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海港商业城市的形态特征——以泉州城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郑剑艺 田银生 《华中建筑》 2014年第3期128-132,共5页
通过对明清泉州史料、民国11年测绘图和现存实物的研究,选择以明清时期作为时间基点,从城市形态角度探讨了海港商业发展影响下的泉州古城规划。研究发现:泉州在城市初创期受封建政权和礼制影响,形成传统的城郭结构;成型和繁荣期受海港... 通过对明清泉州史料、民国11年测绘图和现存实物的研究,选择以明清时期作为时间基点,从城市形态角度探讨了海港商业发展影响下的泉州古城规划。研究发现:泉州在城市初创期受封建政权和礼制影响,形成传统的城郭结构;成型和繁荣期受海港交通、文化、贸易等影响,城市内部形成以"干"字型街市为骨架的规划格局;明清呈现的罗城形态是街市发展的结果,街市是海港商业城市城郭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和不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港口 郭形制 干字街 街市 形态
下载PDF
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下的泉州南外宗正司、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汪勃 梁源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3期22-39,共18页
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城池营建和重要建筑的坐向和形制布局是中国古代堪舆学、易学、天文学及定向、定方位、测绘等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三衡和七衡六间的缩影。唐宋泉州城及其外围山水可分为“... 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城池营建和重要建筑的坐向和形制布局是中国古代堪舆学、易学、天文学及定向、定方位、测绘等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三衡和七衡六间的缩影。唐宋泉州城及其外围山水可分为“寺”“城”“山水”三部分,泉州开元寺、清源山、六胜塔分别位于以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中心为圆心的三个同心圆周上而构成泉州城的“三衡”,城池主体包含“内衡”而未至“中衡”,城池外围的“山水”在“中衡”“外衡”之间,并有更细分为“七衡六间”的意向。泉州罗城七座城门逐步完善而形成的“释六俗一”格局,与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夏历相关。与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取正”和泉州开元寺殿塔天盘缝针测绘系统、罗城门“释六俗一”相关的使用极星定向、通过日影观测来测定方向或测算时间等科学技术以及泉州府文庙、清源山巅三清之源、泉州天后宫等重要建筑使用以天盘缝针为基础的正针测向、二十四山定方位等方法,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在上述相关框架理论的支撑下,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就泉州南外宗正司和泉州市舶司的选址、既有考古发掘揭露出来的建筑遗存的等级、坐向、沿革及出土遗物等与相关遗址的关联性略作探讨,认为与水陆院、“取正”和天盘缝针方向相关的建筑遗存与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相关,而以天盘缝针为基础的地盘壬子正针乾亥缝线为坐向的相关建筑遗存与泉州市舶司遗址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唐宋 空间格局 泉州南外宗正司 泉州市舶司
下载PDF
宋元时期泉州港的陶瓷输出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知宴 陈鹏 《海交史研究》 1984年第1期39-48,共10页
泉州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一个驰名世界的贸易港。对沟通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的联系,起了重要的作用。泉州周围的陶瓷业很发达,在沿海地区的陶瓷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对陶瓷业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泉州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一个驰名世界的贸易港。对沟通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的联系,起了重要的作用。泉州周围的陶瓷业很发达,在沿海地区的陶瓷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对陶瓷业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陶瓷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提供物质基础,泉州城就是在以上两个条件的促进下发展成为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东方最大的港口。本文拟从泉州海外贸易、陶瓷发达、城市的兴旺之间的关系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湖田窑 江西 刺桐港 泉州 印尼 印度尼西亚 青白瓷 窑址(考古) 瓷窑遗址 同安窑 泉州 福建地区 磁灶窑 宋元时期 马来西亚 沙捞越 军持
