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I.群体结构及关联标记 被引量:102
1
作者 文自翔 赵团结 +4 位作者 刘顺湖 王春娥 王芳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69-1178,共10页
关联作图是一种利用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检测自然群体中基因位点及其等位变异的方法。利用60个SSR标记,对全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393份代表性材料)和野生大豆群体(196份代表性材料)的基因组变异进行扫描,分析两类群体... 关联作图是一种利用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检测自然群体中基因位点及其等位变异的方法。利用60个SSR标记,对全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393份代表性材料)和野生大豆群体(196份代表性材料)的基因组变异进行扫描,分析两类群体的连锁不平衡位点、群体结构,并采用TASSEL软件的GLM(general linear model)方法对16个农艺、品质性状观测值进行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在公共图谱上不论共线性的或是非共线性的SSR位点组合都有一定程度的LD,说明历史上发生过连锁群间的重组;栽培群体的连锁不平衡成对位点数较野生群体多,但野生群体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程度高,随距离的衰减慢。(2)群体SSR数据遗传结构分析发现,栽培群体和野生群体分别由9和4个亚群体组成,亚群的划分与群体地理生态类型相关联,证实地理生态类型划分有其遗传基础。(3)栽培群体中累计有27个位点与性状相关;野生大豆种质中累计有34个位点与性状相关。部分标记在两类群体中都表现与同一性状关联,检出的位点有一致性,也有互补性;一些标记同时与2个或多个性状相关联,可能是性状相关乃至一因多效的遗传基础;关联位点中累计有24位点(次)与遗传群体连锁分析定位的QTL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SSR 群体结构 关联分析
下载PDF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Ⅱ.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被引量:54
2
作者 文自翔 赵团结 +4 位作者 刘顺湖 王春娥 王芳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39-1349,共11页
在前文研究已检出与农艺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SSR位点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作解析,通过将携带某等位变异的所有材料表型均值与携带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材料表型均值做比较,估计等位变异的潜在表型效应增量... 在前文研究已检出与农艺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SSR位点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作解析,通过将携带某等位变异的所有材料表型均值与携带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材料表型均值做比较,估计等位变异的潜在表型效应增量(减量),进一步利用该信息估计位点增效(减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鉴别出一批农艺品质性状优异位点、等位变异及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发现在栽培及野生种质中检出的优异等位变异有同、有异、有互补性。发现关联位点正、负效应等位变异均值间有差异,可根据育种目标性状选择要求,选取适合的位点及相应等位变异。同一标记位点可与多性状关联,其等位变异在不同性状间各有其表型效应的方向和大小;等位变异在相关性状效应上方向、大小的异同解释了性状间正、负相关的遗传原因。关联作图得到的信息可以弥补家系连锁法QTL定位信息的不足,并直接利用等位变异信息进行亲本选拔、组合选配及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以提高育种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SSR 关联分析 优异等位变异 等位变异效应
下载PDF
不同耐渍基因型芝麻在厌氧胁迫下根系的生理与结构变化 被引量:39
3
作者 王文泉 +1 位作者 梅鸿献 张福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4-219,共6页
利用 4种耐渍性不同的芝麻基因型 ,在厌氧胁迫条件下检测了根部无氧呼吸酶活性、内源乙烯含量并调查了根形态和解剖结构 ,以比较研究旱生植物耐渍性的主要机制。同时设计了田间分期多次淹水试验 ,观察早期淹水训练对芝麻生长和产量的影... 利用 4种耐渍性不同的芝麻基因型 ,在厌氧胁迫条件下检测了根部无氧呼吸酶活性、内源乙烯含量并调查了根形态和解剖结构 ,以比较研究旱生植物耐渍性的主要机制。同时设计了田间分期多次淹水试验 ,观察早期淹水训练对芝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耐渍种质的乙烯释放量在根中增加了 6 0 6倍 ,茎中 1 76倍 ,不定根数量增加了 4 0~ 5 0倍 ,在初生根和不定根皮层形成典型的通气组织。非耐渍种质中未检测到乙烯变化 ,不定根数量增加了 0 79~ 1 8倍 ,根中无明显的通气组织发生 ,但是乙醇脱氢酶 (ADH)活性可增加 4 2~ 9 3倍 ,高于耐渍种质。分期淹水试验以四对真叶期和初花期处理产量较高 ,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而终花期一次性淹水产量损失最大。综合分析认为 ,不定根增生和根皮层通气组织的形成是芝麻耐渍性的重要机制 ,根中内源乙烯的增加与结构适应变异有关。淹水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芝麻品种耐渍能力为结构适应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渍基因型 芝麻 厌氧胁迫 根系 生理 结构
下载PDF
