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说语篇生成的双重结构——以伊丽莎白·乔利小说三部曲的语篇建构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宏伟 徐盛桓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16,共4页
小说语篇的生成存在双重结构。现实世界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经过凝聚式或辐射式虚构成为小说世界的"典型事件";"典型事件"作为小说的本体结构在主体意向性主导下发展为"语言前用例事件"的意象模型,意象... 小说语篇的生成存在双重结构。现实世界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经过凝聚式或辐射式虚构成为小说世界的"典型事件";"典型事件"作为小说的本体结构在主体意向性主导下发展为"语言前用例事件"的意象模型,意象模型固化为语言的描写结构,生成小说语篇的概念模型。小说语篇模型建构体现出主体意向性"利己"和"贴近自我"的特点。伊丽莎白·乔利是一位温和的女权主义者,《我父亲的月亮》三部曲中情人关系的语篇表达受到小说作者意向性的影响和制约,在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的选择上反映出乔利的思想和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语篇 双重结构 意向性 典型事件 用例事件
原文传递
修辞结构理论与小说语篇中的前指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覃文戮 《文教资料》 2006年第35期125-126,共2页
前指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修辞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小说《哈里·波特与凤凰社》部分章节中代词及名词前指的分布规律,探讨其在小说语篇结构分析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修辞结构理论 小说语篇 前指
下载PDF
词汇衔接链对小说语篇多重意义的揭示——以《半日》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甜甜 《济宁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25-128,共4页
词汇衔接作为主要的衔接手段之一,是分析语篇、理解语篇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分析马哈福兹的短篇小说《半日》,旨在探究词汇链这一衔接形式对揭示小说语篇主题,解读小说语篇多重意义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词汇衔接链 小说语篇 多重意义 《半日》
下载PDF
小说语篇建构的三重维度:事件基础、语境边界及主体意向性——以《外婆的日用家当》为例
4
作者 李媛霞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92-99,113,114,共10页
小说语篇建构是在事件基础、语境边界和主体意向性三个维度下进行的,是三个维度之间辩证和依存关系的结果呈现。事件基础是作者针对一定的交际情景而建构起来的典型事件和用例事件,确定了小说语篇的内容和结构;语境边界是作者在特定社... 小说语篇建构是在事件基础、语境边界和主体意向性三个维度下进行的,是三个维度之间辩证和依存关系的结果呈现。事件基础是作者针对一定的交际情景而建构起来的典型事件和用例事件,确定了小说语篇的内容和结构;语境边界是作者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认知维度,制约着小说语篇的意义和交际功能;主体意向性是作者在语境边界内针对特定社会生活的心智模型的体现,决定着小说语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语篇 事件基础 《外婆的日用家当》 语境边界 主体意向性
下载PDF
老舍小说语境差的审美分析
5
作者 张伟 《长春大学学报》 2020年第9期72-76,共5页
语境与语篇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从语境的角度看,小说话语的解构和重建既是对语境因素的颠覆,又是对新语境的重新建构。小说语境因素间的不平衡状态存在于小说各语境因素的颠覆与重构之间。老舍小说语篇中的修辞性语境差主要体现在情... 语境与语篇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从语境的角度看,小说话语的解构和重建既是对语境因素的颠覆,又是对新语境的重新建构。小说语境因素间的不平衡状态存在于小说各语境因素的颠覆与重构之间。老舍小说语篇中的修辞性语境差主要体现在情与景、动与静、崇高与滑稽之间的变异与调和方面,充分体现了语境差中蕴含着的对立统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语篇 语境 语境差 审美分析 老舍小说
下载PDF
van Dijk语境视角下小说语篇口头禅的修辞研究
6
作者 于琼 汤云莹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81-88,共8页
