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CL V4c矫正超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的短期观察 被引量:25
1
作者 周妍妍 郑晓龙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615-1617,共3页
目的:短期观察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 V4c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收集植入ICL V4c的超高度近视患者78例100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近视屈光度数为-11.25^-20.00(-13.25±2.05)D,术前裸眼视力<0.10,术前和术后1mo对患者进行视力及屈光... 目的:短期观察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 V4c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收集植入ICL V4c的超高度近视患者78例100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近视屈光度数为-11.25^-20.00(-13.25±2.05)D,术前裸眼视力<0.10,术前和术后1mo对患者进行视力及屈光状态、对比敏感度及波前像差检查。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7者97眼(97%),≥1.0者37眼(37%)。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者90眼(90%)。术后1mo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mo患者总的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二次彗差及二次球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2眼自身晶状体混浊;2眼眼压增高;3眼出现角膜反应;1眼出现夜间眩光和光晕,术后6mo上述症状基本稳定或消失。结论:短期内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 V4c术后视觉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ICL 视觉质量
下载PDF
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与眼轴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长文 王勤美 +1 位作者 薛安全 王树林 《临床眼科杂志》 2007年第4期305-307,共3页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与眼轴相关性的程度。方法对188例(327只眼)屈光力>-10.0D的超高度近视眼患者,应用IOL-Master分别测量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和眼轴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平均屈光力:-17....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与眼轴相关性的程度。方法对188例(327只眼)屈光力>-10.0D的超高度近视眼患者,应用IOL-Master分别测量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和眼轴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平均屈光力:-17.31±4.23(-10.25~-33.0)D,平均眼轴:30.11±2.10(25.44~36.33)mm,平均前房深度:3.59±0.27(2.68~4.10)mm,平均角膜屈光力K1:45.07±1.84(35.38~49.85)D、K2:43.67±1.72(33.99~47.67)D。屈光力与眼轴高度正相关,二者线性回归方程为SE=32.71-1.65×AL(R=0.769,P<0.001)。结论超高度近视眼轴延长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角膜屈光力作用较小;超高度近视眼轴每延长1mm,屈光力大约增加1.6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屈光力 眼轴
下载PDF
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改变 被引量:14
3
作者 许莉 刘建巨 +4 位作者 张红 谢芳 宋甄 施展 刘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观察超高度近视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改变。方法:眼轴≥27mm,屈光度>-10.00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27例和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前及术后... 目的:观察超高度近视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改变。方法:眼轴≥27mm,屈光度>-10.00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27例和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前及术后1,3mo的黄斑区OCT检查,对比观察手术眼黄斑区OCT图象的变化。结果: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前及术后1mo黄斑区中心凹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分别是:133±24μm和173±32μ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8,P<0.01),术后3mo黄斑区中心凹神经纤维层的厚度138±30μm,与术后1mo的神经纤维层的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4,P<0.01),与术前的神经纤维层的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6)。视网膜厚度的增加与术后视力呈负相关(r=-0.56)。术后OCT检查还发现,黄斑区的全层裂孔1例,视网膜牵拉1例,黄斑区出血1例,黄斑区神经纤维层撕裂1例。单纯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前及术后1mo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是:147±5μm和149±5μ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16),术后3mo黄斑区中心凹神经纤维层的厚度150±5μm,与术前及术后1mo的视网膜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4和t=1.316)。结论: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mo大部分发生黄斑区水肿,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且视网膜厚度的增加与视力呈负相关。部分患者出现黄斑区的全层裂孔,视网膜牵拉,黄斑区出血,黄斑区神经纤维层撕裂。3mo左右,大部分患者黄斑区水肿消退,并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超声乳化吸出 黄斑区 光学相干断 层扫描
下载PDF
