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8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 被引量:179
1
作者 黄晓军 孙于谦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54-763,共10页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在2005年首次制定了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并先后经历多次修订。近年来,血液肿瘤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等),使得IFD的高危人群、IFD的流行病学、IFD诊治策...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在2005年首次制定了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并先后经历多次修订。近年来,血液肿瘤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等),使得IFD的高危人群、IFD的流行病学、IFD诊治策略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IFD的诊断方法累积了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基于这些变化,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感染性疾病协作组(EORTC-IDG)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标准、美国抗感染学会(IDSA)指南及欧洲白血病抗感染委员会(ECIL)指南对我国原有IFD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进行了再次修订。本版诊治原则对流行病学部分进行了相应修订;诊断体系上保留了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及未确定的诊断分层;治疗方面则仍按预防治疗、经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及目标治疗的策略进行修订;新增体外药敏试验、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相关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治疗 血液病 肿瘤
原文传递
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用于血液科患者PICC置管 被引量:27
2
作者 赵洁 姚晶晶 +3 位作者 陈敏 李红梅 许汇娟 梁玉婷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3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引导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150例血液病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B超组和心电图组各75例,分别采用B超引导置管、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引导置管,并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末端的位置。结果 B超组导管末端一... 目的探讨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引导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150例血液病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B超组和心电图组各75例,分别采用B超引导置管、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引导置管,并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末端的位置。结果 B超组导管末端一次性到位率(88.00%)显著低于心电图组(97.26%),术中出血量、置管所需时间显著多于心电图组(P<0.05,P<0.01)。结论 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应用于血液科患者PICC置管,可提高导管末端一次性到位率,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疾病 PICC B超 腔内心电图定位法 X线 导管异位
下载PDF
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 被引量:25
3
作者 黄文荣 邵青 +7 位作者 李红华 韩晓萍 窦立萍 杨华 任芳 高海燕 高春记 于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10-1312,共3页
目的了解应用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诊断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患者,给予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7-10 d,然后根据疗效决定序贯口服伏立康唑治疗还是换用其他药物。结果 7例临床... 目的了解应用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诊断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患者,给予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7-10 d,然后根据疗效决定序贯口服伏立康唑治疗还是换用其他药物。结果 7例临床诊断和1例拟诊为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患者,经联合抗曲霉菌属治疗后7例有效,1例无效;8例患者均能耐受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用药。结论卡泊芬净+伏立康唑联合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曲霉菌属感染 联合治疗 恶性血液病
原文传递
骨髓活检病理学检测在血液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延清 董家蔷 +6 位作者 王京华 王龙艳 高海燕 姜永芳 关悦 陈曦 刘娟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和骨髓涂片在血液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650例血液病患者,分别进行外周血采集,骨髓活检和骨髓穿刺,分别观察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结果骨髓活检切片能准确地反映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对恶性细胞的检出率更高。在淋巴...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和骨髓涂片在血液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650例血液病患者,分别进行外周血采集,骨髓活检和骨髓穿刺,分别观察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结果骨髓活检切片能准确地反映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对恶性细胞的检出率更高。在淋巴瘤、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方面,骨髓活检优于涂片。结论骨髓活检和涂片同步观察能有效提高血液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率,并正确判断疾病的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涂片 骨髓活检 骨髓涂片 血液病
下载PDF
血液疾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宋阿霞 黄勇 +10 位作者 杨栋林 魏嘉璘 阎嶂松 王玫 姜尔烈 庞爱明 马巧玲 翟卫华 张荣莉 冯四洲 韩明哲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07-511,共5页
目的分析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后和高危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我院移植中心住院时间≥2周的病例。应用逻辑回归、递归分割等方法分析IFI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IF... 目的分析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后和高危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我院移植中心住院时间≥2周的病例。应用逻辑回归、递归分割等方法分析IFI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IFI发生率的估计应用累积发生率,预后分析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以入院为观察起点,随访至2010年3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260(14~1100)d,可分析的病例共451例,可分析的治疗周期共计1048个。按照治疗周期计算,IFI发生率8.87/100个治疗周期,多因素逻辑回归发现:年龄(OR=1.025,95%C11.010~1.041,P=0.002)、粒细胞缺乏(粒缺)时间(OR=1.028,95%C11.014~1.042,P〈0.01)及活动性基础疾病(OR=2.620,95%CI1.608~4.268,P=0.0001)是IFI的独立危险因素。递归分割发现IFI的高危人群有如下特点:①活动性基础疾病,粒缺时间≥58d(12例中7例,58.3%);②活动性基础疾病,年龄/〉33岁(208例中40例,19.2%)。随访期末,451例患者中共计111例发生IFI,1年累积发生率27.1%;对于IFI病例,诊断后12周的总体生存率和IFI相关病死率分别为83.4%和13.5%。结论IFI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粒缺时间和活动性基础疾病;年龄〉133岁、具有活动性基础疾病的患者是IFI的主要的高危人群,需要引起关注。IFI预后较好,IFI相关病死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病 化学疗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识别系统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外周血涂片分析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8
