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熟人社会的人情 被引量:134
1
作者 贺雪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7,共8页
人情是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具有重要功能。随着现代性的侵蚀,农村人情普遍出现了异化。人情异化的程度与方式与村庄社会结构有密切关系——原子化程度高的中部农村,人情异化最为迅速。人情异化表现出来的是人情的繁荣,但当人情被榨取性... 人情是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具有重要功能。随着现代性的侵蚀,农村人情普遍出现了异化。人情异化的程度与方式与村庄社会结构有密切关系——原子化程度高的中部农村,人情异化最为迅速。人情异化表现出来的是人情的繁荣,但当人情被榨取性利用之后,剩下的只是名实分离的人情空壳,人情循环中断,村民之间基本的人际互动难以维系,农村熟人社会失去了润滑剂,农村熟人社会甚至会因此解体。这是目前中国农村和农民难以承受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情 熟人社会 区域差异 人际互动
下载PDF
熟人社会、村庄动员与内源式发展——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 被引量:109
2
作者 马荟 庞欣 +1 位作者 奚云霄 周立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41,共14页
内源式发展强调发展过程由本地控制,发展选择由本地决定,发展收益保留在本地。乡村内源式发展离不开本地化的社会动员。然而,已有研究多聚焦于村庄内源式发展中的动力来源或动员机制,忽视了村庄内源式发展的具体场景,即嵌入乡村发展的... 内源式发展强调发展过程由本地控制,发展选择由本地决定,发展收益保留在本地。乡村内源式发展离不开本地化的社会动员。然而,已有研究多聚焦于村庄内源式发展中的动力来源或动员机制,忽视了村庄内源式发展的具体场景,即嵌入乡村发展的熟人社会基础。本文采用单案例嵌入性分析方法,从陕西省袁家村的发展实际出发,探究熟人社会在村庄动员中的背景因素及其动员机制。研究发现,乡村熟人社会所蕴含的三大特征——熟人关系网、人情机制和面子观,具有增进信息对称、充当资源传输网络、鼓励先富带后富、维护村庄共识的作用,进而可助力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和观念动员,推动村庄内源式发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村庄动员 内源式发展
原文传递
声誉诉求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家禽养殖户污染物处理方式选择为例 被引量:90
3
作者 徐志刚 张炯 仇焕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4-52,共9页
面临严峻的农村面源污染形势,政府现行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无法实现有效监督。构建自主治理制度,激励农户践行亲环境行为,将成为未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路径选择之一。如何有效规范农户污染处理行为,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 面临严峻的农村面源污染形势,政府现行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无法实现有效监督。构建自主治理制度,激励农户践行亲环境行为,将成为未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路径选择之一。如何有效规范农户污染处理行为,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声誉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模型,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在农村"熟人社会"场域下,农户声誉诉求对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农户家禽养殖污染处理行为为例,利用全国8个省330户家禽养殖户的调查数据,通过4个指标测度了农户社会声誉诉求的强弱,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加权平均方法分别构建了农户声誉诉求的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应用Probit计量经济模型,实证检验了声誉诉求对养殖户污染物废弃行为存在抑制作用的假说,并比较了现行政府规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声誉诉求对其亲环境行为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2政府引导对养殖户污染物废弃的抑制作用显著,而政府管制措施却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个人对声誉关注程度越高,违反社会准则的成本就越高,个人就有越强的动机遵守社会规范、自我约束污染物废弃行为。"熟人社会"的农村社区中存在较强的社会规制作用和社区成员参与公共环境自觉维护的激励机制。第二,在强制性环境管制难以有效实现的农村环境下,政府通过引导和宣传诱致农户自觉践行亲环境行为,构建环境自我监督机制,或可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强化社区成员声誉效用和社会责任意识可成为乡村环境治理相关法律和公共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誉诉求 熟人社会 亲环境 家禽污染物
下载PDF
数字化与乡村治理结构变迁 被引量:64
4
作者 邱泽奇 李由君 徐婉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4-84,共11页
