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8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志留纪鱼化石及含鱼地层对比研究综述 被引量:31
1
作者 赵文金 朱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5-202,共18页
中国志留纪的鱼类化石具有特征独特、门类齐全、产出地点及层位多、出现时代早等特点,这些化石材料不仅为探讨颌的起源、有颌类冠群的起源与早期分化、硬骨鱼类的起源、肉鳍鱼类的早期分化等演化生物学课题提供了关键资料,而且为中国志... 中国志留纪的鱼类化石具有特征独特、门类齐全、产出地点及层位多、出现时代早等特点,这些化石材料不仅为探讨颌的起源、有颌类冠群的起源与早期分化、硬骨鱼类的起源、肉鳍鱼类的早期分化等演化生物学课题提供了关键资料,而且为中国志留纪含鱼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一些重要地质界线的确定等地层学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证据。文中总结了11个各具特色的中国志留纪鱼类化石组合,包括温塘组合与塔塔埃尔塔格组合(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坟头组合与依木干他乌组合(特列奇中期)、茅山组合(特列奇晚期)、庙沟组合(温洛克世侯墨期)、扬子组合与克兹尔塔格组合(罗德洛世卢德福特早—中期)、红庙组合(卢德福特晚期)、廖角山组合与羊路沟组合(普里道利世),据此证实了志留纪的浅水海相红层在华南扬子地区主要有3个层位——特列奇阶下部(下红层)、特列奇阶上部(上红层)和卢德福特阶中下部(罗德洛统红层),讨论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发育的一套古生代含鱼化石红色岩系的划分、对比与时代归属,并对基于鱼类化石组合辅以化学地层学手段在华南不同相区开展的志留系-泥盆系界线研究做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化石 含鱼地层对比 志留纪 中国
下载PDF
石片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卫奇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4-469,共16页
石片是石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须遵循逻辑划分,研究应规范化、系统化和简单化。按照台面和背面特征划分石片类型越来越趋向共识。石片台面由其背面缘和破裂面缘构成,是由直线、折线和弧线相互组成的几何图形,它的形状反映剥片思维... 石片是石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须遵循逻辑划分,研究应规范化、系统化和简单化。按照台面和背面特征划分石片类型越来越趋向共识。石片台面由其背面缘和破裂面缘构成,是由直线、折线和弧线相互组成的几何图形,它的形状反映剥片思维的逻辑构想。依据单疤、双疤、多疤组合和单向、双向、多向组合观察石片背面有助于剥片流程的分析。从背面观测石片的长度和划分左右较为合理,参照人的手掌和手指判定石片大小和依据黄金分割律确认石片的形态应该是较有理的选择。石片除了制作食物外,更多功效的猜想也值得考虑,如敬奉首领、示爱异性、切割头发胡须、挠痒痒和清理排泄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片 分类 旧石器 中国
下载PDF
更新世东亚人群连续演化的考古证据及相关问题论述 被引量:29
3
作者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7-253,共17页
本文从考古文化的角度论证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连续性。通过对石制品原料特点及开发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术、石制品类型、形态与组合特点、区域文化传统演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这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一脉相承,古人群生生不息、连... 本文从考古文化的角度论证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连续性。通过对石制品原料特点及开发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术、石制品类型、形态与组合特点、区域文化传统演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这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一脉相承,古人群生生不息、连续演化。通过对中国旧石器文化体系中勒瓦娄哇技术制品、具有阿舍利风格的组合和石叶技术产品这些具有“西方元素”特点的文化成分的辨识与分析,指出更新世期间该地区石器生产基本维持在奥杜威模式内,来自西方的文化因素间或出现过,但从来没有成为主流,更没有发生对土著文化的置换,说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移民和人群更替事件;基因混合与文化交流可能发生过,但其过程是融合而非替代。秦岭诸遗址、北窑、大地湾、徐家城、乌兰木伦、织机洞、井水湾、黄龙洞等遗址的地层和测年数据表明东亚不存在距今10~4万年间的材料空白,人类演化的链条没有中断过。古气候和古生物信息也对末次冰期导致本土人群灭绝的论断提出否定。这些考古材料与信息对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群连续演化及现代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和支持。“综合行为模式”等学说的提出强化了对本土人群生存能力的论述。对人类独特的行为特点与社会属性的观察和思考,也对本土人群与西方同类的隔离问题及不同地区人群长时期维持在同一物种内的可能性与动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古人类 更新世 连续演化 现代人起源 考古证据
下载PDF
水洞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量:29
4