6
作者 唐玉凤 陈吉祥 +4 位作者 陈勋 郭慧娟 郑颖 王玲玲 尚晓泓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5期2116-2118,共3页
目的评价Cellavision DM96(以下简称DM96)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识别系统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外周血涂片分析中的价值。方法以人工显微镜检查法为评价标准,采用DM96自动分析后,人工校正法对436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外周血涂片中的白细胞、... 目的评价Cellavision DM96(以下简称DM96)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识别系统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外周血涂片分析中的价值。方法以人工显微镜检查法为评价标准,采用DM96自动分析后,人工校正法对436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外周血涂片中的白细胞、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血小板进行分析,评价DM96系统识别8种异常(异常细胞或异常情况)的能力。结果 DM96系统识别异常白细胞的一致性、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较高,其中原始细胞最高,分别为98.4%、98.8%、97.9%、98.4%、98.4%,识别有核红细胞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较低(62.1%、72.7%);对血小板聚集的敏感性较低(71.4%)。结论 DM96系统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外周血涂片分析的有力工具,在白细胞、成熟红细胞形态分析方面准确度高,对有核红细胞和可疑血小板聚集的标本需辅以人工镜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疾病 恶性 白细胞分类 显微镜 细胞形态学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nutritional status before and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170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被引量:16
7
作者 Peng Liu Boshi Wang +2 位作者 Xia Yan Jingjing Cai Yu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626-633,共8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 and explore optimal methods for assessing nutrition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 and explore optimal methods for assessing nutrition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Methods: This cohort study enrolled 170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nd underwent allogeneic HSCT in the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tween May2011 and April 2013. We used fixed-point continuous sampling and four nutritional screening tools,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 and 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s(MUST), in combination with body measurements, to extensively screen and evaluate nutritional risks and status in patients receiving HSCT before entering and after leaving laminar air flow rooms.Results: After HSCT,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weight, hip circumference, waist-hip ratio, calf circumference, mid-upper arm circumference, and suprailiac skinfold thickness compared with pre-HSCT measurements. Before HSCT, NRS-2002 identified that 21.2% of patients were at nutritional risks, compared with100% after HSCT. MUST indicated that before HSCT, 11.77% of patients were at high nutritional risk,compared with 59.63% after HSCT. MNA assessed that 0.06% of patients were malnourished before HSCT,compared with 19.27% after HSCT. SGA identified that before HSCT, 1.76% of patients had mild to severe malnutrition, which increased to 83.3% after HSC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tritional risk and malnutrition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HSCT.Conclusions: Before HSCT, some patients already had nutritional risk or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and prompt and close nutritional screening or assessment should be performed.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after HSCT was generally deteriorat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ansplantation. Body measurements should be taken more frequently during the subsequent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tritional risk screen nutritional assessmen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ematological diseases
下载PDF
血液病及实体瘤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 被引量:15
8
作者 苗小艳 贾莉 王有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9-82,共4页
为了研究各种血液病、良性和恶性肿瘤T 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关系 ,及其对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价值 ,采用流式细胞术、Cellquest软件及Modfie软件 ,对 1112例各种血液病、良性和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测定和比较 ,求出相关性。结果发现 ,慢性白... 为了研究各种血液病、良性和恶性肿瘤T 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关系 ,及其对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价值 ,采用流式细胞术、Cellquest软件及Modfie软件 ,对 1112例各种血液病、良性和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测定和比较 ,求出相关性。结果发现 ,慢性白血病CD3,CD4 ,CD8和CD4 /CD8各项指标极度减低 ;急性白血病、MDS各项检测指标均较正常人及其它血液病患者明显下降 ,相互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较正常人及其它各组患者明显增高 ,尤其CD3,CD4及CD4 /CD8比值增高更明显 (P <0 .0 5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CD3,CD4及CD4 /CD8比值较正常人明显减低 ,但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其它疾病接近 ,而CD8明显高于正常人及其它血液病、肿瘤患者相互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缺铁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良性肿瘤和其它血液病患者CD3,CD4和CD8虽然均较正常人及溶血性贫血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减低 ,但较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粒细胞减少症、MDS患者有不同程度增高 ,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各种检测指标异常与治疗前后 ,以及疾病进展、缓解、预后呈正相关。