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胡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1
1
作者 孙晓卉 张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0期52-55,共4页
柴胡是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中药,对发热、消化系统疾病、抑郁症、癌症等多种疾病均有着十分显著的疗效。柴胡与西药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单纯使用西药的疗效,还可以规避西药的某些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但目前还未能发掘出柴胡的全部药... 柴胡是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中药,对发热、消化系统疾病、抑郁症、癌症等多种疾病均有着十分显著的疗效。柴胡与西药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单纯使用西药的疗效,还可以规避西药的某些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但目前还未能发掘出柴胡的全部药理作用,对于柴胡的作用机制也无确切定论。本文对现阶段柴胡预防与治疗肝损伤、慢性胃炎、抑郁症、发热以及肿瘤等疾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述的回顾,并对其进行分析及总结,为柴胡应用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消化系统疾病 抗抑郁 抗癌 解热
下载PDF
埃索美拉唑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59
2
作者 张晖敏 缪应雷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064-2069,共6页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在治疗消化系诸多酸相关疾病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家族中的第1个单一光学异构体-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应用于临床的7年间,以其相对独特的代谢途径(较其他PPI),高效持久的抑酸效果,较...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在治疗消化系诸多酸相关疾病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家族中的第1个单一光学异构体-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应用于临床的7年间,以其相对独特的代谢途径(较其他PPI),高效持久的抑酸效果,较好的安全性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和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对该药主要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索美拉唑 质子泵抑制剂 消化系疾病
下载PDF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3
作者 任爽 张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81-83,共3页
总结近年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研究进展。从穴位贴敷疗法应用的理论依据、治疗疾病种类、穴位选择、药物选择、效应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好,但在临床试验方法规范性、临床疗效确切性、效应机... 总结近年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研究进展。从穴位贴敷疗法应用的理论依据、治疗疾病种类、穴位选择、药物选择、效应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好,但在临床试验方法规范性、临床疗效确切性、效应机理等方面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法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消化系统针灸疾病谱现代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38
4
作者 黄琴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69-772,共4页
目的:回顾1954—2005年有关消化系统针灸文献,通过文献计量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现代消化系统针灸疾病谱,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针灸医学的优势。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消化... 目的:回顾1954—2005年有关消化系统针灸文献,通过文献计量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现代消化系统针灸疾病谱,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针灸医学的优势。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消化系统针灸疾病谱91种,包括医案11种;有效病症为呃逆、腹痛、腹泻、便秘、呕吐、肠假性梗阻、痔;针灸疾病谱需要进一步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 文献计量学 评价研究
下载PDF
桂枝茯苓丸药理及临床应用综述 被引量:38
5
作者 高世荣 《河南中医》 2016年第2期358-359,共2页
桂枝茯苓丸具有改善血压、改善肾功能、优化缺血性脑损伤、抵抗炎症、优化免疫系统、降低血液黏度、抵抗血瘀、优化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中的应用早已超出了原... 桂枝茯苓丸具有改善血压、改善肾功能、优化缺血性脑损伤、抵抗炎症、优化免疫系统、降低血液黏度、抵抗血瘀、优化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中的应用早已超出了原方的治疗范围,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在妇科盆腔积块病症中应用甚多。大量临床应用与药理实验充分肯定了桂枝茯苓丸在抗炎、镇痛、抗肿瘤等领域的作用,但其拓展应用还较为有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作用 桂枝茯苓丸 消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生殖系统疾病 神经精神疾病
下载PDF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规律 被引量:32
6
作者 杨广印 许金森 吴祖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督脉背段T3—L4的压痛反应规律,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按诊的方式观察近期经胃镜或肠镜检查确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30例)和具有消化道症状但未行胃镜或肠镜检查患者(16例)的督脉背段...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督脉背段T3—L4的压痛反应规律,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按诊的方式观察近期经胃镜或肠镜检查确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30例)和具有消化道症状但未行胃镜或肠镜检查患者(16例)的督脉背段,范围从督脉的至阳穴到腰阳关穴(包含经上非穴),以所按压的棘突间隙出现明显疼痛或酸胀的感觉为压痛阳性反应。结果:30例镜检患者和16例未镜检患者的压痛点阳性率均为100.0%,压痛反应阳性点主要集中在T6—T10的5个胸椎节段的相关穴位和经上非穴,压痛反应点的数量大多为5~9个。结论:从督脉灵台穴到中枢穴(T6—T10节段水平)循行区域的压痛反应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消化系统功能状态的判断和辅助诊断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 督脉 压痛反应 诊断
原文传递
半夏泻心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疗效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7
作者 殷贝 李佑生 +1 位作者 陈玲玲 周美辰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92-296,共5页
对半夏泻心方(半夏泻心汤及其不同剂型统称半夏泻心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方临床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其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病、反流性食管炎、炎症性... 对半夏泻心方(半夏泻心汤及其不同剂型统称半夏泻心方)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方临床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其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病、反流性食管炎、炎症性肠病、胃轻瘫综合征、消化道肿瘤及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等的治疗中应用最多;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半夏泻心方具有保护消化道黏膜、抗炎杀菌、抗氧化应激、双向调节胃肠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消化系统疾病 临床应用 疗效机制 综述
