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政策的演进及脱贫攻坚的难点和对策 被引量:148
1
作者 汪三贵 曾小溪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0-50,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回顾40年中国扶贫开发历程发现,中国经历了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的政策演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精准扶贫方略实施后的脱贫成效。针对新阶段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人口特征,需要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回顾40年中国扶贫开发历程发现,中国经历了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的政策演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精准扶贫方略实施后的脱贫成效。针对新阶段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人口特征,需要采用超常规手段和创新机制,短期长期帮扶结合,短期内重点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长期则需要重点解决发展动力和能力不足问题,并实施兜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贫困 区域开发 扶贫 精准扶贫
原文传递
从生存到发展:新中国七十年反贫困的实践 被引量:106
2
作者 汪三贵 胡骏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共11页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矢志不渝的开展反贫困斗争,反贫困方式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反贫困的目标从"保生存"到"保生存、促发展"再到&...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矢志不渝的开展反贫困斗争,反贫困方式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反贫困的目标从"保生存"到"保生存、促发展"再到"惠民生、促发展",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消除绝对贫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和回顾新中国70年反贫困实践历程,可以提炼出基本经验:坚持大扶贫格局,不断向贫困人口赋权,不断满足人民需求,不断创新反贫困机制。2020年后,我国反贫困工作从消除绝对贫困走向减缓相对贫困,本文结合新中国反贫困历程和基本经验提出一些展望: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满足人民需求的相对贫困标准;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新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目标;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设计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框架;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借鉴以往的反贫困政策,构建减缓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反贫困 生存与发展 精准扶贫
原文传递
中国40年大规模减贫:推动力量与制度基础 被引量:104
3
作者 汪三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1,共11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按照2010年的贫困线估计,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 046万人,累计减贫约7.4亿人,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为2017年底的3.1%。中国取得如此大规模减贫...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按照2010年的贫困线估计,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 046万人,累计减贫约7.4亿人,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为2017年底的3.1%。中国取得如此大规模减贫成就是高速经济增长和扶贫开发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国在多个方面的制度优势是大规模减贫的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未来三年,中国仍然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群的贫困问题,从而实现到2020年消除现有标准下绝对贫困的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扶贫开发 精准扶贫 制度基础
原文传递
链式融资模式与精准扶贫效果——基于准实验研究 被引量:83
4
作者 申云 彭小兵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15,共12页
文章在四川、重庆、江西三省2013年和2015年农户链式融资准实验的基础上,基于大样本农户两期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和基于倾向得分的倍差匹配法对"基期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参与和使用链式融资模式下的减贫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实... 文章在四川、重庆、江西三省2013年和2015年农户链式融资准实验的基础上,基于大样本农户两期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和基于倾向得分的倍差匹配法对"基期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参与和使用链式融资模式下的减贫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链式融资对农户减贫的效果整体较好,贫困农户参与产业扶贫的比例高于非贫困户,且从链式融资中得到的益贫效果也表现出边际收入递减的现象。(2)与农户直接向金融机构融资相比,农户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进行链式融资的减贫效果更好。其中采用"金融机构信贷→龙头企业(产业支撑)→农户"和"金融机构→专业合作社(产业服务)→农户"模式对基期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存在显著的益贫效果;"资金互助社→农户"模式主要对非贫困户存在显著的减贫效应,而"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户"模式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减贫效果都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式融资 精准扶贫 准实验 DID-PSM
原文传递
贫困地区农户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的增收效应 被引量:82
5
作者 胡伦 陆迁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4-86,共13页
运用贫困地区793份农户调查数据,考察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异质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对农户增收效果比较明显。在消除农户个体选择偏误后,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对农户总收入、人均纯收入、非农总收入... 运用贫困地区793份农户调查数据,考察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异质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对农户增收效果比较明显。在消除农户个体选择偏误后,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对农户总收入、人均纯收入、非农总收入和农业总收入效应分别为25.7%、20.0%、23.5%、29.6%;采用OLS回归和Heckman回归估计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对不同来源构成的收入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对农户增收效应在不同教育水平和年龄阶段具有显著个体异质性;作用机制显示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会降低农户信息搜寻成本、形成较强价格效应、拓展市场参与范围、提升人力资本,进而达到增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信息技术 农户增收 精准脱贫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产业扶贫政策:演变路径、经验教训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77