结论 :血液病和恶性肿瘤T 细胞亚群各项检测指标对血液病和良、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 ,以及正确指导治疗及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实体瘤 T细胞亚群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与病死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丽霞 陈庆贤 +1 位作者 黎宝仁 陈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26-183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情况,并对其预后病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143例为研究对象,在血流感染30 d内死亡28例,设为死亡组,剩余115例设... 目的探究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情况,并对其预后病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143例为研究对象,在血流感染30 d内死亡28例,设为死亡组,剩余115例设为存活组。比较143例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和耐药性;归纳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病死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56株,其中51株(32.69%)为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98株占62.82%,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真菌7株占4.49%。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均最高,分别为86.67%和100.0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鲍氏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年龄、感染性休克和血小板是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病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最低,这为今后在治疗过程中对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病原菌 感染 耐药性
原文传递
血液病腰椎骨髓的MRI鉴别诊断价值(附94例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仲奎 龙莉玲 宋英儒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8-421,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MRI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骨髓穿刺或活检证实的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94例行MRI检查。全部病例均行腰骶椎矢状面T1WI和T2 WI扫描。观察腰椎骨髓的MRI信号及形态改变 ,同时测量其T1值。结果  38例急... 目的 探讨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MRI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骨髓穿刺或活检证实的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94例行MRI检查。全部病例均行腰骶椎矢状面T1WI和T2 WI扫描。观察腰椎骨髓的MRI信号及形态改变 ,同时测量其T1值。结果  38例急性白血病和 8例地中海贫血T1WI均表现为均匀低信号 ,T2 WI均匀等信号 ;平均T1值均延长 ,分别为 (972 5± 36 5 )ms和 (879 6±98 5 6 )ms ,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q=1.5 2 ,P >0 0 5 )。 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T1WI 4例呈均匀高信号 ,12例呈不均匀的高信号 ,T2 WI 14例呈等信号 ,平均T1值缩短 ,为 (2 79 42± 5 4 19)ms;3例急性造血功能停滞T1WI、T2 WI均为等信号 ,平均T1值变化不明显 ,为 (4 18 6 5± 32 49)ms,两者平均T1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q=6 .6 7,P <0 0 1)。 2 0例多发性骨髓瘤 15例有椎体骨质破坏及变形 ,呈多发斑片状病灶 ,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 ,T2 WI呈不均匀高信号 ;3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T1WI呈等或不均匀低信号 ,T2 WI呈等信号 ;6例骨髓纤维化在T1WI和T2 WI均表现为均匀低信号。结论  (1)观察MRI信号改变可对急性白血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进行鉴别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骨髓疾病 磁共振成像 腰椎 骨髓 诊断
原文传递
血液科病房施行无陪护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探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云 黄璐 +3 位作者 涂美娟 李杨 宋瑰琦 孙自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5084-5086,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血液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无陪护管理前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血液科病房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方法将实施无陪护管理前后的住院患者分成陪护组及无陪护组,对实施管理前后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 目的对比研究血液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无陪护管理前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血液科病房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方法将实施无陪护管理前后的住院患者分成陪护组及无陪护组,对实施管理前后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感染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无陪护组发生医院感染5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8.71%;陪护组共发生医院感染76例,医院感染发生率12.7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P<0.05);感染部位两者均以呼吸道居首,占各类感染的50.00%,其他部位依次为胃肠道、口腔及肛周等,而实施无陪护管理后呼吸道感染率从59.21%降至36.54%(χ2=6.35,P<0.05);实施无陪护管理后死亡率从7.89%降至1.92%(χ2=2.13,P>0.05)。结论血液科施行无陪护管理能够明显降低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死亡率,同时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血液科住院患者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医院感染 无陪护管理
原文传递
血液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杜香洲 杨红 廖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4-255,共2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对原发血液病的风险和影响,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近5年医院36例血液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研究。结果 HAP发生在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的骨髓抑制...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对原发血液病的风险和影响,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近5年医院36例血液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研究。结果 HAP发生在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期19例,免疫性血液病使用糖皮质激素2周后7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5.0%;合并HAP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6.7%,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2.5%;5例患者死于医院获得性肺炎,死亡率13.9%。结论医院获得性肺炎影响血液病患者原发病的康复,对血液病患者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应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措施予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医院获得性肺炎 分析
