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8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 被引量:184
1
作者 蔡拓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4-106,共13页
中国需要一种区别于西方主流全球治理理论的特殊理论视角 ,即国内层面的全球治理 ,它是指 :1 把全球治理内化为本土的跨国合作 ;2 把全球治理锁定于全球问题的治理 ;3 把全球治理植根于本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基层民主的建设。中国正... 中国需要一种区别于西方主流全球治理理论的特殊理论视角 ,即国内层面的全球治理 ,它是指 :1 把全球治理内化为本土的跨国合作 ;2 把全球治理锁定于全球问题的治理 ;3 把全球治理植根于本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基层民主的建设。中国正实践这种全球治理 ,并为世界提供着新鲜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1 多主体、多部门合作制度是实施全球治理的基本形式与有效机制 ;2 政府在全球治理中仍起主导作用 ,但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权力与管理观念正日益更新 ;3 全球意识与全球价值在全球治理中有所体现 ,但与全球变革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跨国合作 公民社会 公共精神 全球问题
原文传递
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被引量:132
2
作者 王乐夫 陈干全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7-74,共8页
公共管理是由公共的和管理两部分组成,对公共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文章阐述了当前公共性研究的契机或原由,对公共性的由来和演变过程做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目前在公共性的内涵及其实现形式方面较为系统的六种观... 公共管理是由公共的和管理两部分组成,对公共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文章阐述了当前公共性研究的契机或原由,对公共性的由来和演变过程做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目前在公共性的内涵及其实现形式方面较为系统的六种观点,提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表现为主体、价值观、手段及目标等四方面,进一步挖掘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异同,并讨论了公共性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 公共领域 公共精神 公共管理 社会性
下载PDF
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 被引量:124
3
作者 张成福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5-17,20,共4页
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张成福作者简介张成福,男,196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研究所)副主任、副教授。中国青年行政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主任。著有《大变革——中国行... 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张成福作者简介张成福,男,196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研究所)副主任、副教授。中国青年行政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主任。著有《大变革——中国行政改革目标与行为选择》、《行政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行政理论 公共精神 公民社会 行政体系 基本价值 政府 公共目的 价值追求 行政体制改革 合作主义
原文传递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被引量:129
4
作者 袁祖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公民社会 民族精神
下载PDF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十大困境 被引量:56
5
作者 孙永怡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5,共3页
关键词 公共政策过程 公民参与 公民政治参与 政治文明建设 现代化进程 民主权力 公共精神 公共行政 多种形式 非制度性
原文传递
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 被引量:56
6
作者 马俊锋 袁祖社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3,共6页
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内在地禀赋着重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现代社会本质应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自足性品格的“公民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健康、发达的社会“公共生活”气象;“公共精神”是公民社... 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内在地禀赋着重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现代社会本质应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自足性品格的“公民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健康、发达的社会“公共生活”气象;“公共精神”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精髓,它发端于市场活动的内在要求,位于社会最深、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中国市场社会中民众“公共精神”与公共生活品质的培养和化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拓展中国公民的“社会空间”;加强全民族的现代“公民意识”及其“公共规则”教育;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性伦理文化资源,形成现代公民社会的“公民美德”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公民社会 公共精神
下载PDF
善治:中国的思考——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研究范式 被引量:50
7
作者 郭忠华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20,共4页
人类发展理念与全球化进程的整合产生了社会对“善治”的诉求,但是,社会资本与善治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制约与依赖的关系。随着我国不断加速融入全球化进程,善治也终将成为我国公共管理的基本取向。目前,我国现代社会资本还相当缺失,制约... 人类发展理念与全球化进程的整合产生了社会对“善治”的诉求,但是,社会资本与善治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制约与依赖的关系。随着我国不断加速融入全球化进程,善治也终将成为我国公共管理的基本取向。目前,我国现代社会资本还相当缺失,制约了善治模式的普遍形成。必须发展公民社会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必须发展公民社会的公共精神,提高公民社会的认同、信任、合作和互助水平;必须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形成现代社会资本的组织网络。社会资本的发展是推动我国“善治”型公共管理模式形成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资本理论 研究范式 善治 公共精神 公民意识 民间组织
下载PDF
公共精神: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 被引量:54
8
作者 谭莉莉 《探索》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2-55,共4页