芝麻种质资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 被引量:53
4
作者 张鹏 张海洋 +3 位作者 郭旺珍 魏利斌 张天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8,共8页
调查186份国内外芝麻资源的21个表型性状,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对所有性状进行聚类分析,186份材料可划分为7个类群。结果表明:选取单株蒴数多、千粒重高、花期适中的大蒴材料作亲本能显著提高单株产量;不同地区... 调查186份国内外芝麻资源的21个表型性状,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对所有性状进行聚类分析,186份材料可划分为7个类群。结果表明:选取单株蒴数多、千粒重高、花期适中的大蒴材料作亲本能显著提高单株产量;不同地区间品种农艺性状整体变异差别较小,区域内变异较大且侧重的性状不同;聚类结果显示,芝麻品种的遗传差异与地理远缘无明显相关性,说明培育高产优质品种时,亲本选配要以亲缘关系为主要参考依据;同时推测国内芝麻的引种传播是由南向北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以SRAP和EST-SSR标记分析芝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9
5
作者 张鹏 张海洋 +3 位作者 郭旺珍 魏利斌 张天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96-1702,共7页
利用SRAP和EST-SSR分子标记对192份国内外芝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种标记都能很好地揭示品种间遗传关系;在31对SRAP引物组合扩增的270个等位基因中多态性占62.08%,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检测5.45个;25对SSR引物扩增的136... 利用SRAP和EST-SSR分子标记对192份国内外芝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种标记都能很好地揭示品种间遗传关系;在31对SRAP引物组合扩增的270个等位基因中多态性占62.08%,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检测5.45个;25对SSR引物扩增的136个等位基因中56.28%呈多态性,平均每对检测引物产生3.04个。UPGMA聚类结果显示,在相似性系数为0.70时,192份材料可被分为3个类群;阈值为0.75时类群Ⅰ又可分为6组,表明芝麻品种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我国南部地区芝麻品种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Hi=2.572)较中部(Hi=2.117)和北部地区(Hi=2.114)丰富。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芝麻种质资源,并为育种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SRAP EST-SSR 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
下载PDF
芝麻EST-SSR标记的开发和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魏利斌 张海洋 +2 位作者 郭旺珍 张天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77-2084,共8页
为加速分子标记在芝麻研究中的应用,利用网上现有的芝麻EST(expressed sequencetags)数据信息,开展了芝麻EST-SSR功能性标记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在所有的3328条芝麻EST序列中共确认得到1785条非冗余EST序列。其中,在含有微卫星重复的148... 为加速分子标记在芝麻研究中的应用,利用网上现有的芝麻EST(expressed sequencetags)数据信息,开展了芝麻EST-SSR功能性标记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在所有的3328条芝麻EST序列中共确认得到1785条非冗余EST序列。其中,在含有微卫星重复的148条序列中共检测有155个EST-SSR。非冗余EST序列总长为774.27kb,平均每4.99kb含有一个EST-SSR。EST-SSR的分布频率和特征分析表明,以AG/TC为重复基元(motif)的SSR出现最多,占总SSR的37.42%。利用这些序列,设计开发了50对EST-SSR引物,并分别选用36个芝麻、2个棉花、2个大豆和2个油葵进行多态性和通用性研究。其中44对引物在供试芝麻材料中扩增出条带,共产生108个位点,平均每对引物产生2.45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平均值为0.390。根据遗传相似性系数进行聚类,有26个芝麻材料聚类在两个大的亚类(III和IV)中,聚类结果表明芝麻的基因型与地理来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此外,分别有2对、3对和4对引物可以在棉花、大豆和油葵中进行通用性扩增。本研究证实这种全新开发的芝麻EST-SSR标记在芝麻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以及比较基因组等研究方面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表达序列标签(EST) 简单重复序列(SSR) 多态信息含量(PIC)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芝麻对涝害的反应及适应性变异Ⅱ.模拟涝害胁迫下芝麻基因型间的光合生理变化及其对生长调节剂的反应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文泉 +1 位作者 梅鸿献 张福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8-52,共5页
