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02
1
作者 周广 左青松 +2 位作者 廖庆喜 吴江 傅廷栋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53-2157,共5页
综述了我国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生产特点,不同油菜优势区的种植机械化规模及机械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适度规模种植、引导规划不同农作物合理时空布局、加强油菜收获机械技术的专题研究、加... 综述了我国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生产特点,不同油菜优势区的种植机械化规模及机械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适度规模种植、引导规划不同农作物合理时空布局、加强油菜收获机械技术的专题研究、加快品种改良等建议。同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高密度栽培管理模式,推行以密补迟、以密省肥、以密控草等更加适宜油菜机械化生产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 机械化生产 增密
下载PDF
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82
2
作者 刘芳 张长 +2 位作者 陈爱武 周广 吴江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3,共6页
我国秸秆丰富,秸秆年产量约7.9亿t,但大部分被就地焚烧,还田率极低,这不仅极大的浪费了资源,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利用现有的丰富秸秆资源、促进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秸... 我国秸秆丰富,秸秆年产量约7.9亿t,但大部分被就地焚烧,还田率极低,这不仅极大的浪费了资源,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利用现有的丰富秸秆资源、促进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秸秆还田可培肥地力、平衡作物营养、减少化肥投入、调节土壤温湿度、增强作物抗灾稳产能力,故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作用。就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类型、应用、效应机理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培肥地力 环境污染
原文传递
渍水时间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6
3
作者 宋丰萍 胡立勇 +2 位作者 周广 吴江 傅廷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0-176,共7页
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期间雨水偏多,加上主要采用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常发生渍害。为了研究油菜各生育期渍水对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计盆栽试验,在油菜4个生育期分别进行3个不同渍水时间处理后,然后恢复正常水分管... 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期间雨水偏多,加上主要采用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常发生渍害。为了研究油菜各生育期渍水对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计盆栽试验,在油菜4个生育期分别进行3个不同渍水时间处理后,然后恢复正常水分管理。其中,苗期、蕾薹期分别进行10、20和30d渍水处理,花期、角果期分别进行10、15和20d渍水处理,各处理4次重复,比较2个耐渍性不同的油菜品系在各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及产量。结果表明:(1)渍水影响油菜各生育期根系发育、地上部生长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并存在品种间差异;(2)苗期渍水导致叶片叶绿素(Chl)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及脯氨酸(Pro)含量增加,其变化过程在指标间存在差异;(3)以产量为指标,渍水的敏感性依次为蕾薹期、花期>苗期、角果发育成熟期;(4)研究不同渍水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可为持续降雨对大面积油菜生产影响的估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稻茬免耕 渍水 产量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华双3号的选育和研究 被引量:52
4
作者 吴江 石淑稳 +1 位作者 周永明 刘后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共4页
华双3号(HD3)是华中农业大学采用聚合杂交、回交和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也是我国应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第1个油菜品种。该品种含油量42%以上,芥酸<1%,硫苷<25μmol/g,产量比非优质对... 华双3号(HD3)是华中农业大学采用聚合杂交、回交和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也是我国应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第1个油菜品种。该品种含油量42%以上,芥酸<1%,硫苷<25μmol/g,产量比非优质对照品种中油821增加1.51%,适合于两熟和三熟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聚合杂交 回交 小孢子培养 品质育种
下载PDF
大豆倒伏性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55
5
作者 周蓉 王贤智 +7 位作者 陈海峰 张晓娟 单志慧 吴学军 蔡淑平 邱德珍 周新安 吴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5,共9页
