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和悬吊训练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 被引量:54
1
作者 邹燕齐 张光正 +4 位作者 安礼 陈新明 陈俊琦 程吟 徐晓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53-1357,共5页
目的观察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结合悬吊训练(SET)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9月至12月,产后腹直肌分离>2 cm、盆底肌肌力Ⅲ级以上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单纯盆底NMES(A组)、NMES结合SET(B组)和单纯SET(C组... 目的观察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结合悬吊训练(SET)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9月至12月,产后腹直肌分离>2 cm、盆底肌肌力Ⅲ级以上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单纯盆底NMES(A组)、NMES结合SET(B组)和单纯SET(C组)治疗,共4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4周,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结果治疗后,各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明显缩小(F>8.327,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B组腹直肌分离距离最小(F>8.327,P<0.01);多重比较,A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盆底NMES和SET均可有效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两种方法结合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康复 腹直肌分离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 悬吊训练
下载PDF
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 被引量:51
2
作者 林科宇 许轶 +4 位作者 王楚怀 鲍珊珊 张桂芳 韩秀兰 赖建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23-928,共6页
目的:探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比垫上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组(悬吊组)和垫上核心稳定训练组(垫上组)两组,每组15例。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 目的:探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比垫上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组(悬吊组)和垫上核心稳定训练组(垫上组)两组,每组15例。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和背伸肌肌肉力量测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对患者疼痛、腰部功能和背伸肌肌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VAS得分改变值高于垫上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悬吊组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VAS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垫上组在治疗结束时VAS评分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得分改变值均大于垫上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ODI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ODI评分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患者背伸肌肌力测定改变值均高于垫上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背伸肌肌力均提高(P<0.05),而垫上组患者背伸肌肌力仅在治疗结束时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与垫上训练均可以减轻下腰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悬吊组改善下背痛疼痛的长期效果可能优于垫上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核心稳定训练 悬吊训练
下载PDF
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7
3
作者 顾昭华 龚晨 +4 位作者 伊文超 曹寅慧 茅矛 王翔 许光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2-454,共3页
目的:观察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2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对照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和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的如桥式训练、跪位训练、坐站训练、上下楼梯及步... 目的:观察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2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对照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和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的如桥式训练、跪位训练、坐站训练、上下楼梯及步行训练为主的训练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相同训练计划的基础上加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训练,选择仰卧位腰椎中立位放置、仰卧位骨盆上抬和侧卧位拱桥三种治疗方式,每天治疗30min,持续治疗20个工作日。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下肢FMA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10m步行速度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erg平衡功能、FAC步行功能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可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训练 脑卒中 平衡 步行功能
下载PDF
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6
4
作者 钱月芳 金敏娟 方昊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04-706,共3页
目的观察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LDH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减轻神经根水肿及营养神经药物... 目的观察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LDH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减轻神经根水肿及营养神经药物等)及悬吊训练,观察组患者同时辅以腰部核心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制订的腰椎疾患评分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JO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25±1.05)分]及JOA评分[(22.5±3.1)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训练治疗LDH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核心肌力训练 悬吊训练 腰椎功能
原文传递
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9
5
