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5
1
作者 陈雪燕 王亚娟 +1 位作者 雒景吾 万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6-460,共5页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种质资源潜力,给小麦新品种选育创造条件,对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1 225份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7个形态性状、3个农艺性状和2个抗病性状都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多样性。...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种质资源潜力,给小麦新品种选育创造条件,对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1 225份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7个形态性状、3个农艺性状和2个抗病性状都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对三个地区小麦12个性状的比较发现,在株高、千粒重、颖壳颜色3个性状上,陕北地区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较高,存在较大的变异;关中地区小麦品种在穗粒数、粒色、穗型和赤霉病抗性4个性状上遗传多样性指数(H′)较高,表现较大的变异;陕南地区小麦品种则在冬春性、成熟期、芒长、硬度和条锈病抗性5个性状上遗传多样性指数(H′)较高,变异较大,并且性状内的变异也相当丰富,这些都是陕西小麦资源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地方品种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长有 万全 薛秀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75-80,共6页
小麦庞大的基因组使得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中的应用落后于大麦、玉米、水稻等作物。近年来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及检测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中的应用已有了很大的进展。分子标记技术依靠提供准确、稳定可靠的 DNA水平的遗... 小麦庞大的基因组使得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中的应用落后于大麦、玉米、水稻等作物。近年来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及检测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中的应用已有了很大的进展。分子标记技术依靠提供准确、稳定可靠的 DNA水平的遗传标记 ,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已用于构建遗传图谱、标定和定位目的基因、鉴定与标记外源染色体片段、鉴定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绘制品种指纹图谱、遗传分析、物种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标记 分子标记技术 小麦 育种
下载PDF
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的遗传解析和抗条锈病基因定位 被引量:46
3
作者 肖永贵 殷贵鸿 +5 位作者 李慧慧 夏先春 阎俊 郑天存 万全 何中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919-3929,共11页
【目的】利用高密度分子标记解析了周8425B衍生品种的遗传结构,并鉴定其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方法】利用921个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和83个SSR标记分析周8425B及其50份衍生品种(系)间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区段传递,并利... 【目的】利用高密度分子标记解析了周8425B衍生品种的遗传结构,并鉴定其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方法】利用921个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和83个SSR标记分析周8425B及其50份衍生品种(系)间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区段传递,并利用关联分析定位抗条锈病基因。【结果】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67.6%,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系谱来源基本一致。周8425B对其衍生一代、二代和三代的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7.7%、63.6%和58.8%,在A、B和D基因组间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8.7%、62.0%和59.4%。周8425B对其衍生品种的21条染色体贡献率变幅为44.9%—70.9%,其中,对4A染色体贡献率最低,为44.8%,对1D染色体贡献率最高,达79.0%。利用DArT和SSR标记与成株期抗条锈鉴定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发现4个条锈病抗性位点(P<0.01),其中2个条锈病抗性位点QYr.caas-2BL和QYr.caas-7BL与已报道的抗条锈病基因Yr7和YrZH84在相同染色体区段,另一个抗性位点QYr.caas-1BL与抗叶锈基因LrZH84位置相同,推测该位点与LrZH84紧密连锁或者一因多效。在3A染色体长臂末端发现一个条锈病抗性位点QYr.caas-3AL,与标记wPt-0398关联,可能是一个新基因,能解释22.9%的表型变异。【结论】骨干亲本对衍生后代在基因组和染色体水平上的贡献率主要与重要基因遗传传递有关,衍生品种携带的4个抗条锈病基因均来自骨干亲本周8425B,这些抗性基因及其它优异基因将在黄淮冬麦区南片品种遗传改良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骨干亲本 周8425B 遗传结构 抗条锈病基因 关联分析
