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Przewalski's Gazelle Procapra przewalskii in Bovidae Family of Artiodactyla
1
作者 Xian GUO Jie PEI +7 位作者 Yuqing ZHOU Pengjia BAO Jianbin LIU Hanzhong JI Xiaoyun WU Xuezhi DING Ping YAN Suonan ZHAO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8年第6期113-114,共2页
The Przewalski's gazelle,Procapra przewalskii,is one of the most endangered species in China,and is now found only in a single small area around the Lake Qinghai.In this study,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 The Przewalski's gazelle,Procapra przewalskii,is one of the most endangered species in China,and is now found only in a single small area around the Lake Qinghai.In this study,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P.przewalskii was determined and annotated.The circular genome is 16 547-bp long,containing13 protein-coding genes,22 transfer RNA genes,2 ribosomal RNA genes,and a predicted control region.The overall base composition was 34.0% A,24.7% C,28.3% T,and 13.0% G,with a total A + T content of 62.3%.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all 19 Bovidae species indicated that P.przewalskii showed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Procapra gutturosa.Our results provide a great deal of useful information on further studies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 of Przewalski's gazel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capra PRZEWALSKII Przewalski’s gazelle Conservation GENETICS MITOCHONDRIAL genome
下载PDF
CURRENT STATUS OF ANTELOPES IN CHINA
2
作者 蒋志刚 高中信 孙跃岐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58-62,共5页
There are six antelope species live or once lived in China. they mainly occupy steppes, alpine meadows, grasslands and desert shrub-lands in north and northwest china. Among them, the saiga is pronounced extirpated in... There are six antelope species live or once lived in China. they mainly occupy steppes, alpine meadows, grasslands and desert shrub-lands in north and northwest china. Among them, the saiga is pronounced extirpated in wild of the country, thePrzewalskt’s gazelle is now critically endangered. Mongolian gazelle and Tibetan antelope were once important game species, now their distributions are greatly r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LOPES gazelle
下载PDF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浏览器操作系统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彧 赵斌 孙震强 《数字通信世界》 2010年第2期72-74,共3页
随着Web站点从静态页面逐渐发展为动态可交互的应用程序,浏览器将从单纯的文本浏览软件发展为成熟的应用平台。笔者认为,随着更多的数据和功能向网络端迁移,浏览器会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系统平台。本文给出了浏览器操作系统的定义,并... 随着Web站点从静态页面逐渐发展为动态可交互的应用程序,浏览器将从单纯的文本浏览软件发展为成熟的应用平台。笔者认为,随着更多的数据和功能向网络端迁移,浏览器会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系统平台。本文给出了浏览器操作系统的定义,并分析了其功能和基本结构;介绍了相关关键技术,并列举了典型浏览器操作系统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浏览器操作系统 WEB应用 gazelle CHROME OS
下载PDF
International Practice of Fast-Growing Innovative Companies
4
作者 Marina Yudenko Nadezhda Polovnikova +2 位作者 Natalya Chikisheva Natalia Meller Irina Kuzovleva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7年第10期496-503,共8页