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 6种芝麻基因型在淹水与非淹水下光合生理指数的相对变化及对生长调节剂的反应。结果表明 ,淹水下 ,净光合速率 ( Pn)、叶绿素含量 ( Chl)显著降低 ,蒸腾速率与气孔阻力无明显差异。基因型间 Pn下降幅度差异... 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 6种芝麻基因型在淹水与非淹水下光合生理指数的相对变化及对生长调节剂的反应。结果表明 ,淹水下 ,净光合速率 ( Pn)、叶绿素含量 ( Chl)显著降低 ,蒸腾速率与气孔阻力无明显差异。基因型间 Pn下降幅度差异大 ,相对值为 0 .65~ 0 .88,以耐渍品种野芝 7号最大 ,非耐渍品种遂平小籽黄最小 ,与相对产量相关系数为 0 .90 91 ,达到显著水平 ,Pn可以作为芝麻耐渍性的生理指标。而 Chl含量下降差异较小 ,相对值为 0 .4 8~ 0 .64 ,以耐渍品种较高 ,与相对产量相关不显著 ,其相关系数为 0 .3 50 2。 3种生长调节剂处理 ,均可使 Pn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光合生理 生长调节剂 涝害 适应性
下载PDF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盖钧镒 +3 位作者 周瑞宝 田少君 卢为国 李卫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1-806,共6页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6.23%,多基因遗传率为53.49%...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6.23%,多基因遗传率为53.49%;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均有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1.63%,91.51%和91.59%,棕榈酸多基因遗传率为14.78%,硬脂酸和亚油酸未估计出多基因遗传率;油酸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其中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为74.66%;亚麻酸为2对等加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1.98%,多基因遗传率为24.17%。相关分析结果,棕榈酸、亚麻酸与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0.272、-0.325);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833、-0.604);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0.287);棕榈酸与油酸亚油酸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0.255和-0.211);硬脂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310)。因此,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涉及到主效基因和多基因,脂肪及亚麻酸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其它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均在70%以上,改善脂肪含量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改善脂肪酸组分可着重在主基因的利用,提高脂肪含量与改善脂肪酸组分无突出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脂肪 脂肪酸组分 遗传机制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下载PDF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QTL定位 被引量:20
9
作者 盖钧镒 +3 位作者 卢为国 李卫东 周瑞宝 田少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23-1830,共8页
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的改良是大豆油脂品质育种的主要方面。本研究旨在构建遗传图谱,定位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的QTL,为大豆油脂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以Essex×ZDD2315的114个BC1F1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250个SSR标记和1个形态标记,具有2... 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的改良是大豆油脂品质育种的主要方面。本研究旨在构建遗传图谱,定位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的QTL,为大豆油脂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以Essex×ZDD2315的114个BC1F1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250个SSR标记和1个形态标记,具有25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963.5cM,平均每个连锁群上10.0个标记,标记平均间距11.8cM。用BC1F3家系3个重复的表型平均值代表相对应的BC1F1单株表型值,采用Win QTLCartographer2.5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检测到18个控制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QTL,位于9个不同的连锁群上,表型贡献率为9.6%~34.5%;多区间作图法(MIM)检测到与CIM区间相同的7个QTL(fat-1、pal-1、st-1、ole-1、lin-1、lin-4和lio-2),区间相近的2个QTL(ole-4和lin-5),位于6个不同的连锁群上,表型贡献率为8.2%~39.3%。CIM法检测到的其他9个QTL有待进一步验证。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主效QTL数量不多,效应大的不多,可能还受许多未能检测出来的微效基因控制。育种中既要注意主效QTL的利用,又要考虑微效多基因的积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脂肪 脂肪酸组分 QTL定位