作者 高星 王惠民 关莹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倍受争议。争议的核心是其旧石器遗存的技术特点、文化属性、来龙去脉和与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争议缘起于对核心遗址——第1地点地层、时代和文化演替了解与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 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倍受争议。争议的核心是其旧石器遗存的技术特点、文化属性、来龙去脉和与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争议缘起于对核心遗址——第1地点地层、时代和文化演替了解与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本文在近年来对遗址区系统调查和多个地点系统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洞沟遗址群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及相关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认识,包括水洞沟是一个由多处地点构成的大型露天遗址群;先民生存活动不局限在一个时期,文化遗存至少分属7个时段,据此可建立4万年来区域人群演化序列;遗址保留的人类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除不同技术体系的石制品,还有骨器、装饰品、复杂用火遗存,以及对居址复杂利用、对石料热处理和采食植物性食材的诸多信息,反映古人群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特定的行为方式;该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不同时段存在不同技术体系的考古学文化组合,出现过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小石片技术体系的交替,反映末次冰期期间东北亚人群复杂、能动的适应、迁徙、交流过程;该地区的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本土传统石器工业不存在渊源关系,应是从西方—西北方向迁移过来的古人群的遗留,其出现的时间可能早于原先的认定,而且在消失后没有对本土文化产生明显的影响;石叶技术组合固然代表一支来自西方的早期现代人群的迁徙和扩散,但移居者没有对本土人群实现整体替代,反而被后者取代;后者在石器技术上保持固有的传统,但文化遗存中出现小型精制石器、装饰品、石料热处理等早期现代人的行为表征,反映出这里的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模式不是简单的外来移民替代,相反,本土人群连续演化是主旋律。因而,"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理论在该地区有着更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叶技术 人群迁徙 文化传统
下载PDF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早期羊毛开发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志鹏 Kathefine Brunson 戴玲玲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9-157,共9页
文章对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3个代表性遗址——陶寺遗址、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羊骨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当时家羊的次级产品开发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陶寺遗址在陶寺文化晚期、新砦遗址在新砦遗址二期与三期以及... 文章对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3个代表性遗址——陶寺遗址、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羊骨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当时家羊的次级产品开发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陶寺遗址在陶寺文化晚期、新砦遗址在新砦遗址二期与三期以及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四期出土的羊,死亡年龄结构符合产羊毛的屠宰模式,说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不仅存在以开发羊毛为主要目的的养羊经济,而且当时羊毛开发经济有一定的普遍性。3个遗址中,羊在动物群中数量的增加体现了养羊经济的发展,这可能与羊毛开发经济的刺激有一定的关系。陶寺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还显示在遗址不同时期羊的开发方式存在差异,暗示当时的都城遗址与一般遗址居民或不同社会阶层与人群开发利用羊的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毛开发 动物考古学 中原地区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早期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家鸡的再探讨 被引量:27
6
作者 邓惠 袁靖 +2 位作者 宋国定 王昌燧 江田真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96,共14页
家鸡起源的探讨始终是国际动物考古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多年来,我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在这一领域也积累了一批材料,并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最有影响的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中英两国学者合作于《考古科学杂志》(Journal of Arch... 家鸡起源的探讨始终是国际动物考古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多年来,我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在这一领域也积累了一批材料,并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最有影响的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中英两国学者合作于《考古科学杂志》(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该文章指出,在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中国最早的家鸡[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家鸡起源 系列标准 商代晚期