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compare the condi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of fast-growing companies in European countries, Asian countries, and Russia.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performed is of interest as cer... 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compare the condi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of fast-growing companies in European countries, Asian countries, and Russia.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performed is of interest as certain countries, including Russia, face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slowdown. However, the fast-growing companies are powerful catalysts for the growth of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populati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that there are common patterns in ongoing support programs for fast-growing companies: long term, state support, innovative company orientation, and concessional financing.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support for innovative companies. The first approach relates to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fast-growing innovation companies and their support programs (Germany, Denmark); the second approach is aimed at artificially stimulating the growth of such companies (South Korea). In Russia there are institutional features of supporting fast-growing companies: small businesses are the most vulnerable part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y require state support in crisis situations. Therefore, the experience of European and Asian countries in terms of supporting innovative and fast-growing companies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companies in Russia. And definitely it is important to try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Russian innovative fast-growing companies: do we see them as entrepreneurial business as we do in the Western compan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t-growing companies support program small businesses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RUSSIA gazelle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和鹅喉羚种群密度和数量 被引量:47
5
作者 初红军 蒋志刚 +3 位作者 葛炎 蒋峰 陶永善 王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422,共9页
2006年9月至2007年12月,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采用截线取样法调查了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和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 sairensis)的种群密度。蒙古野驴野外调查样线总长6,696.4km,发现7,758匹蒙古野驴;鹅喉羚样线总长8,4... 2006年9月至2007年12月,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采用截线取样法调查了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和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 sairensis)的种群密度。蒙古野驴野外调查样线总长6,696.4km,发现7,758匹蒙古野驴;鹅喉羚样线总长8,428.84km,发现8,586头鹅喉羚。采用Distance5.0估算了蒙古野驴和鹅喉羚的密度和遇见率。从春季到秋季,蒙古野驴遇见率在0.058-0.092匹/km之间变化,而鹅喉羚遇见率则在0.096-0.342头/km之间变化。春季蒙古野驴种群密度为0.55±0.20匹/km2(平均数±标准差,下同),夏季为0.60±0.13匹/km2,秋季为0.78±0.19匹/km2和冬季为0.54±0.14匹/km2。蒙古野驴适宜栖息面积5,800km2。春季到冬季,蒙古野驴种群数量在3,379到5,318匹之间变化。鹅喉羚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种群密度分别为1.14±0.18头/km2,0.95±0.12头/km2,1.08±0.18头/km2和1.54±0.31头/km2。该保护区的鹅喉羚冬季和春季适宜栖息面积均为10,000km2,夏季为12,000km2,秋季为15,000km2。估算该区域春季鹅喉羚数量为14,286头,夏季为6,628头,秋季为8,337头,冬季为19,677头。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和鹅喉羚长期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线取样法 荒漠 EQUUS hemionus gazellA subgutturosa sairensis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普氏原羚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1
6
作者 李迪强 蒋志刚 王祖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90-895,共6页
