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 |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郑度
李双成
|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2661
|
|
2
|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631
|
|
3
|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
孙鸿烈
郑度
姚檀栋
张镱锂
|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537
|
|
4
|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
莫宣学
赵志丹
邓晋福
董国臣
周肃
郭铁鹰
张双全
王亮亮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
2003 |
509
|
|
5
|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
潘桂棠
李兴振
王立全
丁俊
陈智粱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482
|
|
6
|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 |
李吉均
方小敏
|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381
|
|
7
|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
钟大赉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
CSCD
|
1996 |
393
|
|
8
|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李吉均
方小敏
潘保田
赵志军
宋友桂
|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383
|
|
9
|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 |
吴绍洪
尹云鹤
郑度
杨勤业
|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399
|
|
10
|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 |
冯松
汤懋苍
王冬梅
|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360
|
|
11
|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
李吉均
方小敏
马海洲
朱俊杰
潘保田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
CSCD
|
1996 |
324
|
|
12
|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 |
张镱锂
李炳元
郑度
|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346
|
|
13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谢高地
鲁春霞
肖玉
郑度
|
《山地学报》
CSCD
|
2003 |
321
|
|
14
|
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 |
莫宣学
潘桂棠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351
|
|
15
|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
韦志刚
黄荣辉
董文杰
|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311
|
|
16
|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
施雅风
李吉均
李炳元
姚檀栋
王苏民
李世杰
崔之久
王富保
潘保田
方小敏
张青松
|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262
|
|
17
|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
侯增谦
潘桂棠
王安建
莫宣学
田世洪
孙晓明
丁林
王二七
高永丰
谢玉玲
曾普胜
秦克章
许继峰
曲晓明
杨志明
杨竹森
费红彩
孟祥金
李振清
|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295
|
|
18
|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 |
尹安
|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272
|
|
19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特征研究 |
周华坤
赵新全
周立
刘伟
李英年
唐艳鸿
|
《草业学报》
CSCD
|
2005 |
279
|
|
20
|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
侯增谦
杨竹森
徐文艺
莫宣学
丁林
高永丰
董方浏
李光明1
曲晓明
李光明2
赵志丹
江思宏
孟祥金
李振清
秦克章
杨志明
|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272
|
|