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垂体瘤病人术后血清IGF-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田军 +4 位作者 胡昱红 苏白玉 王坤 檀浩鹏 李建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8期2848-2850,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垂体瘤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疾病复发情况、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手术切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60例垂体瘤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垂体瘤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疾病复发情况、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手术切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60例垂体瘤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术后第1天对比两组手术情况、肿瘤切除效果、入院时及术后第1天血清IGF-1水平变化情况、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疾病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IGF-1水平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效果显著,创伤小,可改善血清IGF-1水平,提高肿瘤切除效果,且安全性较好,疾病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神经内镜 单侧鼻蝶窦入路 垂体腺瘤切除术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下载PDF
开颅血肿清除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10
2
作者 田军 周向辉 +3 位作者 王云青 宋春旺 焦庆芳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9期1202-1205,共4页
目的对比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与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石家庄市第一医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00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开颅... 目的对比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与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石家庄市第一医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00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钻孔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血肿清除速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变化及近期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血肿清除率为(52. 6±6. 0)%低于观察组的(79. 9±7.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术后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水电解质代谢平衡紊乱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 <0. 05);术后两组患者再出血、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 1±1. 4)分高于观察组的(8. 8±1. 2)分(P <0. 01);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预后良好率低于观察组(P <0. 05)。结论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钻孔引流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能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血肿清除术 钻孔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血肿清除率
原文传递
应用辅助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向艳 左书浩 +7 位作者 宏伟 李建华 苏现辉 宋贺 张金峰 王东 田军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9期1089-109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支架及双微管辅助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71例患者经DSA证实为宽颈动脉瘤。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采用相应辅助技术,选用合适...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支架及双微管辅助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71例患者经DSA证实为宽颈动脉瘤。采用全身麻醉,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大小,采用相应辅助技术,选用合适的弹簧圈,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结果 71例患者共75个动脉瘤中,完全栓塞59个(78.8%),大部分栓塞13个(14.4%),部分栓塞2个(2.5%),1例多发动脉瘤仅处理1枚动脉瘤。术后恢复良好57例;轻、中度神经功能障碍14例;死亡或植物生存3例。术后随访发现:1例再发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中4例恢复,1例明显好转。结论介入栓塞术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且疗效满意。使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及双微管技术有利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扩大了介入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用范围,提高了介入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颈动脉瘤 球囊 支架 双微管 辅助栓塞技术
下载PDF
动态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策略在外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中的效果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东 张金峰 +2 位作者 李静 宋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7期853-859,共7页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策略在老年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03—2022-03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50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策略在老年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03—2022-03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50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动态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策略的去骨瓣减压术,比较2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意识障碍程度、颅内压、血清指标及预后。结果术后1 d、3 d、7 d,观察组颅内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量表(NCSE)、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及降钙素原(PCT)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行动态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策略的去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其颅内压水平,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术 动态颅内压监测 阶梯式减压 预后 老年
下载PDF
锥颅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田军 +1 位作者 姜博 宋春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6期433-434,共2页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锥颅引流术治疗的10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按GOS评分评估疗效,有效率为74.29%(78/105,GOS评分4~5分),无效率为25.71%(27/105)。...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锥颅引流术治疗的10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按GOS评分评估疗效,有效率为74.29%(78/105,GOS评分4~5分),无效率为25.71%(27/1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术前GCS评分3~5分、发病至手术时间≥6 h、血肿破入脑室、存在并发症、有脑疝是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锥颅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很多,临床应制定相关措施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锥颅引流术 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钻孔引流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危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 被引量:6
6
作者 田军 +2 位作者 姜博 宋春旺 左书浩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5期305-307,共3页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危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急危重症急危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10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危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急危重症急危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10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钻孔引流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5例(25.0%)、再出血7例(11.7%)、应激性溃疡6例(10%);对照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4例(60.0%)、再出血11例(27.5%)、应激性溃疡10例(25.0%);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再出血、应激性溃疡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GCS评分为(6.6±2.2)分,对照组术前GCS评分为(6.9±1.8)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GCS评分分别为(11.4±3.3)分、(9.4±2.7)分;两组术后3个月GC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GOS评分5分13例,4分11例,3分10例,2分4例,1分2例;对照组GOS评分5分33例,4分15例,3分8例,2分3例,1分1例;观察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钻孔引流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危重症急危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病人意识状态,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急危重症 钻孔引流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疗效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7
