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哲学视点下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探讨 被引量:119
1
作者 李扬 李晓宇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3-54,共12页
康德"主客体统一认识论"和"人是目的"哲学视点下,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阶段,都只能作为人利用的客体和工具处理,而不能将其拟制为与人享有平等地位的法律主体。以此为前提,人工智能生成物应当作为人利用人工智能... 康德"主客体统一认识论"和"人是目的"哲学视点下,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阶段,都只能作为人利用的客体和工具处理,而不能将其拟制为与人享有平等地位的法律主体。以此为前提,人工智能生成物应当作为人利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并按照现行著作权法关于作品的构成要件判断其独创性。在人工智能生成物构成作品的情况下,应按照现行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归属的原则处理其权利归属,即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原则上归属于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作品创作的作者(自然人或者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例外情况下属于雇主或者委托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哲学 人工智能生成物 主体资格 法律属性 权利分配
原文传递
论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的法哲学基础 被引量:34
2
作者 骁克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当下人工智能主体学说面临诸多问题,需从法哲学视角予以审视。就人工智能本体而言,其行为具有自主性,不宜纯粹以客体相待;从他者期望视角观察,人工智能拥有道德责任能力,系道德主体。法律主体理论经历了由自然人有限人格到全面人格,再... 当下人工智能主体学说面临诸多问题,需从法哲学视角予以审视。就人工智能本体而言,其行为具有自主性,不宜纯粹以客体相待;从他者期望视角观察,人工智能拥有道德责任能力,系道德主体。法律主体理论经历了由自然人有限人格到全面人格,再到自然人、法人综合人格的演化过程,呈现客观化趋势,不唯理性、意志等主观要素论,其为人工智能法律主体提供了栖居空间。在目的论意义上,人工智能能够推动积极向善,助力美好生活,实现显著的经济社会价值,作为法律主体具有合目的性。在当代,传统主体哲学转向,人的哲学危机引发新思考,尤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客体范式发生变化,客体主体化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实践显现一种哲学可能性,即主体不限于人,从而强化了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人格 主体哲学 主体客观化 目的论
下载PDF
论教学哲学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广君 孙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7年第3期6-11,24,共7页
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理论的进步呼唤着新的教学世界观、新的教学论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作为教学论的基础理论,教学哲学有着独特的历史轨迹与学科逻辑,鲜明的学科特征与学术品性,明确的研究对象、基本论域和理论基础,它能够对当代教学... 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理论的进步呼唤着新的教学世界观、新的教学论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作为教学论的基础理论,教学哲学有着独特的历史轨迹与学科逻辑,鲜明的学科特征与学术品性,明确的研究对象、基本论域和理论基础,它能够对当代教学论的学科建设与进步起到后发推进、观念引领和方法论支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哲学 学科发展 教学论
下载PDF
生命哲学视域下体育课程评价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宏伟 沈辉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4-78,共5页
随着新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梳理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观,分析科学主义、管理主义、功利主义范式下的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阐述生命哲学理论的内涵,从生命哲... 随着新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梳理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观,分析科学主义、管理主义、功利主义范式下的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阐述生命哲学理论的内涵,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并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价值取向4个方面来分析探讨了生命哲学视域下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哲学 学校体育 课程评价 评价主体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评价价值取向
下载PDF
我国行政哲学研究概况与相关问题再探讨 被引量:13
5
作者 颜佳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2-27,共6页
我国行政哲学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成果迭出。但人们对行政哲学的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存在不同的看法。行政哲学属于部门哲学,是对行政生活的哲学反思,它主要研究生活与行政,人性假设与行政,公共利益与行政,知识与行政,... 我国行政哲学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成果迭出。但人们对行政哲学的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存在不同的看法。行政哲学属于部门哲学,是对行政生活的哲学反思,它主要研究生活与行政,人性假设与行政,公共利益与行政,知识与行政,理性与行政,效率与行政,公正与行政,真善美与行政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行政管理 哲学研究 西方行政哲学思想 周恩来 邓小平
下载PDF
