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1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被引量:326
1
作者 胡荣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55,共17页
本文探讨了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流失之间的关系。问卷调查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对不同层次政府的信任可分为两个因子: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信任的“高层政府信任因子”和对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乡政府信任... 本文探讨了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流失之间的关系。问卷调查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对不同层次政府的信任可分为两个因子: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信任的“高层政府信任因子”和对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乡政府信任的“基层政府信任因子”。农民对高层政府的信任度较高,但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却偏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除性别、年龄、政治效能感等因素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外,上访对政治信任的流失具有很大影响:上访者到达政府层次每提高一级,其对政府的信任就减少一个档次。作者认为,现有的信访制度有其根本的缺陷,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不能仅限于信访制度本身,还应从更广的范围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一方面要建立农民利益的有效表达机制,另一方面要有健全的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上访 政治信任 信访制度
原文传递
政治信任及其起源——对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9
2
作者 马得勇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86,共8页
政治信任是一个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政治信任的分布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对政治信任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根据分析结果,目前对政治信任起源的两种理论视角,即制度的和社会文化的视角... 政治信任是一个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政治信任的分布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对政治信任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根据分析结果,目前对政治信任起源的两种理论视角,即制度的和社会文化的视角对政治信任成因的解释均具有意义,两种解释理论至少在实证研究上并不相互排斥。本文最重要的发现是,在东亚及东南亚国家,权威主义价值观作为一个文化的因素,对人们的政治信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分析结果部分地修正了目前关于政治信任的有关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起源 权威主义价值观 亚洲
下载PDF
政治信任、社会资本和村民选举参与——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66
3
作者 孙昕 徐志刚 +1 位作者 陶然 苏福兵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5-187,共23页
基于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将定量研究中国村民选举参与的主、客观影响因素,特别是分析村民对农村基层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观政治信任对其村级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村民对基层乡镇党委、政府的"政治... 基于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将定量研究中国村民选举参与的主、客观影响因素,特别是分析村民对农村基层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观政治信任对其村级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村民对基层乡镇党委、政府的"政治信任"、村民"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的影响,特别是处理了村民"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旨在揭示我国特定政治体制中"政治信任"对村民选举参与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并探讨在一个"压力型"政治体制下推行基层民主选举所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社会资本 中国村民选举参与
原文传递
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 被引量:126
4
作者 徐增阳 黄辉祥 《战略与管理》 CSSCI 2002年第6期110-116,共7页
关键词 武汉市 农民工 政治参与状况 调查研究 村委会 选举 政治特征 政治信任 政治义务感 政治交通感
下载PDF
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与我国公众的政治信任——一项经验性研究 被引量:121
5
作者 张明新 刘伟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0-103,141-142,共14页
现代社会的媒体已成为公共领域信任关系的中介。公众对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可能对政治信任产生复杂、多元的影响。本文总结出媒体使用对政治信任的两种影响路径:直接的认知效果和社会资本的中介效果,并分析互联网作为公众政治认知、互动... 现代社会的媒体已成为公共领域信任关系的中介。公众对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可能对政治信任产生复杂、多元的影响。本文总结出媒体使用对政治信任的两种影响路径:直接的认知效果和社会资本的中介效果,并分析互联网作为公众政治认知、互动、表达和参与的媒介,对其政治信任水平的可能影响。对一项2010—2011年全国性公众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和电视与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具有不同的政治涵义。当控制住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在网上接触海外"另类媒介"越多、网上公共事务参与越频繁的公众,其政治信任水平越低;但网上政治信息获取、政治互动和表达与政治信任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研究还发现,传统媒体在"涵化"公众政治信任方面的功效极其微弱,体现出新媒体互联网对传统媒体政治传播效果的"挤迫效应"。本研究的结果提请相关管理部门以互联网为平台展开有效的政府-公众沟通,以提升公众的政治信任水平。未来研究有必要采用随机样本,同时需要对政治信任概念的测量更加精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政治信任 互联网 社会资本
原文传递
转型期中国县级政府的客观治理绩效与政治信任——从“经济增长合法性”到“公共产品合法性” 被引量:121
6
