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连起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3,108,共21页
在谈论文人画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时,学界几乎都集中地注意到三个人——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但是,苏、赵、董三人的文人画理论是非常不同的,他们的审美旨趣、创作实践更具有明显的区别。苏轼讲的文人画... 在谈论文人画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时,学界几乎都集中地注意到三个人——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但是,苏、赵、董三人的文人画理论是非常不同的,他们的审美旨趣、创作实践更具有明显的区别。苏轼讲的文人画是士人画,结合他强调的士人画的特征及题材的象征意义,明显可以看出其在"高逸人品"、"不可荣辱"方面与董其昌是根本不应该相提并论的。本文旨在分析苏、赵、董三人在文人画发展中各自起到的作用,探讨他们为当时及后世文人画发展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赵孟頫 董其昌 文人画 士人画 笔墨
原文传递
试论清康熙帝书法的渊源、分期与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杨丹霞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9-104,共16页
在书法研究中,康熙皇帝玄烨的书法,往往是作为书法史发展的背景被寥寥数语一带而过,而他与同时期的书家相较,其习书历程、创作分期及各种书体的特点,既具一般习书者的共性,也因其特殊的身份,使他的好尚直接影响了清初书风的形成和嬗变... 在书法研究中,康熙皇帝玄烨的书法,往往是作为书法史发展的背景被寥寥数语一带而过,而他与同时期的书家相较,其习书历程、创作分期及各种书体的特点,既具一般习书者的共性,也因其特殊的身份,使他的好尚直接影响了清初书风的形成和嬗变。作者认为,客观地梳理和剖析玄烨的书法,不仅可以促进对清代帝王书画家的个案研究,而且对探讨满族贵戚浸淫书画艺术并不断汉化的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烨 董其昌 临仿 沈荃 书体 分期 书坛正统 宗室风尚
原文传递
董其昌对晚明青绿山水画发展大转变的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颜晓军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8-46,共19页
晚明开始,由董其昌引导的文人画群体对青绿山水画进行了一场大变革。青绿山水不仅是董其昌很重要的一种代表性绘画风格,而且也体现了他的文人画思想。本文结合作品与文献,从绘画技法与理论两方面,讨论了董其昌所总结的青绿山水画脉络与... 晚明开始,由董其昌引导的文人画群体对青绿山水画进行了一场大变革。青绿山水不仅是董其昌很重要的一种代表性绘画风格,而且也体现了他的文人画思想。本文结合作品与文献,从绘画技法与理论两方面,讨论了董其昌所总结的青绿山水画脉络与风格特征,并兼及"北宗"画家与张僧繇、杨升、杨瑄等人的风格关系。文章同时论及了董其昌青绿山水画风格的形成及其对明清及近世画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绿山水画 董其昌 文人画思想“北宗”画家
原文传递
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文斌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96-98,108,共4页
“和”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和是贯穿文人画理论始终的最高审美理想。通过对董其昌论画文字的解读,试图对其文人画的中和审美理想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董其昌 文人画 画理 审美理想 中和 文字 古代中国 解读 文化 基本精神
下载PDF
京口张觐宸、张孝思祖孙的书画鉴藏活动
5
作者 车旭东 《艺术探索》 2024年第3期29-41,共13页
晚明京口张觐宸的书画收藏甚富,董其昌多次前往其培风阁寓目,后张孝思继承了培风阁的藏品。据家谱和家集考察张氏家族,张觐宸与张孝思是祖孙关系。张氏以乐施行义和崇文尚儒为家风,是镇江一带饶有声望的文化世家。张觐宸的书画名迹主要... 晚明京口张觐宸的书画收藏甚富,董其昌多次前往其培风阁寓目,后张孝思继承了培风阁的藏品。据家谱和家集考察张氏家族,张觐宸与张孝思是祖孙关系。张氏以乐施行义和崇文尚儒为家风,是镇江一带饶有声望的文化世家。张觐宸的书画名迹主要得自董其昌和项元汴子嗣,身后又全部传与张孝思。张孝思能书擅画,与清初文人书画家笪重光、查士标等交游较多。而其晚年,家藏陆续散出,由笪重光、王永宁、梁清标等人递藏,后大多汇入清内府。张氏的收藏与交游是明末清初江南活跃的书画鉴藏活动的重要代表与缩影,更对当时诸多书画家的创作具有启发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觐宸 张孝思 京口张氏 董其昌 书画收藏
下载PDF
地域联结与身份互动——晚明徽商吴廷的书画交游之路
6
作者 董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4,I0011,共8页