6
作者 吕开宇 施海波 +1 位作者 李芸 张姝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30,共8页
产业扶贫是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产业扶贫政策经历了基础夯实、起步摸索、雏形确立、加速推进、精准施策五个阶段,在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各地区持续改善产业扶贫基础环境,结合实际创新推进模式,坚持政府... 产业扶贫是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产业扶贫政策经历了基础夯实、起步摸索、雏形确立、加速推进、精准施策五个阶段,在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各地区持续改善产业扶贫基础环境,结合实际创新推进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各界参与的多元形式,实施差异化的支持政策,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也面临趋同化现象明显,益贫性仍然较低,政府和市场边界相对模糊等问题。今后,产业扶贫仍将是消除绝对和相对贫困人口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展望未来,在扶贫产业迈向产业兴旺的进程中,产业的特色化与差异化将更加凸显,多元化与创新性的推进模式机制将不断涌现,全方位与立体式的促进乡村振兴将加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 演变历程 经验教训 新中国70年
原文传递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78
7
作者 张旭刚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9-64,共6页
农村职业教育独特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精准对接着乡村振兴各领域、各要素需求,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逻辑必然。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既有思维理念滞后、自身能力不足等内源性问题,也有法制制度供给不足、社会力... 农村职业教育独特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精准对接着乡村振兴各领域、各要素需求,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逻辑必然。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既有思维理念滞后、自身能力不足等内源性问题,也有法制制度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缺乏等外源性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为此,亟需转变思维方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破解关键环节难题,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发挥政府"元治理"主体作用,构建多元协同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从而突破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及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从根本上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治理路径
下载PDF
中国扶贫开发绩效第三方评估简论——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的实践 被引量:72
8
作者 汪三贵 曾小溪 殷浩栋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1-5,共5页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这一扶贫开发绩效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实践,探讨了扶贫开发第三方评估中各相关方的角色定位,及其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实施评估、处理评估数据、形成评估报告和评估结果等主要流程的行为规范。同时分析了...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这一扶贫开发绩效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实践,探讨了扶贫开发第三方评估中各相关方的角色定位,及其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实施评估、处理评估数据、形成评估报告和评估结果等主要流程的行为规范。同时分析了目前第三方评估存在的资金依赖、制度规范缺失、评估专业化、评估结果应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绩效评估 第三方评估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
下载PDF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 被引量:64
9
作者 萧子扬 刘清斌 桑萌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4-232,共9页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具有内在契合,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具有内在契合,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乡村振兴面临六大问题:产业发展滞后和经济相对滞后问题、生态环境整治问题、乡风建设和培育问题、基层治理问题、贫困问题、农民主体性和社会知觉问题。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有五大路径:①尊重农民话语,建设"农民主体性导向的乡村振兴"新形态;②加强社会工作的承认和嵌入,探索"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新模式;③培育乡村振兴自组织,探索"发展性的乡村振兴"新理念;④发展农村原住社工,形成"植根本土的乡村振兴"新路径;⑤回顾乡村建设历史,发展"反思性的乡村振兴"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乡村振兴 农村社会工作 精准脱贫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困境与破解研究:基于生产要素视角 被引量:59
10
作者 林移刚 杨文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7,共7页
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开发方式,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通过旅游产业开发,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旅游生产要素是贫困地区进行乡村旅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旅游扶贫实践长... 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开发方式,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通过旅游产业开发,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旅游生产要素是贫困地区进行乡村旅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旅游扶贫实践长期采取的是资源驱动型的旅游开发方式,旅游生产要素不合理的配置与利用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瓶颈。贫困地区应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各种旅游生产要素;提升劳动、土地和旅游资源等旅游初级生产要素利用效果;创新和发展企业家才能、技术和信息等旅游高级生产要素,形成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精准扶贫 生产要素
下载PDF
中国多维贫困的动态测算、结构分解与精准扶贫 被引量:58
11
作者 张全红 李博 周强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40,81,共11页