作者 孟天广 杨明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2-135,共14页
善治是中国政府的执政要务,政治信任反映着公民对政府治理的认可和支持。文章利用2008年中国公民意识调查及政府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治理绩效的主观和客观维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公民对政府在经济增长、民生福利、纯公共... 善治是中国政府的执政要务,政治信任反映着公民对政府治理的认可和支持。文章利用2008年中国公民意识调查及政府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治理绩效的主观和客观维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公民对政府在经济增长、民生福利、纯公共产品领域治理绩效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积极评价都正相关于政治信任;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观评价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和民生福利。县级政府的客观治理绩效对政治信任有重要影响,在高人均福利支出、低基尼系数和低失业率的县级单位,政治信任更高,而人均GDP反而微弱地负作用于政治信任。因此,尽管经济增长仍然是政治信任的重要来源,但民生福利和纯公共产品正赶上并超越经济增长,成为公民提供政治信任的新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治理 政治信任 经济增长 民生福利 纯公共产品
原文传递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决定因素——透明性、回应性抑或公关技巧? 被引量:120
7
作者 马得勇 孙梦欣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4-113,142,共10页
本研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研究假设为,地方政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政府公关技巧则不是。运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数据,... 本研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研究假设为,地方政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政府公关技巧则不是。运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数据,对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政府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增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政府的公关技巧水平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则不存在相关关系,因而认为其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尚难确定。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政治信任 公信力 透明性 回应性 公关技巧 新媒体
原文传递
何种信任与为何信任?——当代中国公众政治信任现状与来源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7
8
作者 李艳霞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6,139-140,共11页
本文旨在从政治信任类型、政治信任稳定性、政治信任来源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当代中国公众的政治信任样态,以期从一个侧面回应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政治信任水平的理论论争。为此,以期望和风险为核心理论视角,以东亚民主化调查中... 本文旨在从政治信任类型、政治信任稳定性、政治信任来源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当代中国公众的政治信任样态,以期从一个侧面回应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政治信任水平的理论论争。为此,以期望和风险为核心理论视角,以东亚民主化调查中关于中国大陆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代中国公众对于中央政府的信任要高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对于政治体系执政能力的信任要高于其为民执政意愿与品质的信任,存在着"中央-地方"与"能力-意愿"双重差序信任格局;当代中国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更多倚重于政治体系的过往声誉与当下的表现,而不是依据是否存在对政治主体的失信惩罚机制的判断,公众的政治信任稳定性不高,比较容易因为社会事件和思想风潮而出现波动;在政治信任来源方面,公众对政治体系治理绩效的感知和儒家文化传统会影响公众的政治信任,但是,公众对政府治理绩效的评价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力度更大,是公众政治信任的主要来源。基于上述统计结果,发现学界对政治信任的粗线条或"省略式"测量是造成政治信任水平测量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期望 风险 治理绩效
原文传递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被引量:96
9
作者 熊美娟 《公共行政评论》 2010年第6期153-180,203,共29页
政治信任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和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它日益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题。论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 政治信任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和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它日益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题。论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政府绩效 社会资本
下载PDF
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对五省份60个村的跟踪研究(1999~2008) 被引量:94
10
作者 肖唐镖 王欣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8-94,共7页
本文基于对江西、江苏、山西、重庆和上海在10年间的4次跟踪调查,分析了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研究发现,我国农民的政治信任状况,在10年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已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农民对不同机构的政治信任度却有所区别;其政治... 本文基于对江西、江苏、山西、重庆和上海在10年间的4次跟踪调查,分析了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研究发现,我国农民的政治信任状况,在10年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已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农民对不同机构的政治信任度却有所区别;其政治信任因子出现多元化趋势;在5个调查地区,农民的政治信任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政治信任 高层政府信任 基层政府信任
原文传递
