,养殖户防控意识淡薄导致疫情进一步扩散。建议加强牛只移动监管以及蚊蝇等虫媒的控制和扑灭,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同时加强对养殖户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扑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结节性皮肤病 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云南省
下载PDF
禽流感病毒H9亚型特异性抗原捕捉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宋建领 张文东 +9 位作者 王金萍 李作生 冯子良 胡媛媛 郭松辉 张应国 范泉水 宋学林 邱薇 张富强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91,共5页
采用禽流感病毒多克隆抗体及H9亚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究建立H9亚型特异性抗原捕捉ELISA检测方法,用于检测H9亚型禽流感病毒.优化了反应条件,确定了包被抗体、检测抗体及酶结合物的最佳工作浓度,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及稳... 采用禽流感病毒多克隆抗体及H9亚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究建立H9亚型特异性抗原捕捉ELISA检测方法,用于检测H9亚型禽流感病毒.优化了反应条件,确定了包被抗体、检测抗体及酶结合物的最佳工作浓度,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及稳定性分析,并与RT-PCR方法比较.通过使用该方法对野外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特异,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检测临床样品、鸡胚培养物及细胞培养物中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9亚型特异性 抗原捕捉ELISA
原文传递
2011—2016年云南新城疫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7
9
作者 段博芳 王静静 +10 位作者 赵云玲 张凤安 吕嵘 吕艳 郑东霞 曾邦权 赵焕云 相德才 刘华雷 张应国 王志亮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11-1717,共7页
为了解云南地区新城疫流行现状,于2011—2016年在云南部分地区开展了基于风险的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范围涉及昆明、玉溪、大理、丽江、普洱和曲靖六市共48个采样点,共采集不同种类家禽棉拭子样品2 565份。结果显示:共分离到新城疫... 为了解云南地区新城疫流行现状,于2011—2016年在云南部分地区开展了基于风险的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范围涉及昆明、玉溪、大理、丽江、普洱和曲靖六市共48个采样点,共采集不同种类家禽棉拭子样品2 565份。结果显示:共分离到新城疫病毒52株,来源于17个活禽交易市场,新城疫病毒个体阳性率为2.03%,场点阳性率为35.41%。52株新城疫病毒中17株为强毒株,来源于7个农贸市场,新城疫强毒株个体阳性率为0.66%,强毒株场点阳性率为14.58%。遗传演化分析表明:52株新城疫病毒可分为ClassⅠ和ClassⅡ两类,其中ClassⅠ17株,均属于基因3型;ClassⅡ共35株,可分为4种基因型,其中基因Ⅰ型2株,Ⅱ型16株,Ⅵ型13株,Ⅶ型4株。分析表明近年来云南地区流行的新城疫病毒具有多样性,其中基因Ⅵ型主要在鸽群流行,而Ⅶb和Ⅶh亚型则主要在鸡和鹅群中流行。值得关注的是在云南地区首次分离到2株Ⅶh新城疫病毒,而这种基因Ⅶh型的病毒一直在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呈地方流行。因此,在该地区应该进一步加强主动监测,分析这种新传入基因型新城疫病毒的分布,防止病原进一步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流行病学调查 遗传演化分析
下载PDF
牛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曾邦权 段博芳 +6 位作者 郑欢莉 张应国 周建国 赵焕云 岳亮 戴玲玲 张文东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8年第4期71-73,共3页
目的:对发病断奶犊牛分离到的1株致病菌(KMD3)进行鉴定及16Sr 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动物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16S r RNA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该菌形态、菌落形... 目的:对发病断奶犊牛分离到的1株致病菌(KMD3)进行鉴定及16Sr 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培养特性观察、生化试验、动物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16S r RNA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该菌形态、菌落形态、生化鉴定结果与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PM)一致;接种小白鼠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高度敏感,而对β内酰胺类大部抗生素和磺胺类抗生素耐药;分离株16S r RNA基因序列在Gen Bank进行Blast比对,与公布的序列同源高达99.0%,系统发育树中KMD3与13个代表菌株均属同一分支,且与鼠源(HQ169118.1)、牛源(JQ975907.1)、山羊源(KP401767.1)同源性达100%。结论:此次分离菌株KMD3是奇异变形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耐药性,该菌是造成此次断奶犊牛发病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奇异变形杆菌 分离鉴定 16S RRNA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云南省泸水市非洲猪瘟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云玲 张文东 +2 位作者 赵柏林 王传彬 陈继明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9年第6期9-11,35,共4页
