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1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离身到具身--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 被引量:131
1
作者 芮必峰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7,共11页
在传播研究中,身体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经历了从离身到具身的发展过程。过去的离身传播在工具论层面将媒介技术视为身体的延伸,如今人类经验越来越依赖技术媒介与世界发生关系,具身传播不仅是技术对身体经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从人-技术媒介... 在传播研究中,身体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经历了从离身到具身的发展过程。过去的离身传播在工具论层面将媒介技术视为身体的延伸,如今人类经验越来越依赖技术媒介与世界发生关系,具身传播不仅是技术对身体经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从人-技术媒介-世界关系的相关性揭示了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媒介的物质形式和信息内容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的背景和前景:一方面,人们的生存经验建立在媒介环境所塑造的前理解之中,另一方面人们又要依靠媒介来理解、筹划未来的生存活动,媒介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理解社会、诠释信息、做出决策的必要条件。人与媒介的交互生成使得媒介技术逐渐成为具身于人类的义肢和"第三持存",成为人类意识和生存经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 媒介环境 具身传播 现象学
原文传递
中国冬小麦需水量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69
2
作者 杨晓光 +5 位作者 李克南 赵锦 叶清 解文娟 董朝阳 刘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72-82,共11页
作物需水量是科学确定灌溉时期和灌溉量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中国冬小麦种植区22个省(市、自治区)356个气象站点的气候资料以及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和作物系数计算了中国冬小麦1961-2010年全生育期及不... 作物需水量是科学确定灌溉时期和灌溉量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中国冬小麦种植区22个省(市、自治区)356个气象站点的气候资料以及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和作物系数计算了中国冬小麦1961-2010年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明确了研究区域内冬小麦需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结合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综合分析冬小麦生长季内水分满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除播种-越冬(出苗)生育阶段冬小麦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外,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冬小麦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均为东南沿海地区高西北内陆地区低的分布特征;除返青(出苗)-拔节生育阶段冬小麦需水量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外,全生育期及其他各生育阶段空间分布特征均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需水量近50a来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全生育期及开花-成熟生育阶段内需水量下降趋势更明显,返青(出苗)-拔节生育阶段下降速率较少;若不考虑灌溉条件,从全国尺度来看,华南冬麦区和长江下游冬麦区水分满足情况较好,其他区域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的降水条件均不能满足水分需求。比较各区域典型站点冬小麦水分满足情况,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新疆冬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水分亏缺比较严重,比较水分亏缺严重区域的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满足情况看出,相对水分亏缺程度较轻的为播种-越冬生育阶段,开花-成熟生育阶段冬小麦的水分亏缺程度最严重,该生育阶段是决定冬小麦千粒重的关键期,有灌溉条件地区适时灌溉,对保证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气象 灌溉 冬小麦种植区 冬小麦 需水量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浅析天枢穴之枢机作用 被引量:68
3
作者 李紫明 陈坚义 +2 位作者 明瑞康 吴松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19-1321,共3页
对天枢穴枢机作用进行分析,从脾胃之升降、肝胆之疏泄、肠腑之传道、三焦水道通调及从阴引阳5个方面探讨其枢机之理。天枢穴总司气之升降出入,欲明其用必先知其源,从气机的升降出入去剖析天枢穴的枢机作用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天枢 枢机作用 气机升降出入
原文传递
数据分析技术在中药谱效关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2
4
作者 吕邵娃 董书羽 +2 位作者 郭玉岩 匡海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26-230,共5页
