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灸温的艾灸抗炎效应及TRPV1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5
1
作者 周攀 张建斌 +2 位作者 王玲玲 季辉 谢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43-114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灸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38℃艾灸组、45℃艾灸组、CPZ+45℃组,每组8只,以弗氏完全佐剂制备佐剂性关节炎模型。... 目的:探讨不同灸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38℃艾灸组、45℃艾灸组、CPZ+45℃组,每组8只,以弗氏完全佐剂制备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后3组于"肾俞"、"后三里"给予每天每穴10 min治疗,控制穴区温度为(38±1)℃或(45±1)℃。CPZ+45℃组先在穴区涂抹TRPV1阻断剂辣椒平CPZ溶液,每10 min涂1次,30 min后再予45℃艾灸治疗。治疗5 d后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的浓度。结果:模型组TNF-α、IL-1β较空白组显著升高。38℃组TNF-α较模组型降低,而IL-1β无统计学意义,45℃组TNF-α、IL-1β较模型组显著降低。45℃组TNF-α、IL-1β较38℃组明显降低。CPZ+45℃组TNF-α、IL-1β较45℃组明显升高。结论:灸法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灸温的高低直接影响治疗疗效,TRPV1在感知灼痛温度(>43℃)后,参与了艾灸抗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因子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下载PDF
艾灸疗法中灸感、灸温、灸量与灸效关系 被引量:33
2
作者 王桂英 王耀帅 王玲玲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519-1521,共3页
通过梳理古医籍中关于灸感、灸温、灸量及灸效的记载,探讨其相关关系,提出艾灸的温通作用与灸感、灸温、灸量、灸效等密切相关,灸感、灸量和灸温相互影响,艾灸临床要严格操作,控制好灸量、灸温、灸感,才能取得最佳灸效。
关键词
原文传递
不同灸温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IL-2及TNF-α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季辉 王玲玲 +1 位作者 周攀 谢波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7期597-59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灸温下艾灸对于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IL-1β、IL-2及TNF-α含量的影响,为艾灸的局部抗炎免疫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CA)造模法制备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AA)。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出8只作为正常组... 目的观察不同灸温下艾灸对于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IL-1β、IL-2及TNF-α含量的影响,为艾灸的局部抗炎免疫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CA)造模法制备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AA)。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出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24只均造模处理,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8只。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采用灸法治疗,治疗1组将施灸穴位局部温度控制在(38±1)℃,治疗2组将施灸穴位局部温度控制在(45±1)℃。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1β、IL-2及TNF-α含量。结果模型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血清IL-1β、IL-2及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组血清IL-2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组血清IL-1β、IL-2及TNF-α含量与模型组和治疗1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具有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提高IL-2含量作用,且45℃灸温能够提高艾灸的作用。艾灸抗炎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提高IL-2含量来缓解机体炎症反应,且艾灸作用发挥需要适宜的灸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法 佐剂性关节炎 细胞因子 大鼠 IL-1Β IL-2 TNF-Α
下载PDF
艾灸温通调脂临床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张会芳 王玲玲 +1 位作者 张建斌 姜劲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8期871-874,879,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灸温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组分、血清Ox-LDL、ET-1、NO、ET-1/NO的影响,探讨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方法:将4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45℃和38℃组,各21例。两组通过调节艾火和穴位皮... 目的:观察不同灸温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组分、血清Ox-LDL、ET-1、NO、ET-1/NO的影响,探讨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方法:将4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45℃和38℃组,各21例。两组通过调节艾火和穴位皮肤的距离及弹灰的频率控制温度,并用测温仪精确监测皮肤温度。每次每穴治疗10min,隔日1次,6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12周)后,肘静脉采血10mL,检测患者血脂7项及血清Ox-LDL、ET-1、NO等指标。结果:45℃组调脂效应明显,降低TC、TG的作用优于38℃组(P<0.05),45℃组艾灸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Ox-LDL、ET-1、ET-1/NO均明显降低(P<0.001),45℃艾灸对Ox-LDL、NO、ET-1/NO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38℃。结论:45℃艾灸刺激调脂通脉的作用优于38℃,温度影响艾灸疗效,适宜的温度刺激是艾灸取效的关键因素,TRPV1可能介导艾灸以"温"促"通"效应机制,灼与痛之间的灸感是取效最佳灸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下载PDF