原文传递
骨髓组织活检诊断骨髓转移癌及血液病价值 被引量:11
13
作者 栗瑞敏 刘春海 +3 位作者 李雪政 杨建华 郭红霞 许娜娜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年第7期710-712,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在骨髓转移癌及血液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91例骨髓转移癌及血液病患者均行骨髓穿刺涂片、骨髓活检切片组织病理检查,镜下观察骨髓增生情况,比较2种方法单独及联合诊断的符合率。结果骨髓涂片显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64...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在骨髓转移癌及血液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91例骨髓转移癌及血液病患者均行骨髓穿刺涂片、骨髓活检切片组织病理检查,镜下观察骨髓增生情况,比较2种方法单独及联合诊断的符合率。结果骨髓涂片显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64例(16.37%),明显活跃83例(21.23%),活跃115例(29.41%),减低99例(25.32%),重度减低30例(7.67%);骨髓活检组织切片显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81例(20.72%),明显活跃156例(39.90%),活跃91例(23.27%),减低54例(13.81%),重度减低9例(2.30%),增生明显活跃、增生减低及增生重度减低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联合诊断符合率(97.44%)高于骨髓涂片(69.05%)、骨髓活检(89.00%)(P<0.05),骨髓活检高于骨髓涂片(P<0.05);骨髓活检诊断骨髓转移癌(100.00%)、淋巴瘤(76.74%)、骨髓纤维化(100.00%)、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93.88%)、再生障碍性贫血(94.83%)、恶性组织细胞白血病(71.43%)、多发性骨髓瘤(100.00%)和骨髓硬化症(100.00%)符合率高于骨髓涂片(77.78%、44.20%、28.95%、57.14%、81.03%、57.14%、73.33%、0)(P<0.05),诊断环形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6.67%)、难治性贫血伴多系病态造血(38.46%)的符合率低于骨髓涂片(100.00%、92.31%)(P<0.05)。结论骨髓穿刺、骨髓活检在骨髓转移癌及血液病诊断中各有优势,二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转移癌 血液病 骨髓穿刺活检
原文传递
水胶体敷料预防血液病患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机械性静脉炎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委 李莉 +1 位作者 冯萍 孟健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349-3351,共3页
目的通过寻找水胶体外敷减轻及预防血液病患儿留置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有效护理方法,保证静脉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0月-2013年2月70例行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儿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46例,根据美国静脉输液... 目的通过寻找水胶体外敷减轻及预防血液病患儿留置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有效护理方法,保证静脉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0月-2013年2月70例行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儿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46例,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标准进行判断,试验组置管后采用水胶体敷料,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对比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24例患儿发生Ⅱ级静脉炎1例,发生率为4.17%,对照组46例患儿发生不同程度静脉炎13例,Ⅰ级7例、Ⅱ级5例、Ⅲ级1例,发生率为2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采用局部外敷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预防血液病患儿留置PICC致静脉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胶体辅料 血液病 患儿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炎
原文传递
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5例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汤昔康 陈泽楷 +2 位作者 麦友刚 方建培 刘婷华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住院的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ARDS 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症状、体征、辅助...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住院的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ARDS 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死亡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例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ARDS时表现为高热(71.4%)、咳嗽(85.7%)、气促(88.6%)、发绀(74.3%)、三凹征阳性(74.3%)、双肺啰音(65.7%)。血气分析提示氧合指数(PO2/Fi O2)不同程度降低,胸部X线表现点片状、斑片状浸润影,严重者为弥漫性渗出、大片实变。所有病例均行血、痰液的病原体培养,共培养细菌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35例ARDS患儿经治疗后死亡23例(65.7%),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共12例(52.2%)。死亡原因与原发病未缓解、合并MODS、休克、肺部浸润严重、使用机械通气有关(P<0.05),而与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方式无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ODS、休克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病患儿肺炎合并ARDS时有较高的病死率,临床可通过症状体征、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早期诊断,合并MODS及休克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血液病 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原文传递
HLA相合同胞和不全相合血缘关系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莉红 任汉云 +7 位作者 李渊 邱志祥 岑溪南 欧晋平 许蔚林 王茫桔 王颖 董玉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07-511,共5页
目的通过与HLA6/6位点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对比研究,探索HLA不全相合的血缘关系供者allo—HSC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行性。方法3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接受HLA 1~3个位点不合血缘关系供者allo—HSCT(HL... 目的通过与HLA6/6位点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对比研究,探索HLA不全相合的血缘关系供者allo—HSC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行性。方法3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接受HLA 1~3个位点不合血缘关系供者allo—HSCT(HLA不合组),全部在预处理中加用免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总量10mg/kg,-4d~-1d静脉输注);28例接受HLA6/6位点相合同胞供者HSCT(HLA相合组),5例(18%)应用ATG。两组均采用G—CSF动员干细胞和环孢素A+短程甲氨蝶呤+霉酚酸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两组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HIA不合组与HLA相合组Ⅱ~Ⅳ度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4%和32%(P=0.98),Ⅲ~Ⅳ度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3%和11%(P=0.84)。