2019年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农业农村部和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督导组对此起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扩散风险分析。调查分析显示:泔水喂猪引发此起疫情的可能性最大,当地再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风险较... 2019年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农业农村部和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督导组对此起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扩散风险分析。调查分析显示:泔水喂猪引发此起疫情的可能性最大,当地再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风险较高,但疫情扩散到疫点之外和野猪的风险较小。督导组由此提出,明确各相关部门防疫责任,继续加大疫情监测和排查力度,加大对餐厨剩余物和猪肉销售点废弃碎肉的监管,禁止泔水喂猪,进一步提升猪场的猪病防控能力。此起疫情对非洲猪瘟防控具有指导意义,对边远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工作和边境动物卫生安全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流行病学调查 暴发风险
下载PDF
云南边境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血凝素基因分子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叶丛华 张文东 +3 位作者 宋建领 范泉水 张应国 张富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目的分析2003-2008年云南边境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血凝素(HA)基因分子结构特征。方法对2003-2008年在云南边境采集境外禽类样品420份,做H5/N1亚型特异性RT-PCR及多重RT-PCR检测,对阳性样品中H5N1病毒HA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至pMD18-T... 目的分析2003-2008年云南边境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血凝素(HA)基因分子结构特征。方法对2003-2008年在云南边境采集境外禽类样品420份,做H5/N1亚型特异性RT-PCR及多重RT-PCR检测,对阳性样品中H5N1病毒HA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至pMD18-T载体测序,并与国内外已知参考毒株序列进行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21份代表性病毒样品HA裂解位点序列存在4种不同排列方式,均具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子结构特征;HA受体结合位点、糖基化位点及表位关键性氨基酸位点存在变异;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可划分为5个不同进化分枝(1、2.4、2.3.2、2.3.4、7)。结论2003-2008年云南边境外H5N1病毒间具有遗传差异,进化分枝2.3.4毒株为当地流行的优势毒株,不同进化分枝或同一进化分枝不同毒株HA基因存在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5N1亚型 血凝素 分子特征 进化分枝
下载PDF
牛日本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卢福庄 俞国乔 +4 位作者 周煜 阳爱国 付媛 顾昀 董国栋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7-474,共8页
为了建立一种检测牛日本血吸虫病的快速诊断技术,试验以乳胶微球标记的兔抗牛IgG抗体作为免疫探针,以血吸虫可溶性抗原为检测线,羊抗兔IgG为质控线,研制了牛日本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对该试纸条进行了效价、敏感性、特异性、非特异... 为了建立一种检测牛日本血吸虫病的快速诊断技术,试验以乳胶微球标记的兔抗牛IgG抗体作为免疫探针,以血吸虫可溶性抗原为检测线,羊抗兔IgG为质控线,研制了牛日本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对该试纸条进行了效价、敏感性、特异性、非特异性、保存期、批内批间可重复性及符合率等各项试验,结果表明试纸条的效价为1∶2;对于实验感染日本血吸虫28 d和35~56 d的病牛血清,试纸条的敏感性分别为20%(2/10—检出阳性份数/检测数)和100%(30/30);用于检测健康牛血清的特异性为100%(20/20—检出阴性份数/检测数),检测东毕吸虫、肝片吸虫、锥虫病牛血清,未见交叉反应现象;对于粪孵确诊为血吸虫病阴、阳性的牛血清,试纸条与粪孵法的阴阳性符合率均为100%;与IHA阴阳性符合率也均为100%;试纸条批内批间可重复性好,2~8℃保存的试纸条有效期达15个月。用试纸条检测实验感染血吸虫牛治疗前后体内不同时期血清抗体的水平,发现牛感染血吸虫后第5周的血清均可检测出血吸虫抗体,在治疗后第16~24周血吸虫抗体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抗体 检测试纸条
下载PDF
云南地区马流感病毒检测及其H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田建国 叶丛华 +9 位作者 张文东 宋建领 吕粤 岳亮 邱薇 冯子良 张思东 范泉水 张应国 张富强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26,共5页