超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后对比敏感度及像差的变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聂晓丽 刘苏冰 +3 位作者 左志高 尹黎 马宁 江红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54-1057,共4页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后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植入ICL的超高度近视患者50例(87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裸眼视力均<0.10,最佳矫正视力为0.40~1.20,屈光度数为(-13.25±2.05)D(-11.25~-20.00D),术前和术后...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后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植入ICL的超高度近视患者50例(87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裸眼视力均<0.10,最佳矫正视力为0.40~1.20,屈光度数为(-13.25±2.05)D(-11.25~-20.00D),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进行屈光状态检查、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波前像差和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视力:术后裸眼视力≥0.5者79眼(90.80%),≥1.0者22眼(25.29%),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69眼(79.31%)。高阶像差均方根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0.66±0.24)μm、(0.60±0.16)μm和(0.56±0.12)μm,与术前的(0.41±0.18)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均有所下降,但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术后视觉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ICL 像差 对比敏感度
下载PDF
ICL-V4c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临床效果 被引量:7
5
作者 熊瑛 孙秀丽 +5 位作者 毛迎燕 李婧 曹凯 张景尚 王进达 万修华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4期292-297,共6页
目的:观察新型中央孔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术治疗-10 D以上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视力提高情况(△LogMAR)与术前球镜度(SD)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行ICL-V4c植... 目的:观察新型中央孔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术治疗-10 D以上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视力提高情况(△LogMAR)与术前球镜度(SD)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行ICL-V4c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802例(1380眼),术前SD-23.50~-6.00(-11.54±3.59)D。根据患者术前SD将患者分为A组(-10 D<SD≤-6 D)、B组(-23.5 D≤SD≤-10 D),B组按照组距3 D分为B1(-13 D<SD≤-10 D)、B2(-16 D<SD≤-13 D)、B3(-19 D<SD≤-16 D)、B4(-22 D<SD≤-19 D)、B5(-23.5 D≤SD≤-22 D)共5个亚组。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2个月的视力、眼压及视力提高情况。结果:B组患者SD术后得到明显改善(P<0.001),最佳矫正视力(BCVA)得到明显提高(P<0.001);2组患者手术的安全指数和有效指数平均值均>1。△LogMAR和组别之间存在相关性(P<0.001);B3、B4组患者术后△LogMAR明显高于A、B1、B2组(调整后均P<0.001)。B组患者术后眼压高于A组(P<0.001),且术后高眼压的比例更高(P=0.008)。结论:ICL-V4c植入术治疗SD≤-10 D以上的超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治疗-22~-16 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收益高于>-16~-6 D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中央孔型V4c疗效 超高度近视 屈光手术
原文传递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华 罗栋强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LASEK治疗近视患者105例202眼,分为高度近视组(A组,等效球镜-6.00~-9.75D)56例104眼和超高度近视组(...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LASEK治疗近视患者105例202眼,分为高度近视组(A组,等效球镜-6.00~-9.75D)56例104眼和超高度近视组(B组,等效球镜≥-10.00D)49例98眼,术后观察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ion acuity,UCV A)、最佳矫正视力(bese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 A)、屈光状态、Simk等效值、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变化情况以及Haze发生率,随访2年以上。结果术后第24个月时A、B两组UCVA≥0.8者分别为82.7%、69.4%;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为89.4%、76.5%;A组术后有19眼BCVA较术前提高1~2行,3眼下降1行,B组术后有16眼BCVA较术前提高1~2行,5眼下降1行,2眼下降2行;A组、B组术后第1个月角膜Simk等效值和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与组内术后第3、第6、第12、第24个月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3个月以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B组术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较术前增加,B组增加明显大于A组,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B组角膜后表面Diff值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24个月B组Haze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4070.000,P=0.001)。结论LASEK是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超高度近视
下载PDF