下载PDF
泉州八卦沟与唐宋泉州城的规划思想
4
作者 汪勃 齐晓瑾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59,共8页
修建城墙需要大量的土方,筑城工程往往伴有壕沟的开挖。泉州古城海拔较低,其城市给排水及城壕体系的建设与唐宋泉州城规划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泉州开元寺和州治的相对位置关系、子城和罗城的规划营建、八卦沟无八卦之象而如是称谓等诸... 修建城墙需要大量的土方,筑城工程往往伴有壕沟的开挖。泉州古城海拔较低,其城市给排水及城壕体系的建设与唐宋泉州城规划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泉州开元寺和州治的相对位置关系、子城和罗城的规划营建、八卦沟无八卦之象而如是称谓等诸多事例是其规划思想与易学相关联的表象;八卦沟是其城池系统中一个与自然环境不断产生物质交换的动态组成,是泉州古城规划营建中相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理论和自然认知、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展现;泉州城的兴建时间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整体格局的形成则是在理学兴盛之际,体现出了唐宋时期儒、道、佛等共存的知识世界中城市规划营建的思想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唐宋 空间格局 八卦沟
原文传递
刺桐港史初探(专著连载之二) 被引量:3
5
作者 傅宗文 《海交史研究》 1991年第2期105-151,共47页
第四章丝瓷香药海上路第一节花艳泉缎玉琢青瓷(十三)刺桐港腹地是古老而又著名的"泉缎"之乡。唐代"泉、建、闽之绢"已经品列全国第八。①"泉州清源郡土贡绵、丝、蕉、葛。"②标志着泉州地方丝绵纺织原料... 第四章丝瓷香药海上路第一节花艳泉缎玉琢青瓷(十三)刺桐港腹地是古老而又著名的"泉缎"之乡。唐代"泉、建、闽之绢"已经品列全国第八。①"泉州清源郡土贡绵、丝、蕉、葛。"②标志着泉州地方丝绵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稳定、质量上乘,因而列入朝廷贡纳系统。今开元寺西圃存有古桑一株,盘根虬干,老态龙钟,传说是唐人黄守恭大桑园原树的孑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桐港 海外贸易 腹地 海商 蕃商 兴化军 泉州 经济区 商人 市舶提举司 泉州
下载PDF
泉州开元寺殿塔天盘缝针与泉州城及重要建筑的营建 被引量:3
6
作者 汪勃 梁源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4-129,共6页
本文探讨了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中心和东、西塔塔心连线的垂线构建成的天盘缝针与泉州城的修建及相关重要建筑朝向的关系,认为晚唐五代及宋元时期泉州子城、罗城、翼城的修建及其城门位置的选定或有以开元寺大雄宝殿为规划原点的现象,推... 本文探讨了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中心和东、西塔塔心连线的垂线构建成的天盘缝针与泉州城的修建及相关重要建筑朝向的关系,认为晚唐五代及宋元时期泉州子城、罗城、翼城的修建及其城门位置的选定或有以开元寺大雄宝殿为规划原点的现象,推测泉州子城的始建时间或早于罗城而二者均完成于五代时期;泉州重要建筑的朝向有多种,晚唐之前以"取正"定向,晚唐五代时期始用天盘缝针、乾亥缝线定向,宋元明时期出现了以天盘缝针为基础的地盘正针子午线(人盘子癸缝线)及其两侧约1/4山、乾亥缝线等朝向的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晚唐宋元明 开元寺 天盘缝针 朝向
原文传递
《光明之城伪书考》存疑——兼与黄时鉴教授商榷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小夫 《海交史研究》 2003年第1期91-99,共9页
一、缘起 1999年秋,英国李脱·布朗出版公司推出了THE CITY OF LIGHT(by Jacob d' Ancona).该书中译本名为<光明之城>,原作者是雅各·德·安科纳,英文本的编译者是大卫·塞尔本.书的封页上说:"在马可... 一、缘起 1999年秋,英国李脱·布朗出版公司推出了THE CITY OF LIGHT(by Jacob d' Ancona).该书中译本名为<光明之城>,原作者是雅各·德·安科纳,英文本的编译者是大卫·塞尔本.书的封页上说:"在马可·波罗之前,一位意大利犹太商人冒险远航东方,他的目的地是一座中国都市,称作光明之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莱语 安科纳 意大利 考论 塞语族 南欧 泉州 光明 伪书