贫困的多维福利剥夺程度高低和持续时间长短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制定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文章综合Alkire和Foster(2011)提出的多维贫困测算方法和Foster(2009)提出的长期贫困测算方法,构建了长期多维贫困指数和... 贫困的多维福利剥夺程度高低和持续时间长短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制定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文章综合Alkire和Foster(2011)提出的多维贫困测算方法和Foster(2009)提出的长期贫困测算方法,构建了长期多维贫困指数和暂时多维贫困指数,实证分析了中国的贫困状况,并进行了城乡分解、指标分解和区域分解。结果发现:第一,样本家庭在多维视角下的长期贫困比例要高于暂时贫困,这与单一地从收入角度来分析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的结论恰好相反;第二,对于所有类型的贫困而言,教育年限、医疗保险和健康的贡献度都排在前三位,但健康对于长期贫困人口的贡献度要明显高于暂时贫困;第三,总体看来,农村的多维贫困程度不仅高于城市,而且很多指标的贫困持续时间也要高于城市;第四,从四大区域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长期多维贫困程度要高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结构分解 精准扶贫
原文传递
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精准扶贫的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55
12
作者 张夏恒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26-32,共7页
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成为一种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方式。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扶贫脱贫任务更加艰巨,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电商扶贫目标备受关注。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研究法,结合对淘宝村成功案例的分析,对传统扶贫的... 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成为一种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方式。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扶贫脱贫任务更加艰巨,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电商扶贫目标备受关注。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研究法,结合对淘宝村成功案例的分析,对传统扶贫的痛点进行梳理,并尝试探究适合电商扶贫工作的理论支撑。通过研究认为,实施精准扶贫,辅助供应链理论、协同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能有效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促进电商精准扶贫。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推进过程中,要关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与电商扶贫的协同推进以及政府、企业与个人的示范效应,还要依托平台、技术支撑,夯实基础设施,实现多元协同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电商扶贫 生态系统 大数据 协同理论
下载PDF
精准扶贫中的产业精准选择机制 被引量:48
13
作者 杨艳琳 袁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4,共14页
科学选择的扶贫产业可以保障其长期稳定发展,对贫困农民更友好的公平分配可以实现产业精准脱贫。以现有的产业扶贫理论和产业选择理论为基础,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科学的扶贫产业精准选择指标体系。以指标体... 科学选择的扶贫产业可以保障其长期稳定发展,对贫困农民更友好的公平分配可以实现产业精准脱贫。以现有的产业扶贫理论和产业选择理论为基础,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科学的扶贫产业精准选择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构建和多主体参与运作为核心,分析并解释了基于不同贫困层级的产业精准选择机制和内生的利益分享机制,认为持续的产业脱贫是外源性的产业扶贫与内生性的利益分享机制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 产业选择 利益分享
下载PDF
多维贫困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价研究——以扎尕那村为例 被引量:47
14
作者 王耀斌 陆路正 +3 位作者 魏宝祥 杨玲 刘秋霞 陈海龙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0-196,共7页
本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扎尕那村为例,以贫困户家庭为研究对象,应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问题。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对贫困户的经济维度与资产维度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效应;乡村旅游并不能对贫... 本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扎尕那村为例,以贫困户家庭为研究对象,应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问题。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对贫困户的经济维度与资产维度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效应;乡村旅游并不能对贫困户的教育维度、健康维度和生活维度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也不会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向效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在多维度贫困视角的整体上存在显著的减贫正向效应;贫困户家庭所在地的空间区位与交通条件对其减贫均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乡村旅游 精准扶贫 效应评价 民族地区
原文传递
绿色减贫:贫困治理的路径与模式 被引量:45
15
作者 万君 张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86,共8页
绿色减贫是贫困治理的重要途径,其减贫的机制在于通过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可以从产业融合和利益联结机制两个视角考察绿色产业的模式。农业产业内部融合的模式有循环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模式,农业产业链... 绿色减贫是贫困治理的重要途径,其减贫的机制在于通过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可以从产业融合和利益联结机制两个视角考察绿色产业的模式。农业产业内部融合的模式有循环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形成的主要是电商扶贫模式,三产融合形成旅游扶贫和观光农业模式,新技术催生了光伏扶贫和大数据产业扶贫。利益联结视角下,绿色减贫模式主要有企业主导、大户主导、集体经济主导、政策主导和资产收益扶贫五种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绿色减贫的经验,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绿色减贫 产业扶贫 利益联结机制
下载PDF
西部农村“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 被引量:44
16
作者 李延平 陈琪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2-36,43,共6页
通过职业教育实施精准扶贫,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现有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某些制度上的局限,严重制约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和成效。通过政策分析和实地调研,从"互联网+"的思路,探索出一种能更... 通过职业教育实施精准扶贫,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现有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某些制度上的局限,严重制约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和成效。通过政策分析和实地调研,从"互联网+"的思路,探索出一种能更有效地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即建立以职业教育统筹多元主体协同的网络扶贫运行和管理机制;开发独具西部农业特色的网络培训课程;打造一支专业化、本土化、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评价机制,以切实实现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农村 “互联网+”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下载PDF
