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金微针结合水光针联合外用rb-bFGF改善面部肤质老化的皮肤镜观察 被引量:19
1
作者 苏戈 周汛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2-795,共4页
目的利用皮肤镜观察黄金微针联合水光注射疗法并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在面部年轻化作用中的疗效。方法纳入面部肌肤自然老化患者20例女性,年龄30~55岁,先给予多源射频治疗仪黄金微针注射注射至真皮层,能量范围13~16... 目的利用皮肤镜观察黄金微针联合水光注射疗法并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在面部年轻化作用中的疗效。方法纳入面部肌肤自然老化患者20例女性,年龄30~55岁,先给予多源射频治疗仪黄金微针注射注射至真皮层,能量范围13~16 W,水光注射仪注射用无交联透明质酸注射至真皮浅层,使用剂量2mL,治疗后连续每天使用rb-bFGF,根据皮肤治疗后干燥情况1天3~5次,共7d。每次治疗后借助JEDA皮肤镜进行观察,临床医生根据色斑、皱纹、肌肤纹理、毛孔等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同时患者行自我满意度量表评估。结果患者经过两次相控微针结合水光注射治疗并使用rb-bFGF后,面部轮廓紧实,肤质改善明显,皮肤镜客观评价皮肤细腻程度、皮肤纹理,皮肤水分情况改善明显,主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黄金微针联合水光注射治疗并外用rb-bFGF,为面部年轻化提供了较好的联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微针 水光注射 面部年轻化 透明质酸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皮肤镜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深部真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川颖 单葵 胡芳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130-2133,共4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继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病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SLE患者589例,有88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记录患者感染率和感染发生部位,对感染患者行病原菌和耐药检测,对影响...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继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病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SLE患者589例,有88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记录患者感染率和感染发生部位,对感染患者行病原菌和耐药检测,对影响真菌感染相关因素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89例患者中88例发生深部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4.94%,其中33例为肺部感染,占比37.50%(33/88),18例为消化道感染,占比20.45%(18/88),17例为泌尿道感染,占比19.32%(17/88),11例为血液系统感染,占比12.50%(11/88),9例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占比10.23%(9/88)。真菌感染患者在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器官受损累及数、使用抗菌药时间、24 h尿蛋白定量、CD4^+含量、狼疮活动度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4周、24 h尿蛋白量≥3.5 g、白细胞计数≥3×10^9/L、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及CD4^+≤200个/微升为影响患者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SLE患者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24 h尿蛋白量、白细胞计数、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CD4^+含量,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真菌感染 耐药性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美容缝合技术在颌面部外伤清创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吕波 陈兴 +4 位作者 周汛 李昕 罗艺 段恒瑶 袁明燕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106-110,共5页
目的:探讨美容缝合技术在颌面部外伤清创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美容科收治的颌面部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0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普通清创缝合术治... 目的:探讨美容缝合技术在颌面部外伤清创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美容科收治的颌面部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0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普通清创缝合术治疗,试验组给予美容缝合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手术指标、术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3 d、7 d的疼痛程度,术前、术后3 d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瘢痕长度、水肿持续及切口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45%vs.69.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3、7 d,两组VA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 d,两组血清IL-1、IL-6、TNF-α水平均降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43%vs.2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普通清创缝合术,美容缝合术可明显改善颌面部外伤患者手术指标,减轻疼痛程度及炎症反应,进而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颌面部 美容缝合术 普通清创缝合术 疗效
下载PDF
重症药疹的临床治疗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赵秘密 贺羽 周汛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24期3793-3796,共4页