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与乡村人口“人地分离”,改变了乡村人口的关系模式与生计模式。村籍人口“失连”导致治理结构尾部断链,产生了乡村治理有效的困境。数字化不仅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变革,也提供了回应乡村治理难题新... 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与乡村人口“人地分离”,改变了乡村人口的关系模式与生计模式。村籍人口“失连”导致治理结构尾部断链,产生了乡村治理有效的困境。数字化不仅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变革,也提供了回应乡村治理难题新实践的机会,为乡村治理结构接续尾部断链、实现乡村治理相关主体“共同在场”创造了多重可行路径。数字化通过维系乡村人口之间的信息、情感、行动交互,维护了乡村的熟人社会。只是,数字化的乡村治理结构已经不同以往,既不是国家直理结构的简单延续,也不是传统双轨治理或混合结构的复生,无论从乡村治理权力结构还是参与结构看,数字化实践都带来了乡村治理结构的数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乡村治理 熟人社会 治理结构 人口流动 数字治理
下载PDF
熟人社会的性质 被引量:62
5
作者 宋丽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118-124,共7页
从村庄经验层面来考察熟人社会的性质,熟人社会的基础是"自己人认同",其现实表现是人情、面子、信任与规则。与费孝通先生关于"地缘"的论述不同,笔者认为地缘关系也可以通过"内部化机制"形成"自己... 从村庄经验层面来考察熟人社会的性质,熟人社会的基础是"自己人认同",其现实表现是人情、面子、信任与规则。与费孝通先生关于"地缘"的论述不同,笔者认为地缘关系也可以通过"内部化机制"形成"自己人认同",进而完善其熟人社会的性质。由此,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可以形成不同的熟人社会组织形态,但是两者发生作用的机制重点却不同。在河南董北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己人认同"非常强烈,所以影响农民生活的重要机制并非内部化机制,而是"内部人行为机制",这是因为农民要面对家族大小和姓氏区分的问题,在熟人社会圈和"自己人认同"的框架中如何行为就是农民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而在贵州聚合村,熟人社会形成的基础就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情往来的进行,这种低成本普遍性的人情往来强化了农民的"自己人认同",这是对于农民日常生活相当重要的"内部化机制"。地缘关系不注重家族的大小和姓氏的区分,重要的是如何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转化为自己人,当"内部化机制"完善以后,村庄社区就具有了熟人社会的性质。如此,熟人社会的二维框架就可以作为分析众多村庄政治社会现象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内部化机制 内部人行为机制 血缘 地缘
下载PDF
熟人社会还是半熟人社会?——乡村人际关系变迁的思考 被引量:51
6
作者 夏支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86-89,共4页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长期化、村民之间关联市场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由此导致村民关系日渐生疏,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传统组织和权威弱化,灰恶化现象增多,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半熟人社会变迁。
关键词 自然村 熟人社会 半熟人社会
下载PDF
熟人社会的治理--以贵州湄潭县聚合村调查为例 被引量:46
7
作者 贺雪峰 刘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111-117,共7页
文章通过对贵州湄潭农村的调查,发现熟人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拟亲化,即在熟人社会存在广泛的人情,人情的功能之一是界定熟人社会中的自己人,一旦成为熟人社会的自己人,则相互之间就要给面子,就要讲人情,讲感情。在新中国国家权力... 文章通过对贵州湄潭农村的调查,发现熟人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拟亲化,即在熟人社会存在广泛的人情,人情的功能之一是界定熟人社会中的自己人,一旦成为熟人社会的自己人,则相互之间就要给面子,就要讲人情,讲感情。在新中国国家权力深入基层社会时,村组干部不仅凭借自己人来维持乡村社会的基础秩序,而且借此来完成国家任务。村组干部甚至主动通过扩大人情往来,将更多村民纳入自己人的范围,由此获得通过自己人治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人情 治理 村民自治
下载PDF
规训与惩罚:浙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社会逻辑分析 被引量:44
8
作者 蒋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3-110,163,164,共10页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前提。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促进村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形成。这一环节的设立,不仅需要外部政府环境管理制度的支持,还应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前提。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促进村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形成。这一环节的设立,不仅需要外部政府环境管理制度的支持,还应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关系、集体经济等来对村民分类行为进行规训与惩罚。正是根据上述要求,浙江中部农村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建立起符合当地农村社会特点的垃圾分类机制,村民也养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垃圾分类 环境制度 熟人社会 惩罚机制
