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3
1
作者 陈聪 +3 位作者 吴海荣 曾超胜 周经霞 刘姝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和试验组77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每天2次,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25 ...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和试验组77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每天2次,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25 mg,每天2次,静脉滴注。2组患者均治疗14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血清内皮素-1(ET-1)、钙调蛋白(CaM)、血栓素A-2(TXA-2)、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水平及2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2%(65例/77例)和70.13%(54例/7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浆黏度分别为(1.02±0.14)和(1.29±0.17)mP a·s,全血黏度切变率分别为(3.03±0.41)和(3.98±0.56)mP a·s,血细胞比容分别为0.33±0.04和0.42±0.05,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2.38±5.35)%和(50.43±6.26)%,血清ET-1分别为(50.62±6.63)和(62.47±8.05)ng·L^(-1),CaM分别为(98.65±12.18)和(137.85±16.45)mg·mL^(-1),TXA-2分别为(70.02±9.55)和(82.14±11.15)ng·L^(-1),血清VEGF分别为(419.36±40.37)和(372.27±39.44)ng·L^(-1),VEGFR分别为(405.47±45.36)和(346.56±41.19)ng·L^(-1),PD-ECGF分别为(12.47±1.36)和(6.11±0.65)μg·m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头昏、困倦、心率减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29%(11例/77例)和10.39%(8例/7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血清ET-1、CaM、TXA-2水平,减轻血管内皮损伤,防止血栓形成,提高血清VEGF、VEGFR、PD-ECGF水平,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注射液 依达拉奉注射液
原文传递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随访观察及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代鸣明 +7 位作者 龙发青 吴映曼 王德生 陈斌 王布飞 张余辉 肖英 高畅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随访观察颈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及脑血管反应性(cer-ebral vascular reactivity,CVR)的变化,比较介入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3例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及... 目的随访观察颈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及脑血管反应性(cer-ebral vascular reactivity,CVR)的变化,比较介入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3例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手术组50例和药物组53例;手术组均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及药物的治疗,药物组仅接受药物治疗,记录2组的NIHSS评分变化、脑卒中和死亡事件;所有手术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d、1、3、6、12个月进行CDFI和TCD检查,测量颈动脉狭窄局部管径、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t index,PI)及CVR,比较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2组NIHSS评分变化均呈下降趋势(P<0.05),术后3、6、12个月手术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术后颈动脉原狭窄处内径明显增宽,PSV及RI低于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PSV、PI及CVR高于术前(P均<0.05);手术组手术前后的CVR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84,-0.75,-0.66,-0.78,-0.61,P<0.05)。结论 CAS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颈部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中远期预后,且术后CVR的改变可用于预测CAS治疗后的中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经颅多普勒超声 随访
原文传递
胰岛素减轻脑缺血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黄如训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8年第10期435-437,共3页
综述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阐明胰岛素的降血糖效应与减轻脑缺血损伤的关系,尤其是对脑的保护机制,为临床使用胰岛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 胰岛素 脑缺血 脑保护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德生 +3 位作者 龙发青 李羲 周向东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以降低SAP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将其分为SAP组(6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以降低SAP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将其分为SAP组(69例)和非SAP组(311例),比较两组间差异,并分析SA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收集的3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SAP的发生率为18.15%(69/380);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年龄≥65岁,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卧床,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都是SAP发生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由高到低排序: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年龄≥65岁、卧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卧床、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是急性脑卒中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AP的发生有很多相关危险因素,通过控制及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SAP的高危因素,采取积极正确的防治措施,可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患SAP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发生率
原文传递
脑梗通汤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观察及对患者IL-6、IL-10、TNF-α、MMP-9水平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代鸣明 吴志殿 +2 位作者 王小智 于航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分析使用脑梗通汤结合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病人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对病人IL-6、IL-10、TNF-α、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病人176例作为本次研究主体,病人均为2014年2月~2017年2月来院接受治疗... 目的:分析使用脑梗通汤结合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病人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对病人IL-6、IL-10、TNF-α、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病人176例作为本次研究主体,病人均为2014年2月~2017年2月来院接受治疗,根据病人的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病人88例。