中药活性成分较为复杂,加之配伍后的药理活性多样,使得阐明化学成分间的活性成分及其协同作用较为困难,即使单味中药的成分间配伍关系研究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谱效关系是一种新兴的方法,目前已逐渐应用于单味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组... 中药活性成分较为复杂,加之配伍后的药理活性多样,使得阐明化学成分间的活性成分及其协同作用较为困难,即使单味中药的成分间配伍关系研究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谱效关系是一种新兴的方法,目前已逐渐应用于单味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组分配伍、炮制机制、药效预测及工艺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它是一种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将多维多息的指纹图谱数据与药理指标进行关联和分析的研究方法,是药学与数学的交叉领域。该方法的研究依赖于数据分析技术。客观合理的选择数据分析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该文对近年来数据分析技术在中药谱效关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归类综述,其中包括,预测各成分与药效间关联度的分析方法:灰关联度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双变量相关分析法;阐明各成分对药效贡献率的分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简化数据结构寻找主要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典型相关分析法。并总结了目前常用的数据分析技术的特点,研究思路及其适用研究对象等。最终针对各分析技术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为谱效关系中数据分析技术的选择提出了建议。推荐合理地联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来建立较为理想的谱效关系模型,进而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效关系 数据分析技术 综述
原文传递
神阙治病理论依据探析 被引量:50
5
作者 唐宏图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79-82,共4页
神阙穴在疾病治疗中被普遍应用,本研究从神阙穴与经络联系、生物全息论、人体之“气舍”、胚胎学与解剖学和现代生物学机制等方面,证明神阙穴具有广泛的治病、防病作用。以期通过阐述神阙穴治病的相关理论,为该穴位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神阙穴 机理 经络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潜力及资源利用效率比较 被引量:48
6
作者 王晓煜 杨晓光 +1 位作者 解文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091-3102,共12页
以东北地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的潜在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内65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结合作物生育期资料,应用作物产量潜力逐级订正法,分析不同作物各级产量潜力时空分布特征,明确作物各级产量潜力受气候... 以东北地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的潜在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内65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结合作物生育期资料,应用作物产量潜力逐级订正法,分析不同作物各级产量潜力时空分布特征,明确作物各级产量潜力受气候资源限制程度,比较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差异.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东北三省6种作物(玉米、水稻、春小麦、高粱、谷子和大豆)的光温产量潜力呈明显的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作物气候产量潜力除春小麦外其他作物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6种作物受温度限制的产量潜力损失率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豆受温度限制引起的产量潜力损失率最高,平均为51%,其他作物为33%-41%;因降水制约引起的潜力损失率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区各有一个高值区,春小麦因降水亏缺引起的产量潜力损失率最高,平均为50%,其他4种雨养作物集中在8%-10%.东北三省各作物生长季内光能利用效率在0.9%-2.7%,其中玉米〉高粱〉水稻〉谷子〉春小麦〉大豆;雨养条件下,玉米、高粱、春小麦、谷子和大豆各作物的降水利用效率在8-35 kg獉hm-2獉mm-1,其中玉米〉高粱〉春小麦〉谷子〉大豆.在光能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均较低的长白山区和小兴安岭南部地区,可采取合理密植、选择适宜品种、适时施肥、蓄水保墒耕作以及优化作物布局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作物产量潜力 产量潜力损失率 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玉米秸秆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48
7
作者 李振霞 陈渊召 +4 位作者 周建彬 刘津源 李政辰 王琪琛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7-58,共12页
为分析玉米秸秆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纤维作用机理,首先采用高速剪切法对"除芯"的饱水玉米秸秆破碎处理,通过提取比例及吸油倍数指标优选得到纤维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基本技术性能进行分析;然后分别评价无纤维、木质素纤... 为分析玉米秸秆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纤维作用机理,首先采用高速剪切法对"除芯"的饱水玉米秸秆破碎处理,通过提取比例及吸油倍数指标优选得到纤维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基本技术性能进行分析;然后分别评价无纤维、木质素纤维和玉米秸秆纤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及高温抗剪性;最后应用红外光谱分析纤维与混合料的键合作用,利用扫描电镜从微观角度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纤维最佳制备工艺为长度10±2 mm秸秆皮浸泡4 h后,在29 000 r·min^(-1)转速下破碎2 min;玉米秸秆纤维、木质素纤维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均提升20%左右、弯拉应变均增加3.5%左右;木质素纤维、玉米秸秆纤维沥青混合料光谱图为纤维分别与沥青混合料光谱图的叠加,加入纤维后并没有产生表征新化合物出现的波峰,纤维与混合料主要依靠物理黏结作用结合在一起;玉米秸秆纤维表面更加粗糙、长径比更大、更容易分散均决定了其改善效果优于木质素纤维,纤维对沥青的吸附作用能够降低混合料的温度敏感性,纤维的无规则分布在混合料内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具有串联骨架功能,在沥青混合料初始开裂时起到拉伸作用,阻止裂缝进一步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作用机理 试验研究 玉米秸秆纤维沥青混合料 微观分析
原文传递
双语教学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探索 被引量:39
8
作者 张颖 王旭梅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46-147,共2页