论西方哲学空间概念的双重演进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晓磊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传统西方哲学中的空间概念循着两条逻辑线索演进,一条是由亚里士多德开启的"形而上学"的空间概念,中经牛顿、莱布尼茨和康德的承继,直至黑格尔得以终结。另一条是自笛卡尔以来逐渐凸显的"主体-身体"的空间概念,依... 传统西方哲学中的空间概念循着两条逻辑线索演进,一条是由亚里士多德开启的"形而上学"的空间概念,中经牛顿、莱布尼茨和康德的承继,直至黑格尔得以终结。另一条是自笛卡尔以来逐渐凸显的"主体-身体"的空间概念,依次经历了空间哲学的主体-身体向度的理解、空间的心理学实验分析方法的流行以及空间概念的生存论阐释三个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贝克莱、休谟、尼采、梅洛-庞蒂、皮亚杰、海德格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哲学 空间概念 形而上学 主体 身体
下载PDF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理论 被引量:9
7
作者 孙承叔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74,共6页
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蕴含着马克思对前人的超越和继承,也是唯物、能动、辩证地说明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根据。现实的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三大自然前提转变为三大历史前提的内在机制,即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原始人... 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蕴含着马克思对前人的超越和继承,也是唯物、能动、辩证地说明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根据。现实的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三大自然前提转变为三大历史前提的内在机制,即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原始人转变为社会实践中的人,原始人群共同体转变为人类社会,因而不仅为马克思历史哲学正确理解历史过程的主体与主体性确立了逻辑前提,而且也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整体结构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哲学 现实的人 历史主体 三大自然前提
下载PDF
重读中国古典政治哲学——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诸范式 被引量:14
8
作者 林存光 《政治思想史》 2011年第1期15-36,197,共22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政术或治道的范式,二是民本主义或民学的范式,三是王权主义的范式。每一特定的视角与范式,可以说都揭示了中国政治思想传统某一方面的特质或特征。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政...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政术或治道的范式,二是民本主义或民学的范式,三是王权主义的范式。每一特定的视角与范式,可以说都揭示了中国政治思想传统某一方面的特质或特征。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思想的主旨与特质,仍有必要调整、转换视角和思路,从政治主体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思想。依作者之见,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思维理路乃是境界型的,它以转化和提升统治者的精神境界为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思想史 政治哲学 政治主体 政治境界
下载PDF
教育学的身体面向及其道德教育启示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乐乐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99,共7页
教育学中的身体活动时常被看作是理智学习的对立面,身体在教育实践中充满着消极意味。教育学的身体面向乃在于关注本能无意识层面的学习活动、树立积极的身体观念和新型身体间性关系,同时,身体转向意味着重新看见教育场域中的身体,关注... 教育学中的身体活动时常被看作是理智学习的对立面,身体在教育实践中充满着消极意味。教育学的身体面向乃在于关注本能无意识层面的学习活动、树立积极的身体观念和新型身体间性关系,同时,身体转向意味着重新看见教育场域中的身体,关注身体对知识与概念的塑造,转变传统狭隘的大脑学习概念。在道德教育上,从单纯强调理性的道德知识转向身心一体的道德培育,其中包括重视身体的感知和经验、丰富基于身体隐喻的正向道德体验和发现肉身本身所孕育的道德生活世界。把身体重新带回教育中,通过在场的身体相遇来激活教育场域中意义的建构,重建身体对于个体认识世界的奠基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哲学 身体主体 身体隐喻 道德教育 具身认知
下载PDF
高校图书馆人文社科学科服务的思考和实践——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哲学学科服务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任平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7-35,共9页
[目的/意义]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学科服务工作有各自的特色,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人文社科学科服务值得探讨。[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国内人文社科学科服务研究和实践,总结人文社科学科特点,重点介绍清华大学图书馆哲学学科服务实践。... [目的/意义]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学科服务工作有各自的特色,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人文社科学科服务值得探讨。[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国内人文社科学科服务研究和实践,总结人文社科学科特点,重点介绍清华大学图书馆哲学学科服务实践。[结果/结论]长期存在的重理轻文的潜意识对人文社科学科服务依然有负面影响。人文社科学科服务实证研究偏少。清华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学科服务践行全覆盖、个性化、重细节、有情怀的学科服务理念,从基础工作开始,扎实推进,支撑学科发展,扩大学科影响,促进人文思想的普及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人文社科 哲学 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
原文传递
浅议工程技术活动中的设计哲学 被引量:7
11
作者 罗玲玲 于淼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57-162,共6页
从哲学上定义与工程技术相关的设计,是指主体意识外化为真实技术事物的媒介替代物的过程。设计的本质是技术原理现实性的周密预见和技术的人化。讨论了设计的作用和特征。设计的出现使技术的知识形态具有另外的形式媒介替代物;设计师职... 从哲学上定义与工程技术相关的设计,是指主体意识外化为真实技术事物的媒介替代物的过程。设计的本质是技术原理现实性的周密预见和技术的人化。讨论了设计的作用和特征。设计的出现使技术的知识形态具有另外的形式媒介替代物;设计师职业化,使技术体系中的人原则上具有可替代性;设计使技术主体分裂为脑主体和手主体。设计的特征表现为:设计解决的是由多种约束条件制约的问题;设计是一种周密的预见;设计是以满足实用功能和批量生产为主要目的的艺术;媒介工具在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技术活动 设计哲学 设计的本质 媒介替代物 技术主体 虚化