下载PDF
黑麦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4
作者 吴金华 万全 李凤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19,共5页
黑麦属(Secale cereale)是小麦的近缘植物,是改良小麦抗病性、品质和产量等性状的重要外源基因供体,通过染色体工程方法结合常规育种可以将黑麦基因导入小麦,丰富小麦的遗传变异。为了了解目前黑麦在小麦育种中应用的现状,总结论述了黑... 黑麦属(Secale cereale)是小麦的近缘植物,是改良小麦抗病性、品质和产量等性状的重要外源基因供体,通过染色体工程方法结合常规育种可以将黑麦基因导入小麦,丰富小麦的遗传变异。为了了解目前黑麦在小麦育种中应用的现状,总结论述了黑麦基因向小麦转移的不同方式、黑麦遗传物质的鉴定方法,并对黑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黑麦有益基因向小麦的转移,进一步扩大黑麦优良基因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 基因供体 遗传物质
下载PDF
SSR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长有 万全 +4 位作者 王秋英 薛秀庄 任志龙 张宏 蔡东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0-74,共5页
SSR(simplesequencerepeat)标记是建立在PCR基础上的一种新型DNA分子标记。由于SSR在普通小麦中多态性丰富,随机分布于小麦的整个基因组中,多数表现为共显性,所以它是进行小麦遗传研究的理想工具。本文就SSR标记在构建小麦遗传连锁图谱... SSR(simplesequencerepeat)标记是建立在PCR基础上的一种新型DNA分子标记。由于SSR在普通小麦中多态性丰富,随机分布于小麦的整个基因组中,多数表现为共显性,所以它是进行小麦遗传研究的理想工具。本文就SSR标记在构建小麦遗传连锁图谱、标记和定位目的基因、鉴定和标记染色体片段、鉴定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育种 SSR标记 DNA分子标记 遗传连锁图谱 基因定位 品种鉴定 遗传多样性分析 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综合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33
6
作者 王亚娟 张秋芳 +6 位作者 任志龙 张宏 王秋英 王长有 万全 王雪梅 马润莲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19-122,共4页
通过田间观测和室内分析,对来自全国各生态地区的261份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在陕西杨凌连续三年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这些小麦种质材料中,千粒重、株高的变异系数较低,育种时容易选择。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随着穗长的增... 通过田间观测和室内分析,对来自全国各生态地区的261份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在陕西杨凌连续三年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这些小麦种质材料中,千粒重、株高的变异系数较低,育种时容易选择。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随着穗长的增长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穗粒重有增加的趋势;随着穗长的增长,株高有增加的趋势;株高的增加有助于增加穗粒数,但千粒重随之下降。另外,从这些小麦种质中筛选出适应本生态条件、综合性状好的材料22份,其中大穗、大粒类3份,优质类8份,抗病类4份,矮秆类1份,多穗多粒类2份,早熟类3份,抗寒类1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优异种质 株高 千粒重 农艺性状 穗长 麦种 增加 资源 杨凌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的GISH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万全 薛秀庄 +4 位作者 王秋英 王长有 FEDAK George PATROSKI Rene 刘广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01-405,T001,共6页
以染色体组为 Ee Ee 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 (Thinopyrum elongat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Eb Eb的二倍体比萨偃麦草 (Th.bessarabic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St St St St的四倍体拟鹅冠草 (Pseudoroegneiria strigosa,2 n=4x=2 8... 以染色体组为 Ee Ee 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 (Thinopyrum elongat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Eb Eb的二倍体比萨偃麦草 (Th.bessarabic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St St St St的四倍体拟鹅冠草 (Pseudoroegneiria strigosa,2 n=4x=2 8)的总基因组 DNA为探针 ,对中间偃麦草 (Th.intermedium)进行 GISH分析。结果表明 ,中间偃麦草是由 2个亲缘关系较近的染色体组、1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染色体组构成 ;中间偃麦草所含的亲缘关系较近的染色体组分别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 Ee、比萨偃麦草染色体组 Eb、以及 1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染色体组与拟鹅冠草染色体组 St 基本相似 ,但不完全一样。因而 ,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用Eet Eet Ebt Ebt 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组 GISH 中间堰麦草 小麦近缘种