下载PDF
中国市场交易秩序的社会基础--兼评中国社会是陌生社会还是熟悉社会 被引量:42
9
作者 刘少杰 《社会学评论》 2014年第2期28-34,共7页
市场交易秩序实质上是交易者的行为秩序,而交易者的行为方式一定受特定的社会关系制约。因此,只有在同社会关系或社会基础的密切联系中,才能清楚地揭示市场交易秩序生成的根据和问题的症结。中国市场经济存在于注重伦理关系的熟悉社会... 市场交易秩序实质上是交易者的行为秩序,而交易者的行为方式一定受特定的社会关系制约。因此,只有在同社会关系或社会基础的密切联系中,才能清楚地揭示市场交易秩序生成的根据和问题的症结。中国市场经济存在于注重伦理关系的熟悉社会基础之上,尽管熟悉社会已受到了陌生关系的强烈冲击,但熟悉社会的本质没发生改变。关于陌生社会已经到来,以及中国社会是一个"半熟人社会"和"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判断,都值得进一步商榷,应当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为根据,对中国社会变迁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易秩序 熟悉社会 陌生社会
原文传递
电商平台、熟人社会与农村特色产业集群——沙集“淘宝村”的案例 被引量:39
10
作者 薛洲 耿献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54,共9页
缺乏产业基础的一些农村区域,依托电子商务,也从无到有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以江苏沙集"淘宝村"作为案例,分析电商背景下农村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运用降低了其进入市场壁垒;基于农村熟人社会... 缺乏产业基础的一些农村区域,依托电子商务,也从无到有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以江苏沙集"淘宝村"作为案例,分析电商背景下农村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运用降低了其进入市场壁垒;基于农村熟人社会所构建的社会网络使得电商技术在农村传播更加便利,技能在村民中相互学习。借助电商平台和熟人社会的特性,大多农民首先选择进入低壁垒和低风险的销售环节,在该环节实现资本和技术的累积之后逐步向生产环节和制造企业集聚。随着其规模的扩张,产业链出现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进一步促进了集群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商平台 熟人社会 农村特色产业集群 “淘宝村” 沙集
下载PDF
村庄里的分化:熟人社会、富人在村与阶层怨恨——对东部地区农村阶层分化的若干理解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杨华 杨姿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6-129,共14页
东部地区农村民营经济发达,农民阶层分化具有"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富人在村"和"上层农民规模大"等特点。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分化不同,农民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村庄... 东部地区农村民营经济发达,农民阶层分化具有"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富人在村"和"上层农民规模大"等特点。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分化不同,农民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村庄熟人社会具有信息对称、互动在场和价值贡献三大特征,它们影响着农民对自身阶层的认知与定位。"高度分化"是对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本质属性的概括,说明下层农民与上层农民差距甚大。"富人在村"意味着上层农民要参与村庄的社会性竞争和公共资源分配。而"上层农民规模较大"则使得上层农民在村庄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他们的价值标准上升为村庄的价值标准。这样,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价值比较中达不到上层农民引领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生存性压力和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上层农民则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竞选担任村干部,并总体性占有村庄优质资源,构成对下层农民的排斥和剥夺。东部地区农村出现阶层固化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阶层分化 熟人社会 阶层关系 阶层怨恨 阶层固化
原文传递
论熟人社会面子——基于村庄性质的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桂华 欧阳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81,共10页