所选取的病人全部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单一使用舒血宁注射液实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病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梗通汤;所有病人的治疗疗程都是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arther指数,傅格梅尔氏评分(FMMS),改良阿什沃思评分(Ashwoeth),分析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治疗前以及治疗后IL-6、TNF-α以及MMP-9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BI和FM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和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IL-6、IL-10、TNF-α以及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脑梗通汤结合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病人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病人IL-6、IL-10、TNF-α、MMP-9水平,可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通汤 舒血宁注射 脑梗死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CT灌注成像参数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德生 +2 位作者 夏诗亮 吴勇平 龙发青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8-14,共7页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完成CT灌注成像检查及MIStar软件后处理的105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完成CT灌注成像检查及MIStar软件后处理的105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收集CT灌注成像参数包括灌注缺损(延迟时间>3 s)体积、缺血核心(相对脑血流量<30%)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灌注缺损体积-缺血核心体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T灌注成像参数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105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RS评分≤2分者63例,>2分者4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体重、高脂血症、房颤、溶栓前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缺血半暗带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溶栓前收缩压、基线随机血糖、血红蛋白、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灌注缺损体积、缺血核心体积、mRS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收缩压[OR=3.992(95%CI:1.496,10.652)]是影响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危险因素(P<0.05);NIHSS评分[OR=0.840(95%CI:0.711,0.991)]和灌注缺损体积[OR=1.081(95%CI:1.059,1.104)]是影响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保护因素(P<0.05)。溶栓前收缩压、NHISS评分和灌注缺损体积及三者联合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敏感性分别为76.25%(95%CI:0.633,1.395)、83.75%(95%CI:0.721,1.554)、85.00%(95%CI:0.778,1.656)、86.30%(95%CI:0.812,1.714),特异性分别为81.95%(95%CI:0.713,1.522)、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前循环 静脉溶栓 CT灌注成像参数 灌注缺损体积 临床转归
下载PDF
进展性脑梗死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吴海荣 蔡毅 +1 位作者 曾超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5-45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组3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60例)入院后1 d、3 d、5 d、7 d的血清炎...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组3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60例)入院后1 d、3 d、5 d、7 d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IL-6及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各时间点IL-6及TNF-α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无进展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无进展性脑梗死组各时间点IL-6及TNF-α浓度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血清蛋白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炎性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胰岛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黄如训 +2 位作者 李玲 黄海威 王艺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83-285,共3页
目的 观察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制备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 H R S P) ,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阻塞( M C A O) ,造成缺血6 h 再灌注18 h ,术后立即及6 小时后即时使用胰岛素,... 目的 观察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制备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 H R S P) ,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阻塞( M C A O) ,造成缺血6 h 再灌注18 h ,术后立即及6 小时后即时使用胰岛素,测定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 胰岛素可使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显著减低,梗死灶体积及其占全大脑体积比值,两半球体积差值显著减小。结论 胰岛素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用药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斌 龙发青 +6 位作者 吴映曼 代鸣明 王德生 张余辉 王布飞 万忠琴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以指南培训为干预手段,考评海南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状况改善情况。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2年3月在海南省10家二级或三级综合性医院再次住院的1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10家医院参... 目的以指南培训为干预手段,考评海南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状况改善情况。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2年3月在海南省10家二级或三级综合性医院再次住院的1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10家医院参与课题研究并对相关医师进行技术培训;2015年再次对该群患者1279例(脱落21例)对比调查、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状况;分析干预前后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均显著提高,2011年知晓率60.4%,治疗率49.2%,2015年知晓率86.5%,治疗率76.9%(P<0.01)。使用剂量过小和中断服药的比例显著降低,2011年剂量过小20.1%,中断服药5.3%,2015年剂量过小2.7%,中断服药3.5%(P<0.05,P<0.01)。10家医院神经内科医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知识测试评分显著提高,2011年为(55.6±10.7)分,2015年为(78.2±15.5)分(P<0.01)。2015年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差异消失(r=0.092,P=0.405)。结论课题研究和指南培训改善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现状,缩小了不同级别医院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干预性研究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龙发青 +4 位作者 王德生 白敏 张余辉 陈斌 肖英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组183例,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198例,采取...