原文传递
秦岭地区更新世黄土地层中的旧石器埋藏与环境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社江 鹿化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1-890,共10页
更新世期间秦岭南北麓及其腹地的山间盆地中沉积有大面积的黄土,这里的黄土地层不仅记录了更新世以来当地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的过程,而且赋存有丰富的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遗存.秦岭北麓及南洛河中下游地区黄土堆积厚度大,黄土.古土... 更新世期间秦岭南北麓及其腹地的山间盆地中沉积有大面积的黄土,这里的黄土地层不仅记录了更新世以来当地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的过程,而且赋存有丰富的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遗存.秦岭北麓及南洛河中下游地区黄土堆积厚度大,黄土.古土壤地层发育完善,有比较连续的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的黄土堆积.秦岭主脊以南各山间盆地黄土堆积厚度不大,颗粒较细,在这种“迷你”型的黄土地层中,人类文化遗存的密度普遍高于秦岭以北的旧石器遗址,有利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开展.多年来的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地层年代学研究结果证实,距今1.15(1.63/1.627)~0.6Ma期间,秦岭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面貌主要以砾石砍砸器、石核、石片和简单修理的石片工具为主,属旧大陆模式I石器工业的范畴.蓝田公王岭和陈家窝、洛南上白川和刘湾、卢氏乔家窑、汉中龙岗寺和窑厂湾、安康关庙(吴台村)以及郧县人等旷野旧石器遗址下部文化层是该类遗存的代表;距今0.4~0.25Ma时段的洛南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则继承了当地前期旷野模式I旧石器遗存的特点,文化面貌主要以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小型石片工具为主;距今250~50ka期间,秦岭地区出现了大量模式II(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遗存,两面修理的手斧、手镐和薄刃斧等工具普遍发现,说明该地区的石器工业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型过程.洛南盆地张豁口、郭塬和槐树坪、蓝田刁寨、甘峪、涝池河和泄湖、汉中何家梁等遗址是该类遗存的代表;到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之交,秦岭南北麓可能还存在小石片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秦岭地区不同阶段的旧石器组合展示了更新世期间人类生活与石器技术行为发展演化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地 更新世 黄土地层 古环境变迁 旧石器遗存
原文传递
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新发现的旧石器及其年代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社江 孙雪峰 +6 位作者 鹿化煜 弋双文 张改课 邢路达 卓海昕 俞凯峰 王頠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5-136,共12页
2009-2012年,在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梁山周围新发现何家梁和窑厂湾2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252件。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流堆积物中的石英、火山岩、石英岩、硅质灰岩和砂岩等砾石,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和... 2009-2012年,在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梁山周围新发现何家梁和窑厂湾2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252件。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流堆积物中的石英、火山岩、石英岩、硅质灰岩和砂岩等砾石,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和砸击法剥片。石制品种类包含石锤、石核、石片、修理的工具和断块。工具类型以砍砸器、石球、重型刮削器、手斧和手镐等重型器物为主。汉中盆地梁山周围以龙岗寺等地点为代表的旧石器地点群是含阿舍利(Acheulian)类型器物的石器工业。何家梁和窑厂湾地点分别位于汉江右岸第二和第三级阶地上,通过对窑厂湾地点黄土地层剖面进行回授光释光(TT-OSL)方法测年,结合古地磁测试和对比黄土高原标准黄土地层序列测年结果,证实汉中盆地古人类活动的时代最晚在6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何家梁地点的地层测年数据则表明距今7、8万年左右存在另外一个古人类活动繁盛的阶段,早期人类在汉中盆地活动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以前汉中盆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没有独立的年代数据,极大地限制了学术界对其石器工业技术和人类行为的深入研究,这是首次获得的汉中盆地埋藏旧石器地点地层的独立年代数据,是对汉中盆地IEt石器遗址年代学认识上的一大突破。本研究结合可靠的测年数据,分析石器组合及加工技术,对建立中更新世以来秦岭山区的旧石器文化序列,理解我国南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发展演化以及东西方旧石器工业技术比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盆地 何家梁 窑厂湾 旧石器 黄土 年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新生代鱼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弥曼 MIAO DeSui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81-995,共15页