利用来自中豆29x中豆32的165个重组自交系F10进行2年田间试验,以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与大豆倒伏及形态性状有关的QTL。结果表明,2年分别检测到25个和19个与大豆倒伏及茎杆性状和根系性状有关的QTL,分布于A2、C1、C2、D1a、F、G、I和L... 利用来自中豆29x中豆32的165个重组自交系F10进行2年田间试验,以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与大豆倒伏及形态性状有关的QTL。结果表明,2年分别检测到25个和19个与大豆倒伏及茎杆性状和根系性状有关的QTL,分布于A2、C1、C2、D1a、F、G、I和L连锁群,可解释4.4%~50.1%的表型变异。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主效QTL(qLD-15-J)和株高主效QTL(qPH-15—2);G连锁群有1个主茎节数QTL、A2和L连锁群上分别有1个根重QTL在2个年度重复出现。在倒伏QTL的附近检测出株高、根重、茎叶重、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QTL,表明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与抗倒性普遍关联;QTL定位结果与表型相关分析一致,反映了这些形态性状表型相关的遗传特性。部分性状QTL存在共位性,但是未在2个年度稳定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倒伏 茎杆性状 根系性状 QTL
下载PDF
氮、磷、钾、硼肥对甘蓝型油菜籽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8
6
作者 邹娟 鲁剑巍 +2 位作者 李银水 吴江 陈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61-968,共8页
以多个正在大面积应用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的10个省(市)布置氮、磷、钾和硼肥田间肥效试验共284组,通过多点试验分别探讨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磷、钾、硼肥对双低和双高甘蓝型油菜籽含油量、蛋白质、... 以多个正在大面积应用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的10个省(市)布置氮、磷、钾和硼肥田间肥效试验共284组,通过多点试验分别探讨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磷、钾、硼肥对双低和双高甘蓝型油菜籽含油量、蛋白质、芥酸、硫甙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低油菜籽平均含油量为41.66%,双高油菜含油量明显低于双低油菜,仅为38.92%。氮、磷、钾和硼肥施用对油菜籽的品质效应在不同试验点表现不尽相同,其总体趋势是:在磷、钾、硼肥基础上施用氮肥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而降低油分含量,且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效果更明显,施氮对双高油菜油分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双低油菜;施磷、钾或硼肥有提高油菜籽含油量而降低蛋白质含量的趋势;施肥对油菜籽硫甙和芥酸含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品质影响不大。油菜籽含油量与收获指数、千粒重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施氮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磷、钾和硼肥能减少因施氮引起的油分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施肥 含油量 蛋白质含量 硫甙 芥酸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染色体加倍、试管苗继代越夏和田间移栽配套技术的研究及其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7
作者 石淑稳 周永明 +1 位作者 吴江 刘后利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1年第2期57-59,共3页
鉴于国内油菜育种单位一般没有大型气候室 ,供试材料只能种在田间 ,使小孢子培养技术在油菜育种中应用难度大 ,成本高效率低的状况 ,自 1992年以来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生长于田间的油菜的小孢子培养、染色体加倍、试管苗继代越夏和田间移... 鉴于国内油菜育种单位一般没有大型气候室 ,供试材料只能种在田间 ,使小孢子培养技术在油菜育种中应用难度大 ,成本高效率低的状况 ,自 1992年以来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生长于田间的油菜的小孢子培养、染色体加倍、试管苗继代越夏和田间移栽等问题 ,建立了油菜双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利用该技术选育出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系 31个和优质高产品种华双 3号 (原系号9180 6 )。该品种的推广面积已达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染色体加倍 试管苗继代越夏 试管苗田间移栽 配套技术 育种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单倍体二倍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石淑稳 吴江 +1 位作者 周永明 刘后利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 6种方法系统研究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品系 (种 )及杂种的小孢子再生苗单倍体染色体加倍技术。结果表明 ,单倍体苗接种含 70~ 80mg/L秋水仙碱的培养基处理 4~ 5d ,植株染色体加倍率 5 0 %以上 ;单倍体小苗移栽前用 1~ 2g/... 采用 6种方法系统研究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品系 (种 )及杂种的小孢子再生苗单倍体染色体加倍技术。结果表明 ,单倍体苗接种含 70~ 80mg/L秋水仙碱的培养基处理 4~ 5d ,植株染色体加倍率 5 0 %以上 ;单倍体小苗移栽前用 1~ 2g/L秋水仙碱液浸泡处理 3~ 6h ,加倍率 5 0 %以上。由这些方法产生的加倍植株大多是可育花和不育花共生的嵌合体 ,每株产生的种子很少。分离的小孢子在含 10~ 5 0mg/L秋水仙碱的NLN培养基中处理4 8h后 ,接种无秋水仙碱NLN培养基诱导胚状体 ,再生植株加倍率 80 %以上 ,全株的花均能自交结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单倍体二倍化
下载PDF
湖北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 被引量:34
9
作者 王翠翠 陈爱武 +6 位作者 王积军 张冬晓 汤松 周广 胡立勇 吴江 傅廷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4-702,共9页