下载PDF
芝麻种质资源芝麻素、蛋白质、脂肪含量变异及其相关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梅鸿献 魏安池 +3 位作者 刘艳阳 王春弘 杜振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7-90,共4页
对我国209份芝麻种质资源的芝麻素、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芝麻素含量变异幅度为1.32~5.00 mg/g,平均为3.59 mg/g,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最大,分别为16.75%和2.11;脂肪含量变异幅度为42.02%~55.47%,平均为51.68%,变异... 对我国209份芝麻种质资源的芝麻素、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芝麻素含量变异幅度为1.32~5.00 mg/g,平均为3.59 mg/g,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最大,分别为16.75%和2.11;脂肪含量变异幅度为42.02%~55.47%,平均为51.68%,变异系数为3.85%,多样性指数为2.01;蛋白质含量变异幅度为17.83%~25.76%,平均为21.27%,变异系数为4.89%,多样性指数为1.91。芝麻素与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脂肪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但芝麻素与蛋白质含量相关不显著。脂肪含量随芝麻籽粒颜色的加深呈下降趋势,白色、黄色和褐色芝麻的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黑色芝麻(P<0.01),而且白色芝麻极显著高于褐色芝麻(P<0.01);蛋白质含量则随芝麻籽粒颜色的加深呈上升趋势,白色、黄色和褐色芝麻的蛋白质含量极显著低于黑色芝麻;但不同粒色芝麻间芝麻素含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芝麻素 脂肪 蛋白质 含量变异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不同时期打顶对不同地点夏芝麻产量、品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卫双玲 高桐梅 +7 位作者 张海洋 孙梅英 刘焱 张仙美 苗红梅 李香芝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0-174,共5页
2008年在河南进行了夏芝麻四点联合打顶试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打顶对芝麻产量、品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打顶(CK)相比,出苗后50,70,80d进行打顶,增产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增产幅度为5.38%~10.61%;出苗后20,30,40d打顶,... 2008年在河南进行了夏芝麻四点联合打顶试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打顶对芝麻产量、品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打顶(CK)相比,出苗后50,70,80d进行打顶,增产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增产幅度为5.38%~10.61%;出苗后20,30,40d打顶,减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减产幅度为39.05%~49.70%,表明后期打顶可有效增加产量,早期打顶使产量显著下降;在河南生态区域范围内,随着地理纬度升高,适期提早打顶对芝麻有显著增产效果。品质测试结果表明,早期打顶有利于蛋白质形成和积累,后期打顶有利于粗脂肪形成和积累。在灌浆后期,早期打顶芝麻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分别比不打顶(CK)增加18.11%,10.62%,23.08%;后期打顶的分别比不打顶(CK)增加3.00%,2.13%,7.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打顶时期 产量 品质 光合特性
下载PDF
芝麻对涝害的反应及适应性变异 Ⅰ.模拟涝害胁迫下芝麻基因型间的形态、生物量及产量变化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文泉 梅鸿献 +1 位作者 张福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32,共4页
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在大田人工淹水条件下研究了5种芝麻基因型对渍害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心叶缺铁性黄化,新生根产生,生物量及籽粒产量下降,植株茎延伸生长为典型的渍水胁迫症状;芝麻对渍水敏感期为初花期,生育早期渍水驯... 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在大田人工淹水条件下研究了5种芝麻基因型对渍害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心叶缺铁性黄化,新生根产生,生物量及籽粒产量下降,植株茎延伸生长为典型的渍水胁迫症状;芝麻对渍水敏感期为初花期,生育早期渍水驯化能显著改善芝麻的耐渍性。基因型间,野芝7号耐渍性最强,心叶黄化不明显,新生白根数多,产量损失很小,相对产量为0.967,生物量下降后恢复能力强。豫芝1号、武昌九根头新生白根较多,生物量下降后有较强的恢复能力,相对产量较低,分别为0.428和0.626,耐渍性较好。丹巴格心叶黄化较明显,白根量少,生物量能部分恢复,相对产量0.813,具中度耐渍性。遂平小籽黄心叶黄化快,基本无白根发生,产量损失大,相对产量0.338,耐渍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耐渍性 生物量 适应性变异