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探究——基于四所农业高校的案例 被引量:40
17
作者 程华东 尹晓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2-78,共7页
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生力军,在长期的定点扶贫中,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扶贫模式。通过对第一批参与定点扶贫4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扶贫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从教育、产业、人才、医疗四个方面概括了高校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进而对中国农业... 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生力军,在长期的定点扶贫中,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扶贫模式。通过对第一批参与定点扶贫4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扶贫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从教育、产业、人才、医疗四个方面概括了高校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进而对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四所有代表性的农业高校的扶贫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剖析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提出了推进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的路径:更新扶贫理念,着力建立长效扶贫机制;聚焦产业扶贫,着力建设农业综合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着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注重精神扶贫,着力培育乡村文化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农业高校 模式 产业扶贫
下载PDF
精准扶贫与贫困家庭复原力——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37
18
作者 李晗 陆迁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41,共14页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2017年微观面板数据,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测算贫困家庭复原力,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复原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有效提高了贫困家庭复原力,政策实施后贫...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2017年微观面板数据,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测算贫困家庭复原力,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复原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有效提高了贫困家庭复原力,政策实施后贫困家庭的复原力提高了7.5%,并且这一结果具有稳健性。动态效应显示,随着时间推移,精准扶贫政策效果逐渐增强,政策实施后的第三年,贫困家庭复原力提高了10.7%。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作用进行路径分析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兼具有效性与持久性特征。从静态角度看,精准扶贫政策促进贫困家庭复原力提升主要通过提高家庭资产积累和培育人力资本两条路径;从动态角度看,精准扶贫政策稳定地促进了贫困家庭向上流动,长远上有利于降低家庭陷入贫困陷阱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建档立卡户 复原力 双重差分法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19
作者 杜国明 关桐桐 +1 位作者 李冬梅 张悦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9-156,共8页
以黑龙江省1773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数据叠加等空间分析技术,从数量规模、空间分布模式、垂直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贫困村个数占行政村总量的19.68%,贫... 以黑龙江省1773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数据叠加等空间分析技术,从数量规模、空间分布模式、垂直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贫困村个数占行政村总量的19.68%,贫困村面积占行政区土地总面积的7.69%,地区(市)间贫困村个数及面积比例存在显著差异;贫困村在国贫县、省贫县和非贫县中个数比率分别为47.23%、35.71%和8.19%,面积比例分别为25.65%、24.56%和2.38%;贫困村在不同尺度上的集聚特征均比较明显,在国贫县、省贫县、非贫县内集聚程度依次降低;贫困村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在黑龙江省的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呈现出一个核心集聚片区和一个相对集中的条带区;64.12%的贫困村分布在高程为200m以下的平原区,其中有一半的贫困村分布在150~200m的高程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村 空间分布 最邻近指数 核密度 空间依赖性 精准扶贫 黑龙江省
原文传递
中药材产业扶贫重点优先区域划分和推荐种植中药材名录整理 被引量:35
20
作者 黄璐琦 苏钢强 +6 位作者 张小波 孙晓明 吴晓俊 郭兰萍 李梦 王慧 景志贤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4319-4328,共10页
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是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我国的贫困县绝大部分都是分布在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农林牧业的生产效益非常低下,仅靠生态补偿或传统农业难以脱贫致富,中药材产业是我国... 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是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我国的贫困县绝大部分都是分布在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农林牧业的生产效益非常低下,仅靠生态补偿或传统农业难以脱贫致富,中药材产业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推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门联合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实施,因地制宜的指导和规划中药材生产实践,促进中药材产业扶贫相关工作向最佳生产区域集中,该文基于贫困地区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具有优先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条件的区域进行划分,并在宏观层面对贫困地区可种植的中药材名录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显示:国家级贫困县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涉及的县中至少有10%以上的贫困县,已经有很好的中药材产业基础,是中药材产业扶贫的重点优先区域;有53%的贫困县,具有一定的发展中药材产业扶贫条件,需要加强相关工作拓展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基础和能力;有37%的贫困县发展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基础条件较弱。建议:先期重点优先考虑,已经有很好中药材产业基础的县,通过近百个重点优先发展的县,带动其他有条件的贫困县,实施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 精准扶贫 优先区域 划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