下载PDF
刺桐港史初探(专著连载之一) 被引量:2
8
作者 傅宗文 《海交史研究》 1991年第1期76-115,共40页
春末夏初,枝干挺拔,绿叶稀疏的刺桐树挂满一串串红艳艳的花朵。要是叶先花发,必兆年丰。所以,刺桐不但是观赏树,而且是祥瑞物。"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①。正因"剌桐花泉州有之,故谓之刺桐城"~②,或"... 春末夏初,枝干挺拔,绿叶稀疏的刺桐树挂满一串串红艳艳的花朵。要是叶先花发,必兆年丰。所以,刺桐不但是观赏树,而且是祥瑞物。"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①。正因"剌桐花泉州有之,故谓之刺桐城"~②,或"桐花城"~③。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茁壮成长,这一艳称传闻天下,饮誉寰中,成为五代、宋、元时期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港的雅致别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舶提举司 海外贸易 市舶司 刺桐港 泉州 泉州 海船 船舶 蕃商 广州港 港口 福建路 闽南人 晋江县 帆船队
下载PDF
泉州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展示 被引量:2
9
作者 梁源 汪勃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89,共4页
本文探讨了泉州城遗址的沿革与发展,城内重要建筑的选址与建筑特色,反映出与泉州城相关的规划思想具有的特殊价值。相关考古工作可围绕城门、城壕、重要建筑遗址展开,从理清泉州古城的发展脉络入手,进而探寻泉州城内的功能分区、街巷水... 本文探讨了泉州城遗址的沿革与发展,城内重要建筑的选址与建筑特色,反映出与泉州城相关的规划思想具有的特殊价值。相关考古工作可围绕城门、城壕、重要建筑遗址展开,从理清泉州古城的发展脉络入手,进而探寻泉州城内的功能分区、街巷水系的布局、重要建筑的分布,以解明唐宋泉州城的形态为核心,渐次复原古城在相关历史时期的面貌,为古城的保护、展示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文化遗产 考古发掘
原文传递
泉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筱 《海交史研究》 1995年第2期90-97,共8页
一、泉州城市兴起的地理基础地理条件是城市兴起的基础,而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历史上泉州城市的兴起、发展与泉州的自然环境、交通、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历史上泉州的自然环境城市是一个地理实体... 一、泉州城市兴起的地理基础地理条件是城市兴起的基础,而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历史上泉州城市的兴起、发展与泉州的自然环境、交通、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历史上泉州的自然环境城市是一个地理实体,城市的兴起发展依赖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两者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平原是中国城市的摇蓝~①,晋江——泉州平原是孕育泉州城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历史地理 市兴起 阿拉伯人 泉州
下载PDF
略论安海在宋元时期泉州港海外贸易中的地位
11
作者 吴泰 《海交史研究》 1985年第2期51-56,共6页
(一)位处福建东南海滨的泉州港,自南朝以后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入宋以后更发展成一个"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宋史》卷330《杜纯传》)的繁华港口。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宋朝政府正式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泉州港的海外贸易... (一)位处福建东南海滨的泉州港,自南朝以后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入宋以后更发展成一个"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宋史》卷330《杜纯传》)的繁华港口。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宋朝政府正式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泉州港的海外贸易,泉州港成了宋朝正式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之一。在南宋时期,因为宋廷南迁等原因,泉州港的海外贸易更迅速发展。南宋初年的李文敏赋诗称赞泉州港是"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刺桐港 海外贸易 海港 港口 泉州 石井镇 嘉禾屿 晋江县志 泉州 安平桥 宋元时期 厦门岛 地位