马流感能引起马属动物的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已知仅存在H7N7(马流感病毒1型)、H3N8(马流感病毒2型)两个亚型,目前仅H3N8亚型毒株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马流感流行和暴发。采用A型及H3亚型特异性RT-PCR技术,检测云南疑似马... 马流感能引起马属动物的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已知仅存在H7N7(马流感病毒1型)、H3N8(马流感病毒2型)两个亚型,目前仅H3N8亚型毒株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马流感流行和暴发。采用A型及H3亚型特异性RT-PCR技术,检测云南疑似马流感病例鼻腔棉拭子样品;HA基因PCR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并与已知代表性毒株对应序列进行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发现云南马流感病毒与已知代表毒株血凝素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介于91.2%-99.2%和89.5%-98.4%,属于美洲谱系(American lineage)佛罗里达亚谱系(Florida sub-lineage)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流感病毒 诊断 血凝素基因 测序
下载PDF
云南省动物疫病防控新模式 被引量:7
15
作者 尹红斌 刘亚林 +1 位作者 欧茶海 周建国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7年第12期53-55,共3页
本文从动物防疫现状出发,梳理了云南省在散养面大、投入不足、防疫基础薄弱、边境疫情传入风险大等限制条件下,积极推进动物防疫模式和免疫技术、"互联网+动物卫生监管"、跨境动物防疫合作等工作新模式,为动物防疫工作稳步发... 本文从动物防疫现状出发,梳理了云南省在散养面大、投入不足、防疫基础薄弱、边境疫情传入风险大等限制条件下,积极推进动物防疫模式和免疫技术、"互联网+动物卫生监管"、跨境动物防疫合作等工作新模式,为动物防疫工作稳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疫病防控 跨境动物 防疫 免疫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云南省2006-2010年狂犬病病毒N和G基因分子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文东 赵焕云 +4 位作者 吕粤 程万明 岳亮 张应国 张富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71-876,共6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狂犬病毒的流行情况以及街毒株N、G基因结构特征,为有效控制狂犬病疫情提供初步科学依据。方法对云南省2006-2010年10株狂犬病街毒株N、G基因进行全基因克隆、测序,并与已知国内外代表毒株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进行序列比... 目的了解云南省狂犬病毒的流行情况以及街毒株N、G基因结构特征,为有效控制狂犬病疫情提供初步科学依据。方法对云南省2006-2010年10株狂犬病街毒株N、G基因进行全基因克隆、测序,并与已知国内外代表毒株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序列分析表明所研究的10个云南毒株与Ⅱ、Ⅲ、Ⅳ、Ⅴ、Ⅵ、Ⅶ型代表毒株N、G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2.1%~78.5%、58.4%~71.0%,与基因Ⅰ型毒株序列同源性为85.2%~90.1%、82.7~99.6%,云南毒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3%~99.2%、86.0~99.6%。云南10个毒株均为基因Ⅰ型和血清1型毒株,分为2个进化分支,除YNTC06与GXN119和HM88单独属于分支Ⅲ外,其余云南毒株均分布在分支Ⅰ上,且进一步分为3个小亚分支。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各毒株氨基酸位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YNTC06在360、369、375等多个NP抗原位点存在变异;云南毒株在GP330、333位毒力决定位点未发生变异,均为强毒株。结论云南狂犬病毒属于基因Ⅰ型,存在2个分支;云南狂犬病毒NP和GP存在特异性氨基酸变异位点,其基因结构及变异、亚组群划分与地理位置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毒 核蛋白基因(N) 糖蛋白基因(G) 分子结构特征
下载PDF
云南2株基因Ⅱ型新城疫病毒F基因变异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文东 宋建领 +4 位作者 赵焕云 刘庆亮 胡媛媛 曾伟 张富强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59,共6页
对云南省2个发病鸡场的组织病料进行病原分离,通过血凝、血凝抑制试验和RT-PCR检测,证明分离毒株为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采用特异性引物经RT-PCR扩增F基因,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并对其进行测序。序列... 对云南省2个发病鸡场的组织病料进行病原分离,通过血凝、血凝抑制试验和RT-PCR检测,证明分离毒株为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采用特异性引物经RT-PCR扩增F基因,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并对其进行测序。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云南省2株NDV毒株F基因核苷酸与La Sota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4%~99.6%,与国内外分离的流行毒株SP13和NDV027344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7%~99.8%,与F48E9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9.0%~89.1%;F蛋白氨基酸与La Sota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9.3%~99.5%,与流行毒株SP13和NDV027344的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9.5%~99.6%,与F48E9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1.8%~92.