本文论述了高校教学改革中双语教学的必要性,重点探讨了在双语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论述了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从而有效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
关键词 双语教学 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主要作物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Ⅲ):华北地区夏玉米干旱 被引量:36
9
作者 万能涵 杨晓光 +2 位作者 刘志娟 何斌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9-219,共11页
基于1961-2010年华北地区36个气象站点气象观测资料和1981-2010年2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夏玉米生育期资料,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为农业干旱指标,分析华北地区夏玉米各生育阶段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年代际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华北地... 基于1961-2010年华北地区36个气象站点气象观测资料和1981-2010年2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夏玉米生育期资料,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为农业干旱指标,分析华北地区夏玉米各生育阶段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年代际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以轻旱最明显,播种-拔节阶段,大部分地区轻旱发生频率为5a一遇(20%)至3a一遇(33%);拔节-抽雄阶段,干旱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轻旱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区域,发生频率在5a一遇至3a一遇;抽雄-成熟阶段,轻旱集中在河北中部,发生频率在3a一遇以上。全生育期轻旱主要集中在河北大部、北京和天津、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干旱频率在3a一遇以上。1961-2010年,华北夏玉米生长季以播种-拔节阶段和抽雄-成熟阶段发生干旱的年份最多,以20世纪90年代干旱站次比最高;比较过去50a干旱演变趋势,以抽雄-成熟阶段山东东南部和河北东部区域干旱强度增加明显。研究结果说明夏玉米各等级干旱频率以轻旱最为明显,各生育阶段以播种-拔节、抽雄-成熟阶段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高;全生育期以轻旱的发生频率较高,干旱中心为河北大部、北京和天津、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发生频率为3a一遇(33.3%)以上。夏玉米生长季全区域干旱主要发生在播种-拔节和抽雄-成熟阶段,该阶段发生干旱的范围最广。此外,不同生育阶段的干旱强度变化表现为河北北部干旱强度增加,河南南部干旱强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干旱站次比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主要作物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Ⅱ):西北主要粮食作物干旱 被引量:36
10
作者 何斌 刘志娟 +1 位作者 杨晓光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41,共11页
基于中国西北地区1961-2010年149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及春小麦、春玉米和夏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为作物干旱指标,明确了研究区域内3种作物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3种作物生长季内... 基于中国西北地区1961-2010年149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及春小麦、春玉米和夏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为作物干旱指标,明确了研究区域内3种作物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3种作物生长季内及各生育阶段,干旱发生频繁,尤以特旱和重旱发生范围广、频率高,轻旱和中旱多发生在研究区域东部,甘肃南部和陕西南部等个别地区干旱发生频率相对较小。(2)春小麦生长季内干旱发生站次比为79.1%,春玉米生长季内干旱发生站次比为84.5%,夏玉米干旱发生站次比为77.4%;夏玉米生长季内站次比波动较小,春小麦和春玉米波动较大。总体而言,研究时段内春小麦生长期干旱发生站次比呈减小趋势,降幅为每10a减少0.55个百分点,春玉米和夏玉米干旱站次比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每10a增加0.24个百分点和0.20个百分点。(3)研究区域东部春小麦和春玉米各生育阶段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西部呈下降趋势;夏玉米干旱强度在陕西北部、宁夏和河西走廊呈增加趋势,其它地区多为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站次比 干旱强度
下载PDF
微生物源农药申嗪霉素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34
11
作者 方运玲 +1 位作者 申阅 何亚文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7-393,共7页
申嗪霉素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微生物源农药,具有高效、安全、广谱等特点,其主要成分是甜瓜根际促生菌M18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吩嗪-1-羧酸。文章重点就申嗪霉素产生菌M18的分离及其代谢产物的鉴定、申嗪霉素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最新... 申嗪霉素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微生物源农药,具有高效、安全、广谱等特点,其主要成分是甜瓜根际促生菌M18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吩嗪-1-羧酸。文章重点就申嗪霉素产生菌M18的分离及其代谢产物的鉴定、申嗪霉素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最新研究进展、申嗪霉素高产工程菌株的构建和产业化、以及申嗪霉素大田防病试验结果及推广应用情况等进行详细综述,并对其抗菌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旨在为申嗪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研究、遗传和代谢改造以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M18 微生物源农药 申嗪霉素 吩嗪-1-羧酸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 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杨晓光 +1 位作者 赵锦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26-1941,共16页