政治信任、社会公正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一项基于625名中国被试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94
11
作者 郑建君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74,共14页
基于625名中国被试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公民的政治信任与其政策参与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而公民的社会公正感知调节了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在政策参与过程中,公民的程序公平感知水平越高,政治信任与其参与满意度... 基于625名中国被试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公民的政治信任与其政策参与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而公民的社会公正感知调节了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在政策参与过程中,公民的程序公平感知水平越高,政治信任与其参与满意度、意愿和效能的正向关系越强,反之越弱;而公民的结果公平感知水平越高,政治信任与其参与满意度、效能的正向关系越强,反之越弱。政治信任感知的增强将有利于公民适度、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与质量,公民的政策参与动力的提升受到其政治信任与社会公正交互作用的影响;同时,在政治信任水平恒定的情况下,社会公平感知的提升将通过公民参与效能提升其参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结果公平 程序公平 政治参与 调节效应
原文传递
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信任:实证测量与全貌概览 被引量:82
12
作者 孟天广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共10页
伴随着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迁,政治信任成为分析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概念。本文利用1990-2009年间多次调查数据呈现了转型中国政治信任演变的全景图式。政治信任在转型期总体较高,中央政府和人大等象征性政府的信任度最高,地方政府、公务... 伴随着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迁,政治信任成为分析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概念。本文利用1990-2009年间多次调查数据呈现了转型中国政治信任演变的全景图式。政治信任在转型期总体较高,中央政府和人大等象征性政府的信任度最高,地方政府、公务员等执行性政府的信任度略低;象征性政府的信任度居于世界前列,而执行性政府的信任度仍存在强化空间;政治信任在转型期经历了复杂变化,总体上略有下降,其根源在于政治信任生成的社会基础在发生变化,政治世代、社会结构的变迁是政治信任变化的基本动力。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存在"中央-地方"层化、信任政治机构多于政治人、信任"行政"与"司法"机构分化,以及体制性信任、机构信任和政治人信任高度同构等结构性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于在转型期培育政治信任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象征性政府 执行性政府 体制性信任 机构性信任
下载PDF
“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的解析——关于央地关系一个新的阐释框架 被引量:75
13
作者 叶敏 彭妍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9-57,共9页
当下中国,民众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相当明显,这种政治信任结构虽然说明政权合法性依然牢固,但是地方政府缺乏民众信任却影响了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提高、社会政治稳定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这种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 当下中国,民众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相当明显,这种政治信任结构虽然说明政权合法性依然牢固,但是地方政府缺乏民众信任却影响了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提高、社会政治稳定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这种偏信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结构的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文章从历史文化主义、理性选择主义和制度主义三个角度对民众偏信中央政府进行了解释,从政治图像、政治接触与经济增长机制三个方面对形成这种"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的生成机制和生成结构进行了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结构性失衡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对政治信任与价值观的影响: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8
14
作者 苏振华 黄外斌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3-126,共14页
民众使用互联网对政治信任产生了影响,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民众的政治信任感会显著地更低。这一现象可以从互联网使用对价值观影响上得到解释。互联网使用使得民众趋向于自我表达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民众的公平感、... 民众使用互联网对政治信任产生了影响,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民众的政治信任感会显著地更低。这一现象可以从互联网使用对价值观影响上得到解释。互联网使用使得民众趋向于自我表达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民众的公平感、政治参与意识、公民意识、环境意识会越强,更强调政府责任,更能宽容、平等对待他人的行为等等。自我表达价值观增强是互联网使用降低政治信任的中间机制,自我表达价值观的增强降低了政治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互联网使用 自我表达价值观
原文传递
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中观理论 被引量:70
15
作者 游宇 王正绪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8-193,共16页
学术界对政治信任来源的解释一直存在着文化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路径。文章试图将其整合进一个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的中观理论分析框架中。文章认为,是否强调传统价值或现代化条件下的自由民主或后物质主义价值,是影响个人对政治体制和... 学术界对政治信任来源的解释一直存在着文化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路径。文章试图将其整合进一个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的中观理论分析框架中。文章认为,是否强调传统价值或现代化条件下的自由民主或后物质主义价值,是影响个人对政治体制和机构产生信任的基础性条件。这种基础性条件是由宏观社会文化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塑造的。而对制度和机构的绩效评价,则是根据微观的个人、经济、社会、政治信息作出的。具有价值倾向的个人对各类政治信息进行加工、优先排序与调试,形成了对政治体制和机构的信任。文章在横向上区分特定性与弥散性的政治信任,并利用"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第一波和第三波数据,对理论假设加以检验。实证结果基本支持了互动与修正政治信任模型的假设。中国公众的政治信任表现为在受价值观倾向、人际信任等宏观文化主义因素影响的背景下,对微观上接收到的信任对象(体制和机构)的"制度主义"特征如绩效、透明度、廉洁作出的回应与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制度主义 文化主义 中观理论