晚明徽商吴廷富于书画名迹收藏,与松江董其昌、麻城刘承禧互有往来,三人形成了一种跨越地域的“三角交游”格局,体现出晚明时期书画鉴藏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流通性。徽商吴廷、文官董其昌、武将刘承禧,亦通过书画这一媒介建构起了不俗的... 晚明徽商吴廷富于书画名迹收藏,与松江董其昌、麻城刘承禧互有往来,三人形成了一种跨越地域的“三角交游”格局,体现出晚明时期书画鉴藏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流通性。徽商吴廷、文官董其昌、武将刘承禧,亦通过书画这一媒介建构起了不俗的人情关系,凸显出晚明区域竞争背景下的一种地域联结与身份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廷 董其昌 刘承禧 地域 交游
下载PDF
慷慨任气与雅正平和——论董其昌馆课诗的两种风格
7
作者 卢富清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5-49,共5页
董其昌是晚明最负盛名的书画家,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不俗成就。他在翰林院任庶吉士期间创作的馆课诗,虽沾染有歌功颂德的典丽之气,但整体上表现为慷慨任气与雅正平和两种风格,部分诗篇的风骨气象与同题材的唐诗相比也不遑多让。探究董... 董其昌是晚明最负盛名的书画家,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不俗成就。他在翰林院任庶吉士期间创作的馆课诗,虽沾染有歌功颂德的典丽之气,但整体上表现为慷慨任气与雅正平和两种风格,部分诗篇的风骨气象与同题材的唐诗相比也不遑多让。探究董其昌创作的馆课诗,不仅有助于了解他杰出的文学才能,对研究他早年的心境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庶吉士制度 馆课诗 诗歌风格
下载PDF
董其昌山水画论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施荣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110-114,共5页
董其昌山水画论的美学意义:一是概括了董氏山水画论的基本美学倾向;二是总结了董其昌丰富而又有创新意识的山水画艺术实践;三是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美学风貌;四是描述了"南宗"画派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美学追求。
关键词 董其昌 山水画 南北宗 文人画 平淡秀润
下载PDF
董其昌离京与万历中期政治文化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邓昱全 陈宝良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4,共8页
董其昌的人生轨迹,由“娴熟政治”转向“精于艺术”的关键,在于万历己亥京察时突然离开京职而转任地方官。对于此次离京原由,文献大多隐晦含混,学者们异说歧出,大致有隐逸、立储数种。从董其昌十年翰林生涯的积极态度来看,可以说明其离... 董其昌的人生轨迹,由“娴熟政治”转向“精于艺术”的关键,在于万历己亥京察时突然离开京职而转任地方官。对于此次离京原由,文献大多隐晦含混,学者们异说歧出,大致有隐逸、立储数种。从董其昌十年翰林生涯的积极态度来看,可以说明其离京实属被迫,与隐逸追求的关联不大。透过好友区大相的送别诗,立储之说亦非真相。重检己亥京察的政治程序,沈一贯所上的密疏,以及他所推动的令翰林等四衙门官僚外迁任职,才是董其昌离京的关键所在。对董其昌个人而言,离京导致他此后二十年间再难回到北京任职。但“四衙外迁”是由来已久的政治文化,沈一贯的政治行动,是基于整体的朝局考量。这已足以证明,短时段的个人政治浮沉,与中时段的政治文化冲突之间,确乎存在着历史认知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沈一贯 京官外迁 政治文化
下载PDF
《环翠堂园景图》与晚明文化人格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高元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32-137,共6页
钱贡的《环翠堂园景图》表现明代戏曲家汪廷讷的园林生活,为明代官员乡间生活提供了图像资料,非常珍贵。此图既反映了吴派高士园林图与商业文化结盟走向名士风流的文化取向,又与董其昌、陈继儒捍卫山林高士独立人格的草堂精神有别,是明... 钱贡的《环翠堂园景图》表现明代戏曲家汪廷讷的园林生活,为明代官员乡间生活提供了图像资料,非常珍贵。此图既反映了吴派高士园林图与商业文化结盟走向名士风流的文化取向,又与董其昌、陈继儒捍卫山林高士独立人格的草堂精神有别,是明末官员家园意识的另一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翠堂园景图》 董其昌 名士 坐隐先生
下载PDF
从董其昌的题跋看他的书画鉴定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连起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9,共14页
董其昌是晚明的书画大家,他借禅论书画,其书画的理论和鉴定意见,至今仍有很大影响。通过对他的一些书画题跋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题跋作为艺术创作的心得体会,有很多是言前人所未言的创见;但作为书画鉴定的方法和判断,则有不少是错误的... 董其昌是晚明的书画大家,他借禅论书画,其书画的理论和鉴定意见,至今仍有很大影响。通过对他的一些书画题跋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题跋作为艺术创作的心得体会,有很多是言前人所未言的创见;但作为书画鉴定的方法和判断,则有不少是错误的。进一步剖析和考订,可以看出,董其昌的鉴定方法往往是命题式的。而支配这种方法的思想,除去禅的外表,仍是晚明占主导地位的阳明心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禅宗 王维 江山雪霁图 雪江归棹图 兰亭序 兰亭诗 戏鸿堂帖 洛神十三行
