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3
1
作者 陈聪 苏庆杰 +3 位作者 吴海荣 周经霞 刘姝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和试验组77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每天2次,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25 ...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和试验组77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每天2次,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25 mg,每天2次,静脉滴注。2组患者均治疗14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血清内皮素-1(ET-1)、钙调蛋白(CaM)、血栓素A-2(TXA-2)、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水平及2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2%(65例/77例)和70.13%(54例/7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浆黏度分别为(1.02±0.14)和(1.29±0.17)mP a·s,全血黏度切变率分别为(3.03±0.41)和(3.98±0.56)mP a·s,血细胞比容分别为0.33±0.04和0.42±0.05,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2.38±5.35)%和(50.43±6.26)%,血清ET-1分别为(50.62±6.63)和(62.47±8.05)ng·L^(-1),CaM分别为(98.65±12.18)和(137.85±16.45)mg·mL^(-1),TXA-2分别为(70.02±9.55)和(82.14±11.15)ng·L^(-1),血清VEGF分别为(419.36±40.37)和(372.27±39.44)ng·L^(-1),VEGFR分别为(405.47±45.36)和(346.56±41.19)ng·L^(-1),PD-ECGF分别为(12.47±1.36)和(6.11±0.65)μg·m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头昏、困倦、心率减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29%(11例/77例)和10.39%(8例/7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血清ET-1、CaM、TXA-2水平,减轻血管内皮损伤,防止血栓形成,提高血清VEGF、VEGFR、PD-ECGF水平,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注射液 依达拉奉注射液
原文传递
阿替普酶与尿酸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26
2
作者 周经霞 陈擘璨 +4 位作者 黄少珠 陈聪 吴海荣 李鹏翔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7期656-659,共4页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与尿酸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尿酸激酶进行治疗。比...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与尿酸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尿酸激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总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93%(34/41)、78.05%(32/4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14.52±1.21)分、(73.08±4.08)分],与对照组[(14.67±1.24)分、(73.72±3.14)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9.12%(8/41)和对照组21.95%(9/41)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与尿酸激酶,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所产生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尿酸激酶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进展性脑梗死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吴海荣 蔡毅 +1 位作者 苏庆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5-45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组3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60例)入院后1 d、3 d、5 d、7 d的血清炎...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组3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60例)入院后1 d、3 d、5 d、7 d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IL-6及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各时间点IL-6及TNF-α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无进展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无进展性脑梗死组各时间点IL-6及TNF-α浓度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血清蛋白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炎性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溶栓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沈友进 蔡毅 +1 位作者 苏庆杰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6期150-153,共4页
研究出一种既能快速有效溶栓,又不引起出血并发症的新型溶栓药一直是各国研究者的目标。本文对目前溶栓药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为以后的溶栓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溶栓药 纤溶酶 溶栓 出血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经霞 苏庆杰 +1 位作者 吴海荣 《中国医药导刊》 2013年第4期674-675,共2页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丹参注...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恶化和死亡病例出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P<0.05)。观察组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与其减低患者的血液粘度,增加脑部血液供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常规治疗 脑卒中 疗效 血液流变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龙发青 蔡毅 +3 位作者 苏庆杰 吴海荣 李鹏翔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8例进行调查,记录就诊时间、到院方式、病情轻重等,分析影响就诊时间早晚的因素.结果 528例患者中,仅3.03%的患者在发病时间<2 h到达医院就诊,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8例进行调查,记录就诊时间、到院方式、病情轻重等,分析影响就诊时间早晚的因素.结果 528例患者中,仅3.03%的患者在发病时间<2 h到达医院就诊,14.20%的患者在发病2~6 h到达医院就诊,到院方式、职业类型、教育程度、病情严重程度、居住地点、对脑卒中的认识程度和患者的就诊时间有关(P<0.05),首发症状以意识障碍、癫痫发作以及≥3个症状的患者就诊时间较短(P<0.05).结论公众对脑卒中认识低,脑卒中院前延误治疗严重,应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知识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就诊时间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海南省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现状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苏庆杰 陈琳 +6 位作者 李鹏翔 龙发青 吴映曼 吴海荣 周经霞 吴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58-1060,共3页