下载PDF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抗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的QTL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卢为国 盖钧镒 +1 位作者 李卫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72-1279,共8页
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ZDD2315是我国特优抗源。本文旨在定位ZDD2315对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QTL。试验以Essex为母本,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了一个包含114个单株的Bc。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 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ZDD2315是我国特优抗源。本文旨在定位ZDD2315对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QTL。试验以Essex为母本,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了一个包含114个单株的Bc。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和1个形态标记通过MAPMAKER3.0构建了包含25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963.5cM,平均每个连锁群上10.0个标记,标记平均间距11.8cM。采用Win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5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检测到3个抗1号小种的QTL;其中rhgR1-1和rhgR1—2位于G连锁群的Sat_210~Sat_168和Sat_168~Sat_14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22.4%和21.8%;rhgR1-3位于D2连锁群的Satt672~Satt413区间,贡献率6.2%;rhgR1-1和rhgR1—3分别与Sat_210和Satt672共分离。5个QTL与抗4号生理小种有关;其中rhgR4—1和rhgR4—-位于G连锁群的Satt275~Sat_210和Sat_168~Sat_14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22.8%和28.9%;rhgR4—3和rhgR4—4位于H连锁群Satt442~Sat401和Sat_334~Satt18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12.0%和10.5%;rhgR4—5位于L连锁群Satt652~Sat_301区间,贡献率5.9%;吨职4—2和rhgR4—5分别与Sat_168和Satt652共分离。不同遗传体系控制ZDD2315对1号和4号小种的抗性。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主要QTL位于G连锁群的相近区段,且具有较大贡献率,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有可能育成兼抗两小种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图谱 胞囊线虫(SCN) QTL定位
下载PDF
芝麻的耐涝性与基因型及根系活力的关系 被引量:18
14
作者 柳家荣 屠礼传 +1 位作者 徐如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82-86,共5页
采用520份种质资源进行两年田间诱发鉴定查明,芝麻的耐涝性与基因型和根系活力有密切关系.野生种高度耐涝;栽培种中的部分改良品种(系)及来源于高湿地区和低洼易涝地带的部分农家品种也表现高度耐涝,反映出不同的遗传背景.从现阶段育种... 采用520份种质资源进行两年田间诱发鉴定查明,芝麻的耐涝性与基因型和根系活力有密切关系.野生种高度耐涝;栽培种中的部分改良品种(系)及来源于高湿地区和低洼易涝地带的部分农家品种也表现高度耐涝,反映出不同的遗传背景.从现阶段育种目标需要出发,提供豫芝1号、河南1号、宜阳白等16个高度耐涝的优良品种和种质资源.研究结果还表明,体现根系活力的伤流量和根群量是评价芝麻耐涝性的重要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耐涝性 基因型 根系活力
下载PDF
NEB肥对芝麻干物质积累及物质转化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卫双玲 高桐梅 +6 位作者 张海洋 苗红梅 张体德 刘艳阳 李春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7-132,共6页
为研究NEB肥处理对芝麻干物质积累及转化能力的影响,2008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不同浓度、不同施肥方式对芝麻施用NEB肥,以不施NEB肥为对照。结果表明:拌种对芝麻的增产效应明显好于作底肥,且拌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增产效果越高。以每公... 为研究NEB肥处理对芝麻干物质积累及转化能力的影响,2008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不同浓度、不同施肥方式对芝麻施用NEB肥,以不施NEB肥为对照。结果表明:拌种对芝麻的增产效应明显好于作底肥,且拌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增产效果越高。以每公顷施用75袋拌种对芝麻的增产效果最高,平均比对照增产27.1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NEB作拌种施用主要通过增加株高、果轴长、单株蒴数,提高单蒴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芝麻产量,随着NEB肥用量的提高,粒蒴比和经济系数也相应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B 芝麻 干物质 死株率 物质转化
下载PDF
优质高产高抗芝麻新品种郑芝12号的选育 被引量:17
16