作者 田军 +4 位作者 胡昱红 苏白玉 王坤 檀浩鹏 李建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3期49-51,55,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7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与对照组(n=37)。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7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与对照组(n=37)。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颅显微镜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水平:全切率、术后症状缓解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残留率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而全切率、术后症状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肿瘤残留率、复发率,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垂体腺瘤 神经内镜 经蝶手术 并发症 复发率
下载PDF
显微镜下单鼻孔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田军 +4 位作者 胡昱红 苏白玉 王坤 檀浩鹏 李建华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23期3630-3633,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单鼻孔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巨大侵袭性垂体瘤患者8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43)和显微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显微组采用微镜下单...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单鼻孔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巨大侵袭性垂体瘤患者8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43)和显微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显微组采用微镜下单鼻孔扩大经蝶窦入路。观察2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肿瘤切除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随访至2018年7月,观察2组患者复发情况、生存时间、无瘤生存时间。结果显微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肿瘤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显微组术后6个月高于对照组(P<0.05)。显微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显微组生存时间、无瘤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显微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复发2例,其中1例行γ刀治疗,另1例再次行显微镜下单鼻孔扩大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结论显微镜下单鼻孔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暴露良好,全切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 经蝶窦入路 显微镜外科手术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脂的关联性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苏白玉 田春凤 +3 位作者 张力双 卢彩平 梁建英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14期2182-2184,共3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脂的关联性。方法选取诊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50例健康患者(对照组)。2型观察组中27例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颈动脉增厚组),23例颈动脉内膜正常患者颈动脉正常组。检测所有患者的...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脂的关联性。方法选取诊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50例健康患者(对照组)。2型观察组中27例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颈动脉增厚组),23例颈动脉内膜正常患者颈动脉正常组。检测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餐后2 h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观察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中层增厚组患者血脂、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脂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意义极大,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加大使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颈动脉内膜 血脂 关联性
下载PDF
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向艳 左书浩 +5 位作者 李建华 田军 王东 张金峰 张博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18期2795-2796,共2页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效果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动脉瘤的颈/体比小于1/2被认为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适应证之一。但临床研究发现,单纯使用微弹簧圈栓塞宽颈...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效果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动脉瘤的颈/体比小于1/2被认为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适应证之一。但临床研究发现,单纯使用微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低、复发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术 栓塞
下载PDF
天麻提取物对H_2O_2所诱导SH-SY5Y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金峰 宋贺 +5 位作者 王东 檀浩鹏 李建华 胡昱红 鲍莎莎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1479-1482,1487,共5页
目的检测天麻提取物对H_2O_2损伤的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H_2O_2处理SH-SY5Y细胞造成损伤模型,然后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0.1、1、10、100μg/ml的天麻提取物。用显微镜观察、记录不同处理细胞形态的差... 目的检测天麻提取物对H_2O_2损伤的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H_2O_2处理SH-SY5Y细胞造成损伤模型,然后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0.1、1、10、100μg/ml的天麻提取物。用显微镜观察、记录不同处理细胞形态的差异,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神经细胞生长相关基因[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果 H_2O_2诱导24 h后,SH-SY5Y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突触长度显著变小(P<0.05),细胞增殖显著下降(P<0.05),而天麻提取物处理H_2O_2诱导损伤的SH-SY5Y细胞后,可以显著的抑制H_2O_2诱导的SH-SY5Y细胞毒性,随着天麻提取物浓度增加,细胞突触长度、细胞增殖逐渐恢复,不同天麻提取物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发现H_2O_2诱导损伤的SHSY5Y细胞中NGF和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天麻提取物处理后可以显著的上调NGF和BDNF的表达(P<0.05)。结论天麻提取物对H_2O_2诱导损伤的SH-SY5Y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GF和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提取物 神经保护 SH-SY5Y
下载PDF
CT引导下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东 +4 位作者 张金峰 田军 宋春旺 檀浩鹏 李建华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805-808,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立体定向...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观察组予以CT引导下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手术疗效、再次出血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再出出血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与偏瘫恢复时间,有助于保护患者正常脑组织,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冠状缝前入路 神经内镜 血肿清除术
下载PDF
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切除程度和肿瘤进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13
作者 檀浩鹏 +2 位作者 田军 王坤 李建华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52-556,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切除程度和肿瘤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2021年3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120例,依据手术类型分为近全切除和全切除组75例、次全切除... 目的研究影响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切除程度和肿瘤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2021年3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120例,依据手术类型分为近全切除和全切除组75例、次全切除组45例;再依据其肿瘤进展情况分为肿瘤进展组20例和肿瘤无进展组10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 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切除程度和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次全切除组患者既往行手术治疗、既往行放疗、肿瘤Knosp分级为3~4级、肿瘤的最大径>5 cm、肿瘤侵入后颅窝、MR病灶强化特点不均匀、肿瘤质地为硬韧、肿瘤形状为分叶状或团块状的患者占比均高于近全切除和全切除组(χ^(2)/P=9.391/0.002、6.487/0.011、5.562/0.018、9.700/0.007、5.820/0.016、10.901/0.001、14.959/<0.001、14.415/0.001);肿瘤进展组患者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Ki-67指数≥3%、肿瘤切除程度为次全切除的患者占比均高于肿瘤无进展组(χ^(2)/P=5.608/0.018、4.631/0.031、6.334/0.04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质地为硬韧、肿瘤Knosp分级为3~4级均为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441(1.042~1.991),1.592(1.040~2.436),均P<0.05];肿瘤切除程度为次全切除、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均为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675(1.141~2.455),1.422(1.074~1.882),均P<0.05]。结论肿瘤质地为硬韧、肿瘤Knosp分级为3~4级均为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切除程度为次全切除、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均为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巨大侵袭性 手术治疗 肿瘤切除程度 肿瘤进展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血脂康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苏白玉 张力双 +2 位作者 田春凤 卢彩平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16期2453-2455,共3页