【目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及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小麦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的变化特征,为冬小麦合理布局提供重要科学参考。【方法】利用... 【目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及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小麦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的变化特征,为冬小麦合理布局提供重要科学参考。【方法】利用逐级订正法计算中国冬小麦潜在种植区内各站点冬小麦逐年潜在光温产量,综合考虑高产性和稳产性指标,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在分析1981—2010年(时段Ⅱ)较1961—1980年(时段Ⅰ)潜在光温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得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界限的变化及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的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6.33%和7.42%,而次高产区和低产区面积减少,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减少了10.50%和3.24%。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最稳产区面积下降,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比例降低了25.76%,而稳产区、次稳产区和低稳产区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2.09%、10.34%和3.31%。中国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界限在空间上都发生改变。其中,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界限发生了明显的北移西扩,潜在最适宜区南界由安徽省中部北移至山东省西北部,潜在最适宜区西界由山西省西南部西扩至陕西省西北部;冬小麦潜在适宜区界限向东北方向移动,最大移动距离在四川省东部-陕西省西南部,移动距离达835.63 km。冬小麦各等级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界限变化引起各区域冬小麦面积相应改变。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下降,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比例分别降低了4.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 冬小麦 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适宜播期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张镇涛 杨晓光 +8 位作者 高继卿 王晓煜 白帆 刘志娟 明博 谢瑞芝 王克如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3258-3274,共17页
【目的】随人口增加、饮食结构变化和能源需求的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在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高产稳产仍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华北平原是我国夏玉米主产区,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域夏玉米的适宜播期,对于稳定和提升... 【目的】随人口增加、饮食结构变化和能源需求的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在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高产稳产仍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华北平原是我国夏玉米主产区,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域夏玉米的适宜播期,对于稳定和提升该地区夏玉米单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依据夏玉米生长季积温和降水将华北夏玉米区分为8个气候亚区,在每个气候亚区内基于1981—2015年气候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夏玉米种植资料和土壤资料,对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Maize)进行调参验证,选用决定系数(R^2)、D指标、均方根误差(RMSE)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等指标来评价模型调参验证结果。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播期,利用调参验证后模型模拟各气候亚区不同播期夏玉米产量,采用高稳系数并综合考虑下茬作物冬小麦的播期,明确各气候亚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系统下充分灌溉和雨养条件夏玉米适宜播期,并分析与实际播期相比适宜播期下的夏玉米增产幅度。【结果】(1)模型适应性评价指标中决定系数(R^2)均在0.75以上,D指标均在0.80以上,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在7%以下,表明调参后的APSIM-Maize模型在华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模拟方面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可用于华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模拟研究。(2)充分灌溉条件下,第一气候亚区夏玉米推荐适宜播期主要在6月下旬,第二气候亚区到第七气候亚区,主要在6月中下旬,第八气候亚区主要在6月中上旬。雨养条件下,第一气候亚区主要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第二、三A、四、五、六气候亚区主要在6月中下旬,第三B、七气候亚区适宜播期范围较广,6月均可播种,第八气候亚区在6月上中旬。