重症药疹(severe drug eruption,SDE)是指皮损分布广泛、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以及多个系统受损的一类药疹,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teven-Johnson综合征(Steven-Johnson syndrome,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oxic epidermal n... 重症药疹(severe drug eruption,SDE)是指皮损分布广泛、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以及多个系统受损的一类药疹,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teven-Johnson综合征(Steven-Johnson syndrome,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及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药疹/病因学 药用制剂 表皮坏死松解症 药物超敏反应 综述
下载PDF
皮内针调理肝肺法治疗慢性难治性咳嗽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志国 李海霞 +5 位作者 王蕾 边永君 李光熙 李国勤 荣毅 亢秀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30期173-177,共5页
目的研究皮内针调理肝肺法治疗慢性难治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Excel生成随机数字表,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诊断为肝火犯肺型慢性难治性咳嗽2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目的研究皮内针调理肝肺法治疗慢性难治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Excel生成随机数字表,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诊断为肝火犯肺型慢性难治性咳嗽2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皮内针治疗,对照组给予真穴安慰针治疗。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4周随访1次。以咳嗽症状积分、莱切斯特咳嗽量表(LCQ)和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AS)得分作为主要评估指标。结果研究过程中对照组脱落3例,失访2例,出差1例,剩余9例。咳嗽症状积分:日间咳嗽时间点比较差异、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咳嗽评分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疗程结束后4周,治疗组日间咳嗽积分和夜间咳嗽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夜间咳嗽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VAS评分:咳嗽程度、咳嗽频率评分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咳嗽评分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疗程结束后4周,两组的咳嗽程度、咳嗽频率和夜间咳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疗程结束后4周,治疗组的咳嗽程度、咳嗽频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LCQ评分:生理部分、心理部分、社会部分评分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分的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疗程结束后4周,治疗组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内针 难治性咳嗽 咳嗽视觉模拟量表 莱切斯特咳嗽量表 咳嗽症状积分
下载PDF
135例足癣患者微生物学调查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黄梦雅 赵明丹 +2 位作者 王晋蜀 赵秘密 周汛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5期290-293,共4页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足癣患者足部真菌、细菌分布以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对135例经临床和真菌镜检确诊的足癣患者病灶取样行真菌及细菌培养,用VITEK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135例足癣患者中真菌培养阳性128例,其中红色毛癣菌126...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足癣患者足部真菌、细菌分布以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对135例经临床和真菌镜检确诊的足癣患者病灶取样行真菌及细菌培养,用VITEK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135例足癣患者中真菌培养阳性128例,其中红色毛癣菌126例,石膏样小孢子菌及白念珠菌各1例。细菌培养阳性129例,共分离出致病菌株147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4株),94株致病菌中,72株(76.60%)对1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结论目前重庆地区足癣患者病原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细菌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中较多细菌对数种常见抗生素耐药,在临床治疗中需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癣 流行病学 抗生素耐药性
下载PDF
A型肉毒素预防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增生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郝荣涛 李宗超 +1 位作者 陈兴 叶伟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6期5086-5089,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A型肉毒素(BTX-A)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初步阐释BTX-A治疗瘢痕及预防术后瘢痕增生的相关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以不同浓度的BTX-A(0.01、0.10、1.00U/L及10.00U/L)作用24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A型肉毒素(BTX-A)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初步阐释BTX-A治疗瘢痕及预防术后瘢痕增生的相关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以不同浓度的BTX-A(0.01、0.10、1.00U/L及10.00U/L)作用24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及骨架变化,并采用MTT及流式技术检测其增殖、凋亡及周期变化,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探究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2及MMP-9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BTX-A剂量的升高,其细胞黏附数量及骨架荧光强度逐渐减弱;细胞增殖能力减弱且主要阻断在细胞G0/G1期;此外其凋亡也随着BTX-A剂量增大而逐渐增强。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BTX-A剂量增大,MMP-1及MMP-2基因及蛋白均呈现高表达,而TGF-β及MMP-9呈现出低表达。结论 BTX-A通过阻断瘢痕细胞G0/G1期抑制其增殖,同时提高MMP-1及MMP-2的表达来减轻瘢痕形成,对瘢痕的治疗起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杆菌毒素 A型 瘢痕细胞 成纤维细胞 分子机制