根据卫星遥感(TM)影像与野外——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的实地考察资料,结合数字化的地形图、植被图与土地利用图、交通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态信息系统(EIS)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采用生境评价方法HEP... 根据卫星遥感(TM)影像与野外——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的实地考察资料,结合数字化的地形图、植被图与土地利用图、交通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态信息系统(EIS)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采用生境评价方法HEP就人类活动对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生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影响普氏原羚生境适合度的因素主要为基质类型、坡度、水源远近、植被类型与人类活动。当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活动区的面积为7955km 2,最佳生境为典型草原,其次为灌丛沙地,折合适宜生境面积4664km 2。由于交通、居民点、农业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影响,普氏原羚仅分布在草地沙地边缘,其适宜分布区迅速减小,生境的适合度等级出现明显变化,最适生境缺损,折合最适生境面积511km 2。只占原来适合生境面积11% 。典型草原围栏与人为放牧影响,普氏原羚实际分布区面积只有350km 2,讨论了普氏原羚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生境分析 人类活动影响 羚羊
下载PDF
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数量化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刘丙万 蒋志刚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21,共7页
1998年 8月至 1 999年 8月 ,在湖东种羊场地区开展了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研究。在湖东—克图沙丘和草原交界处沿约 3 0km的样线开展种群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 ,共发现 5 82只普氏原羚。在研究中选择了 8类与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相关的生态因... 1998年 8月至 1 999年 8月 ,在湖东种羊场地区开展了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研究。在湖东—克图沙丘和草原交界处沿约 3 0km的样线开展种群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 ,共发现 5 82只普氏原羚。在研究中选择了 8类与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相关的生态因子 :植被类型、食物丰富度、草原围栏、隐蔽条件、人为干扰、距公路距离、距沙丘距离和距农业用地距离 ,研究了普氏原羚的生境选择。在研究中 ,将这些生态因子分别分成 3个等级 ,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普氏原羚在不同生境中出现的概率的预测性方程。通过对生态因子和普氏原羚在不同生境中出现的概率进行方差分析 ,判断影响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是人为干扰和围栏 ,其次为食物丰富度、距沙丘距离和农业用地距离 ,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生境选择 数量化分析 青海湖
下载PDF
普氏原羚的活动规律与生境选择 被引量:29
8
作者 李迪强 蒋志刚 王祖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7-24,共8页
普氏原羚生活在沙漠与干旱草原生态交错区(Ecotone)。青海湖畔沙漠中植被盖度较高,沙地沙蒿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多,而沙地柏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少。普氏原羚在沙地和距离沙地2~3km以内的地域内活动,利用起伏沙丘作... 普氏原羚生活在沙漠与干旱草原生态交错区(Ecotone)。青海湖畔沙漠中植被盖度较高,沙地沙蒿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多,而沙地柏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少。普氏原羚在沙地和距离沙地2~3km以内的地域内活动,利用起伏沙丘作为隐蔽生境。草原中的芨芨草群落、冷蒿—紫花针茅群落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取食场所。普氏原羚具晨昏型活动规律,在傍晚和清晨取食,其活动避开牛羊的取食时间。普氏原羚常常聚群活动,它们在繁殖期、育幼期和交配期形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群体的类型包括同性群、混合群和单一个体群。非繁殖季节普氏原羚雌雄分群活动。目前在人为活动影响下,普氏原羚很难进行季节性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活动规律 生境选择 青海湖
下载PDF
普氏原羚的历史分布与现状 被引量:37
9
作者 蒋志刚 冯祚建 +3 位作者 王祖望 陈立伟 蔡平 李永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1-245,共5页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曾分布于内蒙古和青海。现仅生存于青海湖东北部及西部的鸟岛、察拉滩和小北湖一带,数量不足300只,由于人类稠密地区的阻隔,位于青海湖西的种群与湖东北种群已无可能进行基因交流。由于种群小、易...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曾分布于内蒙古和青海。现仅生存于青海湖东北部及西部的鸟岛、察拉滩和小北湖一带,数量不足300只,由于人类稠密地区的阻隔,位于青海湖西的种群与湖东北种群已无可能进行基因交流。由于种群小、易被偷猎、生境破碎和无采食场所等原因,它们已是我国,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必须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否则,普氏原羚有可能在近期内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学 分布 羚羊
下载PDF
青海湖东-克图地区普氏原羚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3
10
作者 王秀磊 李迪强 +1 位作者 吴波 杨洪晓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3-220,共8页