公民社会理论在近一、二十年间的复兴与拓展 ,几乎形成为一股全球性的“公民社会思潮” ,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以公共精神在公民社会中的孕育发展为起点 ,探讨了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以及以公共精神为基本理念的公共行政应... 公民社会理论在近一、二十年间的复兴与拓展 ,几乎形成为一股全球性的“公民社会思潮” ,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以公共精神在公民社会中的孕育发展为起点 ,探讨了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以及以公共精神为基本理念的公共行政应该实现的几个重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公民社会 公共行政 基本理念
下载PDF
精致的利己主义症候及其超越:当代教育向着公共生活的复归 被引量:52
9
作者 刘铁芳 刘艳侠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8,共8页
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关乎持久地期待人们关注的根本性问题。以公共生活来开启学校教育空间,意在凸显教育的本质乃是个体成人,成为服务社会的公民;学校并不只是个体升学的扶手,而是个体灵魂上升的阶梯,不是实现个人私己性欲... 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关乎持久地期待人们关注的根本性问题。以公共生活来开启学校教育空间,意在凸显教育的本质乃是个体成人,成为服务社会的公民;学校并不只是个体升学的扶手,而是个体灵魂上升的阶梯,不是实现个人私己性欲望的工具性场域,而是促进人的公民性生长、发育完整而健全之人性的教化性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目标 精致的利己主义 公共精神 公民性
原文传递
社会治理与公共精神 被引量:48
10
作者 笪素林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2-97,共6页
发达的公共精神是良好社会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传统中国的治理模式无法孕育发达的公共精神,而公共精神的缺乏又导致传统中国无法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在今日中国,治理模式的转变为公共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发达的公共精神... 发达的公共精神是良好社会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传统中国的治理模式无法孕育发达的公共精神,而公共精神的缺乏又导致传统中国无法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在今日中国,治理模式的转变为公共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发达的公共精神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治理模式 社会合作
下载PDF
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 被引量:25
11
作者 沈惠平 《决策借鉴》 2002年第2期49-53,共5页
从正确认识公共利益出发 ,分析了政府利益及利益团体对实现公共利益的影响 ;然后结合公共政策的本质 ,提出坚持公共利益取向 ,就是坚持利益原则 ;最后结论是制定公共政策必须提倡公共精神 ,致力于追求公共利益。
关键词 公共政策 公共利益 公共精神
原文传递
论公共精神的培育 被引量:39
12
作者 戚万学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32,共5页
现代公民的成长及公共社会的发育依赖公共精神的培育和生长。公共精神与公民的"公共"本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公共精神是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的基本属性与内在规定,公共精神是引领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南。培育公共精神... 现代公民的成长及公共社会的发育依赖公共精神的培育和生长。公共精神与公民的"公共"本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公共精神是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的基本属性与内在规定,公共精神是引领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南。培育公共精神须增强公共理性自觉,培养公民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优良品质,在开放的公共生活中培养与倡扬公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公共理性 公共生活 公民道德教育
原文传递
公共精神与政府执行力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春福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7-110,共4页
政府的执行力是保证政令畅通的首要条件,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影响政府的合法性。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仅仅从执行工具上作文章是不能奏效的。执行者的价值取向是影响执行力的关键性因素。公共精神缺失从根本上弱化了政府的执行力,要... 政府的执行力是保证政令畅通的首要条件,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影响政府的合法性。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仅仅从执行工具上作文章是不能奏效的。执行者的价值取向是影响执行力的关键性因素。公共精神缺失从根本上弱化了政府的执行力,要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必须大力弘扬公共精神,使政府的行为真正以公平正义为宗旨,以公共利益为取向,以公共责任为依托,以公民参与为支撑。公民社会的发育、公共领域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公共精神缺失问题,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政府执行力 公共领域 公民社会
下载PDF
村民自治:集体行动、制度变迁与公共精神的培育——贵州省习水县赶场坡村组自治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李文钊 张黎黎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4-74,共11页
村民自治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困扰着中国学者和实践者的重大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村公共治理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度基础。通过提出研究村民自治和自主治理的制度框架,对赶场坡村村组自治实践的分析,提出村民自治的核心... 村民自治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困扰着中国学者和实践者的重大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村公共治理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度基础。通过提出研究村民自治和自主治理的制度框架,对赶场坡村村组自治实践的分析,提出村民自治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村民能否通过自主治理来解决自身的公共物品供给和维护,社会规范的提供,以及社会冲突的解决和处理。赶场坡村组自治的实践,它意味着中国村民可以在小范围内成功自发和自主治理解决其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其试验的示范意义甚至高于试验本身,它预示着只要具备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国村民也拥有自治能力,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公共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集体行动 制度变迁 公共精神
原文传递
“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 被引量:29
15