目的调查海南省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现况及原因分析。方法收集我省18家医院(二级医院12家,三级医院6家)28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2860例患者中,发病〈3h到医院就诊199例(7.0%),发病3~6h到医院就诊302例(10.6%),发... 目的调查海南省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现况及原因分析。方法收集我省18家医院(二级医院12家,三级医院6家)28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2860例患者中,发病〈3h到医院就诊199例(7.0%),发病3~6h到医院就诊302例(10.6%),发病〉6h到医院2359例(82.5%)。发病时间〉6h就诊患者中,三级医院明显高于二级医院(89.0%vs 78.1%,P=0.000)。2860例患者中,进行溶栓治疗27例,总溶栓率0.94%。有溶栓指征380例患者中,三级医院83例进行溶栓治疗21例,占25.3%,二级医院297例进行了溶栓治疗6例,占2.0%(P=0.000)。未进行溶栓治疗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及家属拒绝259例,占73.4%,医院未进行94例,占26.6%,二级医院由于院方原因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比较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6%vs 12.9%,P=0.007)。结论对公众的脑卒中知识教育亟待加强,二级医院相关医师的溶栓治疗知识培训也极为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鹏翔 苏庆杰 +3 位作者 蔡毅 刘姝 龙发青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103-105,共3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住院的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0.1...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住院的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0.1 g,Bid,使用21 d.2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治疗后10 d和治疗后21 d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定,并在治疗后21 d运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治疗效果,同时观察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有恢复,但丁苯酞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P<0.05),且丁苯酞组的治疗有效率比常规治疗组高(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治疗效果肯定,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脑梗死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血脂调控现状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鹏翔 苏庆杰 +5 位作者 蔡毅 吴海荣 吴映曼 龙发青 周经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7期3173-3174,共2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血脂调控现况。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1月选择在我院住院的1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问卷方式对其血脂调控认识情况进行调查,并比较农村患者及城镇患者的血脂调控的知晓率、基本治疗率及有效控制...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血脂调控现况。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1月选择在我院住院的1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问卷方式对其血脂调控认识情况进行调查,并比较农村患者及城镇患者的血脂调控的知晓率、基本治疗率及有效控制率。结果 176例患者的总知晓率为18.2%(32/176),总基本治疗率为5.1%(9/176),总有效控制率为0.6%(1/176)。农村组患者血脂调控的知晓率及基本治疗率与城镇组患者(12.9%与25.3%,2.0%与9.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效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血脂调控的认识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村患者,应加强血脂异常的防治,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脂异常 二级预防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二聚体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聪 蔡毅 +4 位作者 吴海荣 周经霞 李鹏鹏 《中国地方病防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5-806,共2页
急性脑梗死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可以导致患者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据研究报道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预后,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D-... 急性脑梗死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可以导致患者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据研究报道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预后,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D-D二聚体作为一种可以反映血管中纤溶系统活化与凝血反应的分子标记物,可以判断溶栓治疗的效果及药物剂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急性脑梗死患者 D-D二聚体 静脉溶栓 早期溶栓治疗 血浆 分子标记物 常见疾病
原文传递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海荣 蔡毅 +1 位作者 苏庆杰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837-2839,共3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89例(观察组),包括斑块组109例与无斑块组80例。按照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57例和不稳定斑块组52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72例(对照组)。采集血清标本...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89例(观察组),包括斑块组109例与无斑块组80例。按照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57例和不稳定斑块组52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72例(对照组)。采集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IL-6含量。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IL-18、MMP-9、IL-6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清hs-CRP、IL-18、MMP-9、IL-6含量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s-CRP、IL-18、MMP-9、IL-6含量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IL-18、MMP-9、IL-6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炎性因子hs-CRP、IL-18、MMP-9、IL-6相关,且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炎性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hs-CRP、IL-6及高迁移率蛋白-1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聪 苏庆杰 +3 位作者 吴海荣 周经霞 刘姝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5期621-623,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6)及高迁移率蛋白-1(HMGB-1)水平的浓度,探讨它们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40例健康者作为本...