原文传递
康熙对古代书家的学习及其宗王喜董的书法观 被引量:5
12
作者 梁骥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113,共13页
康熙对古代书家作品有着较为广泛的学习取法。《石渠宝笈》中著录了康熙临摹二王以降包括智永、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祝允明等名家书迹169件,其中临摹董其昌的作品最多,有63件。从这些作品的时间分布看... 康熙对古代书家作品有着较为广泛的学习取法。《石渠宝笈》中著录了康熙临摹二王以降包括智永、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祝允明等名家书迹169件,其中临摹董其昌的作品最多,有63件。从这些作品的时间分布看,康熙从少年时代开始直到晚年,对古代书家作品的学习都不曾间断。《石渠宝笈》和《佩文斋书画谱》著录了较多康熙对古代书迹的题跋。通过对这些题跋的梳理,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康熙推重晋人书法,以二王作为评价包括董其昌在内的书家水平高下的标准,宗王喜董成为康熙重要的书法观念。同时,其在题跋中也表达了学书是为政余暇之事、书家当重人品修养的主张。康熙宗王喜董书法观念的形成,有书法发展时代背景和自身喜好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 临摹 书法观 宗王喜董
原文传递
论清前期赵董书法接受的褒贬分歧及原因——以题跋文献为中心
13
作者 杨庆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3,I0010,共7页
赵孟、董其昌书法在清代前期的接受褒贬不一,较为复杂,其中原因有待厘清。从题跋文献来看,清前期关于赵董的接受,分别存在“世道日下”与“振其坠绪”,“顿失古意”与“晋唐威仪”两组截然相反的代表性观点。“得晋人韵”是清前期赵董... 赵孟、董其昌书法在清代前期的接受褒贬不一,较为复杂,其中原因有待厘清。从题跋文献来看,清前期关于赵董的接受,分别存在“世道日下”与“振其坠绪”,“顿失古意”与“晋唐威仪”两组截然相反的代表性观点。“得晋人韵”是清前期赵董接受褒贬分歧的关捩。在碑学视野下,清前期赵董接受问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当代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跋 赵孟 董其昌 清代 帖学
下载PDF
论董其昌画论中的审美主体思想
14
作者 丁弋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在意象创构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董其昌始终强调对审美主体的重视,也对审美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董其昌的审美主体思想体现了其审美意识的高度自觉性,也在宋元绘画创作和理论建设深厚底蕴带来的土壤和桎梏的双重作用... 在意象创构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董其昌始终强调对审美主体的重视,也对审美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董其昌的审美主体思想体现了其审美意识的高度自觉性,也在宋元绘画创作和理论建设深厚底蕴带来的土壤和桎梏的双重作用下表现出了强烈的张力,对后世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画论 审美主体 寄乐 气韵
下载PDF
徐渭、董其昌文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长安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6-40,共5页
徐渭、董其昌二人深受晚明心学思想 (特别是王学左派 )影响 ,具有“狂者”精神。在文论上他们都反对前后七子提倡的复古之风 (徐激烈尖锐 ,董温文尔雅 ) ,都提倡具有真性情的文章 (徐提倡“真我”、“本色”,董提倡“淡”、“真种子”... 徐渭、董其昌二人深受晚明心学思想 (特别是王学左派 )影响 ,具有“狂者”精神。在文论上他们都反对前后七子提倡的复古之风 (徐激烈尖锐 ,董温文尔雅 ) ,都提倡具有真性情的文章 (徐提倡“真我”、“本色”,董提倡“淡”、“真种子”、“真血脉”、“悟”) ,但由于他们思想倾向 (徐倾向于道 ,董倾向于禅 )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巨大差异和由此造成雅俗观念的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渭 董其昌 文论 比较
下载PDF
“富春样”与黄公望——董其昌——王原祁谱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建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0-87,72,共9页