灸温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柳 马海丽 +2 位作者 廖巧静 韩琼 叶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95-98,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施灸温度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为后期研究做好一定的基础。方法将3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灼感组(36.8~43.5℃)和温感组(32.8~35.8℃)各15例,进行分配隐藏及盲法。每次施灸30min,每日施灸1... 目的观察不同施灸温度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为后期研究做好一定的基础。方法将3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灼感组(36.8~43.5℃)和温感组(32.8~35.8℃)各15例,进行分配隐藏及盲法。每次施灸30min,每日施灸1次,5次为1个疗程,共干预4个疗程。选用MAS、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分别进行评定痉挛程度、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意向性(ITT)分析。结果干预后4个疗程与干预前组内比较,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0.05),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两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在时间效应与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痉挛程度在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依从性好,未发现不良反应,在提高脑卒中痉挛肢体功能方面,热灼感灸温与温感灸温均有一定疗效,且热灼感灸温优于温感灸温,为此类温度反应障碍的患者提供灸法客观数据指导,可适当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偏瘫 卒中 运动功能 随机对照预实验
原文传递
热敏灸炼脐术技术要素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波 陈彦奇 +1 位作者 周崇秀 陈日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65-967,共3页
在热敏灸得气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下,解析李梴《医学入门》中炼脐灸法的技术要素,认为灸温与灸时参数是关键,并建立"量化艾绒、定量加绒"的标准以达到适宜灸温与灸时,创立热敏灸炼脐术,再现了李梴炼脐灸法"一身烘热、一身... 在热敏灸得气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下,解析李梴《医学入门》中炼脐灸法的技术要素,认为灸温与灸时参数是关键,并建立"量化艾绒、定量加绒"的标准以达到适宜灸温与灸时,创立热敏灸炼脐术,再现了李梴炼脐灸法"一身烘热、一身微汗、一身轻松"的神奇效应。热敏灸炼脐术临床多用于胃脘痛、泄泻、便秘、痛经、阳痿等病证的治疗,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敏炼脐术 炼脐法 医学入门
原文传递
不同灸温对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杨柳 马海丽 +3 位作者 葛莉 廖巧静 韩琼 叶玲 《康复学报》 2018年第4期22-2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施灸温度对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疗效的差异,为患者提供适宜、客观的施灸温度。方法:选取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灼感组和温感组各40例,热灼感组给予36.8~43.5℃施灸,温感组给予32.8~35.8℃施灸,每次施灸30 min,1次... 目的:观察不同施灸温度对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疗效的差异,为患者提供适宜、客观的施灸温度。方法:选取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灼感组和温感组各40例,热灼感组给予36.8~43.5℃施灸,温感组给予32.8~35.8℃施灸,每次施灸30 min,1次/d,5次/疗程,持续干预4个疗程。选用改良Ashworth、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定,采用意向性分析统计方法。结果:干预4个疗程末与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灼感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疗程末,2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干预前差值均大于相应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灼感组效果更佳。结论:2种施灸温度干预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均能有效改善肢体痉挛,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热灼感组疗效优于温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肢体痉挛 偏瘫
下载PDF
浅析灸感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和蕊 赵百孝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2217-2219,2224,共4页
灸感是气至病所的一种标志体现,也是影响艾灸疗效的重要前提。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描述灸感的表现形式,分析灸感的影响因素与艾灸不同作用因素、机体不同状态、环境因素等有关。艾灸的不同作用因素主要从艾灸方法、灸量和灸... 灸感是气至病所的一种标志体现,也是影响艾灸疗效的重要前提。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描述灸感的表现形式,分析灸感的影响因素与艾灸不同作用因素、机体不同状态、环境因素等有关。艾灸的不同作用因素主要从艾灸方法、灸量和灸温3个方面进行阐释;机体不同状态包括年龄、邪正盛衰、施灸部位;环境因素主要指四时和地域对灸感的影响。通过分析论述以上3个方面对灸感的影响,以期在临床中更加重视艾灸经络感传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地域