新生代期间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将青藏高原转变为与其周边较低地域相隔离的"生态岛".伴随着栖息地被迅速抬升到更高地区的鱼类,积累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和形态特征,演变为新物种.一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之于... 新生代期间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将青藏高原转变为与其周边较低地域相隔离的"生态岛".伴随着栖息地被迅速抬升到更高地区的鱼类,积累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和形态特征,演变为新物种.一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之于达尔文,青藏高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演化进行时"的巨大实验室.此外,由于内陆鱼类局限于内陆水域,其化石亦通常在原地埋藏,而且鱼类的分布严格受水系格局的限制,而水系格局又受地质事件的制约,其系统演化与隆升并进尤为明显.因此鱼化石研究可揭示诸如古气候、古水系格局、古高度等古环境方面的因素,进而协助重建高原隆升的历史.近年来我们在青藏高原发现了非常丰富且保存精良的新生代鱼化石,其中包括裂腹鱼亚科内罕见的全身长有粗骨头的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它曾生活在含钙极高的特殊盐度的水域中,见证了柴达木盆地的干旱化过程.青藏高原新生代鱼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些现在已经相当高的地点,在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时仍分别处于很低的地位,而另几个地点在上新世时就已经和现在高度大致相当.我们还推算出,从晚上新世到现代东昆仑的抬升幅度不会超过1000 m.这与目前氧、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即东昆仑同期曾抬升了2700±1600 m)很不相同,但我们认为化石证据或更可信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鱼化石 古高度 古环境 柴达木盆地 干旱化
原文传递
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旧石器考古研究现状与契机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社江 鹿化煜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5-328,共14页
位于北纬33°上下、秦岭南麓的汉水上游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自然生态系统最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适于早期人类生存的地区,也是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存发现较早、遗址密集和研究较为深入的区域之一。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汉水上... 位于北纬33°上下、秦岭南麓的汉水上游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自然生态系统最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适于早期人类生存的地区,也是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存发现较早、遗址密集和研究较为深入的区域之一。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汉水上游干支流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数以百计,其丰富的古人类和动物化石资源以及旧石器文化遗存对研究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环境适应、石器工业技术和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在对汉水上游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旧石器遗址相关调查研究现状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兼及丹江口库区周边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收获,结合本研究团队数年来在该区域研究工作的进展状况与面临的问题,讨论了汉水上游地区的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收获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给予前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上游 汉中盆地 安康盆地 丹江口库区 旧石器考古
下载PDF
陕北横山杨界沙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胡松梅 孙周勇 +3 位作者 杨利平 康宁武 杨苗苗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92,共16页
