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小麦和新麦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孙根楼 颜济 杨俊良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22-326,共5页
进行了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属间杂交,运用杂种幼胚培养技术,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属间杂种。F_1形态趋于中间型,均完全不育。F_1花粉母细胞预期类型(2n=28)的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为26.72Ⅰ+0.62Ⅱ+0.01Ⅲ,后期Ⅰ和后期... 进行了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属间杂交,运用杂种幼胚培养技术,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属间杂种。F_1形态趋于中间型,均完全不育。F_1花粉母细胞预期类型(2n=28)的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为26.72Ⅰ+0.62Ⅱ+0.01Ⅲ,后期Ⅰ和后期Ⅱ有落后染色体,多分体具大量微核。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组间不存在同源或部分同源性。还观察到花粉母细胞异常减数分裂现象。用普通小麦回交,未获得回交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华山新麦草 间杂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与新疆野生油菜属间杂种的获得与分子鉴定 被引量:25
2
作者 伍晓明 许鲲 +3 位作者 王汉中 郑普英 陈碧云 李响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共5页
通过剥蕾重复授粉克服了甘蓝型油菜与新疆野生油菜属间杂交障碍,中双4号×野890812组合的199朵重复授粉花共产生32粒种子,其中8粒种子能发育成植株,5株植株形态与母本甘蓝型油菜相近,2株植株形态与白菜型油菜相近,1株植株形态介于... 通过剥蕾重复授粉克服了甘蓝型油菜与新疆野生油菜属间杂交障碍,中双4号×野890812组合的199朵重复授粉花共产生32粒种子,其中8粒种子能发育成植株,5株植株形态与母本甘蓝型油菜相近,2株植株形态与白菜型油菜相近,1株植株形态介于母本甘蓝型油菜和父本野芥之间,叶面上具有新疆野生油菜特有的刺毛。RAPD分析显示8株F1代植株都同时具有母本中双4号和父本野890812的特征随机扩增DNA片段,还具有母父本均缺乏的新扩增DNA片段,表明8株F1代植株均为属间杂种。试验结果表明,决定甘蓝型油菜与新疆野生油菜或野芥远缘杂交中生殖隔离的主要因素是受精前障碍。属间杂种在形态和分子水平上的丰富变异预示通过甘蓝型油菜与新疆野生油菜间的属间杂交可望有效地拓展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新疆 时生油菜 间杂 分子鉴定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的属间新杂种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再云 刘后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3-37,T001,共6页
从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2n=31)自交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新杂种植株(2n=25)。该新杂种在表型上为亲本中间型,且雄性不育。将其与甘蓝型油菜回交时,通过幼胚培养获得8个回交第一代植株(2n=44)。所有回交后... 从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2n=31)自交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新杂种植株(2n=25)。该新杂种在表型上为亲本中间型,且雄性不育。将其与甘蓝型油菜回交时,通过幼胚培养获得8个回交第一代植株(2n=44)。所有回交后代植株均可育,在花粉母细胞中形成22个二价体。来自诸葛菜的6条染色体可被全部丢失或部分进入末期核,也可在后期Ⅰ运动至细胞一极。首次获得的新材料可用于培育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的附加系,并为研究诸葛菜的染色体组结构提供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诸葛菜 间杂 回交后代 分裂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冰草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及其自交可育性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立会 董玉琛 +2 位作者 周荣华 李秀全 李培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09-115,共7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冰草属(AgropyronGaertn.)的P染色体组与小麦染色体组间的遗传关系和评价P染色体组在属间杂种自交可育性上的遗传效应,获得了普通小麦品种Fukuho(Triticumaestivumcv.F... 为了进一步研究冰草属(AgropyronGaertn.)的P染色体组与小麦染色体组间的遗传关系和评价P染色体组在属间杂种自交可育性上的遗传效应,获得了普通小麦品种Fukuho(Triticumaestivumcv.Fukuho,2n=42;AABBDD)与3个不同来源的四倍体冰草(A.cristatum〈L.〉Gaertn.,2n=28;PPPP)间的杂种(2n=35;ABDPP)。