下载PDF
黄褐斑病因及中医外治研究概述 被引量:6
8
作者 郑琪 周汛 曹文富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4期836-838,共3页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在面部的皮肤色素沉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生,尤以中青年女性多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出现局限性褐色或淡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常呈对称分布,常不伴有其他自觉症状。本病不仅影响美观,还严重损害患者生活质量,加重患者心...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在面部的皮肤色素沉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生,尤以中青年女性多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出现局限性褐色或淡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常呈对称分布,常不伴有其他自觉症状。本病不仅影响美观,还严重损害患者生活质量,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关于黄褐斑的一项生活质量研究表明该病对情绪、社交及日常生活均有较严重负面影响[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女性 中医外治 黄褐斑 患者生活质量 对称分布 心理负担 严重损害 自觉症状
下载PDF
头皮脂溢性皮炎病因及治疗研究概述 被引量:7
9
作者 唐磊 周汛 王淑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6期1074-1076,共3页
头皮脂溢性皮炎(Scalp seborrheic dermatitis,SSD)是发生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皮油腻、毛囊炎、鳞屑伴痒,甚则脱发。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白屑风"、"头风屑"、"头风白屑"... 头皮脂溢性皮炎(Scalp seborrheic dermatitis,SSD)是发生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皮油腻、毛囊炎、鳞屑伴痒,甚则脱发。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白屑风"、"头风屑"、"头风白屑"等范畴。随着高脂高糖饮食、睡眠不规律、负性精神因素等逐渐增多,头皮脂溢性皮炎在全世界发病率逐渐升高,且趋于年轻化[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脂溢性皮炎 皮脂溢出 白屑风 DERMATITIS 毛囊炎 头风 病因及治疗 高脂高糖饮食
下载PDF
中国南北方地区临床孢子丝菌菌种鉴定 被引量:6
10
作者 贺羽 黄梦雅 +1 位作者 胡青碧 周汛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5期279-282,共4页
目的对分离自我国南、北方地区50株临床孢子丝菌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分离菌株分别进行25℃恒温培养和玻片小培养,肉眼和镜下观察形态特征;同时提取菌丝相基因组DNA,用PCR分别扩增部分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Rib... 目的对分离自我国南、北方地区50株临床孢子丝菌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分离菌株分别进行25℃恒温培养和玻片小培养,肉眼和镜下观察形态特征;同时提取菌丝相基因组DNA,用PCR分别扩增部分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联合β-tubulin基因和ITS区域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合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分析,50株菌均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S.globosa)。结论球形孢子丝菌是目前我国南、北方地区孢子丝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种,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孢子丝菌病致病菌种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丝菌 形态学 系统发育 球形孢子丝菌
下载PDF
高能窄谱640nm红光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越 叶伟 李宗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74-76,共3页
目的:观察高能窄谱640nm红光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斑秃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70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梅花针叩刺治疗,2次/周,共治疗2个月;治疗组:在梅花针叩刺的基础上给予高能窄谱640nm红光照射治疗... 目的:观察高能窄谱640nm红光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斑秃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70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梅花针叩刺治疗,2次/周,共治疗2个月;治疗组:在梅花针叩刺的基础上给予高能窄谱640nm红光照射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2个月,观察治疗后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2%,对照组有效率62.9%,两组方法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能窄谱640nm红光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斑秃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窄谱640nm红光 梅花针 叩刺 斑秃 疗效