中国人的面子是发生在熟人之间,建立在熟悉感、亲密感和预期基础上的,通过面子不仅能够建立高度信任和责任的自己人关系,面子本身也构成了行动的目的,包含工具与价值二重属性。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性,构成了农民面子观差异的基础,也... 中国人的面子是发生在熟人之间,建立在熟悉感、亲密感和预期基础上的,通过面子不仅能够建立高度信任和责任的自己人关系,面子本身也构成了行动的目的,包含工具与价值二重属性。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性,构成了农民面子观差异的基础,也构成了区域类型建构的方法论基础。熟人社会的面子沟通了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建立了个体农民与村庄熟人社会之间的联系,在社会局部性变化与整体社会结构变迁之间建立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面子 农村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被引量:31
13
作者 柴玲 包智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4-49,共6页
作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概括了这种社会结构的三个特征,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 作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概括了这种社会结构的三个特征,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姻亲、拟血缘关系、地缘和业缘关系得到开发。感情、利益与伦理一起,构成了现实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差序格局"先于个人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个人的行为,而行动中的个人又造就了新的"差序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熟人社会 人际关系 礼治秩序
下载PDF
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广场舞与中国城市公共性 被引量:30
14
作者 卢衍衡 钱俊希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09-1624,共16页
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互动与文化实践的最重要载体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着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的深刻转型。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广场舞休闲活动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城市空间公共性的理论内涵。利... 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互动与文化实践的最重要载体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着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的深刻转型。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广场舞休闲活动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城市空间公共性的理论内涵。利用基于Python的数据挖掘及文本内容分析技术,本研究获取了2011-2015年五年间中国社会有关广场舞的公共话语,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提取出关键的语义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本文认为,社会群体通过广场舞这一空间实践来抵抗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试图恢复正在瓦解的集体归属感。广场舞是在"生人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一次微观尺度上的"再熟人化"实践,是对宏观社会变迁的响应和调适。另一方面,什么是公共生活的规则,对于中国都市居民来说没有现成的模板,当代中国城市公共性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协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公共性 市民文化 广场舞 熟人社会 生人社会
原文传递
“移动主体熟人社会”:基于少数民族农民工手机微信使用的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高莉莎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45,共10页
本文以在昆明打工的来自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H县L乡的哈尼族、彝族农民工为观察对象,聚焦其手机微信使用,线上观察与线下田野调查相结合,考察手机微信在离土离乡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中重构熟人社会的作用。本文认为,即使作为农村... 本文以在昆明打工的来自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H县L乡的哈尼族、彝族农民工为观察对象,聚焦其手机微信使用,线上观察与线下田野调查相结合,考察手机微信在离土离乡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中重构熟人社会的作用。本文认为,即使作为农村主体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因为手机微信的普及,无论是打工输出地的乡村,还是输入地的城市,农民工群体的日常生活行为逻辑依旧受到熟人社会的运行规则的支配,来自乡村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在移动网络空间中得以重组,构筑了一个勾连城市与乡村的"移动主体熟人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农民工 微信 熟人社会 “移动主体熟人社会”