杨界沙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时代为仰韶晚期。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3纲7目10科11个属... 杨界沙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时代为仰韶晚期。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3纲7目10科11个属种,包括蚌类、鸟类、环颈雉、刺猬、褐家鼠、中华鼢鼠、甘肃鼢鼠、草兔、黄鼬、狗、猪、鹅喉羚、绵羊。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草兔、绵羊等食草动物,不远处有一定面积沙漠,其间有鹅喉羚出没。草原和沙漠间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其间有蚌类出现。家养动物猪的肉量比例占到了整个食用动物群的87.9%,除了饲养家畜,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山 杨界沙遗址 仰韶晚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新砦遗址出土羊的死亡年龄及畜产品开发策略 被引量:22
12
作者 戴玲玲 李志鹏 +2 位作者 胡耀武 赵春青 王昌燧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103,共10页
人类自诞生以来即与动物保持着密切联系。动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肉食来源,还为人类提供了诸如奶、毛、畜力等可反复利用的资源。通常,这些可被反复利用的资源,被统称为动物的次级产品或副产品(secondary products)。
关键词 河南 新砦遗址 宰杀模式 动物考古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被引量:19
13
作者 邓涛 吴飞翔 +1 位作者 苏涛 周浙昆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7-193,共17页
青藏高原是当今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生态单元,拥有独特的生物资源,在世界生物多样性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地区经历了剧烈的环境变化,出现了从"热带动植物乐土"到"冰期动物群摇篮"的转变.近... 青藏高原是当今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生态单元,拥有独特的生物资源,在世界生物多样性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地区经历了剧烈的环境变化,出现了从"热带动植物乐土"到"冰期动物群摇篮"的转变.近年来高原古生物学领域的一系列重要发现,让高原环境巨变背景下青藏地区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的细节日趋清晰,也为讨论这一生命历史进程对高原周边乃至更广阔地区生物区系的影响准备了条件.文章基于高原古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众多动植物类群,总结高原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过程及其世界性影响.我们认为青藏高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中的"演化枢纽",它在生物演化史上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模式:(1)土著物种本地起源,(2)本地起源并"走出西藏",(3)途经西藏地区的洲际扩散.第一种模式以高原特有的淡水鱼类区系的主要成员裂腹鱼类的演化历史为例,其形态特征的阶段性分化、聚集地海拔的阶梯状分布、化石类群的递进式演化,构成了"演变与隆起并进"的典范,是响应高原隆升的结果.第二种模式主要以上新世以来众多哺乳动物和一些植物类群的演化史为支撑.冰期动物群的祖先类型,如披毛犀、北极狐、盘羊等动物的祖先起源于已隆升并进入冰缘环境的青藏高原,随后在第四纪大冰期来临时,"走出西藏"扩散至北极圈地区;豹亚科的祖先最早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随后扩散至亚洲、非洲和美洲,其后裔仍是今天各地生态系统中的顶端捕食者;胡颓子科等一些植物的早期代表也已出现在晚始新世的西藏,之后扩散并广布于其他地区.第三种模式中,臭椿在印度次大陆起源,随板块碰撞首先扩散至西藏,后经西藏扩散至东亚、欧洲甚至北美等其他地区;淡水鱼类中的攀鲈始新世中期在东南亚起源后扩散至西藏,并经印度次大陆最终拓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 生物多样性 演化 植物 鱼类 哺乳动物
原文传递
中国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怿 戎嘉余 +3 位作者 唐鹏 黄冰 张小乐 赵文金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1-285,共15页
志留系是第一个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系,含4统、7阶。中国志留系的研究历经百年,以全球志留系划分和对比标准为指导,在不同块体的划分和对比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依据最新成果和已有资料的分析,本文侧重于中国各地区志留纪岩石... 志留系是第一个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系,含4统、7阶。中国志留系的研究历经百年,以全球志留系划分和对比标准为指导,在不同块体的划分和对比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依据最新成果和已有资料的分析,本文侧重于中国各地区志留纪岩石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综合梳理岩石地层区划、主要剖面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将中国志留系重新划分为7个地层区、20个地层分区,从中遴选出70条岩石地层剖面,以组为单元,以生物地层信息为主要根据,以国际标准为统一框架,用对比表的形式,提出中国不同块体间志留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地层分区 划分和对比 志留系 中国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桃山遗址2014年度发掘报告 被引量:19
15
作者 岳健平 侯亚梅 +6 位作者 杨石霞 常阳 张伟 李有骞 郝怀东 王雪东 仇立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0-192,共13页