不同年龄超高度近视眼弧形斑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维锋 林瀚 朱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52-654,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超高度近视眼弧形斑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超高度近视眼(球镜度数>-9.00 D、散光度数<-2.00 D)65例118眼的视力、屈光度、近视弧形态等资料。按照不同年龄分3组,10~18岁为A组、>18~40岁为B组、>40~73岁...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超高度近视眼弧形斑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超高度近视眼(球镜度数>-9.00 D、散光度数<-2.00 D)65例118眼的视力、屈光度、近视弧形态等资料。按照不同年龄分3组,10~18岁为A组、>18~40岁为B组、>40~73岁为C组,分析3组的视盘面积、近视弧面积、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近视弧类型的变化。按照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将50岁以下的入组患眼分成D组、E组、F组,分析矫正视力。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3组视盘面积分别为(1.98±0.52)mm^2、(2.73±0.86)mm^2、(2.35±0.75)mm^2,近视弧面积分别为(3.71±1.42)mm^2、(8.98±3.68)mm^2、(10.30±7.60)mm^2,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分别为(0.06±0.30)mm^2、(2.79±3.45)mm^2、(3.35±4.29)mm^2,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6,P=0.00;F=18.91,P=0.00;F=13.86,P=0.00)。54.2%为单侧近视弧,45.8%为全周近视弧;A组、B组、C组内全周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7%、48.0%、61.7%。D组、E组、F组矫正视力分别为0.63±0.33、0.57±0.28、0.34±0.32,方差分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4,P=0.00)。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高度近视眼视盘形态变化小,近视弧、白色脉络膜萎缩弧明显增大、全周弧出现概率增大,白色脉络膜萎缩弧与矫正视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年龄 视盘 近视弧 脉络膜萎缩弧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初步报告 被引量:5
8
作者 于建春 周丹英 +1 位作者 江浩 徐开颖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观察有晶体眼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11例 ( 18眼 )度数在 -11 0 0D~ -30 0 0D (平均 2 1 2 5D)之间的超高度近视患者表麻下前房内植入Phakic6H12 5型人工晶体 ,随访 6~ 12个月 (平均 9 7月 )。结果... 目的 :观察有晶体眼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11例 ( 18眼 )度数在 -11 0 0D~ -30 0 0D (平均 2 1 2 5D)之间的超高度近视患者表麻下前房内植入Phakic6H12 5型人工晶体 ,随访 6~ 12个月 (平均 9 7月 )。结果 :18眼术后裸眼视力均≥术前矫正视力 ( 0 6 4>0 39) ,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术后散光明显减轻 ,与术前相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三眼轻微瞳孔变形 ,一例 (双眼 )出现眩光感。结论 :初步观察有晶体眼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可预测性 ,是一种颇具前途的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手术。不适宜作LASIK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可谨慎选择该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人工晶体 有晶体眼
原文传递
有晶体眼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 被引量:4
9
作者 藏晶 鲍炯琳 +2 位作者 黄加兵 王蓓 林文雄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索有晶体眼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49眼超高度近视患者行Verisyse有晶体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况、角膜内皮计数、角膜曲率、前房、眼压、人工晶体和... 目的探索有晶体眼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49眼超高度近视患者行Verisyse有晶体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况、角膜内皮计数、角膜曲率、前房、眼压、人工晶体和晶状体等情况。结果27例49眼人工晶体植入一次成功。术后随访4~8月,17眼(34.7%)视力接近(1行之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1眼(63.3%)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术前最佳矫视力进步1~3行;3眼眼压一过性升高,5眼瞳孔轻度变形,1眼术后1个半月视网膜脱离,1眼术后1月外伤后人工晶体脱位,手术后复位,其余人工晶体位置良好。结论有晶体眼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人工晶体 有晶体眼
原文传递
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有晶体眼植入术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忠翠 叶红 +2 位作者 陈穗桦 夏元 卢玉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86-288,共3页
目的: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有晶体眼植入术是屈光矫正的新技术,疗效好,由于患者年龄较轻,对手术认识不足,因此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探讨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0例(58只眼)高度近视患者植入Ver... 目的: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有晶体眼植入术是屈光矫正的新技术,疗效好,由于患者年龄较轻,对手术认识不足,因此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探讨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0例(58只眼)高度近视患者植入Verisyse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矫正高度近视,总结术前、术后的护理体会。结果:通过术前重点宣教、访视,术中积极配合,术后精心护理,所有患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植入的护理,能有效保证手术质量,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有晶体眼 护理
下载PDF
囊袋张力环植入对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17期36-39,共4页