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6)及高迁移率蛋白-1(HMGB-1)水平的浓度,探讨它们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40例健康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按照患者的病情程度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各40例,收集他们入院时、入院后3、5、9 h的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HMGB-1以及hs-CRP的含量,比较不同程度病情在不同时间段的HMGB-1以及hs-CRP含量变化。并且根据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症组患者与轻症组患者的血清TNF-α以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脑出血患者血清HMGB-1水平以及hs-CRP水平的含量在入院后3、5、9 h均低于入院时(P均<0.05),重症组患者HMGB-1水平以及血清hs-CRP水平在各时段均明显高于轻症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重症组患者评分高于轻症组(P均<0.01)。结论 HMGB-1以及血清hs-CRP在急性脑出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指导临床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 血清HS-CRP 白介素-6 高迁移率蛋白-1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PI3K-Akt和MAPK-ERK通路促进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机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经霞 陈琳 +6 位作者 陈擘璨 邢槐杰 闫丽敏 吴海荣 黄裕盛 陈接桂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749-375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脑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促进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12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经颈外动脉进线制造...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脑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促进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12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经颈外动脉进线制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VEGF1组(MCAO+80ngVEGF)和VEGF2组(MCAO+120ngVEGF)。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情况和神经功能学Zea-Longa5评分法对其进行功能评价,RT-PCR检测PI3K-Akt和MAPK-ERK基因的转录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PI3K-Akt和MAPK-ERK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和VEGF1、2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0.05),VEGF1、2组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且VEGF2组的作用效果高于VEGF1组。造模12d后,模型组脑组织PI3K-Akt和MAPK-ERK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VEGF1、2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VEGF可通过刺激大鼠大脑皮质内PI3K-Akt和MAPK-ERK蛋白水平表达,减少脑梗死病变体积,促进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梗死 血管新生 PI3K-AKT信号通路 MAPK-ERK信号通路
下载PDF
海南省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龙发青 苏庆杰 +6 位作者 蔡毅 吴海荣 李鹏翔 万忠琴 王德生 张余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28-830,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海南省10家综合性医院再次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00例,调查患者入院时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状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资料进行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海南省10家综合性医院再次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00例,调查患者入院时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状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知晓率为60.4%,治疗率为4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育程度、医疗保险、健康教育是患者服用抗血小板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治疗现状令人堪忧,临床医师需提高认识,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建议患者长期服药,提高脑卒中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知晓率及治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阿司匹林 教育程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苏庆杰 +3 位作者 蔡毅 龙发青 李鹏翔 黄佳丽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862-864,共3页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在治疗急性脑梗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塞的患者随机分为银杏达莫治疗(治疗组)42例和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38例,疗程均为15d,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评分和血液指标观察。结果:本组患者80例,...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在治疗急性脑梗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塞的患者随机分为银杏达莫治疗(治疗组)42例和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38例,疗程均为15d,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评分和血液指标观察。结果:本组患者80例,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临床评分和血液指标均有改善,银杏达莫组改善程度优于灯盏花素组。结论: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明显,且安全,值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达莫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临床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糖尿病的防治现状 被引量:8
16
作者 周经霞 代鸣明 +7 位作者 吴硕琳 苏庆杰 蔡毅 李鹏翔 吴映曼 吴海荣 龙发青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7-618,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糖尿病(DM)防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含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DM住院患者182例,应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一级预防知识调查问卷,单因...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糖尿病(DM)防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含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DM住院患者182例,应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一级预防知识调查问卷,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患者DM、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肥胖等主要危险因素知晓率分别为34.6%,63.7%,46.7%,48.4%和17.6%;2182例患者中对DM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4.6%(63/182)、27.5%(50/182)和19.2%(35/18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健康教育、是否医疗保险等因素对DM进行治疗和干预有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健康教育和是否医疗保险是患者接受降糖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DM患者对DM治疗认识不够,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健康教育和是否医疗保险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DM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糖尿病 一级预防 调查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高血压防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7