结果表明:(1)不同组合的杂种间在遗传基础上差异明显,同一组合不同杂种间亦有差异;(2)冰草Z559可能不存在抑制小麦Ph基因效应的遗传系统,但与小麦染色体组间可能存在部分同源性;(3)生长正常的Fukuho×冰草Z559的杂种具部分自交可育性和明显的异花授粉结实特性,而且这些可育性很可能是由P染色体组中控制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后期分离的特殊遗传因子决定的;(4)冰草属的多倍体并非严格的同源多倍体。本实验还证实了通过幼穗培养产生再生植株,可以使属间杂种的育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冰草 间杂 自交可育性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长芒猬草与华山新麦草属间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海琴 周永红 +2 位作者 郑有良 杨瑞武 丁春邦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1-427,共7页
为研究长芒猬草Hystrixduthieissp .longearistata的染色体组成 ,将其与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huashanica进行了人工杂交 ,获得杂种F1 。对亲本及杂种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繁育特性和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 为研究长芒猬草Hystrixduthieissp .longearistata的染色体组成 ,将其与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huashanica进行了人工杂交 ,获得杂种F1 。对亲本及杂种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繁育特性和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杂种F1 的许多形态特征介于父母本之间 ,花粉完全不育 ,结实率为 0 ;杂种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较高 ,5 5 .1 2 %的细胞形成 5个或 6个二价体 ,其构型为 :9.83Ⅰ + 5 .46Ⅱ + 0 .0 7Ⅲ ,C_值为 0 .5 7。以上结果表明H .duthieissp.longearistata含有Ns染色体组。本文还讨论了Hystrix与Leymus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芒猬草 华山新麦草 间杂 形态学 细胞学 染色体组
下载PDF
芥蓝×诸葛菜属间杂种的获得 被引量:14
6
作者 殷家明 罗鹏 +1 位作者 蓝泽蘧 黄邦权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97-299,共3页
用子房培养和胚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芥蓝×诸葛菜属间杂种。授粉后14d和18d的子房在附加IAA2mg/L和KT0.5mg/L的MS培养基上培养,结籽率分别为54.3%和46.2%。在附加IAA0.2mg/L和... 用子房培养和胚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芥蓝×诸葛菜属间杂种。授粉后14d和18d的子房在附加IAA2mg/L和KT0.5mg/L的MS培养基上培养,结籽率分别为54.3%和46.2%。在附加IAA0.2mg/L和KT2mg/L的MS培养基上,种子萌发率为13.3%。其F1形态介于双亲之间,花粉无活力,开放授粉不能结籽,染色体数为21,是双亲单倍染色体数目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蓝 诸葛菜 间杂 子房培养 胚培养
下载PDF
小麦×冰草属间杂种F_1的植株再生及其变异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立会 董玉琛 +3 位作者 周荣华 李秀全 杨欣明 徐世雨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50-258,共9页
在对0.5—40.cm长幼穗培养4周后诱导出愈伤组织的基础上,获得了88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cv.Chinese Spring,2n=6x=42,AABBDD)×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 Fisch.> Schult.,2n=4x=28,PPPP)杂种F_1的再生植株。不同... 在对0.5—40.cm长幼穗培养4周后诱导出愈伤组织的基础上,获得了88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cv.Chinese Spring,2n=6x=42,AABBDD)×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 Fisch.> Schult.,2n=4x=28,PPPP)杂种F_1的再生植株。不同长度的幼穗在培养时,其愈伤组织发生的部位及其增殖速度不同。再生植株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直接器官发生途径。所有的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全与杂种F_1相同,为2n=35。与杂种F_1相比,再生植株的减数分裂行为是相当复杂的,证明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生。每茎穗数、叶片失绿斑等形态上的变异是由环境效应引起的;而株高、每穗轴节上小穗数和育性是由遗传效应决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再生植株的自交结实率高达5.49%,共获得自交种子484粒,这对利用P染色体组中的期望基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杂 植株再生 变异 小麦 冰草