运用van Dijk的语境理论,通过个案分析法考察了小说语篇中口头禅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1)小说语篇会征用口头禅作为作者意图表现的一种特有方式。(2)社会文化语境决定了小说人物使用什么口头禅和为何使用口头禅。口头禅的发生机制受语... 运用van Dijk的语境理论,通过个案分析法考察了小说语篇中口头禅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1)小说语篇会征用口头禅作为作者意图表现的一种特有方式。(2)社会文化语境决定了小说人物使用什么口头禅和为何使用口头禅。口头禅的发生机制受语境制约,作者通过对口头禅的操控公开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批评。(3)口头禅在语用环境中的创造性应用对扁型人物形象刻画和对小说主题的升华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N Dijk 语境理论 小说语篇 口头禅 修辞
下载PDF
小说语篇可读性建构与不礼貌策略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刘风光 石文瑞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9-47,146,共10页
可读性是小说的生命,也是小说创作的最高追求。与自然言语交际相比,小说语篇为增强其可读性,所蕴含的不礼貌现象更加多维复杂。本研究以关系联结(Kádár&Zhang,2019)为视角,通过对小说语篇实例的描述和分析,深入挖掘在人物... 可读性是小说的生命,也是小说创作的最高追求。与自然言语交际相比,小说语篇为增强其可读性,所蕴含的不礼貌现象更加多维复杂。本研究以关系联结(Kádár&Zhang,2019)为视角,通过对小说语篇实例的描述和分析,深入挖掘在人物-人物、叙述者-受述者、读者-作者多层对话结构中,不同不礼貌策略在小说语篇可读性建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小说语篇不同交际层面增强可读性的不礼貌策略凸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刻画人物-人物间冲突情节,如采取转换语码、抛出禁忌话题或使用詈语等不礼貌策略,可以激化小说矛盾,推动情节进展,丰满人物性格,增强可读性;制造叙述者-受述者间理解障碍,如通过非正常时序叙述、冗长或过简叙述等不礼貌策略,增强可读性;引发作者-读者间想象空间,如通过副文本特征、语言风格特征等不礼貌策略为读者设置各种阅读"障碍"或"空白",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强可读性。此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联结是小说语篇建构中不礼貌策略的深层目标。本研究为文学语篇不礼貌现象理论化探讨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语篇可读性建构 不礼貌策略 关系联结
原文传递
少年小说语篇的语用取效阐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夏宗凤 刘风光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2,共5页
本研究采用语用文体学视角,以现当代美国少年小说为语料,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内,将取效行为应用于少年小说语篇的阐释,旨在拓展少年小说语篇解读的维度。本研究在厘清取效行为与少年小说语篇关系的基础上,从明示取效、隐义取效和受动取... 本研究采用语用文体学视角,以现当代美国少年小说为语料,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内,将取效行为应用于少年小说语篇的阐释,旨在拓展少年小说语篇解读的维度。本研究在厘清取效行为与少年小说语篇关系的基础上,从明示取效、隐义取效和受动取效三个层面探讨少年小说语篇的多元阐析。研究发现少年小说语篇的显性特征、美育功能和多元阐释与取效行为的三个层面具有呼应关系,具体体现在副文本特征明示化、措辞风格明示化和叙述视角明示化;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以及社会文化阐释和个体认知阐释上。本研究不仅为少年小说语篇接受和阐释提供了新模式和视角,也为少年小说的译介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小说语篇 取效行为 明示取效 隐义取效 受动取效
原文传递
初中英语儿童小说类语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以Down the Rabbit Hole为例
9
作者 彭德晶 《英语教师》 2024年第16期137-140,共4页
阐述儿童小说类语篇的文体特征,即趣味性、教育性、文学性和儿童性。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6 Reading板块的Down the Rabbit Hole为例,从充分创设情境、梳理文章内容、赏析写作手法、多元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探究初中... 阐述儿童小说类语篇的文体特征,即趣味性、教育性、文学性和儿童性。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6 Reading板块的Down the Rabbit Hole为例,从充分创设情境、梳理文章内容、赏析写作手法、多元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探究初中英语儿童小说类语篇阅读教学实践。提出教师应根据儿童小说类语篇的文体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情感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小说语篇 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