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范畴化、显赫性及扩张性——库藏类型学视角 被引量:19
1
作者 于秀金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0-692,共23页
本文汲取库藏类型学有关语言中功能范畴的显赫性与扩张性的理念,构建了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认知范畴化层级,以阐释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表达形式倾向无明显界限的缘由以及世界语言可划分为时空原型为有界/无界的语言和时空原型为现实/非现... 本文汲取库藏类型学有关语言中功能范畴的显赫性与扩张性的理念,构建了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认知范畴化层级,以阐释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表达形式倾向无明显界限的缘由以及世界语言可划分为时空原型为有界/无界的语言和时空原型为现实/非现实的语言。在时空原型为有界/无界的语言中,体范畴倾向作为有界/无界的原型,体比时-情态更易成为显赫范畴;在时空原型为现实/非现实的语言中,存在现实/非现实不显赫和显赫两种类型,现实/非现实不显赫时,时-体-情态中的任何范畴在不同语言中都可能成为显赫范畴,现实/非现实显赫时,要么时-体-情态都不显赫,要么时-体-情态中也有范畴显赫。英语和汉语均是时空原型为现实/非现实的语言,但英语中现实/非现实不显赫而时范畴显赫,汉语中现实/非现实显赫而时-体-情态均不显赫,汉语显赫现实/非现实具有向量范畴和领属范畴扩张的倾向,汉语中语法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时体助词、否定词、情态副词以及情态助动词这些形式手段在现实/非现实上的表达规律初步验证了我们的观点。本文的研究支持库藏类型学强调语言形式手段、注重形式和范畴间的双向视角的研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体-情态范畴化 有界 无界现实 非现实显赫与扩张
原文传递
“记得”的叙实性漂移及其概念结构基础 被引量:9
2
作者 袁毓林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7,共12页
鉴于"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取决于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这一事实,本文尝试考察跟"忘记"类动词意义相反的"记得"的叙实性,揭示其叙实性漂移的句法语义条件与概念结构基础;顺便讨论"记得"的叙实性... 鉴于"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取决于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这一事实,本文尝试考察跟"忘记"类动词意义相反的"记得"的叙实性,揭示其叙实性漂移的句法语义条件与概念结构基础;顺便讨论"记得"的叙实性的清晰度和置信度,以及情态和疑问对此的影响。文章指出,跟"忘记"类动词不同,"记得"的叙实性不仅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相关,有时还跟主句的现实性相关。并且,非叙实用法的"记得"一般没有否定式。最后,文章讨论了"不记得"怎样从表示不确定的非叙实用法引申出表示婉转否认的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忘记/记得”类动词 叙实性漂移 (非/反)叙实动词 现实性 婉转否认
原文传递
情态屈折语假设与二分时非兼容的跨语言视角 被引量:7
3
作者 于秀金 张辉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时-体-情态的表达形式跨语言倾向无明显界限,本文以该视角审视情态屈折语假设所持的英语二分时论。研究发现:1)隐性情态屈折语和二分时并存不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显性情态屈折语和二分时并存无法涵盖will/shall的将来时-将行体和现在时... 时-体-情态的表达形式跨语言倾向无明显界限,本文以该视角审视情态屈折语假设所持的英语二分时论。研究发现:1)隐性情态屈折语和二分时并存不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显性情态屈折语和二分时并存无法涵盖will/shall的将来时-将行体和现在时-将行体两种解读;2)从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语法化倾向和英语显赫时的历时扩张看,言者预期/预测情态源于将来时,将来意义(将行体)不可能源于言者预期/预测;3)跨语言(非)现实不是单一情态范畴,其与时-体-情态之间存在显赫非均衡性;在(非)现实范畴化程度高的语言中,现实和非现实标记呈互补分布。英语(非)现实的范畴化程度低,若说will/shall是非现实专有标记而现实标记缺失也不支持英语无将来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分时 时-体-情态 库藏类型学 语法化 现实/非现实
原文传递
“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概念结构基础 被引量:7
4
作者 袁毓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5-526,638,共13页