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因茬口紧、土壤黏重,晚稻收获后大都未种植下茬作物而形成冬闲田。本研究以华双5号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湖北双季稻区三试验点进行裂区试验,测定油菜各生育期在不同氮素及密度水平下的个体及群体指标,成熟期考察经济性状... 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因茬口紧、土壤黏重,晚稻收获后大都未种植下茬作物而形成冬闲田。本研究以华双5号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湖北双季稻区三试验点进行裂区试验,测定油菜各生育期在不同氮素及密度水平下的个体及群体指标,成熟期考察经济性状及产量构成,为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示范及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全生育期尤其是苗期显著缩短,苗期生长量严重不足,蕾薹期至开花期油菜生长快,春发特性明显;(2)氮肥及种植密度水平对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增施氮肥可改善个体素质、增加产量,提高密度可提高群体素质、增加产量;(3)湖北各试点每公顷纯氮用量270kg、种植密度为45万株及60万株处理的产量均接近或达到2250kghm?2,超湖北平均单产,说明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模式可在湖北双季稻区试验示范;(4)生产实践中,应重视氮肥与密度的双重调节,以肥促长、以密补迟,相互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双季稻区 免耕直播 产量
下载PDF
施氮量对油菜氮素积累和运转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3
10
作者 左青松 杨海燕 +4 位作者 冷锁虎 曹石 曾讲学 吴江 周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1-518,共8页
于2010—2012年度以5个不同油含量的常规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120(N1)、240(N2)和360 kg hm–2(N3)3个水平的氮肥处理,在初花期和成熟期取样及定期捡拾田间落叶,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油含量,研究氮肥水平对油菜氮素积累、运... 于2010—2012年度以5个不同油含量的常规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120(N1)、240(N2)和360 kg hm–2(N3)3个水平的氮肥处理,在初花期和成熟期取样及定期捡拾田间落叶,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油含量,研究氮肥水平对油菜氮素积累、运转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增加,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增加,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逐渐降低。不同处理叶片氮素运转率变幅为76.6%~80.2%,不同氮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茎枝氮素运转率变幅为36.0%~57.6%,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落叶氮占植株总氮积累量比例的变幅为14.9%~20.3%,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落叶氮比例逐渐增加。不同处理初花期氮积累量占植株总氮量的变幅为75.5%~90.5%,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其比例逐渐增加。初花期积累氮素对后期产量形成作用较大,注重前期施肥可促进花芽分化,形成更多的有效角果,有利于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氮素积累 落叶 氮素运转率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稻茬免耕直播油菜栽培技术 被引量:32
11
作者 姜福元 汤松 +5 位作者 王积军 张冬晓 田新初 陈爱武 周广 吴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72-2375,共4页
根据多年技术推广经验,从前茬作物的安排、品种选择、适宜播期、化学除草、肥料运筹、大田管理、病虫防治和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稻茬免耕直播油菜栽培技术的要点。
关键词 油菜 稻茬免耕 直播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不同收获时期对油菜机械收获损失率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左青松 黄海东 +5 位作者 曹石 杨士芬 廖庆喜 冷锁虎 吴江 周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0-656,共7页
以华油杂62为材料,测定70%油菜角果变黄至角果明显炸裂时期机械收获的产量损失、植株不同部位水分含量、粒重和籽粒含油量等指标,研究不同收获时期对产量损失率和籽粒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机械收获的产量总损失率在7.00%~15.80%之间,... 以华油杂62为材料,测定70%油菜角果变黄至角果明显炸裂时期机械收获的产量损失、植株不同部位水分含量、粒重和籽粒含油量等指标,研究不同收获时期对产量损失率和籽粒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机械收获的产量总损失率在7.00%~15.80%之间,随着收获时期逐渐推迟,总损失率先降低后增加。产量损失分为自然脱粒损失、割台损失和清选脱粒损失。割台损失率随收获时期推迟逐渐增加,占总损失率的比例为7.80%~31.01%;清选和脱粒损失率随收获时期推迟逐渐降低,是机械收获中最大的损失部分,占总损失率的56.87%~92.20%。总损失率与籽粒、角果皮、主花序和分枝水分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水分含量为16.23%时千粒重和含油率最高,随籽粒水分含量的下降,千粒重、含油率、全碳含量和C/N值均略有降低。油菜机械化收获以籽粒和角果皮水分含量在11%~13%之间时为宜,此期的千粒重、油分含量、机械收获产量和产油量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机械化收获 损失率 籽粒品质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黄籽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江 石淑稳 刘后利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9,共5页