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2株病毒均属于基因Ⅱ型,裂解位点氨基酸为G-R-Q-G-R L,属于弱毒株裂解位点氨基酸排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Ⅱ型 新城疫病毒 F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梅花鹿源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娟 周浪 +7 位作者 王研 曾邦权 段博芳 李维芬 段纲 常华 李国雄 代飞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9-774,共6页
云南省保山市某养殖场梅花鹿突然连续死亡,解剖见心脏、肝脏、肺脏、肠管等内脏器官大面积出血。为了找到病因,迅速控制发病鹿场疫情,减少经济损失。本研究无菌采集病死梅花鹿出血和实质病变心脏、肝脏和肺脏于无菌平皿中进行细菌分离... 云南省保山市某养殖场梅花鹿突然连续死亡,解剖见心脏、肝脏、肺脏、肠管等内脏器官大面积出血。为了找到病因,迅速控制发病鹿场疫情,减少经济损失。本研究无菌采集病死梅花鹿出血和实质病变心脏、肝脏和肺脏于无菌平皿中进行细菌分离及培养、观察菌落特性,并进行生化鉴定和16S r DNA测序比对鉴定,后进行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到不动杆菌;以该菌接种昆明SPF小鼠,小鼠于24~48 h发病或死亡,证实该株菌具有强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为该株菌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强力霉素等高度敏感,对万古霉素耐药;该结果为临床治疗和疫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鲍曼不动杆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云南省淡水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19
作者 董路 段博芳 +6 位作者 杨建发 杨红梅 李坤 马洲 董星和 李永华 邹丰才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28,共6页
为了查明云南省淡水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和分布特点,从野外和农贸市场采集5种螺共4502份,取其肌肉用组织压片法镜检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再提取组织DNA,采用PCR扩增广州管圆线虫ITS基因。镜检发现,在福寿螺中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 为了查明云南省淡水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和分布特点,从野外和农贸市场采集5种螺共4502份,取其肌肉用组织压片法镜检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再提取组织DNA,采用PCR扩增广州管圆线虫ITS基因。镜检发现,在福寿螺中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PCR扩增显示:5份样品为广州管圆线虫阳性,总阳性率为0.111%(5/4502);不同地区间,昆明市阳性率最高(0.231%,4/1734),德宏州(0.221%,1/453)次之;不同淡水螺种类中,福寿螺阳性率为0.192%(4/2081),环棱螺阳性率为0.160%(1/624),其余3种螺未检出;不同采样环境下,农贸市场阳性率为0.192%(4/2083),野外环境阳性率为0.041%(1/2419)。不同螺种类和采样环境感染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获悉了云南省部分淡水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为云南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螺 广州管圆线虫 ITS基因 感染
一起猪群腹泻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20
作者 曾邦权 杨勇 +6 位作者 郑欢莉 段博芳 段娟 胡明明 赵胜杰 张文东 沈朝建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0年第5期17-22,共6页
2020年1月3日,某猪场部分生猪出现腹泻症状,3 d后达发病高峰,波及全场,并伴有部分生猪死亡,袭击率为60.66%,病死率为6.88%。为探寻病因,采取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此次猪群腹泻进行了调查,综合推断此次暴发是由大肠杆菌... 2020年1月3日,某猪场部分生猪出现腹泻症状,3 d后达发病高峰,波及全场,并伴有部分生猪死亡,袭击率为60.66%,病死率为6.88%。为探寻病因,采取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此次猪群腹泻进行了调查,综合推断此次暴发是由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腹泻及由应激因素引起的应激性腹泻,饮入污水、断水应激、寒冷应激是导致本次猪群腹泻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拌料饲喂抗生素、清洗消毒圈舍和饮水设施、强化饲养管理等干预措施,并有效控制了疫情。调查提示,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寒冷、缺水引起的应激,保持清洁饮水,对预防猪群腹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腹泻 应激性腹泻 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病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