下载PDF
高频率产生芸苔属非整倍体和纯合植株及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再云 刘焰 +3 位作者 M.Ceccarelli S.Minelli A.Contento P.G.Cionini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8-224,T001,共8页
进行了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L.)Czern.& Coss.)和埃塞俄比亚芥(B.carinata A.Braun)与新油料植物资源诸葛菜(Orychophrogmus violacus(L.)O.E.Schulz)之间的属间杂交,并对产生的后代植株进行了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进行了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L.)Czern.& Coss.)和埃塞俄比亚芥(B.carinata A.Braun)与新油料植物资源诸葛菜(Orychophrogmus violacus(L.)O.E.Schulz)之间的属间杂交,并对产生的后代植株进行了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芥菜型油菜与诸葛菜的杂交后代由3类混倍体组成,第一类的体细胞和花粉母细胞(PMC)主要含有芥菜型油菜的36条染色体和附加的诸葛菜染色体(2n=36~44);第二类(2n=30~36)主要产生具有芥菜型油菜染色体的PMC(2n=36)和1~4对芥菜型油菜染色体被诸葛菜染色体所代换的代换型PMC(2n=36);第三类(2n=30~36)植株的PMC则只具有芥菜型油菜染色体(2n=36).而埃塞俄比亚芥与诸葛菜的杂交后代由两类混倍体(2n=29~34)组成,第一类的绝大多数PMC的染色体数目(2n=34)及行为与母本埃塞俄比亚芥植株的一样,只是部分PMC包含1~3对诸葛菜染色体,而第二类的PMC只具有埃塞俄比亚芥的34条染色体.从以上杂种的后代中获得了芸苔属亲本种的附加系、代换系、亚倍体和纯合植株.这些结果为在尝苔属与诸葛菜属间杂交中可能发生的亲本种染色体组分开现象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合植株 基因组原位杂交 芸苔 诸葛菜 非整倍体 间杂 染色体组分开 植物遗传育 油料植物
原文传递
菊属与亚菊属属间杂种的鉴定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17
9
作者 赵宏波 陈发棣 +3 位作者 郭维明 缪恒彬 李畅 房伟民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1-669,共9页
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获得了栽培菊花"奥运火炬"Dendranthema×grandiflorum"Aoyunhuoju"和亚菊属Ajania矶菊A.pacifica的属间杂种。形态学、细胞学以及RAPD分子标记鉴定表明22个杂种为真正的属间杂种,成功地将... 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获得了栽培菊花"奥运火炬"Dendranthema×grandiflorum"Aoyunhuoju"和亚菊属Ajania矶菊A.pacifica的属间杂种。形态学、细胞学以及RAPD分子标记鉴定表明22个杂种为真正的属间杂种,成功地将矶菊的某些性状(叶色)转移到栽培菊花中,但同时也掺入了某些不良性状。杂种的叶色、叶形、花色、开花枝的分枝性和花期等性状均介于双亲之间,边缘舌状雌花大小、数量和形态不一;杂种根尖染色体数目正常(2n=7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基本正常。矶菊与栽培菊花属间杂交的成功以及杂种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正常表明两者亲缘关系较近,从而推测菊属Dendranthema与亚菊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菊 间杂 分类学
下载PDF
鹅观草与大麦属间杂种的形态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蒋继明 刘大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5期373-376,共4页
用活体/离体幼胚培养法成功地获得了鹅观草(Roegneria kamooji,2n=12,SSHHYY)与大麦(Hordeum vulgare,2n=14,11)间的属间杂种。杂交结实率为31.4%,胚培成苗率60.9%。杂种表现一年生,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形态上偏向鹅观草。F_1自交不孕,... 用活体/离体幼胚培养法成功地获得了鹅观草(Roegneria kamooji,2n=12,SSHHYY)与大麦(Hordeum vulgare,2n=14,11)间的属间杂种。杂交结实率为31.4%,胚培成苗率60.9%。杂种表现一年生,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形态上偏向鹅观草。F_1自交不孕,用大麦回交亦不结实。杂种具有预期的2n=28(SHYI)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形成26.38个单价体,0.67个棒状二价体,0.12个环状二价体和0.02个三价体。本文对双亲染色体组间的同源性以及在大麦育种中利用鹅观草种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观草 大麦 间杂 形态 遗传
下载PDF
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紫菜苔×萝卜属间杂种F_1的获得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邦全 常玲 +1 位作者 居超民 陈建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6-561,共6页