目的:对血脂康在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指标上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择取2015年1~12月接受治疗的210例患有轻-中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依照对每位2型糖尿病患者所采取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至常... 目的:对血脂康在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指标上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择取2015年1~12月接受治疗的210例患有轻-中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依照对每位2型糖尿病患者所采取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至常规组与血脂康组。对比分析2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尤其是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厚度变化情况以及脉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有轻-中度颈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患者经治疗后的脉搏传导速度、C-反应蛋白水平均降低,而2组患者的一氧化氮水平则均有所升高。其中,只有采用中药血脂康治疗的血脂康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显著的减少( P <0.05);且同常规组相比血脂康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各指标变化即对患者动脉指标的影响更为明显,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经治疗后2组血清中TG、HDL、TC、LDL、HbA1c、FPG等指标水平均有所降低,血脂康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中上述指标除HDL水平升高,其余也都有所降低;二者组间比较,血脂康组患者血清的LDL、TC、TG等三项指标降低情况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较之常规手段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药血脂康胶囊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各动脉硬化指标的情况,而且能够有效减少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进而避免、减少各类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康胶囊 中药 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脉搏传导速度 一氧化氮
下载PDF
鞍上池蛛网膜囊肿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宗绪毅 +2 位作者 李建华 钱涛 倪海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鞍上池囊肿的误诊原因,分析误诊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和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治97例鞍上池蛛网膜囊肿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 目的:探讨鞍上池囊肿的误诊原因,分析误诊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和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治97例鞍上池蛛网膜囊肿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扫描,均伴有梗阻性脑积水。97例中13例发生误诊误治,其中男7例,女6例,初次就诊年龄1~31(6.3)岁,6岁以下10例,15岁1例,31岁1例,26岁1例,误诊为梗阻性脑积水11例,误诊为囊性颅咽管瘤2例。结果:13例中1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9例无效再次行神经内镜治疗,同时去掉分流管,恢复良好,1例分流术发生颅内血肿再次开颅清除血肿并去骨片减压,1例分流后发生裂隙脑室,给保守观察,2例开颅手术切除病例稳定。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者,无并发症发生。内镜再次手术后病例,CT和(或)MRI扫描示脑室有不同程度缩小,部分恢复正常大小,手术后磁共振脑脊液造影造瘘口处脑脊液流动通畅。结论: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发病率低,临床上少见,易误诊误治。目前公认最佳治疗方法是神经内镜囊肿壁部分切除、囊肿脑室造瘘和三脑室底造瘘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上池 蛛网膜囊肿 神经内镜
原文传递
体位指导对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效果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坤 +4 位作者 田军 胡昱红 苏白玉 檀浩鹏 李建华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8期1230-1232,共3页
目的探讨体位指导干预在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效果及对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68例,患者均行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 目的探讨体位指导干预在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效果及对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68例,患者均行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体位指导干预,7 d后比较2组疼痛数字评分(NR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管理水平、知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7 d后观察组NRS、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自我决策、自我减压、正性态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7 d后发病机制、手术方法及并发症预防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围术期反流性食管炎、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指导干预用于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中,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及焦虑、抑郁,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知晓率,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指导干预 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 神经内镜 经蝶手术 自我管理水平
下载PDF
支架辅助技术介入治疗复杂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金峰 张向艳 +5 位作者 左书浩 王东 李建华 田军 胡昱红 《中国医刊》 CAS 2015年第7期50-53,共4页
目的总结采用支架辅助技术结合弹簧圈介入治疗复杂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中的经验,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7例复杂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采用支架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手术完成,影像学示完全填... 目的总结采用支架辅助技术结合弹簧圈介入治疗复杂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中的经验,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7例复杂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采用支架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手术完成,影像学示完全填塞19例,近全填塞7例,疏松填塞1例。手术并发症3例:1例出血,1例载瘤动脉闭塞,1例弹簧圈脱落。死亡2例:1例Ⅴ级,1例术前2次出血。结论支架辅助技术结合弹簧圈介入治疗复杂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的、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介入
下载PDF
破裂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急性期的介入治疗
18
作者 张向艳 左书浩 +6 位作者 田军 李建华 宋春旺 檀浩鹏 张伟 焦庆芳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818-1820,共3页
目的评估破裂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急性期采用单纯弹簧圈,支架辅助技术结合弹簧圈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总结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43例破裂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包括宽颈,瘤体/瘤颈﹤2,形态不规则的,采用单纯弹簧圈,支架辅助技术... 目的评估破裂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急性期采用单纯弹簧圈,支架辅助技术结合弹簧圈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总结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43例破裂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包括宽颈,瘤体/瘤颈﹤2,形态不规则的,采用单纯弹簧圈,支架辅助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疗效,并分析并发症。结果 43例手术完成,影像学示完全填塞27例,近全填塞13例,不完全填塞2例,疏松填塞1例。手术并发症3例:出血1例,载瘤动脉闭塞1例,弹簧圈脱落1例。死亡2例:Ⅴ级1例,术前二次出血1例。结论介入治疗急性期破裂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的有效的方法。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与术前分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破裂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介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