作者 卫双玲 张海洋 +4 位作者 张体德 梅红献 高桐梅 苗红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0-61,共2页
郑芝12号是利用复合杂交、多元病圃选择的方法育成的芝麻新品种,该品种在4年18点次试验中,平均产量1 091.17 kg/hm2,比对照增产14.42%;品质优良,其粗脂肪含量52.23%,蛋白质含量25.84%;且具有抗性强、农艺性状优等特性,适宜在河南及邻近... 郑芝12号是利用复合杂交、多元病圃选择的方法育成的芝麻新品种,该品种在4年18点次试验中,平均产量1 091.17 kg/hm2,比对照增产14.42%;品质优良,其粗脂肪含量52.23%,蛋白质含量25.84%;且具有抗性强、农艺性状优等特性,适宜在河南及邻近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品种 郑芝12号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77-83,共7页
本研究以48个不同来源的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其遗传距离(D^2),并对其进行聚类和分类,同时还探讨了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不能完全反映亲本自交系间遗传差异的大小;聚类结果与材料的亲缘关系、地理来源没有... 本研究以48个不同来源的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其遗传距离(D^2),并对其进行聚类和分类,同时还探讨了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不能完全反映亲本自交系间遗传差异的大小;聚类结果与材料的亲缘关系、地理来源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聚类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反映的是亲本间的形态差异。玉米在种子活力、苗期地上干重、生育前期植株生长速度3个指标上存在着明显的杂种优势,但三者的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直线相关关系均不显著。用遗传距离预测玉米杂种优势有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玉米 自交系 杂种优势
下载PDF
利用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汪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15-21,共7页
通过对48个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测定和聚类分析,将其分为12类;探讨了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聚类结果与材料的亲缘关系和地理来源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遗传距离不能代表亲本间遗传差异的大小,它可能反映的是... 通过对48个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测定和聚类分析,将其分为12类;探讨了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聚类结果与材料的亲缘关系和地理来源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遗传距离不能代表亲本间遗传差异的大小,它可能反映的是材料间的形态差异.(2)玉米在籽粒产量上存在着明显的杂种优势,但与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直线相关不显著,用遗传距离预测玉米杂种优势有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下载PDF
芝麻杂交种豫芝九号的选育与利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屠礼传 王文泉 +3 位作者 梁秀银 柳家荣 徐博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8-10,共3页
芝麻杂交种豫芝九号的选育与利用屠礼传,王文泉,梁秀银,郑永战,柳家荣,徐博(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郑州450002)芝麻杂交种豫芝九号,原名88CA006,组合为ms86—1×丹巴格,是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选育的第一个... 芝麻杂交种豫芝九号的选育与利用屠礼传,王文泉,梁秀银,郑永战,柳家荣,徐博(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郑州450002)芝麻杂交种豫芝九号,原名88CA006,组合为ms86—1×丹巴格,是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选育的第一个芝麻杂交种,1993年4月经河南省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杂交种 豫芝九号 育种
下载PDF
芝麻雄性核不育两系制种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文泉 +2 位作者 柳家荣 屠礼传 梁秀银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2-15,共4页
利用选育成的芝麻雄性核不育系及相应恢复系,研究以现蕾至始花期花药特征为标记获得全不育的芝麻两系法制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系不育度达到99.0%.制种田不育株自然异交结实率可达99.5%以上。制种亩产量常21.... 利用选育成的芝麻雄性核不育系及相应恢复系,研究以现蕾至始花期花药特征为标记获得全不育的芝麻两系法制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系不育度达到99.0%.制种田不育株自然异交结实率可达99.5%以上。制种亩产量常21.3—42.5公斤,不育系繁殖亩产量20.25公斤,繁殖田、制种田与生产田面积比为1:100:1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雄性核不育 制种 两系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