以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紫菜苔(AA,2n=20)为母本,以不同萝卜品种(RR,2n=18)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了大量的属间杂种。杂种F1幼苗在低温下子叶及真叶均不缺绿。以红萝卜为父本获得的杂种F1植株叶柄、叶脉呈... 以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紫菜苔(AA,2n=20)为母本,以不同萝卜品种(RR,2n=18)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了大量的属间杂种。杂种F1幼苗在低温下子叶及真叶均不缺绿。以红萝卜为父本获得的杂种F1植株叶柄、叶脉呈紫红色;以白萝卜为父本获得的杂种F1植株叶柄、叶脉不呈紫红色。所有的杂种F1植株都开白花,蜜腺正常,雄配子高度不育,但是雌配子具有部分育性。杂种F1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预期的2n=19,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15.53Ⅰ+1.34Ⅱ+0.25Ⅲ+0.01Ⅳ,多数染色体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但也有一些二价体、三价体甚至四价体,最多达到6Ⅰ+3Ⅲ+1Ⅳ,参加配对的染色体数达到13条,表明A染色体组和R染色体组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对该杂种的遗传及育种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 紫菜苔 萝卜 间杂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的减数分裂观察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再云 吴建国 +1 位作者 石淑稳 刘后利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73-379,共7页
在甘蓝型油莱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细胞减数分裂中,观察到两种类型的染色体分离方式。第一种,细胞内的31条染色体呈两组分离,其中19条染色体至细胞一极,12条染色体至另一极;且在两极的染色体进行分裂,产生4个核,两个具有19... 在甘蓝型油莱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细胞减数分裂中,观察到两种类型的染色体分离方式。第一种,细胞内的31条染色体呈两组分离,其中19条染色体至细胞一极,12条染色体至另一极;且在两极的染色体进行分裂,产生4个核,两个具有19条染色体,另两个具有12条染色体。故杂种细胞通过这种染色体分离方式,可同时产生具有19与12条染色体的两类配子。杂种细胞内发生的这种染色体行为,极有可能与来自两个亲本种的染色体组相关;即在细胞两极的19与12条染色体分别来自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第二种,在后期I至末期I,花粉母细胞内以6个二价体形式出现的12条染色体被落后在赤道板附近,而被排斥在末期核之外。这些落后二价体很有可能来自诸葛菜。因此,在杂种细胞减数分裂中,来自两个亲本种的染色体组被分开。文中还对染色体组分开的遗传意义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油菜 诸葛菜 间杂 减数分裂
下载PDF
Ogura CMS紫菜苔×萝卜×甘蓝型油菜杂种的获得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邦全 刘幼琪 +1 位作者 吴文华 薛小桥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7-470,T004,共5页
以OguraCMS紫菜苔×萝卜杂种F1(AR ,2n =19)为母本 ,以甘蓝型油菜 (AACC ,2n =38)为父本进行杂交 ,获得了 4棵杂种植株。其中 1株 (PRN 1)的花色为嵌合体 ,该植株上的花多为黄色 ,但是也有乳白色花 ,另外还有 1朵花甚至 1个花瓣上... 以OguraCMS紫菜苔×萝卜杂种F1(AR ,2n =19)为母本 ,以甘蓝型油菜 (AACC ,2n =38)为父本进行杂交 ,获得了 4棵杂种植株。其中 1株 (PRN 1)的花色为嵌合体 ,该植株上的花多为黄色 ,但是也有乳白色花 ,另外还有 1朵花甚至 1个花瓣上同时具有黄色和白色区域 ,其余 3株 (PRN 2、 3、 4 )都开白花。PRN 4的花药开花前退化 ,其余 3株都可以看到 3~ 6枚花药 ,能够产生部分花粉 ,但是PRN 2的花粉不能被I2 KI溶液染色。PRN 2具有 4个蜜腺 ,PRN 1和PRN 3具有 2个蜜腺 ,PRN 4无可见蜜腺。在低温下PRN 2叶色正常 ,其余 3株幼叶表现不同程度缺绿。PRN 1的染色体数目为 2n =38,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 14 6 7Ⅰ +10 0 7Ⅱ +1 0 6Ⅲ ,其染色体组构成可能是AACR ;PRN 2的染色体数目为 2n =35 ,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 13 89Ⅰ +8 33Ⅱ +1 33Ⅲ +0 11Ⅳ ,PRN 3的染色体数目为2n =33,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 14 0 0Ⅰ +7 82Ⅱ +1 0 0Ⅲ +0 0 9Ⅳ。PRN 4的染色体数目未能确定。与甘蓝型油菜回交后PRN 1~ 3植株各自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种子 ,而PRN 4则未产生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guraCMS紫菜苔 萝卜 甘蓝型油菜 间杂 嵌合体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多花黑麦草×苇状羊茅属间杂种及其后代抗旱耐热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俊龙 王槐三 《中国草地》 CSCD 1996年第1期39-41,共3页