下载PDF
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及其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8
作者 黄冰艳 万全 +2 位作者 郭蔼光 Sadequr R 李忠宜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共5页
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或RNA干扰(RNAi)技术的发展为创造植物遗传变异体提供了新途径。PTGS于1 998年被明确为双链RNA(dsRNA)诱导的序列特异性基因沉默,短短几年内有关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结合利用PTGS技术进行的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 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或RNA干扰(RNAi)技术的发展为创造植物遗传变异体提供了新途径。PTGS于1 998年被明确为双链RNA(dsRNA)诱导的序列特异性基因沉默,短短几年内有关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结合利用PTGS技术进行的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沉默研究,概述了PTGS的作用机理和特点、dsRNA表达载体设计、沉默效应的遗传稳定性及在作物改良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基因沉默效应可在子代间稳定遗传并可通过杂交进行重组,显示了其在农作物改良方面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后基因沉默 PTGS 作物 遗传改良 作用机理 RNA干扰 反向遗传学
下载PDF
小麦重要产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解松峰 万全 +6 位作者 张耀元 张俊杰 胡卫国 李俊 王长有 张宏 陈春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5-384,共20页
以单株产量等为代表的重要性状是选育小麦高产良种的主攻目标性状,分析小麦重要产量性状的数量遗传特性,为深入研究其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品冬34为母本(P1)和BARRAN为父本(P2)配置杂交组合,在2年4个环境下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 以单株产量等为代表的重要性状是选育小麦高产良种的主攻目标性状,分析小麦重要产量性状的数量遗传特性,为深入研究其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品冬34为母本(P1)和BARRAN为父本(P2)配置杂交组合,在2年4个环境下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该组合单世代(P1、P2、RIL7:8、RIL8:9)单株产量、千粒重、株高、穗下节间长、旗叶上节间长和分蘖数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千粒重和分蘖数外,其余性状间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穗下节间长与旗叶上节间长平均相关系数达0.91(P≤0.001)。最优遗传模型对于单株产量是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78、2.89、–6.18和0.15,多基因遗传率为86.23%;对于千粒重是2对互补作用主基因+加性效应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基因加性效应值是22.37,主基因遗传率为66.96%,多基因遗传率为28.25%;对于株高是2对累积作用主基因+加性作用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控制株高的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是5.15,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9.66,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9.31,主基因遗传率为58.57%,多基因遗传率为39.71%;对于穗下节间长和旗叶上节间长均是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7.65%和99.14%;对于分蘖数是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8.89%,多基因遗传率为19.87%。这些性状在多个环境下主要受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在选育优良品系的过程中,要兼顾适应生态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进一步为筛选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标记及推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性状 相关分析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效应
下载PDF