下载PDF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秘密 黄梦雅 周汛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第7期983-986,990,共5页
目的分析评价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有关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对符... 目的分析评价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有关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10篇,纳入患者总数为8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单纯伊曲康唑冲击疗法)相比,试验组(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近期[比值比(OR)=3.24,95%可信区间(95%CI)2.17~4.83,P<0.01]及远期(OR=4.94,95%CI 2.63~9.29,P<0.01)总有效率均更高,复发率更低(OR=0.33,95%CI 0.21~0.5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4,95%CI 0.44~1.24,P>0.05)。结论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 序贯疗法 甲真菌病 META分析
下载PDF
蕴毒理论浅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占鹰 郭晓强 +3 位作者 蔡鸿杰 刘强 张人龙 王嘉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第11期6-9,共4页
近代以来,蕴毒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丰富了中医学病因病机学说。蕴毒理论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蕴毒理论作为中医病因学说之一,其内容隶属于毒邪学说,以外毒和内毒为界限,内毒即蕴毒。两... 近代以来,蕴毒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丰富了中医学病因病机学说。蕴毒理论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蕴毒理论作为中医病因学说之一,其内容隶属于毒邪学说,以外毒和内毒为界限,内毒即蕴毒。两千多年以来,蕴毒理论散见于各医家及其著作里,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一套学说。本文通过对蕴毒理论的分类叙述,探讨其目前的具体研究现状,以及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邪 蕴毒理论 火毒 痰毒 瘀毒
下载PDF
脂溢性脱发病因及治疗研究概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富均 周汛 曹文富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5期1041-1042,共2页
脂溢性脱发(Seborrheic alopecia,SA)又称为雄激素性脱发,属中医“发蛀脱发”、“虫蛀脱发”、“蛀发癣”范畴^([1])。是好发于青春期及中年期的毛囊进行性微小化的慢性毛发疾病。既往以指南推荐西药治疗为主,但最新文献指出,西医治疗... 脂溢性脱发(Seborrheic alopecia,SA)又称为雄激素性脱发,属中医“发蛀脱发”、“虫蛀脱发”、“蛀发癣”范畴^([1])。是好发于青春期及中年期的毛囊进行性微小化的慢性毛发疾病。既往以指南推荐西药治疗为主,但最新文献指出,西医治疗脂溢性脱发靶点单一,存在一定局限性^([2]),而中药因其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等阻断未知的疾病途径,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溢性脱发 雄激素性脱发 毛发疾病 多靶点 微小化 中年期 病因及治疗 发蛀脱发
下载PDF
欧阳卫权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痤疮经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海燕 杨石 欧阳卫权(指导) 《光明中医》 2023年第5期949-952,共4页
欧阳卫权教授系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先后师从中医大家李振华教授、李可教授和禤国维教授,长期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并在临证中积极运用中医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探索痤疮的中医治疗,提出痤疮中医治疗应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 欧阳卫权教授系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先后师从中医大家李振华教授、李可教授和禤国维教授,长期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并在临证中积极运用中医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探索痤疮的中医治疗,提出痤疮中医治疗应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须对应,“勿忘整体、兼顾局部”的治疗思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且收效甚好。笔者撷取并整理欧阳卫权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痤疮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六经辨证 欧阳卫权 验案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α-toxin(Hla)促进皮肤组织中IL-19表达上调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昕 冉磊 +3 位作者 李元朝 张斌 何威 王儒鹏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目的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α-toxin(Hla)促进皮肤组织中IL-19表达上调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T S.Aureus、△Hla S.aureus(Hla缺失菌株)以及PBS感染Balb/c小鼠背部皮肤,收集感染后第1、3、7天的皮肤组织,HE染色检测组织炎性病理损伤,q RT-... 目的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α-toxin(Hla)促进皮肤组织中IL-19表达上调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T S.Aureus、△Hla S.aureus(Hla缺失菌株)以及PBS感染Balb/c小鼠背部皮肤,收集感染后第1、3、7天的皮肤组织,HE染色检测组织炎性病理损伤,q 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IL-19、IL-1β的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分离小鼠骨髓的中性粒细胞,分别用WT S.Aureus、△Hla S.aureus以及meida(不含菌液的培养基)刺激6 h后,q RT-PCR、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IL-1β的表达。