目的探究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对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44例(44眼)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入院序列号单双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2例(22眼)。对照组接受超声乳化白内... 目的探究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对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44例(44眼)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入院序列号单双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2例(22眼)。对照组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观察组接受CTR植入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角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眼的BCVA分别为(0.08±0.04)、(0.48±0.15)、(0.42±0.14)、(0.33±0.14),对照组分别为(0.07±0.04)、(0.46±0.16)、(0.41±0.16)、(0.31±0.15)。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眼的BCVA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眼的BCVA均高于本组术前,术后3个月患眼的BCVA高于本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41.09±20.62)、(598.19±17.28)、(560.46±21.84)、(542.76±20.83)μm,对照组分别为(540.29±20.83)、(580.52±24.56)、(557.47±22.91)、(540.61±20.51)μm。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术后1个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大于本组术前,术后1个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小于本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小于本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眼的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54.77±22.36)、(174.22±24.05)、(159.53±23.63)、(144.65±22.41)μm,对照组分别为(153.69±22.14)、(189.49±25.31)、(174.25±24.15)、(154.1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白内障 囊袋张力环 角膜 视网膜
下载PDF
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及眼轴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静 李雪 +3 位作者 胡琦 杨帆 吴琼 王珂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52-955,共4页
目的研究超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力及眼轴影响因素,并分析超高度近视患者易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16例(354眼)受试者按照屈光力不同分成3组:A组260眼(>-9.00~12.00D)、B组75眼(>-12.00~15.00D)、C组19眼(>-15.00D),对其... 目的研究超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力及眼轴影响因素,并分析超高度近视患者易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16例(354眼)受试者按照屈光力不同分成3组:A组260眼(>-9.00~12.00D)、B组75眼(>-12.00~15.00D)、C组19眼(>-15.00D),对其屈光力、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前房氉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等相关眼部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超高度近视眼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与AL、角膜最大屈光力(K2)、年龄之间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ACD及ACA之间呈正相关(均为P<0.05)。AL与Goldmann眼压值(Goldmann-correlated IOP value,IOPg)、角膜代偿的眼压值(corneal compens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cc)和年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而与角膜最小屈光力(K1)、K2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为P<0.001)。IOPcc与K1、K2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为P<0.001);IOPg与CCT和AL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而与K1、K2呈负相关关系(均为P<0.05)。ACD与ACA、IOPg之间,ACA与IOPg、IOPcc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0.05)。B组的SE与IOPc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影响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的主要因素为SE、AL、K2及ACD,而影响AL的主要因素为K1、K2、IOPg及年龄。结论 AL延长是超高度近视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L越长近视越严重,而IOP可以通过影响AL而影响超高度近视眼的屈光力,从而加快超高度近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屈光力 眼轴长度 眼压 前房深度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章友 潘红飙 +1 位作者 张勇 温跃春 《实用防盲技术》 2010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52例(101眼)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患者,球镜度-10.00D~-14.00D,散光-0.50~-4.50DC。结果术后1天、1、3、6月裸眼视力...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52例(101眼)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患者,球镜度-10.00D~-14.00D,散光-0.50~-4.50DC。结果术后1天、1、3、6月裸眼视力与术前预期最佳矫正视力符合率分别为78.2%、85.1%、92.1%、87.1%;术后6个月,实际矫正屈光度与术前预期矫正符合率球镜93.1%、柱镜87.1%。结论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视力恢复快,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散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
下载PDF