本文讨论汉语“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句法语义条件,揭示其叙实性漂移的概念结构基础;还构拟了动词“忘记”从叙实动词到反叙实动词,最后演变出反事实条件标记的语法化路径。文章发现,“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 本文讨论汉语“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句法语义条件,揭示其叙实性漂移的概念结构基础;还构拟了动词“忘记”从叙实动词到反叙实动词,最后演变出反事实条件标记的语法化路径。文章发现,“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相关:当其宾语小句表示现实事态时,表现出叙实动词的特点,即肯定式和相应的否定式都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当其宾语小句表示非现实事态时,表现出反叙实动词的特点,即肯定式蕴涵其宾语小句为假,而相应的否定式却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文章指出,动词“忘记”的反叙实意义和情感色彩,为其虚化为反事实条件标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忘记”类动词 叙实性漂移 (反)叙实动词 现实性 反事实条件标记
原文传递
光杆名词主语指称解释的情态动因
5
作者 张寒冰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9,共11页
汉语光杆名词具有多种指称可能,主语位置上光杆名词的指称语义与其所在的情态环境之间具有显著的、系统的同现规律。具体表现为:典型的光杆名词主语表类指必须出现在非现实句中,典型的光杆名词主语表定指必须出现在现实句中,光杆名词主... 汉语光杆名词具有多种指称可能,主语位置上光杆名词的指称语义与其所在的情态环境之间具有显著的、系统的同现规律。具体表现为:典型的光杆名词主语表类指必须出现在非现实句中,典型的光杆名词主语表定指必须出现在现实句中,光杆名词主语指称属性从类指到定指的连续统伴随着句子环境从非现实到现实的连续统,在连续统的不同阶段,句子谓语呈现出相应的不同表现。指称是命题的核心成分,情态是命题的限定成分,它们之间具有同现互动关系;对于指称研究而言,如果仅把视线局限于事件句,很多现象都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把现实句与非现实句两相照应,则可能得到更有效、更系统的观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杆名词主语 定指/类指 情态 现实/非现实
原文传递
跨语言(非)现实与时—体—情态的范畴关联及显赫性格局 被引量:3
6
作者 于秀金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22,共14页
语言类型学界在跨语言现实/非现实的语义内容和范畴地位上尚有争论,无论将现实/非现实只看作情态范畴还是认为现实/非现实不是跨语言有效范畴的观点均有偏颇。本文主张现实/非现实是类型学中的有效范畴。从认知范畴化的角度讲,跨语言现... 语言类型学界在跨语言现实/非现实的语义内容和范畴地位上尚有争论,无论将现实/非现实只看作情态范畴还是认为现实/非现实不是跨语言有效范畴的观点均有偏颇。本文主张现实/非现实是类型学中的有效范畴。从认知范畴化的角度讲,跨语言现实/非现实是时—体—情态三个范畴的上位范畴,不同语言中显赫现实/非现实的原型义倾向与时—体—情态中的一个或多个范畴关联,即个别语言显赫现实/非现实的个性原型义都分布在时—体—情态这个共性概念空间中。本文建立了跨语言现实/非现实与时—体—情态的逻辑关联模式和标记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跨语言现实/非现实与时—体—情态的显赫性逻辑格局,逻辑格局的26种显赫性组配中有16种得到验证,涉及到31种语言,另外10种尚待验证。英语是现实/非现实和体—情态均不显赫而时显赫的语言,汉语是现实/非现实显赫而时—体—情态均不显赫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非现实 时-体-情态 范畴关联 显赫性格局
原文传递
已然/未然范畴下时体助词的同形异质性 被引量:3
7
作者 于秀金 吴春相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32,共11页
本文探讨现代汉语时体助词"了/着/过"的同形异质性,"了_1/了_2/着_1/过_(1-2)"属于较为典型的时体助词,而"了_3/了_4/着_2/着_3/过_3"是前者的同形异质语素。这些不同语素在共时句法分布、历时语法地位... 本文探讨现代汉语时体助词"了/着/过"的同形异质性,"了_1/了_2/着_1/过_(1-2)"属于较为典型的时体助词,而"了_3/了_4/着_2/着_3/过_3"是前者的同形异质语素。这些不同语素在共时句法分布、历时语法地位以及语法化程度三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在汉语中性语境下的独立小句中,相对于时-体-情态三个范畴,已然/未然是一个更为显赫的范畴,时体助词主要表达已然范畴,未然范畴则主要由情态副词或情态助动词来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体助词 同形异质性 已然/未然 时-体-情态
下载PDF
已然/未然范畴与“果真”的分化 被引量:1
8
作者 聂仁发 葛子岚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年第5期72-76,共5页
虚词词典要增强科学性与实用性,除了列举词义与举例说明外,更应指出制约义项与功能出现的语言条件。研究表明,"果真"源于"果然真的",其义项与功能同已然/未然范畴关系密切,各义项实际上是同一义位的不同变体:在已... 虚词词典要增强科学性与实用性,除了列举词义与举例说明外,更应指出制约义项与功能出现的语言条件。研究表明,"果真"源于"果然真的",其义项与功能同已然/未然范畴关系密切,各义项实际上是同一义位的不同变体:在已然语境中,"果真"相当于"果然";未然语境中,"果真"相当于"真的"。"果真"的分化为汉语存在已然/未然的对立提供了又一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然/未然 虚词释义 “果真” “果然” “真的”
下载PDF
汉日“忘记”类动词叙实性的对比分析
9
作者 吉田泰谦 袁毓林 《高等日语教育》 2022年第2期1-15,170,共16页