1993年5月至11月对多花黑麦草、苇状羊茅、属间杂种及其后代的抗旱耐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苇状羊茅植株对高温干旱表现极强的抗性,抗性指数分别达3.99和3.68,越夏率分别为100%和93.7%;多花... 1993年5月至11月对多花黑麦草、苇状羊茅、属间杂种及其后代的抗旱耐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苇状羊茅植株对高温干旱表现极强的抗性,抗性指数分别达3.99和3.68,越夏率分别为100%和93.7%;多花黑麦草对高温干旱反映敏感,抗性指数极低,仅为0.82;杂种后代选系的抗旱耐热性较多花黑麦草有显著提高,但低于苇状羊茅及杂种F1。表明利用多花黑麦草与苇状羊茅杂交可以改良多花黑麦草的抗旱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羊茅 间杂 抗旱性 耐热性
原文传递
大白菜与萝卜属间杂种幼胚离体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明山 索玉英 周长久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53-357,共5页
对大白菜与萝卜3个杂交组合授粉后15天的幼胚进行了离体改良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比较了两种培养方法的培养成活率。3个杂交组合的改良液体培养成活率分别为30.0%、22.2%和65.0%,而固体培养成活率分别为0%、8.0%和20.0%。改良液体... 对大白菜与萝卜3个杂交组合授粉后15天的幼胚进行了离体改良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比较了两种培养方法的培养成活率。3个杂交组合的改良液体培养成活率分别为30.0%、22.2%和65.0%,而固体培养成活率分别为0%、8.0%和20.0%。改良液体培养成活率高,接种方便迅速,培养速度快,是一条高效快速培养远缘杂种幼胚的途径。本试验共获得21个株系159株杂种苗。植株形态介于双亲之间,个别性状倾向双亲一方。杂种F_1根尖细胞染色体数有3种类型,即19、29和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胚培养 大白菜 萝卜 间杂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与萝卜属间杂种的获得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8
16
作者 胡大有 王爱云 李栒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6-479,共4页
通过蕾期重复授粉和子房培养克服甘蓝型油菜与萝卜属间杂交障碍,提高杂种获得率。从组合湘油15×萝卜、681A×萝卜和742×萝卜分别获得12、28和18粒种子,前两组合分别得到21和11株F1植株,而从组合742×萝卜未得到再生... 通过蕾期重复授粉和子房培养克服甘蓝型油菜与萝卜属间杂交障碍,提高杂种获得率。从组合湘油15×萝卜、681A×萝卜和742×萝卜分别获得12、28和18粒种子,前两组合分别得到21和11株F1植株,而从组合742×萝卜未得到再生植株。F1植株形态有些相似于母本,有些则不同于双亲。SSR分析显示,由湘油15×萝卜所获得的21株F1植株中有10株是真杂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萝卜 间杂 SSR分子标记
下载PDF
Moricandia arvensis与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的获得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孟金陵 严准 甘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6-401,共6页
以C_3作物甘蓝型油菜作父本与野生C_3—C_4中间型植物Moricandia arvensis作有性杂交,经子房培养和胚性芽挽救,获得了4个属间杂种,经腋芽繁殖使杂种群体增至数百株。RFLP分析结果显示,杂种核DNA具有两个亲本的特征指纹,而其细胞质中仅... 以C_3作物甘蓝型油菜作父本与野生C_3—C_4中间型植物Moricandia arvensis作有性杂交,经子房培养和胚性芽挽救,获得了4个属间杂种,经腋芽繁殖使杂种群体增至数百株。RFLP分析结果显示,杂种核DNA具有两个亲本的特征指纹,而其细胞质中仅含母本Moricandia arvensis的线粒体DNA指纹。杂种多具33条染色体,为双亲配子染色体数之和。虽然杂种植株在大多数形态特征上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但在某些性状上明显趋向某一亲本。杂种植株的一般特征是半匍匐性,浅裂叶,开浅黄花。其以CO_2补偿点很高,为C_3类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有多价体产生。杂种雌雄性皆不育。用秋水仙素将杂种加倍为双二倍体后,仍然雄性不育。对进一步向芸薹属作物基因组中导入C_3-C_4基因的技术途径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C3-C4 生物学特性 间杂
下载PDF
夏蜡梅和美国蜡梅属间杂种形态与光合生理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盛宁 姚青菊 +2 位作者 任全进 熊豫宁 孙小芳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8-732,共5页