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历史上曾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地,现仅分布在青海湖周边地区。作者通过2002–2004年不同季节的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以可食植物丰富度、坡度... 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历史上曾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地,现仅分布在青海湖周边地区。作者通过2002–2004年不同季节的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以可食植物丰富度、坡度、隐蔽条件和人类活动等为评价因子,采用生境评价模型,对普氏原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东-克图地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的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493.76hm2和18624.06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5%和60.15%;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的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减少了5.81%和33.09%,而不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38.90%。由于普氏原羚的生境受到居民地、道路、围栏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导致大量适宜生境丧失,生境隔离和破碎化日益加剧,建议重新规划保护区,将普氏原羚的适宜生境划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建立生境廊道,拆除部分围栏,以提高普氏原羚的生境质量,促进其种群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适宜性评价 青海湖 地理信息系统(GIS) 人类活动影响 珍稀濒危动物 2004年 周边地区 实地调查 可食植物 评价因子 隐蔽条件 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 生境质量 面积分 保护区 内蒙古 丰富度 分布区 研究区 居民地 破碎化
下载PDF
蒙古野驴、鹅喉羚和家畜的食物重叠 被引量:37
11
作者 初红军 蒋志刚 +3 位作者 兰文旭 王臣 陶永善 蒋峰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1-954,共14页
采用粪样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蒙古野驴、鹅喉羚及家羊、家马和家骆驼3种家养有蹄类春季、秋季和冬季食性组成及食物生态位。结果发现:(1)蒙古野驴、鹅喉羚和家畜主要采食针茅、驼绒藜、蒿和梭梭... 采用粪样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蒙古野驴、鹅喉羚及家羊、家马和家骆驼3种家养有蹄类春季、秋季和冬季食性组成及食物生态位。结果发现:(1)蒙古野驴、鹅喉羚和家畜主要采食针茅、驼绒藜、蒿和梭梭,但是,它们采食的植物科数和种数都不相同,各植物种类在食谱中所占的比例不同;(2)各个季节有蹄类动物两两之间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均在0.8以上,最低为0.832(冬季鹅喉羚和家马),最高达到0.986(秋季蒙古野驴和家羊;秋季家马和家羊),五种有蹄类之间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也达到了0.3以上。表明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上述野生动物及季节性进入该自然保护区的家畜之间均存在食物竞争;冬季积雪深,食物短缺,荒漠有蹄类易因冻饿及疾病等造成死亡。因此,应采取限制秋冬季进入该自然保护区,家畜数量及调整放牧区域等保护管理措施,对该区域荒漠有蹄类动物实施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野驴 鹅喉羚 食物重叠 营养生态位宽度
下载PDF
新疆鹅喉羚的种群结构 被引量:30
12
作者 高行宜 许可芬 +1 位作者 姚军 贾泽信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4-18,共5页
1992年8~9月和1993年9月,作者在新疆北部鹅喉羚北疆亚种(GazellasubguttrosaSairensis)分布区(天山以北)设置19条样带,总长818km,观测点至动物的平均垂直距离248.3m,面积... 1992年8~9月和1993年9月,作者在新疆北部鹅喉羚北疆亚种(GazellasubguttrosaSairensis)分布区(天山以北)设置19条样带,总长818km,观测点至动物的平均垂直距离248.3m,面积405.8km2的调查统计,见鹅喉羚62群次,共221只。样带中动物的平均密度为0.71±0.17只/km2。对能判别性别和成幼的16条样带中的37群次113只统计,雌:雄=1:1.05,成:幼=2.4:1。对8条样带中的16群次50只统计,母:仔=1:1.4。1993年2月和10月,我们还在新疆南部鹅喉羚南疆亚种(G.s.yarkandensis)分布区(天山以南),设置8条样带,长230km,平均垂直距离299m,面积116km2的调查统计,见鹅喉羚17群次51只,平均密度0.57±0.26只/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种群结构 密度 新疆
下载PDF
青海湖草原围栏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兼论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保护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丙万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26-331,共6页
青海省海晏县克图地区是我国特有动物普氏原羚 (Procapraprzewalskii)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我们于 2 0 0 1年 6月、7月和 8月在该地区开展了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的比较研究。围栏内无家畜放牧 ,主要草食野生动物为普氏原羚 ;围栏外为草食家... 青海省海晏县克图地区是我国特有动物普氏原羚 (Procapraprzewalskii)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我们于 2 0 0 1年 6月、7月和 8月在该地区开展了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的比较研究。围栏内无家畜放牧 ,主要草食野生动物为普氏原羚 ;围栏外为草食家畜放牧区。我们发现 ,自从 1999年建立草原围栏以后 ,围栏内外植物群落产生了明显差异 :(1)地上生物量。 6月份围栏外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围栏内 (df =39,p <0 .0 5 ) ;7、8月份围栏外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围栏内 (df=39,p <0 .0 5 )。 (2 )植物高度。 6月份围栏外的植物高度显著低于围栏内 (df =39,p <0 .0 5 ) ;7、8月份围栏外的植物高度与围栏内植物高度差异不显著 (df=39,p >0 .0 5 )。 (3)植物盖度。 6、7月份围栏外植物盖度显著低于围栏内 (df =19,p <0 .0 5 ) ;8月份围栏内外的植物盖度差异不显著 (df =19,p >0 .0 5 )。(4)牧草的比例。围栏外明显低于围栏内 (df =6 ,p <0 .0 5 ) ;围栏外非牧草的比例明显高于围栏内 (df =6 ,p <0 .0 5 )。 (5 )生物多样性。植物生长季节围栏外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围栏内 (df =6 ,p <0 .0 5 )。在草原生态系统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研究结果比较的基础上 ,讨论了草食动物采食强度对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影响和围栏与野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草原围栏 植物群落 普氏原羚 草原生态系统 濒危动物保护