(3)在充分灌溉和雨养条件下,与实际播期相比,适宜播期在各气候亚区的增产幅度为第一气候亚区到第五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华北平原 夏玉米 适宜播期 高稳系数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辽宁省海岸带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朱丽亚 胡克 +2 位作者 刘禹含 梁佳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4,共9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研究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辽宁省海岸带地区为例,分析了1995—2018年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研究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辽宁省海岸带地区为例,分析了1995—2018年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运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估算了1995—2018年区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的趋势,累计损失了12.97×10^(6)t;(2)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西两侧以及中部的沼泽地,碳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锦州市的东部、盘锦市的北部;(3)林地、耕地是研究区最为重要的碳库,其碳储量占研究区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固碳总量的83.86%。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是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InVEST模型 时空变化 海岸带
下载PDF
基于UPLC-MS技术分析马钱子-甘草药对配伍汤液不同相态中毒效物质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8
15
作者 郭玉岩 马文保 +5 位作者 肖洪彬 闫静 李国玉 杨大宇 吕邵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4880-4884,共5页
目的以相态角度为出发点,研究马钱子-甘草配伍减毒的作用规律。方法采用自然沉降法、高速离心法及层级透析技术对马钱子单煎液、马钱子-甘草配伍共煎液进行相态拆分研究;建立毒效物质UPLC-MS测定法,对比研究4个不同相态中马钱子碱和士... 目的以相态角度为出发点,研究马钱子-甘草配伍减毒的作用规律。方法采用自然沉降法、高速离心法及层级透析技术对马钱子单煎液、马钱子-甘草配伍共煎液进行相态拆分研究;建立毒效物质UPLC-MS测定法,对比研究4个不同相态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量分布的差异,分析毒效物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配伍汤液可拆分为真溶液组、胶体溶液组、混悬液组及沉积物组4个不同相态;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均得到良好分离,分别在0.020~2.008、0.022~2.236μg线性关系良好(r均为0.999 8),回收率为96.84%、97.62%,表明方法学良好;测定单煎液不同相态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量的分布呈现相同变化规律,即胶体组>溶液组>沉积物组>混悬组,配伍汤液不同相态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也同样呈现相同的分布规律,即沉积物组>胶体组>混悬组>溶液组。结论马钱子经甘草配伍后其毒效物质的量均有降低,毒性最强的士的宁的量降低尤为明显,且主要集中在沉积物组分;不同相态中毒效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配伍甘草后的沉积物组分的缓释作用,是实现减毒增效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MS 马钱子 甘草 药对 配伍 相态 毒效物质 配伍减毒 成分分析 自然沉降 透析 高速离心 真溶液 胶体溶液 混悬液 沉积物 马钱子碱 士的宁 缓释
原文传递
京津冀大气污染变化规律及其与植被指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9
16
作者 李令军 +3 位作者 赵文吉 齐梦溪 田欣 李珊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85-1593,共9页
基于2017年逐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16 d合成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对京津冀大气污染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利用线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探讨了其变化规律与NDVI的关系,及其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基于2017年逐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16 d合成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对京津冀大气污染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利用线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探讨了其变化规律与NDVI的关系,及其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平原高山区低的分布特征,由北向南递次升高,大气污染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②从季节变化看,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总体规律,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呈现出显著的时间异质性;③SO_2、NO_2、CO、PM_(2.5)、PM_(10)等污染物浓度均与NDVI值呈负相关关系;在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较为一致的前提下,NDVI值越低人类活动干扰越明显、产业经济布局越集中,进而污染排放量越大,对空气质量产生显著负面影响;④NDVI指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以及产业布局状况,而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大气污染排放水平,进而能够指示区域的污染分布特征;⑤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计算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NDVI与社会经济因子、PM_(2.5)等污染物浓度相关性越好. NDVI的分布可以大体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PM_(2.5)的分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空气质量指数(AQI) 归一化植被指数 相关关系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文本聚类算法 被引量:18
17