从花形态、结实性、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等3个方面,比较了属间杂种与母本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父本美国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之间的差异;另外,对濒危园模拟生境条件下生长的夏蜡梅和苗圃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夏蜡梅植株的光... 从花形态、结实性、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等3个方面,比较了属间杂种与母本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父本美国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之间的差异;另外,对濒危园模拟生境条件下生长的夏蜡梅和苗圃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夏蜡梅植株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的生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花外形、颜色和气味,花被片形态,外、内花被片(数量、大小、颜色、形状和质地),雄蕊(可育雄蕊、不育雄蕊和食物体),雌蕊(花柱和柱头)等方面,属间杂种均表现出双亲的中间性状,结合了双亲优异之处,具有很高观赏价值;②夏蜡梅在南京地区结实正常,美国蜡梅在南京地区的结实能力差,而属间杂种7年生植株开花的2a中都表现为不结实;③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特性上,属间杂种与父本美国蜡梅相似,较母本夏蜡梅有明显优势,没有严重的光合午休现象和灼伤叶片、花苞片现象。另外,濒危园中遮光条件下的夏蜡梅植株尽管净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较小,但没有午休现象,而且表观量子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夏蜡梅植株,乃至美国蜡梅及属间杂种,显示出夏蜡梅的喜阴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夏蜡梅 美国蜡梅 间杂 表观量子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甘蓝与萝卜属间杂交及其胚挽救技术优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扈新民 李锡香 +3 位作者 梁燕 方智远 沈镝 邱杨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12,共6页
以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C08-11为母本,以萝卜自交系Q07-12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对杂交子房和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筛选适合甘蓝与萝卜属间杂种胚挽救的适宜取材时间、培养基及外源添加物。结果表明,胚珠培养优于子房培养;所有处理子房培养仅获... 以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C08-11为母本,以萝卜自交系Q07-12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对杂交子房和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筛选适合甘蓝与萝卜属间杂种胚挽救的适宜取材时间、培养基及外源添加物。结果表明,胚珠培养优于子房培养;所有处理子房培养仅获得3株杂交苗,取材时间以授粉后第9天为宜,B5培养基中添加合适的生长调节剂、水解酪蛋白和活性炭为子房培养所必需;胚珠培养各处理共获得29株杂交苗,适宜取材时间为蕾期授粉后第14天、花期授粉后第16天,对生长调节剂的需求取决于不同取材时期及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缘杂交 子房培养 胚珠培养 间杂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形态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建文 丁敏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17-123,共7页
本文对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ev.Fukuho,2n=6x=42,AABBDD)与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B′B′... 本文对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ev.Fukuho,2n=6x=42,AABBDD)与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B′B′C′C′)属间杂种F_1进行了形态和细胞遗传学方面的探讨。首先,在形态方面的研究表明:(1)杂种F_1植株生长旺盛,分蘖力强;(2)绝大部分性状如株高、穗长、芒长等介于双亲之间而呈中间型,少数性状如颖脊、颖壳茸毛可作为鉴别杂种的形态标记;(3)花粉粒空秕、无可染性,花粉高度不育,自交完全不结实。其次,从杂种F_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1)染色体平均构型为:26.09Ⅰ+4.36Ⅱ+0.09Ⅲ,二价体数目从0-7个均有分布,但大多数为棒状二价体;(2)每细胞平均交叉数为4.78;(3)染色体臂平均配对频率(C值)为0.17。由上可知,在普通小麦ABD基因组与东方旱麦草B′C′基因组之间存在微弱的部分同源关系,或在东方旱麦草基因组中可能存在一种抑制普通小麦Ph基因作用的抑制因子(suppress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旱麦草 间杂 形态学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