下载PDF
隔物灸不同灸量对灸温影响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熊罗节 田岳凤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0期1-5,共5页
本研究探讨近10年艾灸研究中隔物灸与灸量对灸温的相关研究概况,为艾灸防治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从隔物灸、灸量及灸量对灸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总结显示出不同隔物类型及不同灸量对灸温均存在差异性影响。此外,艾灸治疗中对灸温... 本研究探讨近10年艾灸研究中隔物灸与灸量对灸温的相关研究概况,为艾灸防治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从隔物灸、灸量及灸量对灸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总结显示出不同隔物类型及不同灸量对灸温均存在差异性影响。此外,艾灸治疗中对灸温的效应研究在对隔物灸作用原因以及灸量选择等实验设计及观察内容方面尚存在不足,今后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物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热敏灸灸温灸感观察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范洪力 柯斌霞 +2 位作者 卢淑洪 陈颖琰 方慧祺 《光明中医》 2016年第11期1604-1607,共4页
目的观察纳入的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灸感形式、治疗前后温度、灸感出现时温度、灸感消失时温度、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天枢、气海、上巨虚"三组穴位,利用热敏灸治疗技术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 目的观察纳入的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灸感形式、治疗前后温度、灸感出现时温度、灸感消失时温度、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天枢、气海、上巨虚"三组穴位,利用热敏灸治疗技术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每个疗程结束前后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临床疗效:两个疗程治疗结束:临床缓解30%,有效率60%,无效率10%,总有效率90%。症状、体征评分:两个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1)。穴位温度:灸感出现温度与灸感消失温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灸感消失温度高于灸感出现温度。灸感形式:在所有出现的灸感中,透热感100%,扩热感96.67%,传热感83.33%,酸楚感16.67%,透凉感6.67%,局部不热远处热3.33%。结论热敏灸灸感明显,能有效的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温度是灸感的影响因素,灸量的积累引起灸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敏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不同灸法对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小燕 胡颖颖 《中华全科医学》 2024年第6期1051-1054,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艾灸方法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癌因性疲乏的影响,为提高胃肠道肿瘤辅助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4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行术后化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 目的比较不同艾灸方法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中癌因性疲乏的影响,为提高胃肠道肿瘤辅助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4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行术后化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传统组和灸温组各36例。比较3组干预前后癌症疲乏程度、生活质量及血常规。结果干预后,传统组和温灸组癌因性疲乏量表各维度(情感、躯体、认知)评分及量表总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传统组QLQ-C30量表各评分(身体、角色、情感、认知、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疲乏感、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便秘、腹泻、经济困难感知)均明显优于常规组,且灸温组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干预后,传统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98±1.63)×10^(12)/L、(141.96±27.85)×10^(9)/L,灸温组分别为(5.65±0.74)×10^(12)/L、(149.75±26.89)×10^(9)/L,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4.15±1.52)×10^(12)/L、(133.76±25.77)×10^(9)/L(F=4.255、8.175,均P<0.05)。结论艾灸法能有效缓解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症状,改善血常规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灸温在41~42℃更有利于提高艾灸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癌因性疲乏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督灸姜泥墩厚度与艾绒直径高度最佳组合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苏悦 程喜荣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8-39,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姜泥墩厚度、艾绒直径高度组合在督灸时的灸温及持续时间,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将入选的300名志愿者随机分成10组,每组30人,分别在不同厚度的姜泥墩上采用不同直径高度的艾绒实施督灸,用数字温度计持续测温,记录每组灸... 