原文传递
社会流动与政治信任 基于CGSS2006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7
16
作者 盛智明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59,共25页
本文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流动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大量向上流动的机会,并给他们带来改善生活的希望。人们所经历的向上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本文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流动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大量向上流动的机会,并给他们带来改善生活的希望。人们所经历的向上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以及对向上流动的感知与预期都显著增强了他们的政治信任。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的向上流动的经历与期望有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 感知的社会流动 预期的社会流动
下载PDF
论政治信任的结构 被引量:55
17
作者 宋少鹏 麻宝斌 《行政与法》 2008年第8期25-27,共3页
政治信任不同于合法性,合法性是对统治正当性的提问,政治信任包括政治体系的信任和政府信任,也包括公民之间的信任。信任对象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政治信任是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局部的政治不信任并不会危及政治合法性。信任是基于对过去... 政治信任不同于合法性,合法性是对统治正当性的提问,政治信任包括政治体系的信任和政府信任,也包括公民之间的信任。信任对象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政治信任是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局部的政治不信任并不会危及政治合法性。信任是基于对过去可靠性的对未来的合理预期,信任的这种认知特点决定了政治不信任是政治的前提和常态,政治信任要通过否定之否定来建构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政府信任 信任结构
下载PDF
差序政府信任:概念、现状及成因——基于三次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0
18
作者 吕书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8-157,共10页
本研究在2002、2008、2011年亚洲民主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差序政府信任的概念、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差序政府信任受到信息、文化以及政治接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半开放式的媒体环境、适度而非绝对的权威取向文化环境... 本研究在2002、2008、2011年亚洲民主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差序政府信任的概念、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差序政府信任受到信息、文化以及政治接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半开放式的媒体环境、适度而非绝对的权威取向文化环境以及民众对于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不满和基层民主参与的匮乏共同催生、强化了差序政府信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政府信任 政治信任 政府信任
下载PDF
“民心”何以得或失——影响农民政治信任的因素分析:五省(市)60村调查(1999~2008) 被引量:60
19
作者 肖唐镖 王欣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82,96,共8页
哪些因素影响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本文利用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十年间在江西、江苏、山西、重庆和上海省(市)60个村的四波跟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十年间,政府绩效始终是推动农民政治信任的主要因素;农民对于传统政治文化... 哪些因素影响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本文利用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十年间在江西、江苏、山西、重庆和上海省(市)60个村的四波跟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十年间,政府绩效始终是推动农民政治信任的主要因素;农民对于传统政治文化的认同度降低,但传统政治文化对农民政治信任的正向推动作用仍在继续,然而其作用有削弱的趋势;自2005年始,农业税费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农民政治信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征地拆迁和计划生育政策制约了农民政治信任的提升;农民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工作经历在不同时间段对农民政治信任具有效果不同的影响,党员身份对农民政治信任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政府绩效 公共政策 政治效能感
原文传递
政治信任的层级差异及其解释:一项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 被引量:58
20
作者 管玥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2012年第2期67-99,179-180,共33页
经验观察表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布呈现出非匀质的特征:民众对中央政府较为信任,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则颇多不满。这一现象可以表述为"差序政府信任"。通过对N大学和C大学1000名本科生的概率抽样... 经验观察表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布呈现出非匀质的特征:民众对中央政府较为信任,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则颇多不满。这一现象可以表述为"差序政府信任"。通过对N大学和C大学1000名本科生的概率抽样,验证了调查对象对各级政府信任度层级递减的趋势,并从个体因素、制度安排、政治社会化三个维度初步建构了解释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理论框架。研究同时认为,作为联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普通民众的一种心理和治理结构,差序政府信任短期来看有利于合法性的维系,长远而言则未必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差序政府信任 信任 央地关系 合法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