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组183例,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198例,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均连续治疗、观察24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改良RANKIN量表(mR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分型,以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不良反应的观察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TC、TG、LDL-C、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血清TC、LDL-C水平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mRS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mRS评分、MBI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分型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分型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较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更能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改善预后,在缩小并稳定颈动脉斑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阿托伐他汀 依折麦布 血脂 预后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溶栓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沈友进 蔡毅 +1 位作者 曾超胜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6期150-153,共4页
研究出一种既能快速有效溶栓,又不引起出血并发症的新型溶栓药一直是各国研究者的目标。本文对目前溶栓药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为以后的溶栓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溶栓药 纤溶酶 溶栓 出血
下载PDF
温阳涤痰消瘀汤联合穴位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阳虚痰瘀阻络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浆GMP-140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振斋 +2 位作者 梁尊孝 李宋廷 侯怡翔 《四川中医》 2021年第6期145-148,共4页
目的:观察温阳涤痰消瘀汤联合穴位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阳虚痰瘀阻络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ACI阳虚痰瘀阻络证患者7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 目的:观察温阳涤痰消瘀汤联合穴位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阳虚痰瘀阻络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ACI阳虚痰瘀阻络证患者7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等常规治疗联合温阳涤痰消瘀汤口服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针刺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功能评分指标和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学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68.5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值、中医证候积分均减少,正常生活功能评分(BI)增大,并且观察组NIHSS分值、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正常生活功能评分(BI)分值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指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GMP-14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涤痰消瘀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ACI阳虚痰瘀阻络证的临床效果好,并能更好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浆GMP-140等血清学指标水平,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涤痰消瘀汤 穴位针刺 急性脑卒中 阳虚痰瘀阻络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周经霞 +1 位作者 曾超胜 吴海荣 《中国医药导刊》 2013年第4期674-675,共2页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丹参注...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恶化和死亡病例出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P<0.05)。观察组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与其减低患者的血液粘度,增加脑部血液供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常规治疗 脑卒中 疗效 血液流变
下载PDF
三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吉训宁 邢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9-61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不规则趋化因子(FKN)联合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东方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8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不规则趋化因子(FKN)联合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东方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8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2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6例(AMI)组。同期收集我院健康体检者54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NT-proBNP、MCP-1和FKN水平,并且评价各指标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NT-proBNP、MCP-1和FKN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P组比较,UAP组和AMI组血清NT-proBNP、MCP-1和FKN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AP组比较,AMI组血清NT-proBNP、MCP-1和FKN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准确率明显高于分别单独检测血清NT-proBNP、MCP-1和FK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68%vs 77.97%、75.42%、76.27%,P=0.010;91.28%vs 79.07%、77.91%、76.74%,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NT-proBNP、MCP-1和FKN水平可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冠心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趋化因子CCL2 趋化因子类
下载PDF
手机移动教育对中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出院患者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万忠琴 段洋洋 +2 位作者 龙发青 代鸣明 《现代临床护理》 2018年第4期17-22,共6页