甘蓝型油菜显性黄籽突变体933044产生于甘蓝型黑籽油菜复合杂交第8代。通过933044与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品系93431和721—1杂交,研究种籽粒色性状遗传。在933044×93431杂交组合中,F1表现黄籽... 甘蓝型油菜显性黄籽突变体933044产生于甘蓝型黑籽油菜复合杂交第8代。通过933044与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品系93431和721—1杂交,研究种籽粒色性状遗传。在933044×93431杂交组合中,F1表现黄籽,F2黄籽株与黑籽株呈3∶1分离。在933044×721—1杂交组合中,F1表现黑籽,F2黄籽株与黑籽株比例3∶13。以上结果表明突变体的黄籽性状受1对显性黄籽基因和1对上位显性黑籽基因互作控制。用Yc—yc和Bc-bc表示2个基因座的2对等位基因,Yc为显性黄籽基因,Bc为上位显性黑籽基因。黄籽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B=69.88%~86.18%,表明突变体933044黄色种皮性状有较高的遗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显性黄籽突变体 粒色遗传
下载PDF
离体诱发甘蓝型油菜长角果和矮秆突变体 被引量:22
14
作者 石淑稳 吴江 刘后利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52-253,共2页
本试验对EMS诱变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小孢子胚状体培养物的有效浓度和适宜时间进行了初步探索。用0.2%和0.25%EMS处理3~5h,92.B10品系出现了长角果和矮秆突变体,D083中产生了窄叶... 本试验对EMS诱变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小孢子胚状体培养物的有效浓度和适宜时间进行了初步探索。用0.2%和0.25%EMS处理3~5h,92.B10品系出现了长角果和矮秆突变体,D083中产生了窄叶和皱叶不育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休诱变 甘蓝型油菜 突变体
下载PDF
与位点PbBa8.1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甘蓝型油菜根肿病抗性育种 被引量:29
15
作者 战宗祥 江莹芬 +11 位作者 朱紫媛 张春沙 杨庆勇 李倩 侯照科 龚建芳 程雨贵 吴江 傅廷栋 周永明 朴钟云 张椿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6-771,共6页
为培育抗根肿病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系,提高油菜抗根肿病能力,以抗病芜菁ECD04(Brassica rapa,AA,2n=20)为供体,结合回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ECD04中抗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的位点Pb Ba8.1定向地转育到油菜常规品种华双5号(Brassica napus,A... 为培育抗根肿病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系,提高油菜抗根肿病能力,以抗病芜菁ECD04(Brassica rapa,AA,2n=20)为供体,结合回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ECD04中抗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的位点Pb Ba8.1定向地转育到油菜常规品种华双5号(Brassica napus,AACC,2n=38)的遗传背景中。通过将所获得的抗病新品系在多个田间天然病圃进行测试,发现该位点对安徽黄山、湖北枝江、巴东地区的生理小种均表现为单基因显性抗病,由此培育出了ZHE-226抗病新品系。此外,通过借助二代测序技术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还开发了与抗病基因更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A08-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肿病 甘蓝型油菜 芜菁 标记开发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氮素对油菜角果生长及结角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胡立勇 王维金 吴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2,共4页
对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结角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使根、茎的干物质分配比例下降,叶和分枝的干物质分配比例上升,而角果的变化不大,但不同品种有差异。4个品种的单株角果数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特别是从... 对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结角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使根、茎的干物质分配比例下降,叶和分枝的干物质分配比例上升,而角果的变化不大,但不同品种有差异。4个品种的单株角果数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特别是从低氮到中氮水平,各产量性状指标都有显著的提高,但高氮水平下每角粒重开始下降。增施氮肥明显提高各品种下部分枝的结角起止点,并使各品种结角层厚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油菜 角果生长 结角层
下载PDF
多效唑处理对直播油菜机械收获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杨阳 蒯婕 +5 位作者 吴莲蓉 刘婷婷 孙盈盈 左青松 周广 吴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8-945,共8页