作者 袁祖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7-83,共7页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从制度设计与制度伦理文化的高度,在坚持以当下中国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本位理念认同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组织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理念所做的深刻反思,力图使“公共性”的道德理想信念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自觉。...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从制度设计与制度伦理文化的高度,在坚持以当下中国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本位理念认同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组织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理念所做的深刻反思,力图使“公共性”的道德理想信念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自觉。建立“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是市场社会“多元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公正、合理的多元化社会的发育,构成“和谐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基础。“和谐社会”内在精神实质,是自由的人与有秩序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是现代“合作理性”,而其人文价值目标,则是民众普遍的“公共精神”的达成,以及关于社会公共性信念的自觉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合作理性 公共精神
下载PDF
教育如何不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公共品格教育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36
16
作者 朱永新 汪敏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71,共11页
公共品格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视域下人类交往关系的异化及未来协商民主健康发展,成为加强公共品格教育的诉求。在公共品格教育的结构中,公共品格教育以"有用的好人"为逻辑起点,以公共精神及合作能力... 公共品格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视域下人类交往关系的异化及未来协商民主健康发展,成为加强公共品格教育的诉求。在公共品格教育的结构中,公共品格教育以"有用的好人"为逻辑起点,以公共精神及合作能力为核心概念,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旨归。研究以青少年公共品格教育为进路,以实现立德树人与全面育人为旨归,论证以公共精神、公共参与和合作能力为要义的公共品格教育逻辑。并通过"模拟政协"实践活动,探索经由实践学习培育青少年公共品格的方法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品格教育 公共精神 公共参与 协商民主 合作能力
原文传递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 被引量:23
17
作者 陈国权 徐露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38-42,共5页
政府的公共性意味着政府将公民的意志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 ,公共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和实现。在现代政治理念中 ,政府公共性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以“人民主权”为核心价值理念的近代民主理论最终完成了政府的公共性问题的逻辑论证 ,... 政府的公共性意味着政府将公民的意志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 ,公共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和实现。在现代政治理念中 ,政府公共性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以“人民主权”为核心价值理念的近代民主理论最终完成了政府的公共性问题的逻辑论证 ,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 ,政府公共性的缺失却是长期和普遍的现象。公共精神的确立、权力规制的实现、公共领域的培育是克服权力异化 ,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基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公共权力 政府职能 公民权利
下载PDF
公共领域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18
作者 赵红全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4年第4期37-41,共5页
“公共领域”是近年中外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短时间之内就有大量成果问世。就政治哲学角度而言 ,该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 ,对公共领域概念的理解 ,主要涵括该概念本身及公共性、公 私域划分等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 ,公... “公共领域”是近年中外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短时间之内就有大量成果问世。就政治哲学角度而言 ,该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 ,对公共领域概念的理解 ,主要涵括该概念本身及公共性、公 私域划分等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 ,公共领域的历史演变 ,主要以西方社会为蓝本 ,探讨了公共领域演变的几个阶段 ;三 ,我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历史与现状 ,主要涉及我国传统社会是否存在公共领域和我国公共领域的当前境况等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公共权力 大众文化 公共精神 二元模式
下载PDF
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被引量:24
19
作者 周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61,共4页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政府公信力的加强,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强化政府公共责任,建立诚信的制度规范与政府信用考评机制,培养公务员的公共精神...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政府公信力的加强,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强化政府公共责任,建立诚信的制度规范与政府信用考评机制,培养公务员的公共精神与服务意识,实施诚信的政府行为,增强政府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 公共精神 服务型政府
下载PDF
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现状、问题与路径分析 被引量:33
20
作者 时昱 沈德赛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44,共7页
青年社会参与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青年既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与突击队,也是社会变迁下追求群体身份与社会认同的独立性社会群体。对于当代中国青年而言,因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不断提升,他们具有更为强烈... 青年社会参与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青年既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与突击队,也是社会变迁下追求群体身份与社会认同的独立性社会群体。对于当代中国青年而言,因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不断提升,他们具有更为强烈的社会参与意愿和行为。当前,中国青年的社会参与总体上呈健康协调的发展态势,但依然存在参与面狭窄、参与渠道不畅、非理性行为时有发生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本文希望对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参与路径进行梳理、分析与扩展,为进一步实现当代中国青年积极有序、理性合法的社会参与提出有效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年 社会参与 主体意识 公共精神 新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