HIA不合组和HIA相合组的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7%和77%(P=0.14),3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7%和69%(P=0.28)。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的疾病状态(P=0.006)和CMV感染(P=0.04)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处于疾病稳定期的患者,HLA不合组和HLA相合组的0s率相近(分别为87%和81%,P=0.65);处于疾病进展期的患者,HLA不合组的OS率明显低于HLA相合组(分别为21%和71%,P=0.02)。结论对于缺乏同胞HLA配型相合供者的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HLA不全相合血缘关系供者的allo—HSCT是可行的。疾病进展期患者进行HLA不全相合血缘关系供者allo—HSCT风险性高,应通过改良预处理方案和加强移植后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HLA抗原 血液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血液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封蔚莹 洪攀 +2 位作者 傅佳萍 罗洪强 钟永根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14-181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措施减少血液病房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3年6月血液科6 118例住院患者,对其医院感染及发生带状疱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筛...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措施减少血液病房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3年6月血液科6 118例住院患者,对其医院感染及发生带状疱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并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带状疱疹的高危因素,探讨控制措施,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 118例血液病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1 109例,感染率18.1%,其中发生带状疱疹57例,发生率0.9%,发生率逐年升高;年龄≥60岁、化疗、合并糖尿病、疾病未缓解、粒细胞缺乏是血液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化疗是血液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最主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减少血液病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带状疱疹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23例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岩 孙健 +4 位作者 薛祖光 张旗 慕俐君 王晓波 闫金松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分析23例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宿主因素、临床特点、抗真菌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是导致IFI的重要因素之一。IFI中肺部感染最多见,占82.6%(19/23例)。... 目的:分析23例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宿主因素、临床特点、抗真菌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是导致IFI的重要因素之一。IFI中肺部感染最多见,占82.6%(19/23例)。发热、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部影像学变化是IFI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也是临床观察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所有IFI患者发热占87.0%(20/23例),19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几乎均伴有发热、呼吸困难,并发低氧血症占84.2%(16/1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均出现肺部影像学改变,其中典型的"光晕征"或"新月征"占63.2%(12/19例)。上述临床特点不具备特征性,尽快获得病原学证据比较困难。目前综合上述临床特点、按照中国IFI诊断指南是临床诊断IFI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中抗真菌治疗总有效率(痊愈加显效)66.7%,抗真菌治疗药物安全性良好。结论:免疫功能状态与IFI发生及治疗疗效相关,早期诊断IFI困难。对真菌感染进行临床分层诊治是血液病发生IFI的重要诊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病 免疫功能低下
下载PDF
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七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8
19
作者 齐瑶 赵明峰 +1 位作者 邓琦 耿莉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43-94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与转归,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9月7例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过程和转归。结果7例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中,男4例,女3例... 目的探讨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与转归,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9月7例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过程和转归。结果7例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中,男4例,女3例,中位年龄36(19~79)岁。基础疾病: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T细胞淋巴瘤、慢性髓性白血病急髓变、骨髓增殖性肿瘤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后)各1例。毛霉菌病临床类型:4例为肺型,1例为鼻眶脑型,1例为皮肤型,1例为播散型。7例患者均通过活检组织病理确诊。治疗药物为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及泊沙康唑。手术治疗4例,其中3例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1例仅行局限性清除。治愈2例,好转1例,死亡4例。结论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多样,死亡率高,确诊主要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早期诊断、控制基础疾病、改善免疫抑制状态、尽早行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及彻底的手术清创治疗是提高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毛霉菌病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血液病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晶晶 杨宏艳 +2 位作者 王静 路丹 王芳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46-48,51,共4页
目的调查血液病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及问卷调查法对200名血液病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血液病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为38. 05%,白血病患者家属依从性最高,为58. 90... 目的调查血液病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及问卷调查法对200名血液病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血液病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为38. 05%,白血病患者家属依从性最高,为58. 90%。79. 00%的患者家属不知道正确的洗手时机,62. 00%的患者家属认为手没有被污染不用洗手。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随着患者化疗疗程的增加而增加,使用层流床、既往发生过感染、居住在城市的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相对较高。结论血液病患者家属手卫生依从性较低,缺乏对手卫生的正确认知,护士应加强手卫生健康教育,重点宣教来自农村、初次化疗以及之前未发生过感染的患者家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家属 血液疾病 手卫生 医院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