目的观察不同姜泥墩厚度、艾绒直径高度组合在督灸时的灸温及持续时间,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将入选的300名志愿者随机分成10组,每组30人,分别在不同厚度的姜泥墩上采用不同直径高度的艾绒实施督灸,用数字温度计持续测温,记录每组灸温达到43℃时间、维持43~45℃的时间以及志愿者疼痛程度。结果不同姜泥墩厚度、艾绒直径高度组合中6组能达到43℃灸温,且能维持43~45℃一段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姜泥墩厚度为2.5 cm、艾绒直径和高度为2.0 cm督灸组不仅能在(38.24±3.19)min达到43℃的灸温、并能维持43~45℃灸温(21.76±3.06)min,疼痛评分为(3.40±0.71)分。结论姜泥墩厚度为2.5 cm,艾绒直径和高度为2.0 cm为最佳督灸组合,该组不仅能达到43℃,维持43~45℃时间最长,且志愿者疼痛较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泥墩厚度 艾绒直径 艾绒高度
下载PDF
不同温度艾灸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背根神经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桂英 王耀帅 +2 位作者 高建芸 苏方方 陈若暘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44-47,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艾灸热刺激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背根神经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m RNA表达的影响,验证艾灸调脂疗效与激活TRPV1相关。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制作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3...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艾灸热刺激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背根神经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m RNA表达的影响,验证艾灸调脂疗效与激活TRPV1相关。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制作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38℃艾灸组和45℃艾灸组,每组15只。38℃艾灸组和45℃艾灸组均取"神阙"和双侧"足三里",每穴艾灸10 min/次,隔日1次,连续4周。干预结束后取血,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取背根神经节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RPV1 m 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血脂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调整,45℃艾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45℃艾灸组与38℃艾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5℃艾灸组较其他3组背根神经节TRPV1 m 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调脂疗效与艾灸激活TRPV1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 血脂 大鼠
下载PDF
不同厚度姜泥督灸对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管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孟凡嫣 杜宁娜 +3 位作者 刘兰英 徐道明 蒯丽 修闽宁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2年第3期166-171,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厚度姜泥督灸对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及温度、皮肤刺激的安全管理,探讨该病督灸操作方案中姜泥厚度的最佳疗效组合和安全组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督灸治疗的90例肾阳亏... 目的观察不同厚度姜泥督灸对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及温度、皮肤刺激的安全管理,探讨该病督灸操作方案中姜泥厚度的最佳疗效组合和安全组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督灸治疗的90例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艾绒直径高度同为2 cm时将其根据姜泥厚度分为姜泥2 cm组、姜泥3 cm组和姜泥4 cm组,每组30例,均接受1次/周、60 min/次的督灸治疗,对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的脊柱功能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疗效评价,并分析灸温到达43℃时间、灸温维持43~45℃时间,观察皮肤刺激反应进行安全评价。结果督灸治疗后姜泥2 cm组、姜泥3 cm组、姜泥4 cm组VAS评分分别为(2.89±0.96)、(2.01±0.69)、(2.93±1.23)分,BASDAI分别为(3.51±0.94)、(2.69±0.68)、(3.13±0.96)分,BASFI分别为(1.71±0.99)、(0.99±0.36)、(1.61±0.50)分,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5.97±4.61)、(12.08±3.21)、(13.79±3.58)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51~19.22,均P<0.05);干预后姜泥3 cm组和姜泥2 cm组,姜泥2 cm组和姜泥4 cm组,姜泥3 cm组和姜泥4 cm组,每2组的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61~4.56,均P<0.05)。结论督灸是一种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方法,以艾绒直径高度2 cm姜泥厚度3 cm为最佳疗效及安全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阳亏虚 强直性脊柱炎 安全管理
原文传递