桃山遗址发现于2011年,2013年进行试掘,并于次年展开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遗址2014年度发掘总面积36m^2,揭露出3个史前文化层,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石制品1943件,陶片12件,装饰品备料2件,植物果壳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细石... 桃山遗址发现于2011年,2013年进行试掘,并于次年展开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遗址2014年度发掘总面积36m^2,揭露出3个史前文化层,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石制品1943件,陶片12件,装饰品备料2件,植物果壳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鸡冠状石叶、削片、刮削器、锯齿刃器、端刮器、凹缺器、斧形器、锛形器和石镞等。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从数量和类型两个方面均突破了2013年试掘工作对遗址认识的局限,更全面地展现出桃山遗址的文化面貌。遗址各阶段石制品原料及技术类型虽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光释光和AMS^(14)C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从旧石器晚期后段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山遗址 石制品 技术类型 更新世末-新世 陶片
下载PDF
我国古食谱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影响因素及其蕴含的考古学信息 被引量:19
16
作者 屈亚婷 易冰 +1 位作者 胡珂 杨苗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87-1502,共16页
根据"我即我食"原理,生物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其食物来源密切相关。多样化食物资源与复杂的新陈代谢暗示着生物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可能受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自身生理健康等多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综... 根据"我即我食"原理,生物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其食物来源密切相关。多样化食物资源与复杂的新陈代谢暗示着生物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可能受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自身生理健康等多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估不仅为更全面准确的重建古代人(或动物)的食谱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结合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判断引起考古遗址出土生物体稳定同位素组成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又可为揭示古代人地关系、人类活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新的视角。为此,以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为背景,在多因素影响机理论述基础之上,探讨可能影响我国古代人(或动物)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的各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不同影响因素的诠释,揭秘其背后隐藏的考古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食谱分析 稳定同位素 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生理健康
原文传递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动物骨胶原的H、O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司艺 李志鹏 +2 位作者 胡耀武 袁靖 王昌燧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6-203,共8页
考古遗址中人(动物)骨胶原的H、O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近些年来国际古食谱分析涌现的新研究方向,但我国在此方面尚无任何报道。本文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骨骼胶原蛋白中的δD和δ^(18)O值进行测试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动物的饲养方式... 考古遗址中人(动物)骨胶原的H、O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近些年来国际古食谱分析涌现的新研究方向,但我国在此方面尚无任何报道。本文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骨骼胶原蛋白中的δD和δ^(18)O值进行测试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动物的饲养方式以及可能的迁徙活动。作为杂食类动物的猪,较食草类动物(鹿、黄牛和绵羊)具有稍高的δD值,这主要缘于δD沿营养级上升时产生的富集作用。在所有动物中,猪的分δ(18)O值标准偏差(0.3‰)最小,可能与先民对猪繁殖时间和宰杀年龄的严格控制密切相关。在食草类动物中,与野生动物鹿(δ(18)O平均值为9.1±0.7‰,n=5)相比,家养的黄牛(δ^(18)O平均值为10.4±0.4‰,n=5)和绵羊(δ^(18)O平均值为11.1±0.6‰,n=5)具有较高的δ^(18)O值,表明它们栖息于更为开阔的环境且食用了较多的C_4类植物(粟类农作物的副产品)和植物纤维素。相对而言,绵羊较黄牛摄取了更多富含^(18)O的植物茎叶,从而使其δ^(18)O值高于黄牛。因新陈代谢方式及饮用水来源的差异,反刍动物(鹿、黄牛和绵羊)的δ^(18)O值普遍高于非反刍动物(猪,δ^(18)O平均值为7.3±0.3‰,n=11)。此外,4种动物均出现了具有迥异δD和δ^(18)O值的个体,表明他们很可能来源于外地,出于进贡或交流的目的出现于二里头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稳定同位素 二里头遗址 管理策略 代谢类型 饮食结构