作者 胡川 顾莹 李军 《中国康复》 2015年第2期114-115,共2页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行训练、神经易化技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在S-E-T训练系...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行训练、神经易化技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在S-E-T训练系统上进行强化核心肌群的力量及稳定性训练,以及进行分离动作的诱发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简式Fugl-Meyer(FMA)中专门针对平衡功能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BBS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但FMA评分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T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躯干、核心肌群等方面进行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平衡功能 悬吊训练
下载PDF
悬吊法体能训练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6
作者 孙景召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4-77,共4页
通过文献资料法,介绍了悬吊训练的起源、发展、概念演变及其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悬吊训练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体系特征:1)训练器材简易可控;2)强调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负荷效应;3)训练方式多样——开链、闭链;4)以局部稳... 通过文献资料法,介绍了悬吊训练的起源、发展、概念演变及其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悬吊训练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体系特征:1)训练器材简易可控;2)强调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负荷效应;3)训练方式多样——开链、闭链;4)以局部稳定肌为其训练重点,并强调对于整体运动肌的训练,以达到整条"运动链"的有效运行;5)突出运动感觉综合训练,强调在不稳定的状态下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诱发;6)遵循渐进抗阻的训练原则和以闭合链运动为主的原则,达到逐步发展运动员体能素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训练 体能 演变 基本特征
下载PDF
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38
7
作者 任素伟 林春 +3 位作者 孟兆祥 王继兵 尹正录 陈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10-1313,共4页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4月,6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悬吊组(n=20)和观察组(n=20),分别接受常规康复、常规康复+悬吊训练、常规康复+悬吊...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4月,6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悬吊组(n=20)和观察组(n=20),分别接受常规康复、常规康复+悬吊训练、常规康复+悬吊训练+肌内效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Mallet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C区对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各组Mallet评分、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GMFM-C区评分均提高(t〉2.074,P〈0.05),观察组效果最佳(F〉10.032,P〈0.001)。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显著降低(t=4.767,P〈0.001),且在三组中最低(F=4.262,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可更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功能发育,改善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偏瘫 肌内效贴 悬吊训练 精细运动 粗大运动 儿童
下载PDF
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5
8
作者 胡淑珍 尹宏伟 +4 位作者 阮雯聪 张鑫 高柯达 李海峰 余永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11-1013,共3页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训练频率为每周6次,每次30 min,持续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GMFM分级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速度(10MWT)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分别为(33.38±6.32)分、(40.25±7.66)分、(32.35±4.43)分和(14.03±2.89)m/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训练不仅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还可提高其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训练 痉挛型脑瘫 运动 康复
原文传递
悬吊训练对脑瘫患儿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3
9
作者 高志萍 熊华春 +4 位作者 肖宁 黄若诗 黄姣姣 王军 朱登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54-857,共4页
目的 观察悬吊训练(SET)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法将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Ⅰ-Ⅲ级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悬吊训练治疗。... 目的 观察悬吊训练(SET)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法将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Ⅰ-Ⅲ级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悬吊训练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由同一位医师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项)B区、C区、D区、E区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儿坐位、四点位、立位、行走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GMFM-B区、C区、D区、E区各能区百分比、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进一步分层比较,发现2组粗大运动功能Ⅰ级患儿治疗后其GMFM-B区、C区百分比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GMFM-D区、E区百分比及BBS分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Ⅱ-Ⅲ级患儿治疗后其GMFM-B区、C区、D区、E区百分比及BBS评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干预能更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瘫患儿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训练 痉挛型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姿势控制 平衡能力
原文传递
悬吊运动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1
10
作者 陈四海 朱珊珊 陈湘鄂 《中国康复》 2018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观察悬吊系列运动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神经发育疗法、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在... 目的:观察悬吊系列运动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神经发育疗法、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系列运动以及姿势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Sheikh评定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Sheikh、MBI、BBS、FAC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悬吊系列运动和姿势控制训练为基础的核心肌群控制训练可促进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悬吊训练 姿势控制 步行能力 平衡功能 运动功能