试论临床施灸建立温度控制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丁一 李巧林 +2 位作者 李海燕 王绥卓 陈日新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施灸建立温度控制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16例慢性腰背痛志愿者,分别保持42℃、41℃、40℃、39℃灸温照射督脉的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记录得气感应出现前期的时间、艾灸得气累积时间、艾灸得气积分。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讨临床施灸建立温度控制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16例慢性腰背痛志愿者,分别保持42℃、41℃、40℃、39℃灸温照射督脉的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记录得气感应出现前期的时间、艾灸得气累积时间、艾灸得气积分。在此基础上,研制督脉温度控制施灸装置,并比较督脉温度控制施灸装置与传统隔姜督脉灸的得气效应。结果灸温为42℃时,艾灸得气的前期时间短,得气强,与其他灸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温42℃组与灸温41℃组得气累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灸温40℃、39℃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隔姜督脉灸组比较,督脉温度控制施灸装置组艾灸得气前期的时间显著缩短、艾灸得气累积时间显著延长、艾灸得气积分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最佳灸温施灸可以缩短艾灸得气前期时间、增加艾灸得气持续时间,提高艾灸得气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气 度控制
下载PDF
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对外关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强梅 高明 +3 位作者 李少雄 王波 徐刚 温军玲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69-1274,共6页
目的: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引起的外关穴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比较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与撤灸后的微循环效应,探讨灸法的量效关系。方法:纳入24名健康受试者,于左侧外关穴分别进行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 目的: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引起的外关穴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比较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与撤灸后的微循环效应,探讨灸法的量效关系。方法:纳入24名健康受试者,于左侧外关穴分别进行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在穴区皮肤温度达到(44±1)℃开始计时,保持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两种灸法干预。采用插值法将20 min施灸过程分解为5、10、15、20 min 4个时程依次进行,每位健康受试者均完成8次试验,不同时程的试验间隔24 h以上。采用TES1306型热电偶测温仪监测两种灸法干预10 min时程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采用PSIN-01087型激光散斑血流仪监测每次试验灸前1 min,施灸5、10、15、20 min,撤灸后连续20 min左侧外关穴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结果: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均在(44±1)℃范围,两种灸法穴位皮肤表面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灸法施灸5、10、15、20 min 4个时点的左侧外关穴MBPU均较灸前升高(P<0.05,P<0.01);与灸10、15、20 min比较,两种灸法灸5 min时左侧外关穴MBPU偏低(P<0.01)。两种灸法相同时程比较,撤灸后20 min内左侧外关穴MBPU均较灸前1 min升高(P<0.001),灸前1 min、撤灸后20 min内左侧外关穴MBPU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灸法不同时程撤灸后效应比较,干预5 min时程撤灸后20 min内左侧外关穴MBPU低于干预10、15、20 min时程(P<0.001),干预10、15、20 min时程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控制穴区皮肤温度达到(44±1)℃时,红外线温和灸对皮肤MBPU的作用与传统艾条温和灸具有同等效应;从量效关系方面看,施灸10 min时微循环进入稳定状态,干预时程达10 min以上灸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条 红外线 血流灌注量 量效关系
原文传递
不同灸法在胃肠肿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柳 黄双燕 +4 位作者 王历刚 陈柳茵 陈梅 刘文静 圣夏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艾灸法在胃肠肿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住院的胃肠道肿瘤病人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传统艾灸组、灸温艾灸组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传统艾灸组在... 目的:探讨不同艾灸法在胃肠肿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住院的胃肠道肿瘤病人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传统艾灸组、灸温艾灸组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传统艾灸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传统艾灸,灸温艾灸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以41~42℃灸温施灸,干预前后比较3组病人中文版癌症疲乏量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及血常规。结果:干预后,灸温艾灸组、传统艾灸组中文版癌症疲乏量表总分、躯体维度得分低于常规组(P<0.05);躯体功能及整体生活质量得分,灸温艾灸组、传统艾灸组高于常规组(P<0.05);传统艾灸组、灸温艾灸组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艾灸法可有效减轻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癌因性疲乏、提高生活质量,41~42℃施灸有利于提高艾灸治疗效果、灸法操作同质化和指导临床实践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癌因性疲乏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不同灸温下穴位涂抹辣椒素对佐剂性关节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谢波 王玲玲 +3 位作者 季辉 王旋旋 周攀 唐林海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0-603,共4页