下载PDF
普氏原羚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陈立伟 冯祚建 +3 位作者 蔡平 李永波 陈洪舰 蒋志刚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2-183,17-24,共12页
在春(3~4月)、夏(6~7月)、秋(9~10月)3个季节内对385只次个体进行了231092s(64.19h)目标观察。对普氏原羚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做了比较和方差分析:春、夏及春、秋两季间的采食时间比例差异显著(分别... 在春(3~4月)、夏(6~7月)、秋(9~10月)3个季节内对385只次个体进行了231092s(64.19h)目标观察。对普氏原羚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做了比较和方差分析:春、夏及春、秋两季间的采食时间比例差异显著(分别为D=0.1967>D0.05及D=0.2556>D0.05);移动时间比例在夏季与秋季间的差异极显著(D=0.05686>D0.01);在春秋、夏秋间的站立凝视时间比例的差异极显著(分别为D=0.10784>D0.01及D=0.07882>D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行为 时间分配 活动格局
下载PDF
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的种群结构 被引量:25
15
作者 蒋志刚 李迪强 +2 位作者 王祖望 朱申武 魏万红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8-162,共5页
普氏原羚是中国的特有动物。 1986年在青海湖地区仅发现 35 0只普氏原羚 ,分布于鸟岛、湖东 克图和元者 3个种群之中。 1996~ 1998年 7月至 8月 ,我们沿设定的 10条样线对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进行了考察。调查样线总长度为 37 5 5km... 普氏原羚是中国的特有动物。 1986年在青海湖地区仅发现 35 0只普氏原羚 ,分布于鸟岛、湖东 克图和元者 3个种群之中。 1996~ 1998年 7月至 8月 ,我们沿设定的 10条样线对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进行了考察。调查样线总长度为 37 5 5km。观察记录距样线两侧 10 0m以内普氏原羚足迹链和狼足迹链、粪堆和尿迹。同时记录观察样线两侧 6 0 0m以内的普氏原羚个体 ,记录群体大小、性别和年龄 ,然后 ,计算单位样带面积上普氏原羚和狼的密度。 1997年湖东 克图种群雄羚占 2 9%、雌羚占 5 0 %和幼羚占 2 1% ;元者种群雄羚占 2 9%、雌羚占 43%和幼羚占 2 7%。狼捕食是 1997年湖东 克图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湖东 克图沙漠中 ,1996年普氏原羚群体大小为 9 0± 6 9只 (平均数±方差 ) ,密度为 3 19± 3 5 9只 /km2 ,而 1997年为 4 2± 3 9只 /km2 ,密度为 1 14± 1 0 9只 /km2 。 1997年冬季猎狼后 ,湖东 克图种群数量回升到 2 14± 3 13只 /km2 ,幼羚占群体的2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濒危动物 种群动态 青海湖地区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23
16
作者 张洪茂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1期12-15,共4页
利用数量化理论对川西北高原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有水源、植被类型、隐蔽条件,次要因子为食物丰盛度、人为干扰和海拔高度;其最适生境为隐蔽条件较好、水源较近的草甸草原。
关键词 川西北高原 藏原羚 数量化理论 生境选择 夏季
下载PDF
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丙万 蒋志刚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9-316,共8页
从 1998年 8月到 2 0 0 0年 6月 ,我们在青海省共和县和海晏县利用系统取样法测定了植物的地上生物量 ,利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目标动物记录法研究了约 2 0 0只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和采食时间 ,同时研究了普氏原羚对采食生境的选择... 从 1998年 8月到 2 0 0 0年 6月 ,我们在青海省共和县和海晏县利用系统取样法测定了植物的地上生物量 ,利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目标动物记录法研究了约 2 0 0只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和采食时间 ,同时研究了普氏原羚对采食生境的选择。我们发现 :(1)采食是普氏原羚的主要活动之一 ,占其活动时间的 40 0 %~6 5 6 %。普氏原羚晨昏采食时间超过总采食时间 82 9% ;(2 )普氏原羚在人为干扰小、食物丰富度高的地方采食 ,人为干扰与食物丰富度对普氏原羚的采食活动影响显著 (P <0 0 1) ;(3)普氏原羚是广食性物种 ,共取食16科 5 0种植物 ,其食物组成季节性差异极为显著 (P <0 0 1) ;(4 )食物资源影响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普氏原羚的食物中从 11月份到第二年 5月会出现替代性食物狼毒和马蔺 ,食物中狼毒和马蔺的比例随食物资源的下降而上升 ;在 5月份 ,偶吃性食物沙蒿所占比例最大 ,为 13 8% ;(5 )普氏原羚选择芨芨草草原以及其它食物丰富度高、隐蔽条件好和人类干扰少的生境作为采食区 ;几乎不在围栏内采食 ,但常在距离围栏 1km内的生境中采食 ,对距离围栏 1km以上的采食生境的选择为随机选择 ;普氏原羚不在沙丘中采食 ,而在沙丘边缘的生态交错带采食。基于以上结果 ,我们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采食对策 青海湖 人类活动 高原生态系统
下载PDF
夏季可可西里雌性藏原羚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26
18