前节OCT评估V4c型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佼佼 于春晶 +3 位作者 张楠 韩茜 周红 张立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V4c型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IC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长期安全性的价值。方法 41例(78眼)>-9.0D的超高度近视进行V4c型ICL植入手术患者,测量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目的探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V4c型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IC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长期安全性的价值。方法 41例(78眼)>-9.0D的超高度近视进行V4c型ICL植入手术患者,测量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应用前节OCT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患者术前睫状沟沟到沟距离(WTW)、中央前房深度(ACD)、小梁于虹膜夹角(TIA)及术后各时段拱高、ACD、TIA。分析手术安全性;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节OCT测量指标,术前不同测量方法各参数测量结果 , UBM与前节OCT各参数测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4 h内13只眼(12例患者)一过性眼压升高,降眼压处理后至随访结束眼压均平稳,其余患者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1、3、6、12个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患者前节OCT测量指标ACD低于术前、TIA小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前节OCT测量指标ACD、TIA、拱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WTW应用卡尺手测、角膜地形图(ObscanⅡ)前节分析系统测量、Master、UBM及前节OCT测量结果分别为(11.80±0.36)、(11.75±0.37)、(12.26±1.17)、(11.94±0.41)、(11.91±0.38)mm, Master测量WTW与其他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CD应用ObscanⅡ前节分析系统测量、Master、UBM及前节OCT测量结果分别为(3.1±0.20)、(3.30±0.17)、(3.11±0.13)、(3.10±0.15)mm, Master测量结果与其他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IA应用UBM、前节OCT测量结果分别为(40.98±5.82)°、(40.92±5.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段,前节OCT及UBM测量ACD、TIA及拱高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4c型IC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无论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4c型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 超高度近视 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超声生物显微镜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红云 俞方良 +3 位作者 刘维锋 石洵 胡爱梅 李颖洁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7期694-697,共4页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ICL)植入超高度近视眼对视功能、眼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系列研究。对2010年4月至2014年9月通过对-12DS至-23DS(17.25±4.23)DS超高度近视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随访观察(3...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ICL)植入超高度近视眼对视功能、眼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系列研究。对2010年4月至2014年9月通过对-12DS至-23DS(17.25±4.23)DS超高度近视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随访观察(3—27)月、平均(15.8±3.8)月,随访项目包括:术前、术后1天、末次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晶状体透明度、人工晶状体位置、角膜内皮计数、前房深度、眼轴、调节近点。结果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0.62±0.15、最好矫正视力0.91±0.16,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55)、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6),术后末次随访屈光度(-1.28±0.96)DS;术后末次随访眼压:(17.96±3.57)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术后末次随访角膜内皮计数、前房深度、眼轴、调节近点分别为(2686±361)个/mm^2、(3.52±0.39)mm、(30.98±1.36)mm,(19.00±3.87)cm,与术前比较分别为(t=0.89、P=0.38)、(t=2.48、P=0.03)、(t=-0.23、P:0.81)、(t=-0.21、P=0.90)。UBM示ICL与晶状体无接触、房角大于30度,未见晶状体混浊。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ICL)植入超高度近视能有效提高视力,未对眼结构和调节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晶状体眼 人工晶状体 后房型 高度近视
原文传递
超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景新 谷保民 +3 位作者 张立莉 肖平 刘建茹 王丽英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超高度近视(≥-10.00D)的远期效果。方法收集2003年12月~2006年1月在我院行LASEK的超高度近视患者83例151只眼,观察25~49个月,平均(35.34±6.45)月;术前裸眼视力0.01~0.1,平均0.05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超高度近视(≥-10.00D)的远期效果。方法收集2003年12月~2006年1月在我院行LASEK的超高度近视患者83例151只眼,观察25~49个月,平均(35.34±6.45)月;术前裸眼视力0.01~0.1,平均0.053±0.025,最佳矫正视力0.5~1.2;平均0.998±0.145,术前屈光度-10.00^-14.50D,平均(-11.01±1.19)D。结果术后25~49个月回访,裸眼视力0.2~1.5,平均1.01±0.26,≥1.0者120眼占79.47%,≥0.6者142眼占94.04%,haze 6眼,0.5级5眼,1级1眼。结论LASE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安全可靠,疗效稳定,并发症少,是治疗超高度近视较好的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超高度近视 远期疗效
原文传递
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建中 钟敏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826-827,共2页
目的:探讨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应用美国雷塞公司生产laser Scan LSX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治疗超高度近视眼((-10.00D),术后随访2年并对术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两年的视力基本达或超过术前预矫视力,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应用美国雷塞公司生产laser Scan LSX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治疗超高度近视眼((-10.00D),术后随访2年并对术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两年的视力基本达或超过术前预矫视力,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高于术前带镜视力。与术前预矫视力比较,视力不变或上升占90.6%.绝大数人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结论: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超高度近视 疗效