原文传递
艾灸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8
作者 任苏妍 崔松香 +1 位作者 杨进(指导) 董伟 《光明中医》 2019年第11期1773-1776,共4页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艾灸是一种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的中医疗法,治疗脾胃病能克服西药短期疗效好但不良作用大的缺点。对近年来艾灸治疗不同类型脾胃疾病的文献进行整理,综述艾灸...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艾灸是一种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的中医疗法,治疗脾胃病能克服西药短期疗效好但不良作用大的缺点。对近年来艾灸治疗不同类型脾胃疾病的文献进行整理,综述艾灸治疗脾胃病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疗效,总结出艾灸治疗脾胃病疗效确切,有抗炎、修复胃肠黏膜、增加胃肠动力等作用,这些作用多通过调控炎症因子释放、增加胃肠黏膜血流量、改善相关蛋白的表达实现。同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艾灸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脾胃病 消化系统疾病 综述
下载PDF
中药蒲公英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进展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玉立 刘同亭 贾爱芹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2期83-86,共4页
中药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退黄利胆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多糖类、黄酮类、植物甾醇类、色素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提高免疫力、保肝、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物效用,... 中药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退黄利胆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多糖类、黄酮类、植物甾醇类、色素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提高免疫力、保肝、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物效用,能够对消化系统疾病发挥广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消化系统疾病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湖州地区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及根除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江 吴巍 +8 位作者 顾掌生 施杰民 蒋海根 刘春燕 张军 何卫美 董梁 吴国栋 周尾梅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01-805,共5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湖州地区H. pylori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变迁,总结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根除疗效。方法收集2009、2013、2014、2015年8 139例胃镜检查患者的胃黏膜标本,进行H. pylori分离培养,分析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 目的了解浙江省湖州地区H. pylori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变迁,总结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根除疗效。方法收集2009、2013、2014、2015年8 139例胃镜检查患者的胃黏膜标本,进行H. pylori分离培养,分析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现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胃癌、残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淋巴瘤11种疾病的H. pylori感染情况和H. pylori的耐药情况,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6种消化系统疾病的H. pylori根除方案和根除率。以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各组率的差异。 结果共3 263例获得H. pylori临床分离株,H. pylori感染率为40.09%(3 263/8 139)。11种消化系统疾病的H. pylori感染率为0~57.89%,其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感染率较高,分别为57.89%(726/1 254)、49.83%(301/604)、42.91%(118/275)、37.45%(1 518/4 053)、36.78%(146/397)。需要根除或计划根除H. pylori的6个病种的单一抗菌药物耐药分析显示,H. pylori对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达到23.09%(663/2 871)和17.87%(513/2 871),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由2009年的5.03%(8/159)急剧升高至2015年的28.24%(586/2 075),克拉霉素的耐药率由2009年的12.58%(20/159)较快升高至2015年的21.78%(452/2 075);H. pylori对甲硝唑的耐药率一直接近100.00%;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均为0。需要根除或计划根除H. pylori的6个病种的总体双重耐药率分析发现,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同时耐药率为7.73%(222/2 871)。不同病种的H. pylori对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双重耐药率波动在4.82%~10.96%。6种消化系统疾病中的1 4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消化系统疾病 抗生素 耐药
原文传递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崔凝 罗和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553-1558,共6页
目的 探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并发消化系统损伤(包括消化道出血等)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收治的1 443例行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的住院患者的病例特点.观... 目的 探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并发消化系统损伤(包括消化道出血等)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收治的1 443例行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的住院患者的病例特点.观察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特点、治疗与转归情况等,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1)人口统计学资料:1 443例患者总住院5 ~27 d,以男性(880例,61.0%)、中老年患者(1 240例,85.9%)居多,平均年龄(62±6)岁.1 138例(78.9%)患者职业为农民、工人或无具体职业者.(2)临床特点: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前,既往有无消化系统疾病史本次住院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后新发活动性消化系统损伤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41/256)比15.9%(189/1 187),P=0.01].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同时,有无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短期内并发消化系统损伤(包括消化道出血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9%(74/533)比17.1%(156/910),P=2.67].