本文在袁毓林(2020c)的基础上,对汉日“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句法语义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文章指出,这两种语言中“忘记”类动词都会发生叙实性漂移(叙实vs.反叙实),而且动词的这种叙实性变化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密切相关。具... 本文在袁毓林(2020c)的基础上,对汉日“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句法语义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文章指出,这两种语言中“忘记”类动词都会发生叙实性漂移(叙实vs.反叙实),而且动词的这种叙实性变化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密切相关。具体地说,当其宾语小句表示现实的事态时(通常采用限定式),“忘记”类动词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表现出叙实功能;当其宾语小句表示非现实的事态时(通常采用不定式),“忘记”类动词蕴涵其宾语小句为假,表现出反叙实功能。也就是说,汉日“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跟其宾语小句在语义上的现实性与句法上的限定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在受到否定修饰时,叙实和反叙实用法的汉日“忘记”类动词都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这种宾语小句都是现实性的。在受到情态修饰时,汉日“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与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是两可的,具体情况由句中的标记性词语、上下文、甚至背景知识来决定。当汉日“忘记”类动词的宾语小句以疑问形式出现时,往往表示现实的事态,于是“忘记”类动词具有叙实的语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日“忘记”类动词(“忘记”「忘れる」) 叙实/反叙实 叙实性漂移 现实/非现实 限定/非限定
原文传递
特征重组视角下英语母语者的汉语否定标记习得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佳 陈月红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7,共12页
汉语否定标记"不"蕴含[-现实]特征,而"没"蕴含[+现实]特征。过去惯常事件和绝对将来事件属于非现实事件,以"不"进行否定;过去具体事件属于现实事件,以"没"进行否定。本研究基于特征重组假说,... 汉语否定标记"不"蕴含[-现实]特征,而"没"蕴含[+现实]特征。过去惯常事件和绝对将来事件属于非现实事件,以"不"进行否定;过去具体事件属于现实事件,以"没"进行否定。本研究基于特征重组假说,通过句法判断测试考察了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对"不/没"所蕴含的现实性特征的习得。结果显示,高级汉语水平的二语者成功重组了"不"所蕴含的[-现实]特征,但对于"没"所蕴含的[+现实]特征的习得存在困难。研究结果表明,二语水平、语境和母语特征配置是影响特征重组过程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重组假说 汉语否定标记 现实性特征 英语母语者 二语习得
原文传递
载瓦语现实和非现实范畴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艳华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94,共10页
载瓦语的句子存在现实范畴和非现实范畴的对立。其标记是:现实句在句尾加助词?a^(55)(主语为单数、第一人称复数、无生名词复数)或a^(31)k?^(51)(主语为第二、三人称复数、有生名词复数)来表示;非现实句在句尾添加助词lε^(51)。现实和... 载瓦语的句子存在现实范畴和非现实范畴的对立。其标记是:现实句在句尾加助词?a^(55)(主语为单数、第一人称复数、无生名词复数)或a^(31)k?^(51)(主语为第二、三人称复数、有生名词复数)来表示;非现实句在句尾添加助词lε^(51)。现实和非现实标记与时态存在共现限制,与认知-表述特征存在共现倾向,与文体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瓦语 现实范畴 非现实范畴 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 被引量:53
12
作者 陈振宇 朴珉秀 《语言科学》 2006年第2期3-13,共11页
本文研究“我看”“你看”的情态意义和语用条件。按能否变换为“依我看”“依你看”,将它们分为“你看1”、“我看1”和“你看2”。“你看1”和“我看1”表示认识情态、道义情态,是非现实标记;“你看2”表示提请注意,是现实标记。本文... 本文研究“我看”“你看”的情态意义和语用条件。按能否变换为“依我看”“依你看”,将它们分为“你看1”、“我看1”和“你看2”。“你看1”和“我看1”表示认识情态、道义情态,是非现实标记;“你看2”表示提请注意,是现实标记。本文分别了提议与计划,“直接道义情态的提议”和“间接道义情态的提议”。通过对“现实/非现实”的考察,得到以下语用条件:1)“我看1”不与(对说者而言)一定确证的事件搭配;2)“你看1”不与(对听者而言)一定确证的事件搭配;3)“你看2”不与直接道义情态的提议搭配。最后,本文选取了“我看”“你看”的6条性质进行推理,以回答对某一特定的句子,究竟用“你看1”“我看1”“你看2”中的哪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你看1”“我看1”“你看2” 情态 现实 非现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