原文传递
陕北神圪垯墚遗址4000a BP前后生业经济的稳定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20
18
作者 陈相龙 郭小宁 +4 位作者 王炜林 胡松梅 杨苗苗 吴妍 胡耀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103,共9页
为深入探讨陕北地区距今4000a前后生业经济的面貌,本文以神木神圪垯墚遗址出土28例人骨与24例动物骨骼为研究对象,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建了该遗址居民的食物结构与家畜饲养策略.人骨胶原的碳氮同位素表明,遗址存在个别食用了大... 为深入探讨陕北地区距今4000a前后生业经济的面貌,本文以神木神圪垯墚遗址出土28例人骨与24例动物骨骼为研究对象,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建了该遗址居民的食物结构与家畜饲养策略.人骨胶原的碳氮同位素表明,遗址存在个别食用了大量C_3类食物的个体,但大多数居民基本以C_4类食物(粟作农业产品)为食,肉食消费程度个体间有差异.家畜中,家猪主要以粟类食物为食,部分黄牛食用了较多的粟类食物,而其余个体则与羊一样主要以采食野生C_3植物为生.结合陕北及相邻地区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4000a BP前后粟作农业生产是陕北生业经济的主要内容,草原畜牧经济(黄牛和羊的牧养)在本地多元化生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程度较低.繁荣的粟作农业经济为陕北地区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给,保证了财富的积累和人群的增长,加速了社会分工和人群分化的速率,这可能是本地区文明化进程在4000a BP前后骤然提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4000a BP前后 神圪垯墚 碳氮稳定同位素 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湖南澧县山门水库周边志留纪含鱼地层新知 被引量:19
19
作者 赵文金 朱敏 +2 位作者 刘升 潘照晖 贾连涛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9-358,共10页
湘西北的志留纪海相红层发育、鱼化石丰富,其中湖南澧县山门水库周边地区的志留系以含世界范围内胴甲鱼类乃至盾皮鱼类的最低层位而著称。然而前人在山门水库周边地区未曾系统开展志留系的地层学工作,含Shimenolepis graniferus等盾皮... 湘西北的志留纪海相红层发育、鱼化石丰富,其中湖南澧县山门水库周边地区的志留系以含世界范围内胴甲鱼类乃至盾皮鱼类的最低层位而著称。然而前人在山门水库周边地区未曾系统开展志留系的地层学工作,含Shimenolepis graniferus等盾皮鱼类与中华棘鱼类鳍刺化石的准确层位以及相关志留纪地层的精确划分迄今尚无确切记载与详细讨论。依据2008年以来的3次野外地质考察、剖面测制、鱼类化石发掘与初步研究,对该地区出露的志留纪含鱼地层及层序进行了厘定,相关地层包括含丰富中华棘鱼类鳍刺化石的下红层溶溪组、含丰富盾皮鱼类化石的罗德洛统红层小溪组以及夹于二者之间、在本地区尚未见鱼化石的秀山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澧县地区志留纪含鱼地层的时代,并与华南其他地区志留纪含鱼地层进行了对比。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深入研究胴甲鱼类乃至盾皮鱼类的形态学、系统学以及探讨有颌类的早期演化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鱼类化石新材料,而且为华南扬子区志留纪两套海相红层——下红层与罗德洛统红层的划分对比及其时代归属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鱼化石 溶溪组 小溪组 志留纪 山门水库 澧县 湖南
原文传递
湖南道县后背山福岩洞2011年发掘报告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意愿 裴树文 +4 位作者 同号文 杨雄心 蔡演军 刘武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福岩洞位于湖南省道县乐福堂乡,2011年9-10月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县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对该洞穴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约20m2。调查显示,福岩洞属于大型管道型溶洞,发育于上古生界碳... 福岩洞位于湖南省道县乐福堂乡,2011年9-10月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县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对该洞穴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约20m2。调查显示,福岩洞属于大型管道型溶洞,发育于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系内,遗址周边属于峰林和溶盆地貌,处于岩溶发育的后期。洞内堆积发育,以砂砾石层和红黏土为主。本次发掘出土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人类牙齿总体形态特征与现代人(Homosapiens)接近哺乳动物化石中己鉴定出39种(含未定种),其中灭绝种只有巴氏大熊猫、最后鬣狗、剑齿象、巨貘、南方猪等;结合铀系法初步年代测定和动物群面貌判断,古人类活动的年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本次发掘表明,该遗址仍有较大的工作潜力,对其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将为探讨古人类在该区域的演化和生活方式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古人类 2011年发掘 道县 福岩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