阿夫及其衍生小麦品种(系)的SSR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司清林 刘新伦 +2 位作者 刘智奎 王长有 万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5-619,共5页
为了研究小麦骨干亲本阿夫(Funo)遗传物质在其衍生品种(系)的传递规律,用247对SSR引物对阿夫和8个阿夫子一代衍生品种(系)的亲本进行分析,发现有3个标记Xwmc398(178bp,151bp)、Xgwm400(180bp,149bp)和Xgwm268(191bp)在阿夫上有稳定、清... 为了研究小麦骨干亲本阿夫(Funo)遗传物质在其衍生品种(系)的传递规律,用247对SSR引物对阿夫和8个阿夫子一代衍生品种(系)的亲本进行分析,发现有3个标记Xwmc398(178bp,151bp)、Xgwm400(180bp,149bp)和Xgwm268(191bp)在阿夫上有稳定、清晰的特异带。以筛选的特异引物对5个阿夫系选品种和255个阿夫衍生品种(系)进行了SSR分析。结果表明,Xwmc398在5个系选品种中均有阿夫的特异带,而Xgwm400只在安选2号,Xgwm268只在扬麦1号具有阿夫特异带。Xwmc398在阿夫子一代至子六代衍生品种(系)中的遗传频率分别为52.8%、38.4%、16.7%、0.0%、0.0%和0.0%,平均为32.2%;Xgwm400的相应遗传频率分别为32.1%、19.2%、41.7%、33.3%、20.0%和0.0%,平均为26.7%;Xgwm268的相应传递率分别为22.6%、34.4%、11.1%、12.1%、0.0%和0.0%,平均为24.7%。表明SSR位点Xwmc398、Xgwm400和Xgwm268在阿夫衍生品种(系)中有明显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夫(Funo)衍生品种 骨干亲本 SSR特异带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条锈病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长有 万全 +1 位作者 薛秀庄 王秋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54-58,共5页
应用缺体回交法 ,以阿勃缺体为母本 ,中 4为父本 ,培育出小偃麦二体异附加系 7个 ,其中 St3、St5、St7对目前流行条锈病小种表现免疫。二体异附加系与阿勃杂交及其相互杂交的 F1PMC M1结果表明 ,所有附加系分别附加了一对中 4的外源染色... 应用缺体回交法 ,以阿勃缺体为母本 ,中 4为父本 ,培育出小偃麦二体异附加系 7个 ,其中 St3、St5、St7对目前流行条锈病小种表现免疫。二体异附加系与阿勃杂交及其相互杂交的 F1PMC M1结果表明 ,所有附加系分别附加了一对中 4的外源染色体 ,其中 St5和 St7附加的染色体相同 ,但不同于 St3所附加的外源染色体。这表明中 4的中间偃麦草 St染色体组中至少有两条染色体携带有抗条锈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 条锈病抗性 减数分裂 二体异附加系
下载PDF
小偃6号及其衍生品种(系)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琼 王长有 +2 位作者 刘新伦 高冬丽 万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50-955,共6页
为深入了解小偃6号及其衍生品种(系)的遗传特性,为育种工作中合理利用小麦育种骨干亲本提供理论依据,利用22对SSR引物分析了小偃6号及其衍生品种(系)共54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在54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33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数目在3... 为深入了解小偃6号及其衍生品种(系)的遗传特性,为育种工作中合理利用小麦育种骨干亲本提供理论依据,利用22对SSR引物分析了小偃6号及其衍生品种(系)共54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在54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33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数目在3~15个之间,每个位点上平均有6.05个等位变异。22对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幅度为0.2606~0.8579,平均为0.6529。54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在0.549~0.962之间,平均为0.747,表明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小。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将54份材料分为四类,聚类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4和15亚基的纯化、N-末端序列及部分生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邓志勇 赵会贤 +3 位作者 范三红 万全 郭蔼光 薛秀庄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51,共6页
用SDS-PAGE制备电泳技术结合一种新的凝胶中蛋白质显色方法,对普通小麦 (Triticum aestivum)小偃六号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4和15亚基进行了有效的分离纯化,将其转印于PVDF膜上测定了N-端的氨基... 用SDS-PAGE制备电泳技术结合一种新的凝胶中蛋白质显色方法,对普通小麦 (Triticum aestivum)小偃六号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14和15亚基进行了有效的分离纯化,将其转印于PVDF膜上测定了N-端的氨基酸顺序,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与已知序列的其他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高度同源。用两种双向电泳技术确定了它们的等电点(PI)属于碱性范 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纯化 N-末端氨基酸序列 生化特性 贮藏蛋白 等电点
下载PDF