黄公望的历史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国古代山水画布局建立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范式,并且衍生出新的黄公望绘画语群,即所谓"富春样"。这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符号,而是一种传承不断的"传统"、一种"文人精神"。董其... 黄公望的历史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国古代山水画布局建立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范式,并且衍生出新的黄公望绘画语群,即所谓"富春样"。这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符号,而是一种传承不断的"传统"、一种"文人精神"。董其昌和王原祁等人正是沿着其轨迹,在继承与修正中完善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春样 黄公望 董其昌 王原祁 谱系
下载PDF
寓浓郁于古淡中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设色研究
17
作者 徐一卜 《流行色》 2023年第4期104-106,共3页
董其昌(1555-1636)作为明代书画界的翘楚人物,提出南北宗论和仿古理论,但其笔下的设色山水又和前人所绘的青绿山水有本质上的不同,这是他在仿古中不断创新的体现。他师法古人之时又师法自然,笔法虚和取韵,用墨秀润淡雅,设色古朴清新。... 董其昌(1555-1636)作为明代书画界的翘楚人物,提出南北宗论和仿古理论,但其笔下的设色山水又和前人所绘的青绿山水有本质上的不同,这是他在仿古中不断创新的体现。他师法古人之时又师法自然,笔法虚和取韵,用墨秀润淡雅,设色古朴清新。创作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秋兴八景图册》是董其昌晚年的设色经典之作,该画册的笔墨与色彩交相辉映,意境空灵,设色雅致。本文通过分析《秋兴八景图》的用墨和设色特点,探究董其昌的山水画设色理念与实践创新,以及这种创新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 设色特点 墨分五色
下载PDF
仿古如参禅:禅对董其昌绘画之影响
18
作者 王中旭 《故宫学刊》 2023年第1期128-143,共16页
董其昌学禅和学画大约同时,但是董在青年时期参禅即达到一定的境界,他对禅的悟入要早于对画的悟入。于董而言,“南北宗”诸画家的皴法、笔墨,就像是禅宗中的则则公案、话头。自董青年时代始,他仿古绘画的一个基本特点即仿而不似,这与禅... 董其昌学禅和学画大约同时,但是董在青年时期参禅即达到一定的境界,他对禅的悟入要早于对画的悟入。于董而言,“南北宗”诸画家的皴法、笔墨,就像是禅宗中的则则公案、话头。自董青年时代始,他仿古绘画的一个基本特点即仿而不似,这与禅家“见过于师,方堪传授”的思维方式相通。合参和圆融是董在绘画上仿而不似的重要法门。董59岁及以后多次在论书中引用禅家“拆肉还父,拆骨还母”的典故,其所阐述的理趣与董“画须熟外熟”“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等绘画理论相似,体现了他晚年绘画所追求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仿古绘画 参禅 画禅
原文传递
从画道、画品的角度看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郁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7-84,共8页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不仅是借禅论画,其中还包含着他基于禅学修养而对绘画一种的特殊理解和对画品的特殊要求。他是在泯灭能所的当下真实意义上理解绘画的,要求画中的境界是当下所现的自在之境一念普现的无妄乐境。南宗绘画展现了当下真实...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不仅是借禅论画,其中还包含着他基于禅学修养而对绘画一种的特殊理解和对画品的特殊要求。他是在泯灭能所的当下真实意义上理解绘画的,要求画中的境界是当下所现的自在之境一念普现的无妄乐境。南宗绘画展现了当下真实意,是“一”,所以合乎画道;北宗绘画不能展现当下真实意,是“二”,所以不合画道。他要求的画品是无冲突、无对立的天真烂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南北宗论 画道 画品
下载PDF
据程嘉燧跋文无法判断董其昌《山居图》纪年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洪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2-98,共7页
董其昌《山居图》被认为是其现存最早的一幅作品,一般认为创作年份为1582-1583年之间,主要证据来自图上程嘉燧的题跋。但结合"初上第"一语和董其昌科举经历判断,此图至少应为万历十七年(1589)之后的作品,"视仿北宋"... 董其昌《山居图》被认为是其现存最早的一幅作品,一般认为创作年份为1582-1583年之间,主要证据来自图上程嘉燧的题跋。但结合"初上第"一语和董其昌科举经历判断,此图至少应为万历十七年(1589)之后的作品,"视仿北宋"也明确暗示是董其昌入京接触宋代传统之后的画风;跋文中"壬午"、"癸未"两个纪年难以确解,"设色精工"更是无据可依。事实上这幅作品既有着明显黄子久风格,又显董氏中期画风直皴法特征之端倪。程嘉燧跋文内容本身包含无法解释的矛盾,提示我们在利用画跋作为作品纪年证据进行研究时,无论是自跋还是他跋都应慎之又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山居图 纪年 程嘉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