下载PDF
译者主体地位:分析哲学的阐释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琳 张春柏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6-39,共4页
本文尝试运用分析哲学家蒯因的不确定性原则探讨译者主体地位的分析哲学基础。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翻译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赋予译者主体地位:由于语词指称和整旬意义的多变性、相对性和背景语言性,缺乏具体语词... 本文尝试运用分析哲学家蒯因的不确定性原则探讨译者主体地位的分析哲学基础。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翻译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赋予译者主体地位:由于语词指称和整旬意义的多变性、相对性和背景语言性,缺乏具体语词的可观察的外部行为刺激,译者通过发挥其主导性和主观性,领悟具体语词并对抽象语词进行分析性假设,主体能动性地在整体主义背景下对语词的意义进行猜测,而合理的猜测是多种多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重译存在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指称的不确定性 翻译不确定性论题 翻译主体 译者
下载PDF
论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教育 被引量:11
13
作者 胡定荣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5,共5页
当前主体教育发展面临着合理性挑战。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看主体教育是回应这一挑战的前提。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看主体教育,主体教育是一种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新的文化形态;当前主体教育研究应坚持主体教育所体现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价值取... 当前主体教育发展面临着合理性挑战。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看主体教育是回应这一挑战的前提。从文化哲学的视野看主体教育,主体教育是一种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新的文化形态;当前主体教育研究应坚持主体教育所体现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价值取向;立足对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工具理性与学校制度文化、大众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合理性批判和重建,可以找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主体教育 批判与重建
下载PDF
生命价值观概论 被引量:6
14
作者 曹祖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9,共5页
生命是价值的本源 :没有生命 ,所有利害等价值问题便无从谈起。生命是价值的基础 :一切客体价值都是生命价值的外衍、对象化 ;主体所有高层次价值类型都是生命价值的衍生和提升。生命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个体生命价值就是自我价值。要... 生命是价值的本源 :没有生命 ,所有利害等价值问题便无从谈起。生命是价值的基础 :一切客体价值都是生命价值的外衍、对象化 ;主体所有高层次价值类型都是生命价值的衍生和提升。生命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个体生命价值就是自我价值。要防止自我价值自发扩张 ,导致个人主义 ;也要防止社会价值异化。生命价值是一切生命体共有的 ,区别于低等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人 ,应追求更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哲学 生命价值 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 价值主体 价值客体 个人主义
下载PDF
视域融合的法哲学的现实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贾敬华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98,共8页
在现代法哲学的范式里,作为法律解释者的主体和作为法律文本的客体是分离的,这种二元结构使法律的权威得到了保证。而有的法哲学家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只有相互沟通,才能防止一种价值压制另一种价值,所以视域融合的法哲学应当有更大的... 在现代法哲学的范式里,作为法律解释者的主体和作为法律文本的客体是分离的,这种二元结构使法律的权威得到了保证。而有的法哲学家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只有相互沟通,才能防止一种价值压制另一种价值,所以视域融合的法哲学应当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但在我国目前的语境下,这种法哲学却可能使法律的王国支离破碎并削弱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或许我们需要的是现代性而非后现代性的法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学 主体 客体 法律解释
原文传递
“主体”概念献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主客体框架批判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晓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往往按照主客体的框架来思考问题,它们用能动性和自主性来定义主体,而这样定义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客体而不是主体。这是因为,这样的主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被塑造起来。从主客体框架来思考哲学问题... 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往往按照主客体的框架来思考问题,它们用能动性和自主性来定义主体,而这样定义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客体而不是主体。这是因为,这样的主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被塑造起来。从主客体框架来思考哲学问题的研究思路是由启蒙运动以来近代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局限在这种近代哲学的框架中,使它无法有说服力地探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制约,无法深入社会历史的微观领域,从参与者的视角来探讨哲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哲学