目的:以佐剂性关节炎为载体,研究穴位涂抹辣椒素(TRPV1激动剂)在不同灸温下对艾灸治疗佐剂性关节炎疗效的影响,以证实艾灸起效需要适宜的灸温,并进一步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醛亚型1(简称TRPV1)与艾灸抗炎起效机制的关系。方法:将48... 目的:以佐剂性关节炎为载体,研究穴位涂抹辣椒素(TRPV1激动剂)在不同灸温下对艾灸治疗佐剂性关节炎疗效的影响,以证实艾灸起效需要适宜的灸温,并进一步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醛亚型1(简称TRPV1)与艾灸抗炎起效机制的关系。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38℃艾灸组、38℃实验组、45℃艾灸组、45℃实验组,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空白组与模型组不予处理;45℃实验组在双侧后三里、肾俞穴局部涂抹5%辣椒素,每隔10 min涂1次,共涂3次,再用艾条灸后三里、双肾俞,灸温控制在45℃;38℃实验组将灸温控制在38℃;38℃、45℃艾灸组仅艾灸;1次/d,每次每穴灸10 min,连续治疗5 d,治疗结束后检测患侧足趾肿胀度、血清IL-1β、TNF-α含量。结果:45℃艾灸组、38℃实验组、45℃实验组3个指标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38℃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肿胀度、IL-1β含量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8℃与45℃艾灸组、38℃实验组与艾灸组、45℃实验组与艾灸组比较,炎症指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8℃实验组与45℃艾灸组比较,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艾灸抗炎需要适宜的灸温,其启动机制与TRPV1有关;2穴位涂抹辣椒素可降低艾灸抗炎所需的温度阈值,并能提高艾灸抗炎的疗效,其起效机制依赖于TRPV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醛亚型1 辣椒素 佐剂性关节炎
下载PDF
儿童支气管哮喘阿是穴定穴灸疗30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范洪力 柯斌霞 +1 位作者 陈颖琰 王发荣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第8期60-63,共4页
目的观察纳入标准的60例儿童支气管患者灸感现象、灸感阳性率、灸感与经络循行关系、灸感影响因素、治疗前后疗效对比观察。方法选取"肺俞、脾俞、肾俞、定喘、膏肓"五组穴位,运用悬灸技术,在上述穴位附近选择阿是穴位置进行... 目的观察纳入标准的60例儿童支气管患者灸感现象、灸感阳性率、灸感与经络循行关系、灸感影响因素、治疗前后疗效对比观察。方法选取"肺俞、脾俞、肾俞、定喘、膏肓"五组穴位,运用悬灸技术,在上述穴位附近选择阿是穴位置进行灸疗观察。结果 1.临床疗效:治疗组2个疗程治疗结束:控制33.33%,部分控制63.33%,未控制3.33%。2.症状、体征评分:2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儿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3.肺功能比较:2组治疗后肺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灸温观察:2组灸疗时穴位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1.灸疗能够有效地改善儿童慢性支气管患者的症状。2.循按探寻阿是穴进行灸疗能够加强灸疗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支气管哮喘 阿是穴
下载PDF
不同灸温的调脂控炎效应及与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亚型1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梅 于建娟 王耀帅 《现代实用医学》 2021年第1期9-11,16,F000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温和灸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以及炎性指标的影响,探讨灸法调脂控炎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雄性小鼠(8周龄)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38℃温和灸组及45℃温和灸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投喂...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温和灸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以及炎性指标的影响,探讨灸法调脂控炎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雄性小鼠(8周龄)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38℃温和灸组及45℃温和灸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投喂,其他实验组均予以高脂饲料投喂8周造高脂血症模型。38℃温和灸组和45℃温和灸组每天给予温和灸治疗10 min,共2周,施灸温度分别保持在(38±1)℃和(45±1)℃。治疗结束后取血,检测血清中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亚型1(TRPV1)含量。结果治疗后,4组小鼠血清TC及TG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模型对照组TC及TG含量最高,然后从高到低依次为38℃温和灸组、45℃温和灸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 <0.05)。与正常对照组相对比,模型对照组血清IL-6、IL-10及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 <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38℃温和灸组血清IL-6、IL-10、TNF-α及TRPV1含量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45℃温和灸组血清IL-6及TNF-α含量明显降低,IL-10及TRPV1含量明显升高(均P <0.05)℃结论不同艾灸温度对高脂血症小鼠调脂控炎效应不同,45℃调脂控炎效应优于38℃,TRPV1通道可能与艾灸调脂控炎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调脂控炎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亚型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