原文传递
熟人社会、科层制与大学治理 被引量:27
16
作者 胡娟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7,共8页
相较于北美研究型大学,我国的研究型大学既具有强熟人社会的特征,又在治理结构上呈现很强的科层制形态。熟人社会和科层制对大学治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运行有效的熟人社会/科层制可称为正态熟人社会/科层制,反之则为变态熟人... 相较于北美研究型大学,我国的研究型大学既具有强熟人社会的特征,又在治理结构上呈现很强的科层制形态。熟人社会和科层制对大学治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运行有效的熟人社会/科层制可称为正态熟人社会/科层制,反之则为变态熟人社会/科层制,在此基础上熟人社会与科层制有四种组合形态,最差形态为权力科层制与利益熟人社会组合,最优形态为理性科层制与道德熟人社会组合。我国大学依托的外部法律架构和治理环境与北美大学不同,目前并不为共同治理提供制度支持。我国大学现阶段应寻求道德熟人社会与理性科层制结合的理想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中层管理人员 科层制 大学治理
原文传递
“江湖”:中国文化的另一个视窗——兼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内涵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恭忠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0-37,共8页
"江湖"是熟人社会以外混沌、非透明、乏规则的互动空间。在这种互动空间里,形成了历时性的"江湖"传统。它在组织模式上体现为模拟血缘关系的异姓结拜和结盟拜会,在价值模式上体现为等差有序、内外有别的"义气&... "江湖"是熟人社会以外混沌、非透明、乏规则的互动空间。在这种互动空间里,形成了历时性的"江湖"传统。它在组织模式上体现为模拟血缘关系的异姓结拜和结盟拜会,在价值模式上体现为等差有序、内外有别的"义气"。"江湖"传统表面上看主要存在于下层群体当中,实际上深嵌于常态文化体系之内。"江湖"作为一个独特的视窗,在中西学者熟悉的"儒教中国"、"帝制中国"、"乡土中国"等局部意象之外,提供了一个关于传统中国的整合性框架,即"江湖中国"。由此,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立体特征能够得到完整呈现。基层的乡土社区层面,呈现为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特征,顶端的"庙堂"层面同样如此。而介于乡土社区与"庙堂"之间的混沌"江湖",仍旧要援引熟人世界的结构模型,同样讲究差序之别。这种一般社会层面的事实证据表明,"差序格局"概念确实具有立体社会结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 义气 熟人社会 差序格局
原文传递
熟人社会:村庄社会资本水平及其差异 被引量:24
18
作者 乐章 向楠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78,共13页
熟人社会在近年来乡村研究领域被广泛用以概括村庄面貌和特征。本研究借鉴社区社会资本理论与方法,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信任互助、和谐程度、村庄归属、人情往来与组织网络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样本中198个村... 熟人社会在近年来乡村研究领域被广泛用以概括村庄面貌和特征。本研究借鉴社区社会资本理论与方法,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信任互助、和谐程度、村庄归属、人情往来与组织网络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样本中198个村庄熟人社会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频繁的人情往来是当前村庄熟人社会的显著标志,而组织网络是衡量现代型村庄社会资本的关键指标。大多数村庄属于以人情为主要联结、社会资本总量偏低的过渡型熟人社会。样本村庄的社会资本在信任互助、人情往来以及村庄归属等维度显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差异和分化可以从村庄非农化、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社区社会资本 村庄
原文传递
关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22
19
作者 赵娟娟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61-166,共6页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变迁,人际关系陌生化加剧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如何面对陌生人社会的来临,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
关键词 熟人社会 陌生人社会 转型 启示
下载PDF
“熟人社会”中的农村阶层关系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71,共10页
将熟人社会作为农村阶层研究的微观场域,具体地分析阶层之间的互动和作用机制,把握阶层之间的关系状态和性质。在信息对称的熟人社会中,村民在不断地交往中形成阶层认知和阶层定位,而熟人社会中的公共性以及内向价值所产生的强制性使得... 将熟人社会作为农村阶层研究的微观场域,具体地分析阶层之间的互动和作用机制,把握阶层之间的关系状态和性质。在信息对称的熟人社会中,村民在不断地交往中形成阶层认知和阶层定位,而熟人社会中的公共性以及内向价值所产生的强制性使得阶层之间形成长期而稳定的互动,因此,阶层关系的机制性研究在熟人社会中得以实现,农村阶层研究的关系论范式在这一熟人社会中同样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阶层互动 农村阶层关系 交往惯习 信息对称 公共性 价值吸引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