以阳光2009与沣油520为材料,于封行期及蕾薹初期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测定倒伏、角果抗裂性及产量相关指标,研究多效唑对油菜产量和机械收获相关性状的影响,为高产及机械收获条件下油菜的多效唑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及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 以阳光2009与沣油520为材料,于封行期及蕾薹初期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测定倒伏、角果抗裂性及产量相关指标,研究多效唑对油菜产量和机械收获相关性状的影响,为高产及机械收获条件下油菜的多效唑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及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多效唑处理均显著提高2个油菜品种的抗倒性、抗裂角性及产量,蕾薹初期喷施300 mg L–1多效唑后油菜抗倒与抗裂角指数增量大,封行期喷施150 mg L–1多效唑则后产量的增量大。多效唑处理降低每角果粒数,但增加油菜品种的单株角果数及千粒重,故而增加产量;且可通过增加油菜根颈粗、鲜重根冠比及抗折力降低株高和倒伏指数,提高油菜抗根倒与抗茎倒能力;通过增加角果含水量、延缓角果成熟度、增加角果皮干重提高油菜角果抗裂性。本研究认为封行期喷施150 mg L–1的多效唑是最佳喷施时期与喷施浓度,既可显著增强易倒伏而减产油菜田块的抗倒与抗裂角能力,最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又可满足油菜机械化生产模式所需的高产、抗倒及抗裂角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多效唑 产量 倒伏指数 抗裂角指数 机械收获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稻茬免耕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韩自行 张长 +7 位作者 王积军 张冬晓 汤松 陈爱武 周广 胡立勇 吴江 傅廷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61-2268,共8页
为探讨与稻茬免耕油菜栽培模式相配套的氮肥运筹技术,实现轻简高效栽培,于2006—2010年以华杂9号油菜品种为材料,在稻茬免耕栽培模式下分别设计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的氮肥追肥处理、氮肥基肥与追肥比例及不同氮肥用量对免耕直播和移栽油... 为探讨与稻茬免耕油菜栽培模式相配套的氮肥运筹技术,实现轻简高效栽培,于2006—2010年以华杂9号油菜品种为材料,在稻茬免耕栽培模式下分别设计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的氮肥追肥处理、氮肥基肥与追肥比例及不同氮肥用量对免耕直播和移栽油菜农艺性状及小区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底肥条件下,如采用一次追肥模式,免耕油菜均以薹肥的施用效果最好;(2)采用二次追肥模式,当底肥偏低时,免耕油菜以薹肥及花肥的配合施用效果较好,当底肥较高时,则以腊肥及薹肥的配合施用效果较好;(3)在不同供氮条件下,免耕移栽及直播油菜基肥与追肥比例均以5:5效果较好;(4)采用上述氮肥运筹模式,可显著降低免耕移栽及直播油菜的氮肥用量、提高油菜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稻茬免耕 氮肥运筹 产量
下载PDF
共生期与播种量对水稻套播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雷海霞 陈爱武 +6 位作者 张长 罗凯世 陈新国 夏起昕 周广 吴江 田新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49-1456,共8页
油菜套播模式是利用双季稻区冬闲田的有效手段,共生期与播量是影响套播油菜产量的关键因素。为探讨其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规律,设计共生期及播量裂区试验,调查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结果表明:(1)各处理条件下油菜密度随生育期推迟而下降... 油菜套播模式是利用双季稻区冬闲田的有效手段,共生期与播量是影响套播油菜产量的关键因素。为探讨其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规律,设计共生期及播量裂区试验,调查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结果表明:(1)各处理条件下油菜密度随生育期推迟而下降,油菜套播有利于提高出苗期密度,但其他生育期的密度降幅随共生期延长而增加;(2)共生期与播量显著影响着油菜各生育期密度,且对三叶期密度存在极显著正互作效应,两试点成熟期密度在共生10d、播量为9.0kg hm–2的处理达最高值。(3)共生期及播量均影响着油菜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状况,延长共生时间可增加叶面积指数,但易线苗、油菜叶面积指数等指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导致其产量构成因素、单株产量及小区产量改变。与CK比,套播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且以共生10d、播量9.0kg 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水稻套播 共生期 播种量
下载PDF
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QTL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周蓉 陈海峰 +7 位作者 王贤智 张晓娟 单志慧 吴学军 蔡淑平 邱德珍 周新安 吴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1-830,共10页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I连锁群。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与QTL定位结果一致。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QTLqLD-15-1,解释的表型变异超过20%,与百粒重和分枝荚数QTL分别位于相同和相邻标记区间,表明产量相关性状与倒伏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在I连锁群上,每荚粒数QTL和二、三、四粒荚数QTL不仅于同一位置,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2%-65%,并且2个年份均重复出现,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QTL与二、三粒荚数QTL的增效基因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这4个粒荚性状QTL的共位性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证实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与二、三粒荚数分别由不同的机制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粒荚性状 倒伏 QTL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