目的探讨手机移动教育对中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出院患者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按手术先后次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目的探讨手机移动教育对中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出院患者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按手术先后次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功能训练,出院后对照组采用每2周1次电话随访、每个月1次集中授课的延续性护理,时间共3个月;实验组出院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训练的多种信息形式进行综合融合,采用手机移动教育的延续性护理,时间共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独立生活能力水平的差异。结果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总分及自我照顾能力、行动能力、转移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交流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手机移动教育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出院患者康复锻炼的效果,从而促进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机 健康教育 独立生活能力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发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姝 +3 位作者 黄如萍 陈聪 王德生 李莉 《疑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689-691,共3页
目的观察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在帕金森病中的发生率、出现时间、电生理特点,探讨RBD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既往睡眠状况调查以及多导睡眠监测(PSG).观察患者的睡眠障碍特征。(1)主观睡眠调查:帕金森病(PD)组患... 目的观察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在帕金森病中的发生率、出现时间、电生理特点,探讨RBD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既往睡眠状况调查以及多导睡眠监测(PSG).观察患者的睡眠障碍特征。(1)主观睡眠调查:帕金森病(PD)组患者6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60例,询问睡眠史,了解RBD出现的比例及出现时间。(2)PSG:对120例受试者接受连续2夜的PSG监测,对出现RBD的帕金森病患者分析其PSG特点。结果 PD组合并RBD占75.0%(45/6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0.0%(24/60),其中RBD早于临床PD主症的患者比例是40.0%(18/45)。PSG检测结果发现:PD合并RBD最主要的PSG特点是:快速眼动睡眠(REM)期(快速眼动睡眠期)肌肉失弛缓和全身骨骼肌活动增多,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20.6,P<0.01)。结论 PD患者伴发RBD率高,部分RBD先于经典运动症状出现,提示RBD可能为PD的早期表现。PSG特征可以作为PD伴发RBD的诊断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 多导睡眠监测
下载PDF
海南省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现状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琳 +6 位作者 李鹏翔 龙发青 曾超胜 吴映曼 吴海荣 周经霞 吴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58-1060,共3页
目的调查海南省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现况及原因分析。方法收集我省18家医院(二级医院12家,三级医院6家)28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2860例患者中,发病〈3h到医院就诊199例(7.0%),发病3~6h到医院就诊302例(10.6%),发... 目的调查海南省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现况及原因分析。方法收集我省18家医院(二级医院12家,三级医院6家)28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2860例患者中,发病〈3h到医院就诊199例(7.0%),发病3~6h到医院就诊302例(10.6%),发病〉6h到医院2359例(82.5%)。发病时间〉6h就诊患者中,三级医院明显高于二级医院(89.0%vs 78.1%,P=0.000)。2860例患者中,进行溶栓治疗27例,总溶栓率0.94%。有溶栓指征380例患者中,三级医院83例进行溶栓治疗21例,占25.3%,二级医院297例进行了溶栓治疗6例,占2.0%(P=0.000)。未进行溶栓治疗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及家属拒绝259例,占73.4%,医院未进行94例,占26.6%,二级医院由于院方原因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比较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6%vs 12.9%,P=0.007)。结论对公众的脑卒中知识教育亟待加强,二级医院相关医师的溶栓治疗知识培训也极为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龙发青 蔡毅 +3 位作者 曾超胜 吴海荣 李鹏翔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8例进行调查,记录就诊时间、到院方式、病情轻重等,分析影响就诊时间早晚的因素.结果 528例患者中,仅3.03%的患者在发病时间<2 h到达医院就诊,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8例进行调查,记录就诊时间、到院方式、病情轻重等,分析影响就诊时间早晚的因素.结果 528例患者中,仅3.03%的患者在发病时间<2 h到达医院就诊,14.20%的患者在发病2~6 h到达医院就诊,到院方式、职业类型、教育程度、病情严重程度、居住地点、对脑卒中的认识程度和患者的就诊时间有关(P<0.05),首发症状以意识障碍、癫痫发作以及≥3个症状的患者就诊时间较短(P<0.05).结论公众对脑卒中认识低,脑卒中院前延误治疗严重,应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知识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就诊时间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鹏翔 +3 位作者 蔡毅 曾超胜 刘姝 龙发青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103-105,共3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住院的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0.1...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住院的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0.1 g,Bid,使用21 d.2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治疗后10 d和治疗后21 d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定,并在治疗后21 d运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治疗效果,同时观察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有恢复,但丁苯酞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P<0.05),且丁苯酞组的治疗有效率比常规治疗组高(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治疗效果肯定,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脑梗死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血清IMA、NSE、PRDX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型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2
20
作者 沈世强 龙发青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0期641-64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本院11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英国牛津郡社区卒中分型(...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本院11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英国牛津郡社区卒中分型(OCSP)患者血清IMA、NSE及PRDX1水平差异,探讨血清IMA、NSE及PRDX1对AIS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患者血清IMA、NSE、PRDX1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腔隙性梗死(LACI)患者(P<0.05)。AIS患者血清IMA、NSE、PRDX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预后良好患者血清IMA、NSE及PRDX1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IMA、NSE、PRDX1评估AIS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0.861、0.869。结论血清IMA、NSE、PRDX1表达与AIS分型及神经缺损程度有关,检测血清IMA、NSE、PRDX1水平有助于评估AIS患者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分型 预后 缺血修饰白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过氧化还原蛋白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