下载PDF
针刺结合悬吊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徐磊 王楚妹 +3 位作者 董有康 张晶晶 郝汇睿 杜元灏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8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联合组、针刺组,每组各28例。针刺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针刺治疗;联合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偏...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联合组、针刺组,每组各28例。针刺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针刺治疗;联合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偏瘫侧上肢的悬吊训练。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Brunnstrom分期的变化。结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两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可明显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P<0.01),且联合组优于针刺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悬吊训练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悬吊训练 脑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悬吊训练对产后腰痛的效果 被引量:30
12
作者 刘艳丽 赵祥虎 +3 位作者 夏扬 卢洁 徐亮 陆雪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56-1460,共5页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产后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产后腰痛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理疗和美式脊椎矫正,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悬吊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疼痛数...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产后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产后腰痛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理疗和美式脊椎矫正,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悬吊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疼痛数字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腹横肌厚度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数字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腹横肌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6周后,两组疼痛数字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t> 14.579, P <0.001);两组腹横肌厚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t> 15.855, P <0.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 4.818,P <0.001)。结论在常规康复理疗和美式脊椎矫正治疗基础上再辅以悬吊训练,可进一步减轻产后腰痛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腰痛 悬吊训练 美式脊椎矫正 肌骨超声
下载PDF
悬吊训练对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以跳水项目为例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李建臣 周凯岚 +2 位作者 师玉涛 冯国群 袁桓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3-57,共5页
以北京市跳水队11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悬吊法针对核心力量进行3个月的训练。用SPORTKAT平衡仪测试系统、HUR测力台及电子秒表等对训练前后平衡能力、核心力量以及CMJ纵跳高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悬吊训练不仅仅使运动员变得更强... 以北京市跳水队11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悬吊法针对核心力量进行3个月的训练。用SPORTKAT平衡仪测试系统、HUR测力台及电子秒表等对训练前后平衡能力、核心力量以及CMJ纵跳高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悬吊训练不仅仅使运动员变得更强壮,而且还能有效促进其运动能力,更好改善肌肉内部和肌肉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平衡与稳定能力,尤其是对运动员核心力量、核心耐力、核心爆发力和运动专项技术的提高等均有显著作用。悬吊训练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力量训练方法,对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尝试悬吊训练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训练 技能主导类 表现难美性 核心力量 稳定性
下载PDF
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4
作者 金国圣 丁洁 +4 位作者 侯梅 孙殿荣 郇赛 李君 王淑婷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49-351,354,共4页
目的分析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的影响,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常规... 目的分析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的影响,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核心稳定性评估方法、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测试(10MWT)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平板支撑时间、仰卧双腿上举角度、仰卧静态卷腹维持时间、GMFM-88 D、E区评分、BBS评分、10MWT时间、步数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2.95、3.78、3.46、3.37、2.89、4.52、7.33、3.96,P<0.01)。结论悬吊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训练 脑瘫 核心稳定性
原文传递