作者 蔡毅 龙发青 +7 位作者 苏庆杰 吴海荣 吴映曼 李鹏翔 周经霞 王德生 张余辉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6-79,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海南省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高血压的防治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合并高血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86例,调查患者入院时降压治疗的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患者降压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 目的调查分析海南省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高血压的防治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合并高血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86例,调查患者入院时降压治疗的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患者降压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降压治疗知晓率77.1%,治疗率56.0%,达标率21.3%,受到健康教育的患者血压达标率较未受健康教育的患者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育程度、健康教育、医保类型、医生建议服药、高血压病史是影响患者降压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海南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高血压的降压治疗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低,临床医生需按指南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建议患者服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高血压 二级预防 海南省
原文传递
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鹏翔 苏庆杰 +2 位作者 刘姝 龙发青 《疑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36-238,242,共4页
目的观察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将9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分为3组,即联合A组(27例)、联合B组(35例)、对照组(30例)。联合A组给予依折麦布10 mg+阿托伐他... 目的观察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将9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分为3组,即联合A组(27例)、联合B组(35例)、对照组(30例)。联合A组给予依折麦布10 mg+阿托伐他汀20 mg,联合B组给予依折麦布10 mg+阿托伐他汀10 mg,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及血脂达标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联合A组、联合B组、对照组TC、LDL-C水平比治疗前降低(t=4.33、4.29;t=3.86、3.78;t=3.61、3.45,P<0.05),且治疗后联合A组<联合B组<对照组(q=3.38、3.41,P<0.05;q=4.30、4.39,P<0.01);而HDL-C水平升高,且联合A组>联合B组>对照组(q=3.37,P<0.05;q=4.33,P<0.01)。联合A组、联合B组、对照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降低(t=3.83、3.75、3.71,P<0.05),且联合A组、联合B组均低于对照组(q=3.71、3.38,P<0.05)。治疗8周后,联合A组、联合B组和对照组达标率分别为40.7%、34.3%和30.0%,联合A组>联合B组>对照组(X^2=15.36,P<0.05;X^2=18.92,P<0.01)。结论依折麦布与阿托伐他汀联合使用能更有效地降低TC、LDL-C水平,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优于小剂量(10 mg),使脑梗死患者及高危人群更多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折麦布 阿托伐他汀 脑梗死 血脂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基础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经霞 陈擘璨 +4 位作者 陈聪 黄少珠 吴海荣 李鹏翔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20期3121-3123,共3页
目的评价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基础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基础药物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基础药物治疗... 目的评价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基础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基础药物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不同时间日常生活能力(ADL)变化。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的临床疗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1、2、3个月的ADL评分均呈上升趋势,试验组在治疗后1、2、3个月的ADL评分始终高于对照组,2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基础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注射液 基础药物 急性脑梗死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208例成人痫性发作患者的视频脑电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姝 苏庆杰 +2 位作者 周经霞 黄如萍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20期2981-2983,共3页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监测技术对成人痫性发作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采用美国尼高力公司生产的32导程视频脑电仪描记系统,对208例经体检疑诊痫性发作的成人患者进行24 h长程视频头皮脑电监测,通过回放分析患者发作期、发作间期、发作后脑电...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监测技术对成人痫性发作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采用美国尼高力公司生产的32导程视频脑电仪描记系统,对208例经体检疑诊痫性发作的成人患者进行24 h长程视频头皮脑电监测,通过回放分析患者发作期、发作间期、发作后脑电图表现,分析其阳性及阴性似然比。结果通过临床查体、发作过程观察结合同步脑电图表现以及用药是否有效等手段得出可靠的临床癫痫确诊患者191例,其中脑电图阳性(脑电图上出现尖波、棘波、尖慢波、棘慢波、多棘慢波或快节律等痫性波)者146例,这包括捕捉到发作者104例,这104例患者同步脑电图均出现痫样放电,阴性者45例,非癫痫患者17例,其中脑电图阳性者13例,阴性者4例,这包括出现发作者5例,同步脑电图均未发现痫样放电。阳性似然比为99.9%,阴性似然比为100.0%。208例患者仅通过询问病史,体检而未行脑电图检查,诊断癫痫患者142例,非癫痫患者66例,阳性似然比为86.0%,阴性似然比为88.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视频脑电可以有效提高成人痫性发作患者的确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脑电图 痫性发作 似然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