作者 连新明 李晓晓 +2 位作者 颜培实 张同作 苏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3-670,共8页
2005和2010两年的6—8月,在可可西里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记录藏原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所有行为被划分为觅食、警戒、躺卧、移动和其它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觅食和躺卧是藏原羚的主要行为类型,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2.02±2... 2005和2010两年的6—8月,在可可西里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记录藏原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所有行为被划分为觅食、警戒、躺卧、移动和其它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觅食和躺卧是藏原羚的主要行为类型,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2.02±2.22)%和(31.21±2.71)%,警戒、移动和其它3种行为类型时间比例依次减少。藏原羚的集群大小为1—10和12只,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加,藏原羚的觅食时间增加,警戒时间减少,但其余3种行为类型与集群规模无显著相关性。与无羔藏原羚个体相比,有羔藏原羚的移动行为所占比例较高,而躺卧比例较低,觅食、警戒和其它3种行为类型差异不显著。一天中,藏原羚的觅食行为存在3个高峰,分别为8:00—8:59,10:00—12:59和16:00—19:59;躺卧行为的变化趋势与觅食行为相反;警戒行为仅有1个高峰,为14:00—14:59。5种行为类型在各时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行为时间分配 集群规模 繁殖状态 活动节律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鹅喉羚采食地的特征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杨维康 乔建芳 +1 位作者 姚军 高行宜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5-360,共6页
2001~2003年5月和9月,通过野外直接观察采样的方法,我们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木垒地区鹅喉羚的采食地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南部,分布着以盐生假木贼和蒿为主的低矮小半灌木,其间散布有木本猪毛菜和驼绒藜为优势种的条块状高灌丛.鹅喉羚... 2001~2003年5月和9月,通过野外直接观察采样的方法,我们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木垒地区鹅喉羚的采食地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南部,分布着以盐生假木贼和蒿为主的低矮小半灌木,其间散布有木本猪毛菜和驼绒藜为优势种的条块状高灌丛.鹅喉羚多在灌丛块中采食.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采食地内的植物种数、植被盖度和植被高度都显著高于对照地中相应成分.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鹅喉羚采食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植物种数和植被盖度.在研究区北部,分布着以沙生针茅和木地肤为主的植被,其间散布有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沙丘上各种灌木发育较好,鹅喉羚多在沙丘上觅食.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采食地内的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以及蛇麻黄、木地肤和驼绒藜的盖度都显著高于对照地中相应成分.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鹅喉羚采食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蛇麻黄、木地肤、扁果木蓼盖度和植物种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采食地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莹 徐文轩 +3 位作者 杨维康 乔建芳 刘伟 夏参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0,共10页
在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区约1447km2作为评价区,基于2005年以来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野外调查和样方采集,利用模糊赋值法建立生境评价模型,结合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植被类型、坡度、坡向和人类... 在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区约1447km2作为评价区,基于2005年以来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野外调查和样方采集,利用模糊赋值法建立生境评价模型,结合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植被类型、坡度、坡向和人类干扰活动为评价因子进行生境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实际生境面积分别为1146.9km2、1137.1km2、991.6km2和499.8km2,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9.3%、78.6%、68.5%和34.5%;其中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04.1km2、599.4km2、303.6km2和56.2km2,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0%、41.4%、21.0%和3.9%。人类活动影响下,一些潜在生境转变为不适宜生境,春、夏、秋、冬四季生境分别丧失4.0%、3.1%、4.3%和48.5%。在各种人类活动中,居民点、国道、采矿点对鹅喉羚生境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使其质量有所降低,但未造成严重影响;而冬季牧民的放牧行为,导致鹅喉羚的适宜生境被家畜占据,鹅喉羚生境质量大面积下降。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生境适宜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 人类活动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