下载PDF
资本逻辑与主体生成:《资本论》哲学主题再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郗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7,共9页
理解资本逻辑与革命主体生成之间的关系问题,应当首先从西方思想史上厘清《资本论》及手稿中的“资本主体”概念与近代哲学的“主体”概念的关系,辨明“资本主体”的真实哲学内涵,进而才能深入《资本论》的理论逻辑,探究资本逻辑与主体... 理解资本逻辑与革命主体生成之间的关系问题,应当首先从西方思想史上厘清《资本论》及手稿中的“资本主体”概念与近代哲学的“主体”概念的关系,辨明“资本主体”的真实哲学内涵,进而才能深入《资本论》的理论逻辑,探究资本逻辑与主体生成的内在关联。首先,资本主体概念与近代的自我意识主体概念在形式上同构,而实质上则根本不同:资本逻辑呈现为价值增殖过程剥削能动实践、支配自我意识主体的权力支配结构。进而,研究资本逻辑与主体生成问题,不能停留于主体与结构的外部对峙,而要把握资本逻辑与劳动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资本逻辑内部探究劳动主体如何从价值增殖手段发展为自我解放主体的潜能与路径。资本逻辑的基本矛盾不仅准备了主体生成的客观条件,而且还蕴含着主体的能动性生成机制。《资本论》并没有完整地回答资本逻辑中革命主体的生成问题,而只是提供了这一问题的“局部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哲学 资本逻辑 主体生成
原文传递
机器学习的哲学认识论:认识主体、认识深化与逻辑推理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祥运 唐国尧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5-99,共5页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学科,一直与哲学认识论问题交织在一起。通过对机器学习本质的分析,发现尽管机器学习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但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依然是人类,机器学习只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一个辅助性技术工具;机器学...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学科,一直与哲学认识论问题交织在一起。通过对机器学习本质的分析,发现尽管机器学习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但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依然是人类,机器学习只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一个辅助性技术工具;机器学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思路、新工具和新方式,是对哲学认识论问题的进一步深化;机器学习是对传统逻辑中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这些人类经典形式推理的思维模仿和技术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认识论 认识主体 逻辑推理
原文传递
当代文化哲学的理论焦点述评 被引量:5
19
作者 肖建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151-157,共7页
当代文化哲学是以人类文化作为全部哲学反思的对象 ,它超越了思辨哲学对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执著 ,企图站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上去审视当代人类的各种文化矛盾。文化本体问题、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文明与冲突问题、大众文化及其批判问题... 当代文化哲学是以人类文化作为全部哲学反思的对象 ,它超越了思辨哲学对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执著 ,企图站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上去审视当代人类的各种文化矛盾。文化本体问题、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文明与冲突问题、大众文化及其批判问题、人的存在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文化本体 传统文化 文明冲突 大众文化 人的存在
下载PDF
作为“非哲学”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纲领——与鲁品越教授商榷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拥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6-202,共7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包含着作为"非哲学"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提纲》是围绕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不是围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展开的,分为总论(第1—3条)、分论(第4—5条、6—10条...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包含着作为"非哲学"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提纲》是围绕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不是围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展开的,分为总论(第1—3条)、分论(第4—5条、6—10条)和结论(第11条)三个部分。在总论部分,马克思提出,费尔巴哈把主体与对象的思维关系归结为感性关系,这还不够;感性关系必须被进一步归结为实践关系;而实践则是对象世界的改变和主体的自我改变相一致的活动。在分论部分,马克思分别研究了对象世界的生成和主体世界的生成,认为对它们既不能满足于从思维层次,也不能满足于从感性直观层次,而必须从实践层次加以理解。在结论部分,马克思把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同以往意义上的全部哲学区别开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提纲》中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概念要在马克思"革命的实践"语境中去理解,其中"市民社会"是以往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指"经济的社会形态"或"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而不是字面儿上的"市民"加"社会";"人类社会"也不是字面儿上的"人类"加"社会",而是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的和否定的理解,它指向共产主义之后的社会形态,是当今时代的实践活动的立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非哲学 主体与对象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