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后,幽门螺杆菌阳性者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比例较高(66.3%,57/86);并发消化性溃疡和(或)消化性溃疡并出血者185例(12.8%,185/1443;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4例、胃溃疡7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41例、胃溃疡并出血32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3例),中或重度糜烂性胃炎40例(2.8%,糜烂灶3处以上),急性胃黏膜病变5例(0.3%).(3)治疗与转归:76例(5.3%)并发消化道出血;42例(2.9%)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有效止血(止血治疗后内镜下未见活动性出血情况)40例,手术治疗(胃黏膜修补术及胃大部切除术)2例.死亡97例(6.7%),其中并发消化道出血死亡者61例(62.9%,61/97),余均治愈或好转出院.联用三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治疗组,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消化系统疾病 出血
原文传递
子午流注纳子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廖忠良 赵彩娇 《河南中医》 2015年第3期630-632,共3页
近年来人们对子午流注纳子法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两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较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时间针灸学的发展。但也有不少问题,首先,关于纳子法的实验研究还比较少,所涉及的病种和时辰使用相对狭窄,有许多领域有待进一步... 近年来人们对子午流注纳子法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两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较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时间针灸学的发展。但也有不少问题,首先,关于纳子法的实验研究还比较少,所涉及的病种和时辰使用相对狭窄,有许多领域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其次,虽然子午流注纳子法的临床研究领域日渐扩大,涉及临床各科,但目前大量的研究相对集中在针刺止痛、脾胃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三个方面,其他病种的报道数量还比较少,研究空间还很大。最后,应用纳子法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研究也不多,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流注纳子法 痛证 消化系统疾病 血管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五官科疾病
下载PDF
参苓白术散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明冰 谢胜 +4 位作者 戴文杰 李娟 李建锋 黄晓燕 陈广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0期164-166,共3页
参苓白术散起源宋代,是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名方,其配伍精良、疗效确切深受历代及当代医家重视,于临床中广泛应用。该方尤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更显卓著疗效,故该文对近5年文献关于参苓白术散在溃疡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 参苓白术散起源宋代,是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名方,其配伍精良、疗效确切深受历代及当代医家重视,于临床中广泛应用。该方尤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更显卓著疗效,故该文对近5年文献关于参苓白术散在溃疡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供学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苓白术散 消化系统疾病 综述
下载PDF
半夏厚朴汤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朝阳 韩新民 《河南中医》 2021年第6期848-853,共6页
半夏厚朴汤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等。目前,关于半夏厚朴汤的研究,仍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有待探讨:(1)虽然半夏厚朴汤应用广泛,但在分泌性中耳炎、抽动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 半夏厚朴汤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等。目前,关于半夏厚朴汤的研究,仍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有待探讨:(1)虽然半夏厚朴汤应用广泛,但在分泌性中耳炎、抽动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方面仅有少量文献报道,因此有必要扩大临床样本量、加强临床观察研究,以验证其疗效。(2)目前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可引起咳嗽、分泌性中耳炎等,半夏厚朴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疗效,今后可就胃食管反流病并发症具体分类进行研究,更有针对性地指导用药。(3)目前许多临床实验的治疗组方案多为半夏厚朴汤合并其他治疗方法,今后可多进行单一应用半夏厚朴汤对比其他治疗方案的研究,提供更科学的数据参考。(4)检索到的临床试验研究中涉及的病例数均相对较少,有待制定更缜密的观察指标、研究方案等,可进一步深入探讨半夏厚朴汤的作用机制。(5)目前,半夏厚朴汤的动物实验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厚朴汤 消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金匮要略》 张仲景
下载PDF
口服速溶型助显剂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5
作者 范风春 张梅玉 冯金全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年第5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口服速溶型助显剂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85例患者进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与胃镜病理检查对照分析。结果胃肠超声造影检出各类胃炎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0例,胃癌8例,胃间质瘤1例,胃息肉2例,胃下垂... 目的探讨口服速溶型助显剂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85例患者进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与胃镜病理检查对照分析。结果胃肠超声造影检出各类胃炎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0例,胃癌8例,胃间质瘤1例,胃息肉2例,胃下垂4例。超声造影检查与胃镜病理检查符合率约90%。结论口服速溶型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对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胃镜、X线钡餐造影的互补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胃镜检查 消化系统疾病 口服速溶型胃肠超声造影
下载PDF
董氏奇穴临床应用概况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艺静 林海波 +2 位作者 钟淑芬 谭章财 吴月意 《河南中医》 2020年第6期964-968,共5页
董氏奇穴临床广泛应用于颈椎病、腰腿痛、肩关节周围炎、膝骨性关节炎、踝关节扭伤、中风、失眠、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头痛、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其在治疗上与十四正经体系有协同性。在今后的研究当中,需要对其进行大样本... 董氏奇穴临床广泛应用于颈椎病、腰腿痛、肩关节周围炎、膝骨性关节炎、踝关节扭伤、中风、失眠、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头痛、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其在治疗上与十四正经体系有协同性。在今后的研究当中,需要对其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观察;选取更新和更客观的指标,以全面准确地反应治疗效果;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重视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加强远期疗效和复发率等的观察,增加真实可信性,增强循证医学效力;细化病种,扩大样本量;丰富临床治疗手段,探索疾病新的、合适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氏奇穴 针灸疗效 颈椎病 腰腿痛 肩关节周围炎 膝骨性关节炎 踝关节扭伤 中风 失眠 面神经麻痹 三叉神经痛 头痛 消化系统疾病 妇科疾病