下载PDF
论蕃坊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达生 《海交史研究》 1988年第2期67-74,共8页
关于蕃坊,人们总要提及《萍洲可谈》的记载:"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蕃人有罪,诣广州鞠实,送蕃坊行遣。……徒以上罪,则广州决断。"(1)这是关于广... 关于蕃坊,人们总要提及《萍洲可谈》的记载:"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蕃人有罪,诣广州鞠实,送蕃坊行遣。……徒以上罪,则广州决断。"(1)这是关于广州蕃坊的记载。唐、宋、元时期与广州几乎并驾齐驱的贸易大港泉州是否也存在蕃坊,学者们有过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蕃长司 蕃客 《萍洲可谈》 泉州 不鲁罕丁 阿拉伯文 阿拉伯语 谢赫 蕃坊 广州 广东 蕃商
下载PDF
在这里读懂泉州
13
作者 郭培明 《泉州文学》 2019年第5期35-36,共2页
旅居英国多年的安先生第一次来到泉州,就'迷失'在中山路上。老友见面时,寒暄的话还没说完,他就迫不及待地向我'推销'新鲜入镜的一组照片:连排式的骑楼、西式的窗户、传统的燕尾脊、历久弥新的红砖墙。安先生为《新京报... 旅居英国多年的安先生第一次来到泉州,就'迷失'在中山路上。老友见面时,寒暄的话还没说完,他就迫不及待地向我'推销'新鲜入镜的一组照片:连排式的骑楼、西式的窗户、传统的燕尾脊、历久弥新的红砖墙。安先生为《新京报》《大家》和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撰写人文类专栏,他说,走了泉州中山路,不虚此行。人与城,互为塑造,从而形成城市文化性格。古城的大街与小巷,延续的是不断的文脉,积淀的是城市的原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中山路 泉州
原文传递
晋江海岸变迁与泉州港的衰落
14
作者 李仲均 《海交史研究》 1985年第1期21-25,共5页
江河湖海转变为陆地和陆地转变为水域这种情况,在地质历史时期是不断地出现的。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海陆变迁的遗迹和某种变迁的过程,所以我国很早就产生"沧海桑田"相互变化的思想,不是偶然的。沧桑变迁是一种地质现象... 江河湖海转变为陆地和陆地转变为水域这种情况,在地质历史时期是不断地出现的。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海陆变迁的遗迹和某种变迁的过程,所以我国很早就产生"沧海桑田"相互变化的思想,不是偶然的。沧桑变迁是一种地质现象。有三种原因对它起重要的影响:(一)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地面升降,如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上升,其间的海水变浅,海湾面积缩小;荷兰一带地面下沉,我国渤海湾北岸也表现出在下沉,南岸则有上升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晋江县志 乾隆 顺济 后渚港 刺桐港 晋江 泉州
下载PDF
元代泉州城的聚落形态
15
作者 傅恩凤 林珊娜 《中国港口》 2016年第S1期33-36,共4页
元代时,泉州港因繁荣的海外贸易而繁盛一时,至今留下众多的相关史迹,本文通过对元代泉州城史迹的描述,一方面重现当时泉州城繁荣的境况,海外交流、多元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分析泉州城当时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再现当时泉州城的聚落形... 元代时,泉州港因繁荣的海外贸易而繁盛一时,至今留下众多的相关史迹,本文通过对元代泉州城史迹的描述,一方面重现当时泉州城繁荣的境况,海外交流、多元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分析泉州城当时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再现当时泉州城的聚落形态概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泉州 史迹 功能划分
原文传递
陈埭丁姓研究
16
作者 《海交史研究》 1978年第1期17-19,共3页