下载PDF
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熊炜 张弦 +1 位作者 代红兵 唐罗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3506-3508,共3页
目的初步观察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视度数为—12.00~28.00D的14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裸眼视力均好于... 目的初步观察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视度数为—12.00~28.00D的14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裸眼视力均好于术前,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或等于术前。结论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有晶体眼 晶体 前房型
下载PDF
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吴峥峥 樊映川 +2 位作者 张悦 刘治蓉 陈兵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0年第4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超高度近视(-12.5D至-21.0D)患者5人(10眼)行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与调节力,问卷调查术后6... 目的探讨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超高度近视(-12.5D至-21.0D)患者5人(10眼)行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与调节力,问卷调查术后6个月视觉质量和满意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术后视力:术后1天平均裸眼视力0.70,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80;术后3个月平均裸眼视力0.80,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85;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同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裸眼视力(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佳矫正视力(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节力:术后1天与术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6个月进行问卷调查:5名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好,感觉术后满意,乐于推荐该手术。结论 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病人视觉质量得到较好改善,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最佳矫正视力 超高度近视 临床研究 high myopia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术后视觉质量 统计学意义 裸眼视力 问卷调查 临床效果 差异 满意度 调节力 统计学分析 术后视力 术后病人 结果 患者 分析比较
下载PDF
成年超高度近视眼患者黄斑区巩膜厚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20
作者 李梦媛 汤云霞 +4 位作者 张静琳 侯金佟 陈倩茵 马红婕 吴德正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2期77-82,共6页
目的观察成年超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9.00 D)患者黄斑区巩膜厚度的改变,并分析巩膜厚度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数及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的超高度近视患者112例(195只眼)为研究... 目的观察成年超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9.00 D)患者黄斑区巩膜厚度的改变,并分析巩膜厚度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数及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的超高度近视患者112例(195只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0例(84只眼),女性62例(111只眼);年龄18~67岁,平均(33.10±13.27)岁。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处及由中心凹向鼻侧、颞侧各500μm、1000μm及1500μm的巩膜厚度值,共测量7个点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超高度近视眼黄斑区不同部位的巩膜厚度有无差异,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再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进行两两比较,计算相关系数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黄斑中心凹处巩膜厚度和眼轴长度、年龄、屈光度数及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68±0.31),区间为0.01~1.00;平均屈光度数(-14.68±4.31)D,区间为-9.00~-25.25 D;平均眼轴长度(29.14±2.06)mm,区间为25.20~36.00 mm。中心凹颞侧1500μm处的巩膜厚度均值最小,为(281.17±93.84)μm;中心凹处巩膜厚度均值最大,为(318.13±87.49)μm。颞侧1500μm处的巩膜厚度与颞侧500μm、中心凹处和鼻侧相比较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3.90,-3.37,-2.85,-3.07;P<0.05);颞侧1000μm处的巩膜厚度与中心凹处、鼻侧500μm和鼻侧1500μm处相比较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2.35,-2.05;P<0.05)。中心凹处巩膜厚度与年龄呈轻度负相关(r=-0.371,P<0.05);与眼轴长度呈中度负相关(r=-0.573,P<0.05);与屈光度数和最佳矫正视力呈中度正相关(r=0.469,0.41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眼轴长度和年龄是影响中心凹处巩膜厚度的独立相关因素(β=-18.436,-1.347;P<0.05)。结论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成年超高度近视眼患者黄斑区巩膜全层图像的方法,是无创、实用且简单易行的。本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厚度 超高度近视眼 眼轴长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成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