下载PDF
消化系统疾病的气象影响分析和预报 被引量:15
17
作者 谢静芳 秦元明 +1 位作者 叶琳 赵立民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93-396,共4页
利用统计学方法 ,结合气象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原理 ,对 1 990~ 1 999年受气象条件影响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分析和分类。利用组合气象要素为因子建立疾病指数逐步回归预报方程 。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 疾病指数预报 组合气象要素 气象学 预防医学 临床医学
下载PDF
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兆申 王天骄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86-890,共5页
内镜技术作为消化系统疾病重要的诊断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已有近70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消化内镜不仅作为诊断工具在临床普及应用,在治疗技术上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除了传统治疗技术逐步完善外,不断有创新性的新... 内镜技术作为消化系统疾病重要的诊断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已有近70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消化内镜不仅作为诊断工具在临床普及应用,在治疗技术上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除了传统治疗技术逐步完善外,不断有创新性的新技术相继问世.如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消化道病变内镜切除及缝合、胆胰疾病的微创诊断与治疗等,目前已成为消化系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2l世纪以来,随着人丁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医工结合理念的深入人心,内镜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 内镜技术 胶囊内镜 人工智能
原文传递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被引量:16
19
作者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 房静远 +1 位作者 杨云生 谢渭芬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4-239,共16页
随着消化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存在密切关联。肠道菌群紊乱参与了感染性、炎症性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和肝胆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益生菌可通过多种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机制改善患者症状,发挥临床疗效。因... 随着消化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存在密切关联。肠道菌群紊乱参与了感染性、炎症性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和肝胆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益生菌可通过多种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机制改善患者症状,发挥临床疗效。因此,近年来益生菌制剂被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领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是国内临床常用的益生菌制剂,其包含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3种菌株,可联合不同菌种的特性和益生功效发挥平衡肠道菌群、调节免疫和修复肠道屏障等作用。该制剂已在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缺乏临床指导与规范。鉴于国内尚无该制剂相关专家共识,现基于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在成人和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相关问题的共识,以期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益生菌 胃肠道微生物组 消化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健康及其母亲泌乳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林星光 刘伟 +3 位作者 李伟 乌剑利 肖娟 刘燕燕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1064-1068,1073,共6页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质量改进(QI)对产妇泌乳情况及其分娩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健康的影响。方法:将母乳喂养QI前后的住院产妇及其分娩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前组(BQI组,111例)和母乳喂养质量改进组(QI组,136例)。收集2组产妇...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质量改进(QI)对产妇泌乳情况及其分娩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健康的影响。方法:将母乳喂养QI前后的住院产妇及其分娩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前组(BQI组,111例)和母乳喂养质量改进组(QI组,136例)。收集2组产妇的每日泌乳情况(挤奶次数、挤奶量、挤奶量达到 350 mL/d 的时间、7 d内挤奶量≥350 mL/d的人数),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孕周、体质量、分娩方式、性别、Apgar评分及消化系统情况(母乳喂养量、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指标并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1min和5 min Apgar评分、分娩方式及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BQI组产妇相比,QI组产妇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的挤奶次数及挤奶量均增加( P <0.05或 P <0.01);QI组产妇挤奶量达到350 mL/d的时间比BQI组产妇缩短,7 d内挤奶量≥ 350 mL/d 的人数较BQI组产妇增加( P <0.05或 P <0.01);与BQI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相比,QI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强化剂添加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和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均有减少( P <0.05),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也较BQI组减少( P <0.05);QI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第7天体质量丢失量较BQI组明显减少( P <0.01),QI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第14天体质量增长量高于BQI组( P <0.05);第21天和第28天时2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实行母乳喂养QI措施,可有效地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的泌乳量,还可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消化系统并发症,促进母乳喂养耐受,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 泌乳 消化系统疾病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质量改进 喂养不耐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