不同浓度IL-1β刺激角质形成细胞PAM 2-12后,q 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IL-19的表达。结果△Hla S.aureus组与WT S.aureus组相比,其皮肤损伤的面积减小,炎性细胞浸润和脓肿形成减少。同时q RT-PCR和ELISA检测发现,△Hla S.aureus组与WT S.aureus组相比,IL-19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体外中性粒细胞刺激发现,△Hla S.aureus组与WTS.aureus组相比,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体外IL-1β刺激角质形成细胞PAM 2-12发现,与不刺激组相比,IL-19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α-toxin能够作用于中性粒细胞,促进了IL-1β的表达,IL-1β的过表达作用于皮肤的角质形成细胞,从而促进了IL-19的上调,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Α-TOXIN IL-19 IL-1β 银屑病
下载PDF
胃癌前病变解痉多肽表达化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万群 杨小军 张金卫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254-259,共6页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olypeptide expressing metaplasia,SPEM)作为胃癌前病变的初始步骤,慢性炎症持续刺激可进展至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现有基于SPEM特性的动物模型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胃黏膜免疫应答失调可能为SPE...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olypeptide expressing metaplasia,SPEM)作为胃癌前病变的初始步骤,慢性炎症持续刺激可进展至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现有基于SPEM特性的动物模型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胃黏膜免疫应答失调可能为SPEM进展至肠化生直至胃癌的机制之一.因此,进一步研究SPEM的起源及进展机制,有望遏制SPEM病理形态的产生,阻断SPEM进展到肠化生,从而真正减少肠型胃癌的发病率.故本文将近10年来有关SPEM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 胃癌前病变 肠化生 幽门螺杆菌 胃癌 异型增生
下载PDF
积雪草总苷对隆乳术后包膜挛缩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星 陈兴 周汛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13期2087-2089,2094,共4页
目的探讨积雪草总苷治疗包膜挛缩(C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Baker分级Ⅳ级CC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低、中、高剂量组均给予积雪草总苷,分别每... 目的探讨积雪草总苷治疗包膜挛缩(C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Baker分级Ⅳ级CC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低、中、高剂量组均给予积雪草总苷,分别每次12、16、24 mg,均为3次/天。持续治疗6个月后,计算治疗总有效率、疼痛缓解率、假体压缩率,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0、40.0%、85.0%、95.0%,疼痛缓解率分别为0、10.0%、45.0%、80.0%,假体压缩率分别为(55.75±1.16)%、(57.54±1.09)%、(65.08±0.79)%、(72.76±0.98)%,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剂量组的总有效率、疼痛缓解率及假体压缩率均高于中、低剂量组。高、中、低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雪草总苷能有效治疗CC,且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在药物使用剂量的安全范围内,剂量越高治疗效果越好,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增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挛缩 积雪草总苷 隆乳术 疼痛 手术后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面部脓肿分枝杆菌感染诊治二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侯文明 蔡艳丽 +1 位作者 单葵 雷霞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0年第2期117-118,共2页
脓肿分枝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机会致病菌,其易于侵犯医源性创伤部位[1],如皮下肌内注射部位、手术切口,感染隐匿,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为切口愈合不良,急性炎症、渗出,或者硬结、脓肿、窦道.现将2例面部脓肿分枝杆菌感染诊治报... 脓肿分枝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机会致病菌,其易于侵犯医源性创伤部位[1],如皮下肌内注射部位、手术切口,感染隐匿,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为切口愈合不良,急性炎症、渗出,或者硬结、脓肿、窦道.现将2例面部脓肿分枝杆菌感染诊治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致病菌 手术切口 肌内注射 脓肿分枝杆菌 切口愈合不良 急性炎症 窦道 潜伏期
原文传递
玫瑰痤疮的辨证治疗和用药规律研究
20
作者 唐海燕 杨石 +1 位作者 王禹毅 黄富均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1期2033-2037,共5页
玫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因发生于面部,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西医药治疗个体差异小,不良反应较大,患者依从性欠佳。近年来中医辨证治疗玫瑰痤疮在临床疗效、主观症状、检测指标和DLQI评分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且无... 玫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因发生于面部,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西医药治疗个体差异小,不良反应较大,患者依从性欠佳。近年来中医辨证治疗玫瑰痤疮在临床疗效、主观症状、检测指标和DLQI评分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将近5年玫瑰痤疮辨证论治和内治处方用药规律相关文献综述如下,以期为此病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酒渣鼻 中医药疗法 用药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