作者 章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2-716,共5页
文本聚类在很多文本挖掘和信息检索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聚类算法大多数都是基于向量空间模型,文档集合中出现的单词词频作为特征项。这些算法都存在数据维数过高、聚簇难以描述的问题,而且忽略了单词间的语义联系。本文提出... 文本聚类在很多文本挖掘和信息检索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聚类算法大多数都是基于向量空间模型,文档集合中出现的单词词频作为特征项。这些算法都存在数据维数过高、聚簇难以描述的问题,而且忽略了单词间的语义联系。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文本聚类算法——TCU SS(Text clustering usingsem an ticsim ilarity)算法。TCU SS算法将文档表示成概念列表,有效地解决了数据维数高和聚簇描述难的问题,并给出如何利用概念列表进行聚簇描述的方法。TCU SS算法利用两个概念列表中单词间的语义相似度作为文档间相近程度的度量,并以图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避免有些聚类算法对聚簇形状的限制。实验证明,TCU SS算法提高了聚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聚类 语义相似度 文本表示 语义相似度的文本聚类算法
下载PDF
体细胞核移植生产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猪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忠华 宋军 +9 位作者 王振坤 田江天 孔庆然 郑重 尹智 高力 马海鹍 李玉田 王洪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6-560,共5页
体细胞核移植转基因动物制作路线是目前生产转基因家畜的最佳方法.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转基因猪研究可以为转基因家猪育种、人类疾病模型和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对脂质体转染猪胎儿成纤维... 体细胞核移植转基因动物制作路线是目前生产转基因家畜的最佳方法.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转基因猪研究可以为转基因家猪育种、人类疾病模型和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对脂质体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技术程序进行了筛选,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后的阳性细胞作为体细胞核移植的核供体,以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为核受体,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胚胎,并对重构胚在体外和体内发育情况以及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显示,采用4.0μL/mL脂质体转染试剂,1.6μg/mL质粒DNA,转染6h可以获得最佳的转染效果,转染效率达3.61%;GFP转基因体细胞重构胚体外囊胚发育率为10%,GFP阳性胚胎率为48%;重构胚移植于10头受体后,有5头妊娠,3头受体发育到期,共出生克隆猪6头,其中4头为GFP阳性,经DNA检测确认为GFP转基因猪;转基因克隆胚胎移植出生率为1.0%,阳性个体出生率为0.7%.结果表明,脂质体转染试剂可以高效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获得的阳性细胞具有支持猪全程发育的潜能.本研究对我国体细胞克隆转基因猪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 核移植 脂质体
原文传递
中国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鑫龙 赵文吉 +3 位作者 李令军 杨兴川 姜建芳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5,共10页
本文根据2015~2017年中国大陆338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臭氧(O3)浓度数据,综合利用空间插值法、全局自相关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讨了O3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17年中国大陆338个城市的O3... 本文根据2015~2017年中国大陆338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臭氧(O3)浓度数据,综合利用空间插值法、全局自相关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讨了O3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17年中国大陆338个城市的O3日最大8小时浓度为2~300μg/m3,其中超标天数比例为5. 9%,323个城市达标率在85%以上;O3月均值变化曲线基本呈"单峰状",5月达到峰值,12月最低;O3浓度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O3日变化特征为夜间到清晨O3浓度很低,上午8∶00左右开始升高,下午16∶00达到峰值;中国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O3污染严重,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整体污染较低。O3浓度在全国尺度上的集聚性呈上升趋势,GWR表明,人口密度、人均私家车保有量与O3浓度显著正相关,第一产业占比与O3浓度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日最大8小时浓度 时间变化特征 空间分布特征 全局自相关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下载PDF
大数据量虚拟景观的三维模型优化与漫游 被引量:22
20
作者 罗陆锋 邹湘军 +2 位作者 刘天湖 王红军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54-1657,共4页
由于大面积虚拟景观的三维模型数据过于庞大,从选择建模工具、降低模型的冗余度和复杂度、降低模型文件大小三个方面对建模过程中三维模型的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虚拟景观漫游系统的体系结构,从三维模型数据转换、漫游路径和视角... 由于大面积虚拟景观的三维模型数据过于庞大,从选择建模工具、降低模型的冗余度和复杂度、降低模型文件大小三个方面对建模过程中三维模型的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虚拟景观漫游系统的体系结构,从三维模型数据转换、漫游路径和视角设计、漫游系统集成等方面阐述漫游系统的实现过程,给出了数据压缩和转换算法。最后在Visual C++软件平台上实现了大数据量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该系统具有很好实时交互性和可扩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景观 大数据量 三维模型优化 数据转换 漫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