小麦种质N9134抗白粉病基因的SSR标记和染色体初步定位(英文)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长有 万全 +3 位作者 张改生 王秋英 蔡东明 薛秀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3-166,共4页
普通小麦种质N9134含有野生二粒小麦AS846的抗白粉病基因,该种质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白粉病流行小种关中4号表现高抗。用高感小麦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种陕160和陕优225与N9134杂交,F1代对白粉病表现高抗,F2代抗病和感病植株的比例符合3∶1,... 普通小麦种质N9134含有野生二粒小麦AS846的抗白粉病基因,该种质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白粉病流行小种关中4号表现高抗。用高感小麦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种陕160和陕优225与N9134杂交,F1代对白粉病表现高抗,F2代抗病和感病植株的比例符合3∶1,表明N9134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PmAS846。采用66个小麦SSR引物对2个抗感分离群体共176个单株进行分析,发现引物WMS37、WMS67和WMS213的扩增产物在抗感植株DNA池间存在多态性。经分离群体验证,抗病基因PmAS846与小麦染色体5BL上的微卫星位点Xgwm67连锁,遗传距离为20.6 cM,表明PmAS846可能位于5BL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野生二粒小麦 抗白粉病基因 微卫星标记 染色体定位
下载PDF
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抗条锈病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宏 罗恒 +4 位作者 万全 王长有 王秋英 任志龙 薛秀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利用缺体回交法 ,以阿勃 3D缺体为母本、中 4 为父本培育出的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 N90 2 5 - 3- 3-2 - 1- 1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已基本稳定 ,染色体构型为 2 n=4 2 =2 1″,测交杂种 F1 减数分裂中期 I染色体构型为 2 n=2 0″+2 '... 利用缺体回交法 ,以阿勃 3D缺体为母本、中 4 为父本培育出的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 N90 2 5 - 3- 3-2 - 1- 1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已基本稳定 ,染色体构型为 2 n=4 2 =2 1″,测交杂种 F1 减数分裂中期 I染色体构型为 2 n=2 0″+2 '。该系对目前的条锈病流行小种和新小种均表现高抗至免疫 ,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为进一步研究该系的条锈病抗性遗传规律 ,以对条中 32感染的小偃 6号、中国春和阿勃分别与其杂交 ,F1 套袋自交 ,F2 代调查统计并分析其抗性分离情况。χ2 符合性测验结果表明 :小麦—偃麦草异代换系 N90 2 5 - 3- 3- 2 - 1- 1的后代植株对条中 32的抗性以3∶ 1分离 ,即表明该代换系对条中 32的抗性由一对完全显性等位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异代换系 抗条锈病 抗生遗传 Χ^2测验 条中32
下载PDF
中国荞麦栽培品种的核型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健胜 柴岩 +1 位作者 赵喜特 万全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14-1117,共4页
通过对我国栽培的10个甜荞 Fagopyrum esculentum 品种和7个苦荞 F .tataricum 品种根尖染色体数目观察和核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甜荞和苦荞染色体数目都是由16条染色体构成的,2 n=2 x=16 .甜荞有2对随体,而苦荞有1对随体,它们的核型公... 通过对我国栽培的10个甜荞 Fagopyrum esculentum 品种和7个苦荞 F .tataricum 品种根尖染色体数目观察和核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甜荞和苦荞染色体数目都是由16条染色体构成的,2 n=2 x=16 .甜荞有2对随体,而苦荞有1对随体,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为12 m+4m SAT 、12 m+2 sm+2 sm SAT ;种内各品种在染色体相对长度、染色体长度比、随体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等方面差异较小,但在种间的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品种 核型
下载PDF
面包专用粉小麦新品种陕麦150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被引量:24
17
作者 任志龙 万全 +1 位作者 赵会贤 薛秀庄 《麦类作物》 CSCD 2000年第1期74-77,共4页