距泉州城南约二十多华里的海滨,有一个乡,叫陈埭,又名陈江。相传其地本来是一大片海滩,既无田园,也无人居。五代时,陈洪进在闽做节度使,在其处令民筑埭围海垦植。自此以后,才逐渐有人在那里居住,因此就名叫陈埭。《泉州府志》卷九,"... 距泉州城南约二十多华里的海滨,有一个乡,叫陈埭,又名陈江。相传其地本来是一大片海滩,既无田园,也无人居。五代时,陈洪进在闽做节度使,在其处令民筑埭围海垦植。自此以后,才逐渐有人在那里居住,因此就名叫陈埭。《泉州府志》卷九,"水利·陈埭"条说:"陈埭,五代陈洪进所筑,其埭最大,合南浦诸水为陡门,通归大海,南洋田多仰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马儿 陈洪进 氏族谱 阿拉伯字 泉州 色目人 市舶司 陈江 丁姓 伯克 斋公 前后左右 拉丁 瞻思
下载PDF
晋江王留从效
17
作者 蒋筱筱(文/图) 《福建乡土》 2019年第1期23-27,共5页
1晋江王留从效,反复掂量之后,投入割据福建的王审知所部。在五代王审知身后的福建动乱中,名义上隶属南唐,实为自治,采取息兵安民保土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和海运,使兴化、泉、漳三地在五代全国性的战乱中独得繁荣和发展,又能顺应全国统一... 1晋江王留从效,反复掂量之后,投入割据福建的王审知所部。在五代王审知身后的福建动乱中,名义上隶属南唐,实为自治,采取息兵安民保土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和海运,使兴化、泉、漳三地在五代全国性的战乱中独得繁荣和发展,又能顺应全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拥护后周和北宋中央政权。从朱温灭唐(907)到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统一走向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从效 王审知 《资治通鉴》 泉州 王延政
原文传递
宋代泉州城市民阶层的社会结构
18
作者 吴镇国 《学理论》 2021年第1期63-66,共4页
两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泉州城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持续拓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其组合也随之日渐多样化:官吏、文人、宗室、工商业人员、地主和商业化农民等。从本质上讲,泉州城市民阶层的壮大,是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结果。市民阶层... 两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泉州城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持续拓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其组合也随之日渐多样化:官吏、文人、宗室、工商业人员、地主和商业化农民等。从本质上讲,泉州城市民阶层的壮大,是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结果。市民阶层之间的等级划分主要也是以经济因素为基础形成的。市民财富的多寡,导致市民阶层之间经济地位的差异,也决定了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市民阶层 社会结构 社会等级
下载PDF
祈风之城
19
作者 郑骁锋 《星火》 2019年第5期96-103,共8页
酣畅淋漓的红。深浅不一的红。大片大片的红。鳞次栉比的红。两两相望的红。此起彼伏的红。连绵不绝的红。首尾呼应的红。赭砖赤瓦,凹腰两头翘的燕尾状屋脊,加之纤长的挑檐、艳丽的装饰,每幢房子都像是跳跃的火苗——这简直是一座华服... 酣畅淋漓的红。深浅不一的红。大片大片的红。鳞次栉比的红。两两相望的红。此起彼伏的红。连绵不绝的红。首尾呼应的红。赭砖赤瓦,凹腰两头翘的燕尾状屋脊,加之纤长的挑檐、艳丽的装饰,每幢房子都像是跳跃的火苗——这简直是一座华服艳妆、以舞蹈姿势站立的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九日山 万安桥
原文传递
《马可·波罗游记》中刺桐海船的探讨
20
作者 陈延杭 《海交史研究》 1992年第2期31-39,共9页
正当黑暗的欧洲在教皇发动基督徒进行了近二百年(1096-1270年)的七次侵略性远征——十字军东征刚结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1271-1295年,从威尼斯到中国在元朝供职。回国后写成了轰动欧洲的《马可·波罗游记》。后来,一方面是... 正当黑暗的欧洲在教皇发动基督徒进行了近二百年(1096-1270年)的七次侵略性远征——十字军东征刚结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1271-1295年,从威尼斯到中国在元朝供职。回国后写成了轰动欧洲的《马可·波罗游记》。后来,一方面是受伊斯兰教影响最早最大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引进并推广了中国的三大发明及东方的航海技术,给黑暗的欧洲点燃了火把,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船 公主 至元 多层板 木帆船 船舶 刺桐 泉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