头针结合悬吊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徐磊 李飞 +2 位作者 王敏 闫兴洲 杜元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08-1312,共5页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头针悬吊训练组(35例,脱落2例)、头针组(35例,脱落3例)、悬吊训练组(35例,脱落2例)。头针组采用单纯的头针治...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头针悬吊训练组(35例,脱落2例)、头针组(35例,脱落3例)、悬吊训练组(35例,脱落2例)。头针组采用单纯的头针治疗,穴取双侧枕下旁线、顶中线、偏瘫对侧的顶颞前斜线上1/5及顶旁1线;悬吊训练组采用单纯的悬吊训练;头针悬吊训练组在头针治疗同时采用悬吊训练,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 d,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6周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平衡测试仪、Fugl-Meyer(FMA)评分进行评价,并评定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6周时,各组BBS评分、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头针悬吊训练组BBS评分、FMA评分均高于头针组和悬吊训练组(P<0.05)。治疗3、6周时,各组平衡测试仪质心轨迹长度、质心轨迹面积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头针悬吊训练组平衡测试仪质心轨迹长度、质心轨迹面积均低于头针组和悬吊训练组(P<0.05)。头针悬吊训练组的总有效率为97.0%(32/33),高于头针组的87.5%(28/32)和悬吊训练组的90.9%(30/33,P<0.05)。结论:头针结合悬吊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头针和单纯悬吊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平衡功能障碍 头针 悬吊训练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悬吊训练对排球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孙霞 高峰 孙越颖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索悬吊训练是否可以有效提高排球运动员的平衡能力。方法:运用实验研究法,依据实验前测数据,采用蛇形分组法将16名实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9周。试验前后进行Good Balance单脚闭眼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试验组受试者的... 目的:探索悬吊训练是否可以有效提高排球运动员的平衡能力。方法:运用实验研究法,依据实验前测数据,采用蛇形分组法将16名实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9周。试验前后进行Good Balance单脚闭眼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试验组受试者的平衡能力在试验后得到较好的提高,而对照组受试者的静态平衡能力变化不大,部分受试者出现平衡能力降低的现象。结论:悬吊训练对改善排球运动员的静态平衡能力具有积极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训练 平衡能力 核心稳定性
下载PDF
悬吊训练用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静 熊斌 +4 位作者 王永召 沈显山 杨雪 吴建贤 周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59-962,共4页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用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外,增加偏瘫侧膝关节运动疗法20min/天;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用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外,增加偏瘫侧膝关节运动疗法20min/天;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悬吊训练20min/天。于6周后采用膝关节CPM仪测量其膝关节角度位置重现角度、被动复位实际移动角度,以分别评定两组患者位置觉和运动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的移动角度位置重现角度及被动复位实际移动角度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在30°、45°、60°的目标角度移动角度位置重现角度均更接近目标角度值,在30°屈和伸的被动复位实际移动角度测量值均减小,与组内治疗前测量值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测量值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测量值(P<0.05)。结论: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膝关节本体感觉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训练 脑卒中 偏瘫 膝关节本体感觉
下载PDF
心理干预与悬吊训练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步行功能和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曾敏 肖文婷 +3 位作者 王丽平 陶慧 简厚华 王婷婷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接受心理护理+悬吊训练,对患者静态平衡能力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4例,根据入院时间分组,观察组37例接受心理护理与悬吊训练,对照组37例仅接受常规训练,...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接受心理护理+悬吊训练,对患者静态平衡能力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4例,根据入院时间分组,观察组37例接受心理护理与悬吊训练,对照组37例仅接受常规训练,比较2组静态平衡能力与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单位时间轨迹长Romberg率与轨迹长Romberg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X轴移动中心偏差-闭眼、各指标Romberg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步行能力Holden分级、6 min步行测试明显升高,10 m步行时间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olden分级、6 min步行测试高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心理、躯体、角色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心理、躯体、角色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悬吊训练与心理干预,可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静态平衡能力与步行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平衡能力 步行功能 胸腰段脊柱骨折 悬吊训练 心理干预
下载PDF
悬吊训练技术在核心力量训练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杨彩云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85-87,共3页
本文采用悬吊训练技术,对学生的核心力量进行训练.实验结果表明,悬吊训练技术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实验组学生的腹直肌、髂腰肌、竖脊肌、腰方肌和腹内、外斜肌等肌肉群及胸腰筋膜组成的核心区的力量和肌肉间的协调性,女生的各项成绩提... 本文采用悬吊训练技术,对学生的核心力量进行训练.实验结果表明,悬吊训练技术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实验组学生的腹直肌、髂腰肌、竖脊肌、腰方肌和腹内、外斜肌等肌肉群及胸腰筋膜组成的核心区的力量和肌肉间的协调性,女生的各项成绩提高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训练 核心力量 核心稳定性 田径
下载PDF
悬吊下数字作业疗法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9
20
作者 童心 卢燕 +3 位作者 张永卿 俞蔼晏 段再扬 徐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59-1264,共6页
目的观察悬吊下数字作业疗法(OT)评估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数字OT组和悬吊组,每组30例。三组... 目的观察悬吊下数字作业疗法(OT)评估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数字OT组和悬吊组,每组30例。三组均行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并予传统OT治疗;数字OT组行上肢数字OT系统训练,悬吊组在上肢悬吊状态下行数字OT系统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桡侧腕背伸肌收缩时的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治疗后,3组FMA-UE评分、MBI评分、AEMG、RMS、MF和MPF均显著改善(|t|>9.202,P<0.001),悬吊组各项指标最优(F>8.791,P<0.001)。结论悬吊下数字OT系统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上肢肌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悬吊训练 作业疗法 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