陕麦150 是以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采用八倍体小偃麦中4、中5 与普通小麦复合杂交的方法,以水、旱地交替种植为生态选择条件,优质、高产、多抗型和广适性为选择目标,分子标记为检测手段,将中间偃麦草的优异抗病基因... 陕麦150 是以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采用八倍体小偃麦中4、中5 与普通小麦复合杂交的方法,以水、旱地交替种植为生态选择条件,优质、高产、多抗型和广适性为选择目标,分子标记为检测手段,将中间偃麦草的优异抗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育成的适合黄淮麦区种植的优质、抗病、早熟、适应性广的面包专用小麦新品种。经澳大利亚著名品质育种专家OBrien 博士及中国农业部小麦品质检测中心测定,该品种的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农业部一级面包小麦指标。其产量、抗病性和适应性也都超过了陕优225,更受广大农户的欢迎。陕麦150 已于1999 年9 月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 年秋播面积6 万hm 2 ,其中建立优质原粮基地2 万hm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面包专用粉 选育 陕麦150 开发利用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抗条锈衍生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长有 万全 +2 位作者 王秋英 薛秀庄 张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30-534,T010-T011,共7页
应用缺体回交法 ,以部分阿勃缺体为母本 ,中 4为父本 ,培育出 1个对目前条锈病优势小种和新小种高抗至免疫的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 N90 2 5 - 3 - 3 - 2 - 1 - 1。研究表明 ,该选系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已经基本稳定 ,染色体构型为 2 n=... 应用缺体回交法 ,以部分阿勃缺体为母本 ,中 4为父本 ,培育出 1个对目前条锈病优势小种和新小种高抗至免疫的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 N90 2 5 - 3 - 3 - 2 - 1 - 1。研究表明 ,该选系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已经基本稳定 ,染色体构型为 2 n=42 =2 1″,抗病性来自中间偃麦草(Thinopyron intermedium)。以中间偃麦草 DNA为探针 ,对 N90 2 5 - 3 - 3 - 2 - 1 - 1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证明 ,它为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中间偃麦草抗条锈衍生系 分子细胞遗传学 普通小麦 条锈病 基因组原位杂交
下载PDF
小麦种质资源的抗蚜性及其与表型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新伦 王亚娟 +2 位作者 桑利群 相建业 万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4-28,共5页
为了筛选抗蚜虫的小麦种质资源以及获得小麦抗蚜性选择的形态学指标,2002~2005年对国内外4600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抗蚜性鉴定,并对其中40份抗蚜性不同的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 为了筛选抗蚜虫的小麦种质资源以及获得小麦抗蚜性选择的形态学指标,2002~2005年对国内外4600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抗蚜性鉴定,并对其中40份抗蚜性不同的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抗蚜性存在明显差异,分为高抗、中抗、低抗和不抗四种类型。筛选出抗蚜材料30份,占参试材料的0.65%,其中C273(印度)和兰麦(陕西柞水)表现高抗,其余7份和21份材料分别表现中抗和低抗。40份不同抗蚜性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相关研究表明,植株蜡粉与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颖壳颜色与蚜量比值呈显著正相关,穗密度与蚜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旗叶长、宽及长宽乘积、叶色、芒长、颖壳茸毛等与蚜量比值无显著相关性。颖壳颜色、蜡粉和穗密度可以作为小麦抗麦长管蚜选择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质资源 麦长管蚜 抗性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及其异附加系异源染色体的GISH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万全 张学勇 +3 位作者 R.Wang R.Petroski K.C.Armtrong G.Fedak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应用TISH对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TAF46(2n=8x=56)及其衍生的6个二体异附加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种类进行了分析、鉴定。以拟鹅冠草(Ps.strigosa)DNA为探针的分析结果表明,TAF46所含有的中间... 应用TISH对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TAF46(2n=8x=56)及其衍生的6个二体异附加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种类进行了分析、鉴定。以拟鹅冠草(Ps.strigosa)DNA为探针的分析结果表明,TAF46所含有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为合成染色体组,即6条St组染色体和8条E组染色体。在其衍生的二体异附加系中,L4和L7含有St组染色体,L1、L2、L3、L5含有E组染色体。TAF46所含有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依次为IE(L3)、2St(L6)、3E(L2)、4St(L4)、5E(L5)、6St(L7)、7E(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染色体组 小偃麦 异附加系 GISH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